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金融機構被沖擊如何處置

金融機構被沖擊如何處置

發布時間: 2024-11-14 23:16:26

⑴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們應該採取如何的措施(詳細作答)

金融風暴橫掃全球,大量財富瞬間蒸發。在愈演愈烈的國際金融形勢下,我們應該怎樣去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金融風暴。通過各種材料和財經報道,我整理出一些可能我們會忽略的問題,希望對我們有所警示!

整個歐美的金融危機對我國的沖擊開始了嗎?我想這個問題不言而喻,應該才剛剛開始!

其中有兩大沖擊:

1.第一,歐美開始實行大量的金融機構國有化,以政府信用做擔保,來挽救由金融企業危機而蔓延向實體經濟危機。而整個金融領域存在的根本就是:信用。國家大量注資給大型商業銀行,購買他們的不良資產,然後大型商業銀行銀行借錢給大型企業,或者同業拆借,使他們的經營得以維持,改善企業資產狀況,度過金融危機。如果這種方法失敗,連政府信用都受到質疑和沖擊,那麼整個金融市場將全線崩塌,其導致的結果就是信心危機導致消費減少,破產,失業,然後再是消費減少,歐美消費減少這部分將直接沖擊我國經濟!

請您想一想,我國經濟對歐美的依賴程度有多少。我們中國的經濟體系是嚴重的生產過剩,而我國的經濟增長嚴重依賴出口。在整個GDP當中我們本國的消費只佔35%,而我國製造業的產能是佔GDP的70%,因而還有另外的35%就是生產過剩,這35%我們是消費不了的。因為歐美各國通常都是一種負債消費模式為主,進而幫助我們吸收掉了剩餘的35%,以美國為例,他們家庭的負債消費比例占整個GDP的95%以上。這種靠借錢,包括:借錢,借錢買房,借錢買車,信用卡等消費模式,把我們中國的35%的過剩產能吸收掉了!因此我們的出口就成為我們經濟發展的至關重要的一架馬車。

所以,一旦歐美的救市方法失敗,這種沖擊將使得我們的出口受到重大打擊,是35%總量的打擊,是不可想像的。

2.第二個沖擊:即便是他們的救市方案使得金融危機得到平息,歐美經濟得到復甦,大家不再用負債消費,而改變成量力消費,那對我們的沖擊也是摧毀性的。還是以美國為例,先不看歐洲,僅僅是美國,一年就將減少0.7萬億的進口消費支出,而中國的出口不過1萬億美元,對我們的出口同樣是毀滅性打擊!

當然,有沒有可能一切都很美好,美國救市成功,人們還是高負債消費。當然,這個是可能的,但是對於我們企業家而言,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不能假設最美好的情況。我們要假設什麼,應該是最壞情況。

在如此金融危機下,我們個人或者是企業家應該遵循什麼樣的投資原則呢?

有一組數據令我們觸目驚心,全世界損失最大的前五名:

第一名:美國賭王,資產損失率91%,損失249億美元。

第二名:沃爾瑪的沃爾頓家族,損失211億美元。

第三名:巴菲特,損失163億,損失總資產的25%。

第四名:GOOGLE的創辦人,損失121億美元。

第五名:比爾蓋茨,損失120億美元。我們中國企業家只有個人艱辛的奮斗歷程,缺乏大蕭條的洗禮,因此很多人積極性有餘,風險意識不足。在中國,我們上市公司資本負債比率是100%——300%,而在香港以李嘉誠為首的四大家族,這些人經歷了很多次的大蕭條,而且這四個家族基本都是做地產的,他們的資本負債比率基本是20%,十分統一。這因為風險管理的基本原則就是追求穩定的現金流,以在風險來臨時能夠從容應對。因而他們懂得,有進有退!進的時候從來不忘記退,因為真正偉大的企業家不是能賺多少錢,不能以財富來論,而是在大蕭條的時候,他們能做最好的風險管理,才是真正卓絕的企業家,這就是為什麼高盛被譽為最好的公司,它不是最大的,因為每一次危機來臨前,他都能夠僥幸逃脫,就是因為他風險管理做的好!應驗中國的古話,謀定而後動!

