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如何提高金融化程度

如何提高金融化程度

發布時間: 2024-11-14 15:00:28

Ⅰ 金融倫理如何促進金融效率的提高

貨幣金融系統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作用於實體經濟。

一是提高經濟系統交換和配對效率。

實體經濟社會化後,交換和配對效率成為影響社會程度的關鍵因素之一。將實體經濟間的交換和配對映射到貨幣金融體系後,可在統一的評估標准下低成本完成資源優化配置。

通過提供普遍信任的載體——貨幣和各類信用中介,提高物物(含服務)交換的效率,提高「可投資資金」和「可投資資產」的配對效率和合理性。

二是提高知識的擴散和優化效率。

貨幣價格的波動能很好的綜合市場中存在的各類信息,並將邊際信息快速融入價格中,引導經濟資源的流動。

對實體經濟的認知和判斷,無需通過漫長的實體經濟部門展現並檢驗,可在貨幣金融世界中先接受所有市場參與者的評估和競爭,之後才以實體經濟部門較為有效的方式實際實現。

三是經濟資源的強制集中和再配置。

金融最終便利了儲蓄向投資的轉換。轉換既可以採取信任程度較高的股權方式,包括參與程度高的控制權和參與程度較低的財務性股權投資,也可以採取信任程度較低的債權融資。

宏觀杠桿率反映了市場參與者對未來經濟展開的信任程度。從實際運行過程看,金融配對並不是存量經濟資源的配對,而是在信用擴張和收縮過程中實現經濟資源的循環和配對。

即金融系統基於對未來的判斷「無中生有」地創造信用,擴張的信用給予認可的部門和機構額外的資源調配權。

具體如銀行向某機構發放一筆貸款,同時產生等額存款,新創造出的存款立即構成對經濟資源的調配權。持續供應經濟資源調配權(存款),會提高相關領域經濟資源的相對價格。

沒被認可的機構和部門,被動接受事後的價格上漲,這相當於曾經擁有的經濟資源調配權貶值,經濟資源被貨幣金融系統強制集中和再配置。

經濟-金融系統通過相對和絕對價格波動,強制實現實體經濟系統的投資和儲蓄的事後平衡。

在實體—金融的長期循環中並不存在脫離實際經濟的金融。所謂金融「脫實向虛」,實際上是實體—金融循環不暢,包括以下三種情形。

一是以「龐氏騙局」、資產泡沫、不良資產等形態存在的暫時性的金融體系「自娛自樂」。

當信用擴張的載體(基礎)在實體經濟中「不存在」或「言過其實」時,金融系統不再通過實體經濟展現認知,而僅是通過信用創造自我實現。

根據主觀意願的不同,以及投資項目被證偽的程度,可劃分為「龐氏」、「不良」和「泡沫」。這是「實體—金融」循環和長期演化中一次錯誤的資源優化配置,是大海中的浪花。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市場、管理制度(含宏觀調控、監管和稅收制度等)不平衡帶來的套利行為,嚴格意義上並不是這類「自娛自樂」行為。

套利是市場發現不均衡並推向均衡的過程,具有宏觀價值。

監管套利是有助於發現制度漏洞,合理的做法不是指責市場的「貪婪」進而用行政手段阻止市場套利,貪婪和套利是市場保持活力的動力之一。

市場發展的關鍵是管理部門需保持謙卑的心態,需從市場套利行為中發現制度的內在不均衡,進而完善制度推動市場發展。

二是資源錯配、「劣幣驅逐良幣」等「合理但不合意」的行為。

實體經濟與貨幣金融的割裂,主要來源於兩者連接過程中的失效。

由於政府幹預等原因,導致實體經濟發出的信號扭曲,貨幣金融系統根據扭曲後的信號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非生產性的標准干擾甚至影響局部的金融系統資源優化配置。

由於市場秩序缺失、市場短期化激勵約束機制和「太大不能倒」等原因,市場陷入「設租」「尋租」等「租值耗散」的非生產性行為和「劣幣驅逐良幣」的囚徒困境式無奈。

三是由於政府不當管理和行業行政壟斷等帶來的高成本、低效率。

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設計,導致金融系統不得不拉長鏈條,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成本。

