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反推理財收益率
① 農行一員工用「假信託假理財」騙8千萬炒股票,銀行有責任嗎
網上流傳一個段子,外甥正月在理發店剃頭時,正好被舅舅撞見,兩人因此起了爭執,差點打起來。據說這也是真實事件,可見,「正月剃頭死舅舅」有多麼深入人心了。今天研究金融侵權案例時,發現一宗比較有意思的案例,也是外甥坑舅舅。這次涉及的銀行是交通銀行。
(一)損失數額計算,應當有基礎事實證據
賠償損失是承擔侵權責任的主要方式,因此確定財產損失數額是這類案件審理的基礎。《侵權責任法》第十九條規定,「 侵害他人財產的,財產損失按照損失發生時的市場價格或者其他方式計算。」故侵權賠償的損失是以直接經濟損失為限,以填補損失為原則。
任何人不能因訴訟獲利。當事人自己確認的損失數額,能否認定為財產損害賠償的數額?筆者認為不能,理由是這類侵權案件不是合同糾紛案件,合同糾紛案件是要最大限度尊重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但侵權糾紛案件不能,是以保護直接損失為限。
換個角度,倘若該案中霍某以合同糾紛為由,訴請盧某按照《還款承諾書》約定的數額還款,尚且不一定能得到支持,何況侵權糾紛?在民間借貸案件中,僅有借條、借據等債權憑證訴請還款的,法院還要通過銀行流水等客觀證據佐證,沒有銀行流水等證實的,不能輕易認定借貸數額。
舉重以明輕,在財產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中,僅有當事人確認的損失數額不能作為認定依據,應當根據銀行流水等證據證明其直接經濟損失。如果原告不能提供具體計算方式和銀行流水等證據,則應按照法院查明的有證據證實的數額認定。盧某的侵權行為是持續性的,《還款承諾書》是侵權行為發生以後才出具的,怎麼能以事後行為認定在先損失呢?
在事實真偽不明的情況下,應當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處理。該案中,法院依據《還款承諾書》認定損失數額的做法,值得商榷。
(三)罰酒三杯,判銀行承擔10%補充責任過輕
盧某的侵權行為,對霍某的損失具有百分百的原因力,應當承擔全部賠償責任,這點並無爭議。判決也查明,銀行承擔責任的性質,與盧某承擔責任的性質完全不同。
其實判決沒有說透。盧某與銀行之間屬於無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盧某是因為其主動的侵權行為承擔責任,主觀狀態為直接故意。銀行是因為是管理漏洞和不作為承擔責任,主觀狀態是間接故意。所以,銀行是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因第三人侵權而按照過錯程度承擔補充賠償責任,銀行的責任是第二位的,銀行承擔責任後可以向盧某追償。銀行與盧某之間實際是不真正連帶責任。
判定銀行責任大小的比較對象,不是銀行、盧某、霍某三方,應該是霍某與銀行兩方之間比較。判決最終認定銀行承擔10%責任,即意味著由霍某承擔90%責任,這不合理。判決理由為「霍某將理財產品全權交由盧某進行管理和操作,是盧某實施侵權行為並造成巨大損失的基礎條件和重要原因。霍某是基於對盧某個人的信任而非基於對其銀行工作人員身份的信任,且對於理財產品疏於管理和控制,長期未與盧穎敏進行對賬,未及時發現資金被侵佔的事實,亦導致了損失的進一步擴大。」
如果盧某不是銀行工作人員,霍某會信任嗎?如果盧某提供的不是銀行加蓋公章的理財合同,霍某會持續信任嗎?霍某有基於親屬關系的信任,但對於這種大額銀行業務,主要還是基於對銀行的信任,基於對盧某銀行員工身份的信任。誠然,霍某確實未盡到注意義務,存在一定過錯,可以減輕銀行責任,但要霍某承擔90%責任,銀行僅承擔10%責任,則過於輕率了。筆者個人認為,銀行與霍某之間的過錯無法區分大小,應各承擔50%為宜。
四、總結:
在最終結果上,銀行方面承擔60多萬的責任,可能是比較公平的。這可能就是裁判技巧,一打一壓,損失數額計算是傾向於原告霍某的,比例分擔是傾向於銀行方面的,兩邊都不太好挑理。
近年來,銀行疏於管理職員被判承擔責任的案例比比皆是。銀行該怎麼防範呢?好像也不太好防範。利益驅使,鋌而走險者有之。案發之後,銀行就被判承擔一定比例責任,銀行只能祈禱這類案件越少越好。
其實這些涉及銀行的案例,完全可以整理出來讓銀行員工學習。看守所、監獄這些地方,也要多帶員工去參觀。只有經得起訴訟考驗的制度,才是好制度;經得起判決檢驗的合同,才是規范的合同。
② 查理·芒格的思維模型和兩大法寶
