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發生金融危機之前做什麼

發生金融危機之前做什麼

發布時間: 2024-11-28 14:17:21

Ⅰ 金融危機下什麼行業值得去投資

投資的比較保值的東西,有黃金,債券股票等,還有生活日用品,土地房子等。
1、 危機前先做准備,可投資黃金
在金融危機到來之前,其實我們是可以做好一些准備的。比如購買一些黃金資產。黃金是世界聞名的硬通貨,觀其價格,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段里也總體是呈現上漲的趨勢,再加上其與美元的特殊兌換關系,使得它在美元可能貶值的情況下,有相當大的價格上漲空間。因此,如果能夠提前布局好黃金資產,實際上有有比較理想的抵禦風險的作用的。
當然了,黃金的投資也不是說就十分穩妥了。因為黃金總體趨勢雖然上漲,但是也不排除短期內的價格下跌。因此,在投資黃金的時候,還是需要時時關注國際金價的變化,以免追漲殺跌,遭受損失。
2、 金融危機時,有抄底的機會
我們知道,金融危機來臨時,經濟市場一定是一片混亂,所以肯定有很多人想要盡可能留存手中的現金額度。那麼,這個時候就有很多資產可能會低價拋售。如果投資者能夠在這個時候穩住心態,能夠在危機中進行投資而又不屈服於非理性恐懼和焦慮的情緒,那麼他們就可能會在復甦期間獲得超額回報。簡單來說,盡管大多數投資者在資產價格暴跌時感到恐慌,但頭腦冷靜的人卻能將由此產生的低價視為買入機會。從那些因恐懼而動盪不安的人那裡購買資產。通常,恐懼使資產價格遠低於其基本價值或內在價值,而那些抓住抄底機會,能夠穩住理智的有耐心投資者,最終就會得到了回報。總的來說,從危機中投資獲利需要理智,耐心,當然還需要有足夠的流動資產財富來進行機會性購買。
3、 高收益基金的定投
這里說的定投,主要指在金融危機前就已經購買的定投。一般來說,定投是需要長期持有,通過獲得復利來賺取較高收益的。如果一遇到金融危機,就立馬贖回資產,那麼這個時候的基金單位凈值肯定不高,兌現的資產也有限,虧損是肯定的。但是,如果耐住性子,堅持持有,只要挺過這一段危機,大概市場恢復樂觀情緒的時候,其凈值一定能回升,在危機時期的虧損也一定能夠被填補。
總結而言,金融危機如果來了,我們只要確保危機前的抗風險投資,危機中的不盲目拋售,以及危機後期的抓住機會抄底,那麼,這樣的操作就是最保值的。

Ⅱ 金融危機是怎麼引起的

最近的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是美國的次貸危機,這就牽扯到美國的銀行了。。。什麼是次貸危機呢?
總的來說,就是美國銀行自己倒騰出的問題。
當時有很多收入低下甚至沒什麼收入的人想買房子卻沒錢,一般銀行也不肯向他們放貸,後來一些銀行為了賺錢,向這些窮人發放買房貸款,也就是次級貸款——大白話這些申請貸款的人信用度比較次,O(∩_∩)O
別看這些窮人平時沒錢還房貸,但是有個條件是——當時的房價一直漲(咱國金融危機前就是這情況),這些買房子人能夠用房子增值的收益去還銀行貸款,銀行賺了錢,按揭的人也有房子可買,所謂皆大歡喜,發展到最後,次貸形成的規模越來越大。
但是,問題出現了,美國的銀行為了多賺錢,拚命的提高還款利率,不僅如此,當房價漲幅下降時,這些銀行甚至推波助瀾,他們的目的很簡單——房子便宜的話,貸款買房的人也多了。。。。
等房子開始降價後,銀行才發現,一切都失去了控制,買房的人沒增值的錢還款了,銀行就收回房子准備拍賣,但是那麼多房子很難一下子變成流動資金,即使賣出去一兩個,但是因為降價使得房價又太低,賣一個賠一個。銀行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他們最後搞的資金周轉不靈,怎麼辦?向其他金融機構借啊。。。
借款時候得有抵押的東西,這些美國銀行就用自己的債權做抵押去借錢,也就是以債抵債。說白了就是拖別人下水。
結果,當一家銀行因為持續虧損倒閉後,其他有牽連的紛紛落水,慢慢演變成次貸危機乃至金融危機。這個事實也教訓了我們虛擬經濟不能脫離實體太遠。