行業的行政壟斷往往會損害中小投資者和消費者權益,在金融系統內產生參與者間力量的不均衡,從而不能產生類似於完全競爭市場的效率。

此外,政策甚至制度制定的隨意性和國家安全網的不合理使用,會降低社會的普遍信任程度,最終加大了社會的信用成本。

總之,金融要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就是要順暢實體-金融循環,關鍵是要提高金融價格發現的准確性和效率。

二、我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中存在的不合意現象

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戰略期,我國金融發展迅速,深刻轉型,但也出現了變異和亂象。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不合意角度,以下現象值得關注。

1、信用高速擴張

在間接融資為主的市場環境下的信用高速擴張,直接表現為我國宏觀杠桿率的快速上升。如果考慮到大量的「明股實債」,杠桿率的上升更迅速。這是經濟發展內在信任下降的外部表現。在信用超常規增長的過程,帶來了財富的迅速轉移。

雖然以CPI、PPI衡量的價格增長緩慢甚至負增長,但資產泡沫、各類政府管制引發了大家對貨幣真實價值貶值的擔憂,在行為上表現為對實物資產如黃金、房子的追捧,對外幣、比特幣等的關注。

此外,我國金融業增加值佔比快速上升,2017年上半年達到8.8%,顯著高於英美日德等發達國家同期水平。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經濟增長陷入「信用擴張推動型」的增長,信用成為增長中的相對短缺和重要因素,獲得相對較高的增加值。

2、在「有偏」信號引導下出現了信用投放的集中化和影子化

從央行的資產負債表看,我國主要基於外匯占款和各種借貸便利(對其他存款機構的債權)投放基礎貨幣,持有的國債規模甚至低於政府在央行的存款。

考慮到升值環境中外匯儲備運用的負收益,外匯國家和私人使用間的巨大差異,我國基礎貨幣的創造成本高昂,我國的基礎貨幣和其內含的鑄幣稅,沒有很好發揮支持國內基礎設施(包括公共服務和福利)建設的作用。

從更廣的金融資產負債表看,M2以及包括更廣義的信用貨幣,其創造的信用基礎主要是房地產、政府項目和個人。

以金融機構的貸款投向為例,2014~2016年新增貸款中,分別有28%、29%和45%投向房地產,其中2014、2015年投向製造業的僅有4%和5%,2016年甚至出現凈減少。

近些年我國出現較為明顯的「財政金融化」和「金融財政化」。

除政策性銀行以外的政策性金融業務大幅膨脹,如地方融資平台、PPP、PSL、產業基金等。

隱性擔保和剛性兌付也使得商業性金融業務帶有財政色彩,對金融機構的貸款投向要求,如三農、小微等,也是金融和財政的融合。

此外,由於產業政策和監管要求等原因,我國信用擴張越來越表外、「表表外」化,影子銀行系統快速膨脹,其投資方向更是偏向房地產和政府項目。

不透明、鏈條拉長帶來額外的信任和交易成本,最終增加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Ⅱ 「十四五」時期,金融行業如何做好數字化轉型

第一,深挖潛能,實現決策管理的數據驅動。第二,開拓創新,加快運營機制的敏捷重塑。第三,與時俱進,聚焦業務模式的智慧再造。第四,多向賦能,推動生態體系的協同共建。第五,披堅執銳,強化風險防控的科技武裝。
「十四五」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全面加快金融數字化轉型步伐刻不容緩。金融數字化要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保障金融數據安全,建立更可靠、更安全的金融服務平台和強有力的金融風險防控監管系統,實現金融信息服務數字化與數智化。
許多咨詢公司都在幫助各行業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例如中大咨詢、北大縱橫等。從他們的官網了解到更多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信息,題主有興趣可以關注一下。