⑵ 中國怎樣應對金融危機

中國金融機構的直接損失相當有限。由於美國政府信用擔保,我國金融機構持有的大量美國機構債不會有損失。但是在全球化的時代,外圍金融市場的動盪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金融市場產生消極傳導作用。 陸挺:此次全球金融海嘯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影響比較復雜。首先,金融機構的直接投資所造成的損失相對較小。 據初步統計,我國共持有海外公司債券約為120億美元,其中僅有小部分受到影響。如中國各銀行借給雷曼資金總計大概為7.2億美元左右。在外匯儲備投資方面,截至7月底,我國持有519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大約4440億美元為機構債。對於美國的機構債券,美國聯邦政府已經對此進行擔保,只要持有到期就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 第二,實際上,最近由於金融市場動盪,美國國債價格正向上走,這是因為大家發現持有其他資產反而變得更加不安全、從而更願意去持有美國國債。當然這裡面也有風險。由於美國的救市行動而發行的大量國債勢必會導致更多的貨幣供給。從中長期角度看,會抬高美國國債利率和引起美元貶值,這會對我國以美元計價的固定收益資產造成一定的損失。但這僅是一種風險而已,美元的匯率涉及美國經濟、全球經濟、美國貨幣供給、其他經濟體貨幣供給等多重因素,所以將來也未必一定會出現美元幣值走弱的現象。 至於美國中長期利率是否會走高的問題,其實首先要搞清楚是什麼「利率」。目前的聯邦基準利率只有2%,而且進一步減息的可能非常大。美國國債的利率最近也持續走低。但由於市場信心走弱,互相不信任對方,金融機構間的借貸利率不斷上升,這就是這一段時間出現的所謂credit crunch(信貸危機)問題。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近來不斷通過各種手段擴大貨幣供給,目的在於提振市場信心,降低拆借利率。當然,如上所言,如果美國發債較多,從中長期而言會拉高國債利率,但這並不是目前所考慮的主要問題。 李稻葵:短期而言,對中國金融機構影響有限,因為我國金融機構在投資方面還是趨於保守,而這次投資在美國、雷曼等投資銀行的大部分還是美國、歐洲等的機構。此外,我們還要關注我們在境外的機構是否有投資,比如一些「中」字型大小的企業,它們手頭擁有大量外匯,是否進行過投資尚不得而知。 中期而言,確實存在風險,如果中期內美國金融市場能夠穩定、金融機構不再繼續破產、金融市場進入整頓時期,則未來半年內,發達國家投資在中國的各種資金有可能出現逆轉迴流,由此導致新興市場國家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等。 美國也會採取一些措施,使得美元對全世界其他貨幣匯率保持穩定。如果美國金融界的地位進一步下降,對美國會形成進一步打擊。至於匯率問題,我相信,美國在中美匯率問題上不會有太大要求,而是主要希望中國不從美國國債上撤離。 黃益平:對我國金融系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國內金融機構在海外證券市場的投資。從目前金融危機發展的情形來看,金融機構面對的最大問題,第一是投資者信心,第二是流動性。毫無疑問,隨著國際資產價格大幅度下跌,我國在海外證券市場的投資已經出現虧損。不過這些國外資產本身就是用外匯購買的,因此尚不至於對國內的流動性造成重大影響。況且對於許多金融機構而言,這些虧損也僅僅是賬面上的。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出美國的金融危機會引發國內金融機構系統性的風險。我國大多數大型金融機構都是國家所有或控股的,不會出現倒閉的現象。即使是非國有的銀行,也受到政府隱性擔保的支持,因此也不會出現系統性風險。 從資金流動的角度,一些短期資本的流出、在證券市場投資的回撤等存在可能性,但是我國龐大的外匯儲備抵禦這種沖擊綽綽有餘。另外,如果美元幣值出現大幅波動,有可能使得人民幣匯率很難再持續盯住美元。最近2-3個月的進展表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波動越來越大,而對一攬子貨幣匯率變動則越來越穩定。這實際是一個好現象,意味著匯率政策開始真正落實2005年提出的參照一攬子貨幣的有管制的浮動,實際反而能增加匯率的穩定性。