Ⅲ 什麼事情會導致金融危機,不可能單單銀行倒閉吧

不僅是銀行倒閉 工廠也會倒閉 工人失業 一些投資公司也會倒閉 財務公司也會倒閉 大的商店賣場也會倒閉 很多很多盈利單位 企事業單位都會倒閉

六因素推動危機爆發

自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美國次級抵押貸款風險浮現開始,次貸危機開始逐漸顯現。2008年9月15日有著158年歷史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請破產保護;同一天,美國銀行以約44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華爾街投行美林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的信用評級下調。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稱,美國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那麼,這場危機的根源到底是什麼?

美國連續17次加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美國長久以來的經濟政策導致了鮮明的兩極分化,自1971年8月15日美國時任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與黃金掛鉤,世界逐步進入跨國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來,資本全球調度導致美元濫發,1971年至今,全球基礎貨幣供應量呈數十倍增長,全球物價飛漲,世界平均通脹水平日益增加,由此導致的貧富分化問題也逐漸惡化,次貸危機的深層次根源,實際就是兩極分化的結果。正是由於處於社會底層民眾經濟條件差,甚至沒有住房,寬松的次級貸款政策極大的點燃了民眾購房的熱情,推動了美國房市的繁榮,吹大了美國房市泡沫。然而,當貸款優惠時間結束。貧困的民眾無法償付房貸的時候,這一龐大的金融鏈條便開始從根部斷裂,並最終導致次貸危機的爆發。

當然,即便有豐厚的貸款優惠政策,如果出於社會下層的貧苦民眾能夠冷靜的看待,這場危機或許也能避免,然而人性的弱點致使這些民眾在當時美國經濟一片大好,房市節節攀高的環境下,忽視了自己的生存條件,高估了自己的償付能力。甚至有相當部分的貧苦民眾貸款購房是為了在繁榮的房市中炒房掙錢。華爾街金融巨頭更是把人性的弱點表現得淋漓盡致:對財富的貪婪追求、在金融操作過程中的種種欺詐,正是導致這場危機爆發並廣泛傳播的根本原因。美國人理查德-比特納2008年7月出版的《貪婪、欺詐和無知:美國次貸危機真相》,僅從書名就一針見血的揭示了次貸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書中所描繪的篡改信用、放大收入等行為極大的擾亂了信貸市場,為了獲得更多的貸款以及更大的利益,從普通民眾到金融機構,這種欺詐行為蔓延在金融領域的各個角落。

持續升溫的美國房價在2004年時上漲幅度比正常情況高出了30%,美國總體房價比實際價值高出15%以上。鑒於此,自2004年6月起,在美聯儲連續17次加息的影響下,美國房市開始逐步降溫。穆迪2008年3月19日發布公告稱,用於衡量美國商業房地產價格的穆迪/REAL商用物業價格指數1月份下降0.6%,美國房價連續下滑已經逐漸扭轉了美國過去幾年房價的持續上漲幅度。至此,美國房市逐漸萎靡、次貸危機愈演愈烈,並逐步蔓延到與次貸相關的金融市場各個角落。因此可以說,美國政府的利率政策正是導致次貸危機爆發的導火索。

六大因素推動「百年一遇」金融危機爆發

從表象上看,有相當多的因素促使了這場次貸危機的爆發。

1.寬松的信貸條件和日益膨脹的住房泡沫

格林斯潘曾被譽為「世上最偉大央行行長」,他在擔任美聯儲主席期間創造了輝煌的紀錄,美國經濟在他的帶領下出現了長達十年的持續增長。在面對亞洲金融危機、科技股泡沫破滅以及「9-11」恐怖襲擊事件等一系列重大危機時,格林斯潘的寬松貨幣政策使美國經濟得以很快擺脫困境,但是,在他退休兩年後,經濟界卻發出這樣的疑問:格林斯潘實際上是次貸危機的罪魁禍首?

