如何提升全民金融意識
『壹』 如何提高全民的金融意識 急求~~~
對提高全民金融意識的思考順應時代潮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論斷的提出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的發展方向。這不僅要求金融業積極發揮核心作用,同時還要求公眾的金融意識能夠進一步得到提高。只有公眾具備了良好的金融意識,金融市場乃至全社會的發展才能是有序的、安全的和穩健的。金融意識屬於經濟范疇,是集理財意識、投資意識、風險意識及信用意識為一體的統一意識流。其特徵是人們的意識與貨幣相聯系。它的形成源於人們通過金融市場進行資產交換而取得的利潤。
一、理財意識的增強有利於公眾真正從金融行業受益
近年來,「個人理財」或「個人財務策劃」等逐漸成為我國銀行業流行的概念。新名詞的誕生有其適當的金融環境。個人理財服務是由專業理財人員通過明確個人客戶的理財目標,分析客戶的生活、財務現狀,幫助客戶制定出可以實現理財目標的方案或建議的一種綜合金融服務,是全方位、分層次、個性化的服務。優秀的理財服務能使公眾增強理財意識,加強對金融行業的認知度和忠誠度。過去,公眾缺乏理財意識,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個人理財成為必要。2004年9月光大銀行首家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陽光理財B 計劃」,隨後,其他各家銀行也相繼推出了自己的人民幣理財業務。合理享受理財服務成為公眾需求。老百姓可以利用個人理財服務,使錢生錢,增加收入來源,充分利用自有資金,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寬裕,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制定不同的理財方案,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但對於不斷進入銀行間市場的理財資金來說,可供投資的金融產品還太少,而且,目前國內大部分銀行把理財業務作為儲蓄業務的替代品放在表內管理的業務模式和定位上,長此以往,將會隱藏很大的風險。一是同儲蓄產品密切相關帶有一定的高息攬儲傾向;二是表內管理不利於風險控制和信息披露;三是不利於把理財業務發展為商業銀行獨立的主流業務。比照國際成功經驗,正確進行產品定位是人民幣理財業務發展過程中要首先解決的問題。因此,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風險應引起人們的高度警惕,公眾提高識別能力成為提高理財意識的關鍵所在。
二、投資意識是公眾金融意識的核心基礎
在金融意識中,投資意識處於核心地位,這是因為發展市場經濟需要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只有公眾踴躍投資,使其資本社會化,市場經濟才可能發達。同時,市場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是直接融資。它既不是政府融資,也非銀行融資,而是通過金融市場從企業特別是社會公眾那裡融資。如果沒有公眾的積極投資,直接融資將是一句空話。另外,居民的儲蓄傾向、消費傾向、投資傾向等變化會決定投資結構的合理化程度。只有公眾具有較強的投資意識,才能營造出正常、合理的投資氛圍,真正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並隨時向高效率部門和企業轉移。它與理財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理財是戰略,所注重的是資產的布局。投資是戰術,是理財規劃的具體執行,是戰略的運用,它僅僅只是理財的一個部門而已,其各項運作都要服從於理財的總體戰略。我國居民對金融投資的選擇還是存在嚴重的單一性的。比如,對銀行存款、證券投資、保險理財、持有現金的比率調查中,銀行存款一項佔比在60% 以上,其次是保險28% 左右,證券10% 左右,現金2% 左右。這說明我國居民的投資形式很集中,主要是選擇銀行存款這一傳統理財方式。我國居民對證券市場認知不足,風險偏好不強是制約居民不願選擇證券投資等其它投資工具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在長期的國有機制下生存,許多的企業家已習慣於政府公務員式的思維與待遇。無論是考核、升遷、還是薪酬獎金,自己的實際貢獻往往得不到合理的回報,企業家們的能力與創新沒能合理的轉化為企業的資本,投資意識淡薄。企業的投資意識作為金融意識的最高境界,在企業上市、並購、證券交易與買賣以及資產管理方面發揮著巨大的威力⋯⋯諸此種種。一個企業家或是一個普通公眾不可能像訓練有素的投資家那樣了解企業的價值,但是具有一定的投資意識,將會使得企業家知道如何得心應手的去區別、利用投資家的服務。