⑶ 我們如何應對世界金融危機

中國如果光是從石油進口來搞人民幣升值,不如直接動用外幣儲蓄補貼石油。
中國要進行結構治理,首先要先清理信貸系統,特別是對已經貸出的巨量資金進行跟蹤處理。如果這方面有缺口,必須多印票子,通過物價上漲(人民幣對內貶值)達到一個新的平衡點,這是中國人必須付出的代價。如果這部分沒有問題,立即停止人民幣升值,將儲備的美元盡快花出去,或者投資到美國去,賣地產,而不是去救美國的金融機構。這樣美國就不會給人民幣施壓了,也拯救了美國的經濟。將來中國人無論是賺是賠,對現在都有好處。
要刻意保護好中國的股市和房地產市場,這是中國改革成果的體現,特別是房地產,世界各國都把房地產作為本國經濟的大堤(最後防線),一旦危及房地產,都會不惜一切代價進行挽救。中國的房地產偏熱是正常的,政府打壓只會給外資熱錢製造介入機會,讓中國人今後付出更大的代價。 要特別保護好房地產商,不要豬肉漲了,就把母豬也殺掉賣肉。房價漲了,不是地產商的錯。
股市不能靠外資來救,外資不會無緣無故地來中國,中國也沒有能力進行強權博弈,將外資強留在中國,這樣在流動過剩的情況下,不能再讓人民幣升值,任憑外資繼續大量流入。
中國也不能用貶值驅趕外資,因為中國的經濟已經和外資密不可分,驅趕了就會使經濟崩潰。
中國不必實行緊縮政策,如果這樣的話,是等於讓中國自己的錢退出經濟主戰場,讓外資和游資主宰中國經濟,到頭來使中國自己的資金無用武之地。
中國要好好管管金融機構圈錢的行為,中國不應該吹金融泡沫,資金不能在金融機構流來流去,要指導民眾,向產業方向投資,美國人很高明,人家搞高科技泡沫,互聯網泡沫,沒聽說搞金融泡沫,中國高金融泡沫,物價能不上漲嗎?錢都在高端轉來轉去,沒有更多在流轉在產業之中,經濟還能不出問題。
國家要把股權分置改革放緩,股權分置主要是國有股分置,通過解禁來和市場爭利(資金)不是好作法,國家可以將分置期由3年改為30年。大大減緩解禁速度,對股市可以起到拯救作用。
國家要對再融資進行嚴格控管,對上市企業,要實行效益監管,股價監管,如果由於再融資造成股價下滑,必須由再融資的錢向股東賠付,這樣就不會產生惡意圈錢的行為。
至於印花稅真不是個問題,降和不降不是問題的關鍵。國家去年收了2000多億印花稅,就算不降今年也收不上2000億了,降了也沒多少,與解禁比,與再融資比,根本算不了什麼。
政府應有的放矢治理結構問題,不好給中國經濟亂念緊箍咒。
未來兩年將出現世界性金融危機
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金也面臨「走出去」抄底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好時機。
世界范圍金融危機的烏雲正在聚集,未來兩年內,全世界將出現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機。這一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將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和新的機遇。
資金流動逆轉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
為什麼未來世界將出現新型的金融危機呢?這要從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體過去近十年來金融業發展的基本格局談起。
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在過去近十年 ,受益於全球化的大趨勢,經濟不斷繁榮,但這種繁榮的基礎其實比較脆弱。這些經濟體自身的儲蓄相對不足,消費不斷增長,經濟的金融化趨勢不斷加強,其集中的表現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資產,尤其是房地產為抵押,向銀行借款來支持其日益高漲的消費。這一格局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消費信貸鏈的破裂,集中的表現就是美國的次級房貸危機。次級房貸危機導致美國的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金融風險的成本,也使這些金融機構必須重新分配自己的資產,以降低風險。
反過來看,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過去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吸引了大量發達國家的資金,以墨西哥、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為例,其證券市場上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國內。日益高漲的海外資金不僅推動了本地資產價格的高漲,也推動了本地經濟的繁榮,同時也帶來了本地貨幣實際匯率的不斷升值。這一系列過程為這些經濟體發生金融危機埋下了種子,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兩個地區:一是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不僅經常賬戶出現了佔GDP 10%以上的赤字,同時財政赤字也日益加劇,國內價格上漲的趨勢愈演愈烈,而且,這些國家還實行了與歐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這無疑是寫下了導致金融危機最佳的化學反應公式。