住房貸款本應當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按揭貸款的提供者要求借款者既要有充足的收入又要有一大筆存款來支付首付。可是,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獲取住房貸款變得極其容易。為了應對2000年前後的網路泡沫破滅,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布希在格林斯潘支持下推行令富人受益的減稅政策,為了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美聯儲連續13次下調利率,聯邦基金利率由6.5%降至1%的歷史最低水平,並且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過低的利率引發了寬松信貸,也直接刺激了民眾的貸款投資熱潮,越來越多的生活狀況不穩定的民眾通過銀行貸款加入到購房者的行列中,「在經濟形勢一片大好,房屋價格節節攀高的環境下,即便是無力償貸賣掉房屋,自己也不會吃虧。」正是市場對美國房市前景普遍預期過高,極大的刺激了美國房市,房價在1996年至2006年飛漲了大約85%,為次貸危機的爆發埋下了種子。格林斯潘在2007年12月12日出版的《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首度承認他任職期間施行的低利率政策可能助長了美國房地產泡沫。

2.華爾街對金融衍生品的濫用

美國的金融衍生品在近幾年發展很快,其復雜程度也日益加劇,以至於連投資大師巴菲特都弄不明白。在巴菲特看來,衍生工具是金融界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正常意義上來說,提供按揭貸款的銀行通常都把按揭貸款當作一種優良資產持有到期並賺取相應月利潤以及銀行資金成本之間的利差,這樣做在獲取相應利潤的同時,也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但是這種金融產品一開始並不適合華爾街的運作,因此在將按揭貸款證券化並產生第一隻CDO(擔保債務權證)之前,這類產品並沒有獲得華爾街的青睞,CDO的出現使得資產證券化產品風險劃分更細致,投資受益率也更高,同時也極大地激起了華爾街的熱情。打著金融創新的口號,華爾街大舉涉足次貸領域,並迅速推高其規模。2004年,全球CDO發行量為1570億美元,到了2006年,這一規模達到5520億美元。

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華爾街投行將原始的金融產品分割、打包、組合開發出多種金融產品,根據風險等級的不同,出售給不同風險偏好的金融機構或個人,在這個過程中,最初的金融產品被放大為高出自身價值幾倍或十幾倍的金融衍生品,極大地拉長了交易鏈條。從本質上看,這類金融衍生品並沒有降低投資的風險,它僅僅是將風險進行轉移,而且隨著金融衍生品的不斷開發,風險在無限分散的同時,也變得越來越隱蔽,越來越難以察覺。以至到後來,買家看到的這類金融產品,除了投行提供的數字以外,根本無法判斷資產的質量。

因為CDO等金融衍生品蘊含的巨大利潤,美國幾乎所有金融機構都參與其中,商業銀行、保險機構等等,都大量持有CDO等債券,無論美國本土還是海外,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了對這種金融產品近乎瘋狂的追求。美國房地產的泡沫,也通過這類金融衍生品將風險擴散到了全球范圍,這也正是次貸危機為什麼能夠波及到全球范圍的原因。

金融衍生品是一把雙刃劍,它的確擁有活躍交易,分散風險的功能,但如果不加監管控制的濫用,它憑借杠桿效應掀起金融波瀾的能力便會顯現。一旦危機爆發,金融衍生品的這種杠桿效應以及風險的分散性,必將極大地擴張危機的廣度和深度。在過去的十年當中,華爾街投行在金融衍生品上「玩」得過火了。

3.華爾街激進的財務政策和僥幸心理

流動性過剩致使資本不斷湧入美國住房市場,為了謀求更多的經濟利益,也為了不致讓這些日益膨脹的資本影響次貸市場發展,華爾街以瘋狂放貸作為解決方案,花樣繁多的月利率、甚至零首付的出現,極大刺激了次級按揭貸款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按揭貸款的流程變得日益簡單,有的按揭依據完全憑借借款者自己填報的虛假收入作為依託,甚至有的按揭貸款額竟然大於實際總房價。至此,借貸標准變得名存實亡,2006年的美國房屋按揭貸款甚至平均只有6%的首付款比率。當房市蕭條,次級貸款者無資金償還債務的時候,危機便以極快的速度蔓延開來。

華爾街在財務上過於激進,這也直接導致了困境的生成。在無限放大的利益面前,華爾街日益變得瘋狂。在對CDO的追逐中,華爾街日益提高資產權益比率,與此相對應的是,各家投行的杠桿率也逐漸變得越來越大。2003年底,美林的資產是其所有者權益的17.9倍,而到了2007年中期,美林的資產達到了其所有者權益的27.8倍。受危機影響最深的雷曼兄弟,同期杠桿率甚至高達31.7倍。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也令公司領導者喪失了理智,雷曼兄弟便是華爾街的一個縮影。就在2007年貝爾斯登、美林紛紛為減值做准備的時候,雷曼兄弟首席執行官福爾德爾仍然堅定地說:「我們的目標股價是200美元。」當2007年夏天次貸危機發生之後,福爾德仍然固執地認為抄底的時機已到,大量購進與次貸相關的金融產品,這直接加速了雷曼最終的破產。