一、要適應、跟上時代,所需要的知識越來越多,但是由於工作繁忙,你的個人學習時間卻越來越少,工作忙到根本沒有時間靜下心來讀書。
二、讀了很多書,但是讀完就忘了,基本隔一段時間頂多就想起來一個書名和大概內容,根本無法在生活中運用書中的知識。
查理·芒格是一個大忙人,卻讀了很多書,並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來指導自己的工作。
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1924年1月1日—)美國投資家,沃倫·巴菲特的黃金搭檔,伯克夏·哈撒韋公司的副主席。作為巴菲特的幕後智囊,查理·芒格平時都是隱藏在幕後,主要負責判斷一家公司的價值,然後想辦法籌集資金,讓資本不斷增值。 他的看家本領就是能夠迅速並准確地判斷出一家公司的投資價值。
這位已經近百歲高壽的老人,在過去的歲月里, 他和巴菲特聯手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優秀的投資紀錄——伯克希爾公司股票賬面價值以年均20.3%的復合收益率創造投資神話,每股股票價格從19美元升至318696美元。
1948年查理·芒格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直接進入加州法院當了一名律師,並開始投資於證券以及聯合朋友和客戶進行商業活動,其中一些案例已被編入商學院的研究生課程。經歷一次成功買斷後,芒格漸漸意識到收購高品質企業的巨大獲利空間,「一家資質良好的企業與一家苟延殘喘的企業的區別在於,前者一個接一個地輕松作出決定,後者則每每遭遇痛苦抉擇。」
芒格此後開始涉足房地產投資,並在一個名為「自治社區工程」的項目中賺到人生的第一個百萬美元。但有趣的是,伯克夏卻不做房地產投資。
從1978年起,擔任伯克夏·哈撒韋公司的副主席至今。
「思維模型」這一概念,被人們大范圍的了解,就是源於他的應用者,查理·芒格,他曾在自己的書《窮查理寶典》中,全方位展示了自己從書中提煉出的思維模型,對自己的事業產生的巨大幫助。
他認為人類各個學科都有一些規律和定理,這些知識屬於底層邏輯的范疇。他運用這些底層邏輯知識來分析其他學科的知識,從中提煉思維模型,最終應用到生活中。
這些思維模型可以為你提供一些看待問題的不同維度、多種思考的方法,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套路。一旦掌握並熟練運用這些思維模型,你就能夠無往而不利。
比如說,查理·芒格看過一本書叫做《達爾文的盲點》,講的是進化論方面的知識。他發現要投資一家靠譜的企業,要選擇合作機制好的,這樣的企業才能存活下來,也就是符合進化論的規律。
上大學的時候,查理·芒格主修的是熱力學。他便經常利用熱力學的知識來反推經濟學。比如,報紙從熱力學的角度來看,其實就是紙張加石油。為什麼是石油呢?因為印刷報紙的油墨,原料是從石油裡面提煉出來的。所以,芒格就根據一些規律和定理反復推導,認為報紙這個行業還是靠譜的,符合熱力學的定律。
查理·芒格還看過一本書,叫做《自私的基因》。 這本書說,在生存競爭中消滅了對手的物種,一般來說存活壽命比較長。 他就根據這個定理推導出一個結論,一定要投資那些正在消滅對手或者已經消滅了對手的企業,這樣不但利潤高,而且可以長久獲利。
在上面三種因素的影響下,查理·芒格收購了一家報紙《布法羅晚報》,花了3300萬美元。當時,投資界都覺得這是一筆瘋狂的投資。因為這家報紙背後有一個非常難纏的工會,會直接影響企業效率。而且,《布法羅晚報》在當地並非一家獨大,還有好幾家競爭對手。但是,芒格胸有成竹。他用思維模型仔細推導過,認准了《布法羅晚報》會消滅掉它的競爭對手。
果然,被收購之後,《布法羅晚報》前四年一直虧損,但在第五年的時候,終於消滅了其他競爭對手。一時間,所有的廣告資源全部都涌了過來,想不賺錢都難。當年,《布法羅晚報》就有了1500萬美元的利潤。從此以後,只需要等著收分紅就行了。
類似這樣的案例,在查理·芒格的著作《窮查理寶典》里還有很多。按照他的說法, 一個普通人一輩子能掌握八九個自己提煉出來的思維模型,就足以成為一個擁有普世智慧的人。 那麼,查理·芒格建立了多少個思維模型呢?大概八九十個,而且這些模型還在持續地更新、迭代。
所以,當你完全掌握了一些思維模型之後,綜合應用它們,靈活變通,它們之間的組合會迸發出奇妙而又極其強大的能量。
那麼,如何掌握盡可能多的思維模型?查理·芒格有兩個法寶。 第一個法寶,是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終生學習者。他自己就是一個真正的終生學習者。