另一個非常脆弱的經濟體,就是印度。雖然印度經濟在過去3年內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長率,但是其宏觀經濟的情況不容樂觀:長期以來,印度的經常賬戶處於赤字狀態,證券市場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海外,通貨膨脹率不斷上升,中央政府也是長期處於赤字狀態。
綜合考慮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一些經濟情況,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在未來兩年之內,世界經濟很可能發生資金流動逆轉的情形,那就是幾年前從發達經濟體爭先恐後湧入新興市場國家、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資金,在發達國家重估風險的情況下,紛紛逆轉涌回發達國家,加強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穩定度。這種趨勢的形成無疑會對發展中國家帶來直接的影響,並最終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的形成。
新金融危機與亞洲金融危機的差異
這種金融危機同十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可能形式不同。十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主要形式是國際收支的危機,那時亞洲出現了大量到期的外債需要償還,同時國際金融炒家紛紛擠兌,造成了這些國家外匯儲備不足,以至於不得不讓本幣大幅度貶值。新一輪金融危機的形式不見得以國際收支的短缺為標志,因為今天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的外匯儲備量是比較高的,同時由於吸取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這些國家並沒有大規模舉債,只是通過證券市場吸引了大量外資,但是,這並不等於說新興市場國家不面臨著金融危機,這種金融危機的形式是以大量的資金倒流從而導致本國證券市場價格大幅度縮水、本幣貶值,從而導致本地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甚至於衰退為表象的,這和幾年前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高漲、資產價格泡沫化恰好形成了一個逆反的鏡面圖像。這一新型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很可能是波羅的楚游,從波羅的海三國可能傳導至東歐各國,再傳到南亞包括印度,之後再進一步傳到其他一些新興市場國家。
資金流動不能盲目放開,財政政策須保留一定的靈活性
一旦這樣的金融危機發生,中國經濟面臨著怎麼的挑戰呢?可能的情況是,一部分外資的表現也會如在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那樣紛紛出逃,對於中國的國際收支會產生一定的沖擊,給中國經濟帶來一定的通貨緊縮的壓力,但對於目前高速運轉(事實上是過快運轉)的中國經濟並不是壞事。而且,這一資金倒流的情況也會使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有所緩解。但是不容否認,這種資金倒流會對國內的投資規模產生一定的沖擊,會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下降。另外,由於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率的下滑,也會間接通過對中國產品需求的下降,影響中國經濟的增長,這些都是這一新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
我們必須看到,這一新興金融危機的到來對中國也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在這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很多新興市場的資產價格將大幅度縮水,這將是中國資金出國投向這些國家的絕好時機,這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最好時機。為此,中國經濟界需要做好資金上和項目研究方面的准備。從宏觀層面上講,宏觀經濟政策必須考慮到這一輪新型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在資金流動問題上必須穩扎穩打,不能盲目放開,要考慮到大量資金出走的可能性和由此帶來的壓力。當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楚游的經濟增長率必然會出現下滑,我們的財政政策必須保留一定的靈活度,在繼續實行當前穩健財政政策的前提下,必須做好項目上和資金上的准備,一旦新一輪金融危機在周邊國家發生,中國就可以轉向積極的財政政策,找到一些有資金保障和社會效益的投資項目。
總之,新一輪金融危機的風險已經來臨,全速前進的中國巨輪必須考慮到金融風暴可能帶來的沖擊,把握機遇,化解風險,我們的經濟發展航程將會前途光明