不可否認,華爾街不可能覺察不到近幾年如日中天的次貸市場上的風險,但是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致使華爾街普遍蔓延著一種僥幸心理,這也是導致華爾街眾多金融巨頭折戟沉沙的原因之一。直到2008年6月,福爾德爾仍然對外宣稱雷曼兄弟資本和流動性狀況處於前所未有的強勁水平。

4.監管機構的失職與政策的失誤

次貸危機產生的深層制度原因就在於對金融監管存在缺陷,美國金融監管機構對次貸及各類衍生產品的發行規模和數量沒有控制,監管力度的鬆懈以及對市場潛在金融風險的忽視,都是監管不力的表現。放鬆監管一向是格林斯牌所推崇的管理之道,也正是他擔任美聯儲主席的這段時間里,美國央行降低了抵押貸款的標准,導致相當一部分信用或生存狀況不佳的貸款人以低廉的成本通過貸款購買房屋;美國監管機構對市場評級機構監管不嚴,也導致了評級機構在對次貸相關產品評級時的主觀性,在大范圍調低次貸相關產品的評級時,極大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加深了投資者的恐慌情緒,最終導致全球范圍內的恐慌。

自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監管機構放寬對銀行和證券公司的監管之後,銀行和證券公司可以合法地把很多虧損的投資科目不列入「資產負債表」以達到迷惑投資者的目的。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監管機構本應當從現實出發制定新的更加詳盡的規定,以打擊這種有害金融市場的行為。但是遺憾的是,監管機構的失職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這類對市場有害的行為,並為最終危機的爆發釀下了惡果。

Ⅳ 金融危機是怎麼產生的過程.

1.次貸的產生,網路泡沫破滅後,為了刺激美國經濟,銀行開始向那些收入很低、信用很差的人發放房屋抵押貸款,這樣就搞活了美國的地產,帶動了經濟的發展,然後,放貸銀行要麼自己把這些按揭貸款打包成債券,要麼把這些按揭賣給兩房(房地美和房利美),由他們打包成債券,這個就是最原始的次貸證券

2.兩房或者銀行,通過評級機構的所謂評級,分成不同類型的債券,再把這些債券賣給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很搞笑,商業銀行又自己買回來了),但是只是買回來還不夠,他們再次打包,把這些債券又包裝成更復雜、風險更高的衍生產品,並開始互相推銷,並且向全世界的金融機構推銷,至此,次貸由最原始的按揭貸款變成了各種包裝的、復雜的、高風險的金融產品在全世界的金融機構內流通

3.隨著美國利率的不斷提高,那些按揭貸款人開始無法按期還款和利息了,就產生了風險,但是,初始階段,還不是很嚴重,因為美國的房價沒有跌,銀行還可以收回房子,來填補損失,隨著美國房價的下跌,這些次貸開始變成垃圾了,賣了房子也收不回成本了,那麼次貸債券以及那些被包裝了無數次的高風險產品,也開始變成垃圾了,由於過度的開發和包裝,風險損失已經不再是房貸的數字,被放大了N倍,金融機構的資產開始急劇惡化,大家都爭相變賣這些垃圾,爭取自保,進一步加劇了這些產品的貶值,也進一步讓銀行、兩房和投行的資產惡化,演變成今天這個糟糕的局面

Ⅳ 金融危機來臨之前做什麼賺錢

金融危機的原理如下:隨著人類技術的進步,區域的觀念開始模糊,世界是一個互相依賴的共同體,我依賴你生產的襪子,你可能依賴我生產的礦石。

在一個島上有一群人,島上除了幾樣產量不大的生活必需品以外什麼也生產不了,島上的居民用一種叫RMB的貝殼,作為錢來花,就是椰子一個3貝殼,淡水一桶5貝殼等等。這時大家想生活的好一點,可是島上又生產不出這么多東東。於是就想用自己的勞動力和別人換。