查理·芒格喜歡看書,這一點美國投資界無人不知。在華爾街流傳著這么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和查理·芒格約在早晨七點半見面,一起吃早餐。
第一次約見,這個人哥們准時到了,結果發現查理·芒格已經到了,正坐在那裡看報紙。於是第二天約7點半的時候,他不忍心讓一個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那等自己,他就提前15分鍾到,發現查理·芒格還是坐在那看報紙,姿勢跟前一天一樣。
第三次約會的時候,他又把時間提前了,這回提前了半個小時。他驚奇地發現,查理·芒格還是坐在原來的位置上,還是原來的姿勢在那看報紙。
第四次的時候,這個哥們下定了決心,一定要看看查理·芒格是幾點來的,於是他提前了一個小時到。15分鍾之後,查理·芒格慢悠悠地走進來了,手裡還是拿著一疊報紙,然後就好像沒看見他一樣,繼續坐在那裡看報紙。
所以,查理·芒格基本上是書或者報紙不離手,每天都在學習。他基本上各個學科都有涉獵,喜歡從書中總結一些規律,然後記錄下來。
而且,他還有一個非常好的習慣,他看見一篇文章覺得特別有啟發的時候,隨手就掏出一張支票來,然後寫上一筆錢,然後就給人寄過去,相當於今天的打賞。
查理·芒格就是這樣一種人。每天必須保證自己能夠獲取新知識。 這是查理·芒格的一種人生態度——讓今日之我變得更強大,務必要強過昨日之我。
第二個法寶:突破能力邊界,拓展能力圈
第二個法寶,就是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邊界,從而拓展能力圈。這樣才能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思維模型的威力也越來越強大。
能力圈這個概念,是查理·芒格提出的,也就是一個人的能力邊界。芒格認為,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犯錯、學習等方式來突破能力邊界,擴大自己的能力圈。
能力圈這個概念,是查理·芒格投資時的判斷標准。
查理·芒格把所有的項目分成三類,叫做可以投資、不能投資、不好理解的投資。
比如說,雖然科技股很容易賺錢,爆發力也強,但他覺得科技股就屬於不好理解的投資,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外,所以他絕不投資科技股。他能理解的公司,基本上就是老乾媽之類的公司,每年的銷量、成本都是固定的,市場也很穩定,這種就屬於可以投資的項目。不能投資的項目就是那些變數太大、前景不明朗、盈利模式不清晰的項目。
投資市場瞬息萬變,風險極大,能力圈可以製造出安全邊界,只要不越過這個邊界,投資人就沒有滅頂之災,也就敢押上自己的一切。查理·芒格說過,投資想的應該是怎樣先避免不做什麼,然後再決定自己接下來可以做什麼。
能力圈,對於查理·芒格來說意味著兩層意思。
第一,你要明白自己的能力邊界,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這樣才能在投資時立於不敗之地;
第二,你應該通過學習、犯錯等方式,不斷突破、擴大自己的能力圈,從而增加自己的掌控范圍,提升思維模型的威力——這個也很好理解。發力空間越大,打出去的拳頭就越有力量。
就這樣,在思維模型和兩大法寶的推動下,查理·芒格和巴菲特這對黃金搭檔引領著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穩步前行,創造了一個神奇的記錄——公司成立幾十年以來,每年的綜合復合回報率能達到16%。所以,只要你擁有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基本上每隔四五年資產就可以翻一倍,這比買什麼理財都劃算,真算得上是躺著賺錢。
想要具體了解查理·芒格其人並且向他學習的,一定要讀一遍他的書——《窮查理寶典》。
我們總是抱怨我們只是茫茫人海的普通人,沒有錢、沒有權,也沒有好的家庭背景,但是我們都擁有讀書的權利。
不要感覺讀書的權利是一個浮誇的說法,在古代由於紙張、印刷術等技術的不發達,和世家門閥對於知識的壟斷,讀書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奢侈的事情。
作為現代人,其實我們就已經擁有了很多便利。而閱讀就是大家公認的低投入高回報的學習方法,不要再抱怨沒有引路人,只是你自己懶得去尋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