⑷ 我國金融業應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中國金融業影響幾何?

「如果僅從中國金融機構持有次貸相關資產的角度來看,中國金融機構在這場危機中遭受了損失,但風險尚在控制之內,影響不大。」《財經》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表示。由於「兩房」已被美政府接管,持有其債券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暫且不計。而工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中信、興業等7家上市銀行持有的雷曼債券以及風險敞口的數量約為7.2164億美元。「與中國銀行業龐大的整體資產規模比起來,問題資產規模還是有限。」建設銀行研究部高級經理趙慶明表示。

但是,金融危機的間接影響卻蔓延至了與銀行業務相關的各個領域。最明顯的莫過於不被記入銀行資產負債表之內、風險蘊藏較深的代客理財業務,動盪的市場環境使得眾多QDII產品血本無歸。根據專業顧問公司普益財富對正在運行的252款銀行系QDII理財產品的跟蹤研究,截至10月10日,各個中資銀行發行的46款QDII產品中,正收益的有3款,其餘43款負收益,虧損超過40%的有17款,佔比近四成,其中包括6款累計虧損超過50%的QDII產品。

而目前市場的關注焦點又落在了「撤回資金」這四個字上。比如即將到來的10月27日,美國銀行所持有的191.33億股建設銀行H股即將解禁,剛剛以500億美元收購完美林證券的美國銀行,面臨著巨大的資金需求,它會不會拋售建行的股份呢?「這種可能性也是有的。但是在全球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願意來中國投資的資金還很多,只要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資金不會大量離開中國,反而會流到中國。」沈明高說。

作為間接影響的另一部分,外國企業遭受經濟放緩沖擊造成業績下滑是否會波及到其在中國區的主體以及作為其融資方的中國的銀行呢?「這個影響不會太大,因為大多數中國區的業務仍是依靠中國區自身的業務增長點,只要中國的市場沒有問題,它的貸款質量等就不會有太大影響。當然,金融危機也給我們提了個醒,要對貸款更加審慎。」趙慶明說。

危機成為中國金融監管的見習機會

盡管金融危機對國內金融業直接影響不大,且它發生在大洋彼岸、金融創新程度比我們發達得多的美國,但是它也確實給我國的金融監管提了好幾個醒。「這次危機是中國金融監管難得的見習機會。」沈明高說。

他說,「這次危機和流動性過剩有很大關系。在過去的幾年中,全球的環境都是高增長和低通脹,利率低從而資金成本比較低,流動性充裕,從而導致了過多的投資和投機。」這種流動性過剩和貨幣當局的貨幣政策不無關系。以美國為例,在網路經濟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後,為避免經濟衰退,刺激經濟發展,美國政府採取壓低銀行利率的措施鼓勵投資和消費。從2000年到2004年,美聯儲連續25次降息,聯邦基金利率從6.5%一路降到1%。這種寬松的資金環境實際上是這次金融危機的溫床。「因此,流動性管理要採取比較謹慎的態度,如果經濟增長放緩,不能為了保持經濟快速增長而投放過多流動性。」沈明高說。