這個島不遠處有一個大島,上面什麼都有,人家使用一種叫做USD的貝殼做交易,於是小島上的居民就到大島上的工廠游說,我們這里工資低,原料便宜,沒有土地使用費用,還免稅,到我們這里來投資吧。大島上的有錢人覺的有道理就試著在小島上開了一些工廠,可是馬上問題就出現了,小島上RMB和大島上的USD是2:1的,也就是說在小島賣2個貝殼的東東在大島也要賣1個貝殼。大島雖然有許多劣勢但是因為工廠多,上下游配套的運輸成本低,加上工人熟練,成本和小島的產品沒有太大的價格差。這個時侯小島的酋長就想出了一個辦法,讓島上的巫師忽悠大家,小島上的貝殼和大島上的不一樣,大島上的有神力,所以值錢,我們的貝殼和他們的貝殼要8:1才合理。大家一聽原來是醬紫呀,於是就用自己的8個貝殼換大島上的一個貝殼了。這樣小島上的物價和工資就是大島上的八分之一了,大島上的公司就紛紛到小島上來設廠,賺了大錢,他們把錢匯回大島上發展科技,然後再把發展好的產品在小島生產。這樣過了30年。。。。。。

慢慢的大島上的工廠就越來越少了,全變成了科研基地,同時出現了為科研基地里的人服務的行業,像剃頭呀餐館呀驢友呀醫院等等,當然還有HD區,呵呵。大島上的居民有好多錢,而且他們知道小島上的工廠可以為他們未來帶來更多的錢,於是他們就拚命的借錢炒房子、炒股票、炒花生!!!反正有什麼炒什麼!物價開始飛漲了!小島上的酋長一看呵呵賺錢的機會來了,趕快串通巫師,又把RMB和USD的價格定在了6:1,這樣小島的產品也普漲了25%。突然有一天大島的人們發現所有的東東都炒不上去了,因為沒有人接手呀,東西太貴,賣不掉了,於是趕快競相壓價,想把自己的東東賣掉,市場上一下全是東東沒有買主。小島上的工廠主一看自己生產的東東賣不掉了。只好關了工廠回大島去。這一下小島可炸了窩嘍!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都是可惡的酋長和巫師搞的鬼,去找他們算賬!!!這時候酋長和巫師更著急,怎麼辦呢?眼看著自己舒適的生活不保了。這時候巫師出了個主意。。。第二天酋長宣布進行一個聰明絕頂瀟灑蓋世全無敵的4萬億貝殼救市計劃,就是讓所有島民都到島上搬石頭運到海邊,再從海邊把石頭搬回來,每人每天1000 RMB貝殼,工資由酋長出!!!小島的居民們馬上激動萬分統統流下了熱淚,在歌頌了英明的領導,並跳了一段草裙舞以後就回家了。總算是解了酋長和巫師的燃眉之急,可是長此以往酋長雖然FB,也沒有這么多貝殼往裡填呀!巫師這時候又想出了一招。。。又過了一天,巫師出面了,他把大家召集起來說:「哎呀!我昨天被驢踢了,在朦朧中來到了仙界,見到了神仙mm,神仙mm說我們的貝殼和大島的貝殼要20:1呀!要不然就有天災海嘯了!」大夥兒一聽可嚇壞了,趕緊按巫師說的做,這樣小島的貝殼和大島的貝殼就是20:1了。。。

話說大島的商人自從從小島撤資之後回到大島,每日精神恍惚,想想自己在小島的生活那是多麼愜意呀!每天XO喝著,鮑魚吃著,還有小島的美女陪著,何其快哉!現在又是何等凄慘!這一日收聽大島上的胡謅廣播電台的廣播,廣播里說小島為了預防海嘯,已經將貝殼的比值降到20:1了,東西賣的好好好便宜呀!!!他趕快算了算,咦!要是這么便宜的話,在小島設廠還是有賺的,於是他趕緊回去又在小島設廠了。這時候小島的居民聽說工廠又開了,紛紛回到工廠上班,那個大島的商人又賺到了,大島的科研機構也重開了,於是循環又開始了。。。。