三、風險意識關系著金融意識的前進方向
風險意識在整個金融意識體系中既有挑戰的特徵,又有防禦的特徵。金融資產特別是其中的權益工具其最大特點就是收益的不確定性。預期收益越高,其風險就越大。沒有挑戰未知的膽量,也就根本做不出冒風險投資。在主客觀方面風險意識的防禦能力差表現在:1.企業防禦能力差,金融詐騙活動猖獗。近年來,高科技、電子化在金融業的導入,使銀行結算效率成倍提高,但是企業在享受銀行現代化結算工具諸多好處的同時,社會上一些不法分子也在時刻窺視著企業財產,利用高科技手段,偽造各種銀行結算憑證,大肆進行詐騙活動,企業稍不留意就會蒙受巨大經濟損失。當前犯罪分子的慣用手段,主要有利用簽發空頭支票和要素不全支票進行誘導詐騙、利用銀行承兌匯票進行詐騙、利用假銀行匯票和假銀行本票進行詐騙等。應當看到,當前一些社會不法之徒的犯罪氣焰非常囂張,犯罪手段也更加專業化、科技化,這些犯罪分子偽造的銀行票據,足以達到亂真的程度,企業在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識和沒有及時進行銀行咨詢的情況下,很難辨別真偽。2.金融風險意識差,決策失誤頻繁發生。國家審計署審計報告表明:2002年1月至11月共查處違法違規問題金額達2000億元,其中大都因決策失誤造成國有資產損失嚴重。2002年審計機關審計查出由於違規擔保、投資和借款等,已給國家造成72.3億元損失。另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企業壞賬率在5% 左右,2002年至少有150億美元海關欠款的風險和成本。根據中國的入世承諾,2004年底國內所有企業都將自動擁有進出口權,屆時,外貿經營權的完全放開,國際貿易的地域將由以前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和特區轉向內地,轉向地市級下面的公司和企業,轉向缺乏外資經驗的地區和企業,損失有擴大的趨勢。如欲少受騙、不受騙,就應當認清騙子的欺詐手段,增強金融意識。這在客觀上也要求投資者從穩健性出發,對經濟走向、市場走勢做出明晰的洞察,進而形成比較合理的投資決策、投資組合和投資結構,以避免其投資被風險吞沒。只有具備了風險意識,金融市場的投資者才有可能既如願以償的取得理想的投資收益,又最大限度地及時規避金融風險。
四、信用意識增強可以為金融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持
金融活動的正常開展,需要以良好的社會信用為基礎。誠實守信是金融生存發展的生命。當前,社會信用環境問題已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產生了諸多危害。如信用喪失嚴重影響投資和消費,表現在欺詐、賴賬等失信行為泛濫,特別是企業和個人信用意識淡薄,逃廢金融債務行為十分嚴重,導致銀企關系扭曲,各類經濟主體難以形成以契約為基礎的信用關系,阻礙了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因此,加強全社會的信用文化建設刻不容緩。要發揮好金融文化的導向作用,促進全社會廣泛參與信用文化建設,充分利用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的查詢功能防範金融風險,積極探索建立企業和個人誠信制度,逐步促進社會信用體系走向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
五、強化公眾的金融意識有助於中國金融平穩發展
發揮政府在培育居民金融意識方面的職能作用,普及金融知識,提高居民抵抗金融風險的能力。政府是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管理者和調節者,要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對不同人群進行必要的金融知識教育。電台、電視台及各種報刊均可以開設金融知識講座,也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提高民眾的金融意識,可以為居民金融意識的培育創造必要的體制條件和良好的社會條件。繼續推進經濟體制的深層次改革,減少行政干預,為培育居民的金融意識提供最佳的市場環境;擴大民間投資范圍,為民間資本提供足夠的行業信息,以便其做出正確的投資判斷。只有民間資本准入領域擴大了,居民更多的參與市場競爭,擴大活力空間,居民金融意識才有其成長的沃土。另一方面,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人,不可能不接觸金融及金融工具,因此,每一個人都要認真學習,培養自己的金融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