造成這次危機最直觀的原因是金融創新過度和監管不力。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王靜指出,我國必須加強對金融衍生產品的監管。「當前我國正在鼓勵國有控股商業銀行進行業務創新和產品創新,美國的教訓警示我們,在開發金融衍生產品的同時必須加強相應監管,避免金融衍生產品過度開發,從而控制風險的規模。」她說。

但很多專家更強調了在加強監管的同時,中國仍然要堅持發展金融創新的觀點。「中國的問題是創新不足,而不是創新過度,所以盡管美國爆發了危機,但是不代表中國就要壓抑金融創新,金融創新是有需求的。」趙慶明說。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也指出,我們的金融一直是個短板,發展不足,而且是經濟不足、創新不足。美國是創新太多了,受監管太少,對風險的估計不足;而我們是謹慎有餘、創新不足。

這次金融危機也是我們對美式金融自由化進行反思的一次機會。「我們要了解到,盡管中國的金融市場比起美國要落後很多,但絕不能把美國的經驗完全套到中國頭上,美國做的東西中國不一定都要做,美國沒有做的東西不一定中國就不能做。」沈明高說。

危機讓我們收獲什麼?

金融機構的高杠桿率是這次危機愈演愈烈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追求超高利潤,投行們的杠桿率均高得驚人。數據顯示,2003年到去年,美林的杠桿率增至28倍,也就是說,1美元資本能撬動28美元的資產。破產前的雷曼兄弟的杠桿率也高達30倍,這還沒有算上一些高風險的表外業務的杠桿效應,比如SIV(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結構性投資載體),如果投行套用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的演算法,資本充足率在1%至2%之間。

隨著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變身為銀行控股公司,投資銀行以高杠桿模式帶來的高回報機制已不復存在。

「實際上,借錢多了,危機來了破產的企業就會多,恢復時間也比較長。盡管和歐美國家比起來,中國金融機構負債率還比較低,但以後我們還要謹慎,避免金融機構過多借債來發展自身。」沈明高說。

對於高度依賴人力資本的投行來說,如何保證股東監管的有效性也是中國的金融機構應該從這次危機中得到的教訓。長期來看,投資銀行從業人員應該專注於客戶服務及專業水平,而非不計風險地追逐利潤和回報。「但是因為投行和商業銀行不同的是其產品技術含量較高,設計相對比較復雜,所以股東對個人的監管比較困難,股東對高管的監管沒有形成,進而導致了高管過多的投機,過度追求風險。因此,今後投行的治理結構要改善,要考慮到如何約束高管過度的逐利沖動。」沈明高說。

「整體而言,金融危機不可避免。但是對於單個機構投資者,在投資之前,對投資組合作出合理的金融價值的評估,謹慎出手,大規模的損失還是可以避免的。」沈明高說。

其他文章推薦:
http://qkzz.net/article/9a1a5ca9-513a-458e-b422-a0077fd592bd.htm
http://whb.eastday.com/w/20081019/u1a488285.html