Ⅵ 金融危機怎麼形成的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泰國的金融危機事發於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的動亂。首先是外匯市場的美元收縮沖擊,使得泰銖在很短的時間內大幅度貶值,進一步影響了泰國的股票市場和金融體系,東南亞的金融市場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捆綁經濟,而且各國的貨幣不統一,在國際化的金融市場上美元最終成為交易單位。間接的為金融危機的爆發創造了助動力。
所以,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來自於外匯市場的沖擊,貨幣危機又成了金融危機的附屬。
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概況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 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金融危機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 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 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
(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
(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
(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
(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
(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
(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
(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
(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
(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
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盡管在各國有其具體的內在因素:經濟持續過熱,經濟泡沫膨脹,引進外資的盲目性--短期外債過量,銀行體系的不健全,銀企勾結和企業的大量負債等,危機也有其外在原因:國際炒家的「惡劣」行徑,但是人們還應進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機生成的本質因素--現代金融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趨勢。
劉詩白認為,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固有的內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恐慌,更是以嚴重的金融危機為先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首先發生於資本主義世界。可見,金融危機有其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危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存在於市場經濟固有的自發性的貨幣信用機制,一旦金融活動失控,貨幣及資本借貸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機就表現出來。以金融活動高度發達為特徵的現代市場經濟本身是高風險經濟,包孕著金融危機的可能性。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又一重大特徵。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超國界發展的最高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之間商品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各國在經濟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知識國際間的頻繁流動,
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表現得更加鮮明。金融活動的全球化是當代資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經濟落後國家與地區躍進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國際信貸、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機必然會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環節爆發。綜上所述,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導源於商品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這種市場運行機制的危機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金融危機不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現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
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於此,在當前我國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範能力。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指出了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劉詩白則進一步指出深層次的原因,即現代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只不過,它只是發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制來防範金融危機,劉詩白又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防範金融危機之路。
原因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泰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掃過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那麼,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在觀看了關於亞洲金融風暴的一系列報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後,我找到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1.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2.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3.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一: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金融大鱷」「一隻假寐的老狼」是對這個金融怪才的稱謂。他曾說過,「在金融運作方面,說不上有道德還是無道德,這只是一種操作。金融市場是不屬於道德范疇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於這里,因為它有自己的游戲規則。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會按照已定的規則來玩這個游戲,我不會違反這些規則,所以我不覺得內疚或要負責任。從亞洲金融風暴這個事情來講,我是否炒作對金融事件的發生不會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樣會發生。我並不覺得炒外幣、投機有什麼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運作規則。我尊重那些規則,關心這些規則。作為一個有道德和關心它們的人,我希望確保這些規則,是有利於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的,所以我主張改變某些規則。我認為一些規則需要改進。如果改進和改良影響到我自己的利益,我還是會支持它,因為需要改良的這個規則也許正是事件發生的原因。」眾所周知,索羅斯對泰銖的炒作是亞洲金融風暴的導火線。他是一個絕對有實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過玩弄亞洲國家政權,來達到他獲得巨額資本的目的顯然是卑劣的。
二: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預示者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有了危機感。他通過強大的經濟後盾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一個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韓國,日本,台灣直至東南亞,都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這給亞洲一些國家飛速發展帶來了經濟支持。七十年代,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經濟迅猛發展。