⑸ 金融危機下,中央銀行應採取哪些政策

我國中央銀行職能及化解金融危機的政策
(一)金融系統穩定評估和預警政策
金融系統穩定評估和預警政策就是對金融系統進行評估,對金融風險進行預警預報。完善的金融系統穩定評估和預警政策有利於避免和降低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損失,有利於防止和降低國外金融危機的傳染和沖擊,也有利於防範和化解金融自身的風險。由於我國的金融穩定工作於2003年才剛剛正式起步,對系統性金融危機的認識和評估還比較困難。因此,為加強我國的系統性金融危機監測和管理,要強化銀行、證券、保險三個行業的風險監管,大力推動這三大行業各自的系統性風險評估。人民銀行金融穩定要在單個金融機構、單個行業的微觀審慎監管的基礎上,監測和預警中觀和宏觀層面的更為重要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加強對金融業整體風險的監測預警和評估,並借鑒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推廣的「金融部門評估規劃」,盡快探索建立像金融穩健指標、壓力測試標准與准則評估等一些包括相關經濟指標在內的金融穩定統計指標體系。
(二)存款保險政策
存款保險政策是指由存款性金融機構集中起來建立一個保險機構,各存款性金融機構作為投保機構交納保險費,當投保機構面臨危機或破產時,由保險機構向其提供流動性資助或代替破產機構在一定限度內對存款者支付存款。由此可見,存款保險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穩定存款人信心和穩定金融體系的作用。我國理論界和實際工作部門目前正在加強對我國銀行存款保險政策的研究,創造條件盡快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銀行存款保險體系。
(三)最後貸款人政策
各國中央銀行大都承擔最後貸款人職能(歐元區成員國的央行除外),中國人民銀行也不例外。作為金融機構的最後貸款人,中國人民銀行承擔著對有關金融機構流動性監控、救助有問題金融機構以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職責。最後貸款人政策是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最後一道防線。最後貸款人政策的合理有效運用,可以挽救一些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防止流動性問題擴大和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但是,過多的運用最後貸款人政策來救助金融機構會導致道德風險:給予金融機構管理層冒險激勵以得到更多的隱性的援助補貼;金融機構債權人因存在政府會出面援助有問題金融機構的預期而降低對金融機構行為的監督和選擇。因此,中國人民銀行在行使最後貸款人職能時應當有其決策標准。也就是說,並非對每個有問題金融機構都一律提供流動性支持。當有問題金融機構申請中央銀行流動性支持時,中國人民銀行一要看該機構是否具有系統性特徵,即該機構的破產是否會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二要看該機構是否已經資不抵債。中國人民銀行應當建立一套指標體系,以判斷有問題機構的風險狀況及其風險特徵,從而為其是否行使最後貸款人職能提供決策依據,以確保中央銀行資金安全,防範道德風險。
(四)支付清算體系
支付清算體系被認為是金融基礎設施的核心,因此,各國中央銀行把支付清算系統的安全性與高效性放在維護金融穩定的首要位置,力求使中央銀行對支付清算系統的監測管理涵蓋與大額資金交易有關的各個領域。而從中國目前看,已經初步形成了以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為核心,商業銀行行內系統為基礎,同城清算所並存的支付清算體系。從金融穩定的角度看,現行支付結算體系存在三個主要問題:
風險管理。由於人民銀行負責支付清算系統的建設和相關標準的制定,而中國銀監會負責對銀行卡業務的監管及相應的資金交易。這部分風險監管尚游離在人民銀行的支付系統監管之外,對支付系統的穩定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
支付的最終性問題。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已經完成結算的支付是否可以撤銷,是否是無條件的。尤其是參與清算的金融機構破產情況下的支付最終性。一般而言,從違約到破產通常需要一定的時間。市場參與者在破產情況下進行支付是否有效,還有待於法律的確認。
軋差安排的法律確認。這是一個關繫到結算及時性的問題。我國現行法律還沒有關於軋差安排的專門條款或者司法解釋,在實際操作中也不存在廢除軋差結果的做法,已有的做法是破產參與者引起的損失都由中央銀行兜底。這種做法會使參與者淡化風險意識,也不利於支付服務的市場化發展。
(五)危機管理的應急政策
防範金融危機要立足於早分析、早校正。要盡快建立和完善風險處置措施,尤其在由於個別金融機構風險引發的金融危機中,要有一些政策和措施及時地發現金融機構的風險,使金融機構在風險加大或資產質量變差的情況下,有足夠的壓力盡快地加以糾正。同時,對於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可預測性、傳染性和危害性,也需要通過建立長效的危機應急處理政策才可能在突發性金融危機發生時將損失降至最低、將風險控制在最小范圍內。為此,人民銀行應做好以下工作:
危機應急組織體系。統一制定和部署金融應急處理方案及其組織實施。人民銀行總行、分行以及中心支行要建立相應的應急小組。
金融應急信息共享政策。中央銀行和其他各個監管部門,應就監管信息的溝通建立相應政策;中央銀行與各有關涉及應急處理政策的政府部門建立應急信息共享政策;涉及金融穩定評估的各個部門之間應建立信息交換政策。
金融應急備份系統。這個備份系統包括備份的支付結算網路、備份的資料庫和數據處理中心、備份的計算機網路系統、備份的工作場所、備份的辦公網路系統等,建立有效的金融應急備份系統,可以在金融危機發生時保證金融業務的連續性,即使在金融系統遭受大范圍破壞後也能夠迅速恢復。

(2141個字)

⑹ 企業將怎樣面對金融危機

有效的危機管理需要做到如下四個方面:
1、轉移或縮減危機的來源、范圍和影響;
2、提高危機初始管理的地位(危機初始管理是指對第一個危機徵兆出現到危機開始造成損失這段時間採取措施以降低不利影響的活動;
3、改進對危機沖擊(危機沖擊是指危機事件對周圍環境及當事人造成的沖擊或影響)的反應管理;
4、完善修復管理,以能迅速有效的減輕危機造成的損害。
當代金融危機的巨大的負外部性使得各國政府無不高度重視金融危機管理工作,危機管理工作應該包括事前、事中以及事後等三個部分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其中,事前的工作包括組織專家學者研究金融危機的產生原因,傳染機制,制定危機處置預案,建立金融危機預警機制等方面的工作;事中包括如何應對金融危機,以盡可能地減少損失。事後工作包括對危機的總結,針對暴露出來的問題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取消臨時性措施以便使經濟社會生活重新恢復正常等等。

⑺ 金融突發事件處置的基本原則是什麼呢

編制目的維護良好社會環境,保持正常金融秩序,促進全市金融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編制依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省金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以及有關的經濟、金融法律法規,制定本預案。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於轄內人民銀行、政策性銀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信託投資公司、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證券公司、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因下列事項引起嚴重後果,確需有關部門給予支持和援助的突發事件。

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引起的、危及金融安全與穩定的突發事件;

各金融機構出現被沖擊、被盜、被搶、被襲擊,運鈔車輛遭搶劫、劫持等突發事件;

金融機構計算機系統因硬體設施受損或普遍遭受病毒侵襲,發生系統性故障;

金融機構高級管理人員集體辭職、失蹤、發生重大意外事故或者高級管理人員、業務營銷人員攜巨款潛逃,發生特大金融詐騙案件;

金融債券到期未能及時兌付、金融機構被公告撒銷(關閉)或其他因素引發存款擠提、保證金擠提、集體退保、其他債務擠兌、集體上訪等規模較大的群體性事件;

金融機構發生支付困難、償付能力惡化或者出現巨額虧損;

出現對金融業、金融機構進行負面失實報道,造成嚴重影響金融業健康發展的重大事件;

暴發區域性金融風險或系統性金融危機;

發生其他影響金融穩定運行的事件。

熱點內容
企業投資股票虧損如何做賬 發布:2024-11-19 20:36:38 瀏覽:73
漲停之後股票還能交易嗎 發布:2024-11-19 20:36:33 瀏覽:735
環球金融中心哪個區 發布:2024-11-19 20:25:38 瀏覽:840
簡述投資銀行在股票發行中的作用 發布:2024-11-19 20:20:23 瀏覽:61
凍品期貨怎麼樣 發布:2024-11-19 20:20:20 瀏覽:280
股東去泰國變性如何轉讓股權 發布:2024-11-19 20:16:33 瀏覽:484
建信基金今天的凈值是多少 發布:2024-11-19 20:11:19 瀏覽:543
股票交易系統的代碼怎麼編 發布:2024-11-19 19:57:16 瀏覽:43
封閉式基金如何認購好還是申購好 發布:2024-11-19 19:55:29 瀏覽:364
股票軟體買入點設置 發布:2024-11-19 19:45:55 瀏覽: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