但是,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美國當然不允許亞洲經濟繼續如此發展,於是,他開始收回他的經濟損失。對於索羅斯的行為,他是縱容的。
三: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新馬泰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以泰國為例,泰銖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他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量,面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一擊。而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盪了。
啟示
(1)一個國家經濟的開放程度,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穩定的政權基礎上的,只有經濟實力雄厚,政權穩固才能談及真正的發展經濟。
(2)一個經濟學家,只有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否則,他將不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並對經濟發展起阻礙作用。
(3)只有提高綜合國力,才能使一個國家立於不敗之林。
編輯本段嚴重情況
全球面臨60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住宅市場泡沫促成的。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一金融危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每隔4年至10年爆發的其它危機有相似之處。
然而,在金融危機之間,存在著本質的不同。當前的危機標志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這個時代是建立在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基礎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機則是規模較大的繁榮-蕭條過程中的組成部分。當前的金融危機則是一輪超級繁榮周期的頂峰,此輪周期已持續了60多年。
繁榮-蕭條周期通常圍繞著信貸狀況循環出現,同時始終會涉及到一種偏見或誤解。這通常是未能認識到貸款意願和抵押品價值之間存在一種反身(reflexive)、循環的關系。如果容易獲得信貸,就帶來了需求,而這種需求推高了房地產價值;反過來,這種情況又增加了可獲得信貸的數量。當人們購買房產,並期待能夠從抵押貸款再融資中獲利,泡沫便由此產生。近年來,美國住宅市場繁榮就是一個佐證。而持續60年的超級繁榮,則是一個更為復雜的例子。
每當信貸擴張遇到麻煩時,金融當局都採取了干預措施,(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並尋找其它途徑,刺激經濟增長。這就造就了一個非對稱激勵體系,也被稱之為道德風險,它推動了信貸越來越強勁的擴張。這一體系是如此成功,以至於人們開始相信前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所說的「市場的魔術」――而我則稱之為「市場原教旨主義」(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義者認為,市場會趨於平衡,而允許市場參與者追尋自身利益,將最有利於共同的利益。這顯然是一種誤解,因為使金融市場免於崩盤的並非市場本身,而是當局的干預。不過,市場原教旨主義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成為占據主宰地位的思維方式,當時金融市場剛開始全球化,美國則開始出現經常賬戶赤字。
全球化使美國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區的儲蓄,並消費高出自身產出的物品。2006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達到了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2%。通過推出越來越復雜的產品和更為慷慨的條件,金融市場鼓勵消費者借貸。每當全球金融系統面臨危險之際,金融當局就出手干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80年以來,監管不斷放寬,甚至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編輯本段新金融危機
出現世界性金融危機
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金也面臨「走出去」抄底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好時機。
世界范圍金融危機的烏雲正在聚集,未來兩年內,全世界將出現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機。這一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將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和新的機遇。
資金流動逆轉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
為什麼未來世界將出現新型的金融危機呢?這要從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體過去近十年來金融業發展的基本格局談起。
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在過去近十年,受益於全球化的大趨勢,經濟不斷繁榮,但這種繁榮的基礎其實比較脆弱。這些經濟體自身的儲蓄相對不足,消費不斷增長,經濟的金融化趨勢不斷加強,其集中的表現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資產,尤其是房地產為抵押,向銀行借款來支持其日益高漲的消費。這一格局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消費信貸鏈的破裂,集中的表現就是美國的次級房貸危機。次級房貸危機導致美國的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金融風險的成本,也使這些金融機構必須重新分配自己的資產,以降低風險。
反過來看,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過去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吸引了大量發達國家的資金,以墨西哥、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為例,其證券市場上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國外。日益高漲的海外資金不僅推動了本地資產價格的高漲,也推動了本地經濟的繁榮,同時也帶來了本地貨幣實際匯率的不斷升值。這一系列過程為這些經濟體發生金融危機埋下了種子,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兩個地區:一是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不僅經常賬戶出現了佔GDP10%以上的赤字,同時財政赤字也日益加劇,國內價格上漲的趨勢愈演愈烈,而且,這些國家還實行了與歐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這無疑是寫下了導致金融危機最佳的化學反應公式。
另一個非常脆弱的經濟體,就是印度。雖然印度經濟在過去3年內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長率,但是其宏觀經濟的情況不容樂觀:長期以來,印度的經常賬戶處於赤字狀態,證券市場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海外,通貨膨脹率不斷上升,中央政府也是長期處於赤字狀態。
綜合考慮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一些經濟情況,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在未來兩年之內,世界經濟很可能發生資金流動逆轉的情形,那就是幾年前從發達經濟體爭先恐後湧入新興市場國家、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資金,在發達國家重估風險的情況下,紛紛逆轉涌回發達國家,加強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穩定度。這種趨勢的形成無疑會對發展中國家帶來直接的影響,並最終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的形成。

熱點內容
如何提前布局發行的數字貨幣 發布:2025-01-09 02:58:55 瀏覽:212
股票軟體如何調出均線 發布:2025-01-09 02:57:29 瀏覽:972
限制性股權激勵和期權有什麼不同 發布:2025-01-09 02:45:25 瀏覽:979
理財通和陸金所哪個更安全 發布:2025-01-09 02:45:24 瀏覽:324
怎麼用股權抵債 發布:2025-01-09 02:43:15 瀏覽:918
白雲山股票漲停 發布:2025-01-09 02:42:22 瀏覽:995
格力股票歷史最低價6 發布:2025-01-09 02:41:49 瀏覽:153
裕華債券基金怎麼樣 發布:2025-01-09 02:38:55 瀏覽:622
課題來源橫向課題基金號是什麼 發布:2025-01-09 02:26:08 瀏覽:62
如何知道有沒有開通金融功能 發布:2025-01-09 02:20:28 瀏覽: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