Ⅲ 利用區塊鏈等現代信息科技如何提高供應鏈金融數字化水平

近年來,供應鏈金融受到國家層面多項政策鼓勵,是我國服務實體經濟、扶持中小企業的重要抓手。2019年7月6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了《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要求銀行保險機構應依託供應鏈核心企業,為供應鏈上下游鏈條企業提供融資、結算、現金管理等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2020年9月,央行、商務部、工信部等八部門發布《關於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 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要求金融機構與實體企業應加強信息共享和協同,提高供應鏈融資線上化和數字化水平,提高中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效率,成為我國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綱領性文件。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單獨提及「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意味著發展供應鏈金融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強調在服務模式上,要在依託貿易真實性的基礎上發揮核心企業的信用傳導作用;在技術應用上,鼓勵發揮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作用,對產業鏈條上的物權、債權等信息流進行監控,以解決業務信用風險的管控難題。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超16萬億元,比2019年末增長15.1%;產成品存貨達4.6萬億元,增長7.5%。全國范圍內應收賬款余額持續增加,占流動性資產的比重也持續上升,企業營運資金周轉放緩、融資壓力大、應收賬款流動性風險高等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緩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和經濟的良好運行。解決實體企業營運資金壓力,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迫在眉睫。「曰問易,決疑難」,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本質上還是要先解決產業鏈上的銀企互信問題,真正實現金融服務與企業經營的信息有依據、可驗證、對得上。回歸區塊鏈的本質,其實是通過數據加密、多方驗證、塊鏈式存儲等技術來解決產業鏈中買賣雙方的資產與貿易信息真實性驗證難、信用評估成本高等難題;通過區塊鏈技術來優化普惠金融生態圈的生產關系,加快提升供應鏈金融創新服務模式和服務能力。
根據工商銀行金融科技研究院發布的《區塊鏈金融應用發展白皮書(2020)》,供應鏈金融是將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以及與其相關的上下游企業看作一個整體,以核心企業為依託,以真實貿易為前提,運用自償性貿易融資的方式,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的綜合性金融產品和服務。通過觀察目前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開展情況,我們發現其大規模實質推進依然面臨著諸多困擾。
信用多級傳導受阻。受制於企業信譽和傳統金融風控要求,大多數金融機構和核心企業自建的供應鏈金融平台主要還是圍繞核心企業的一級上下游,而真正能面向二級、三級直至N級的上下游企業,並能以核心企業的真實貿易鏈路為信用背書,開展融資業務的少之又少。在現有業務操作下,經常會面臨核心企業或者關鍵企業不主動、不願意配合確權的情況。究其原因,核心企業和N級企業之間往往不存在直接的貿易關系,處於強勢地位的核心企業沒有意願配合;且存在確權頻度高、線下操作煩瑣、擔心商業機密泄露等問題。因而產業鏈條上的中小微企業無法藉助核心企業信用和貿易流信息來解決自身的融資難題,核心企業信用「澆灌」也僅到一級上下游企業。區塊鏈具有的分布式賬本、透明可追溯、智能合約自動化執行等特性,成為解決信用拆解、實現信用多級傳導的技術應用的探索方向。
貿易真實性難以證實。供應鏈金融是以真實的貿易往來為依託開展融資的,然而在實踐過程中,由於缺乏有效的驗證手段和多維度的風控數據來源,導致金融機構難以知曉交易信息的真實性,而人工核驗成本居高不下,造成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信任鴻溝。近年來,企業間串謀、勾兌虛假貿易的騙貸新聞事件也時有發生。因此,解決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成為供應鏈金融順利開展的必要條件。區塊鏈的多方維護同一賬本、自帶時間戳和不可篡改的特性,開始被業內人士嘗試用來構築多維可信數據源,保證交易信息的可驗證。
產業鏈多方信息相互割裂、無法共享。供應鏈金融涉及的環節、企業類型、參與主體等較為復雜多元,供應鏈各參與方的信息數據孤島沒有有效打通,面臨資金流、信息流、商流、貨流難以匹配等問題,未能形成整體產業鏈的協同合作效應,阻礙了供應鏈金融的開展,使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頑疾難以根治。
針對上述供應鏈金融開展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我國首次在中央政府層面提出了「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作為一種新興的金融服務模式,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要創新供應鏈金融模式,需加快供應鏈金融數字化轉型,將業務開展線上化、數字化,藉助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解決貿易確權、交易真實性等問題,幫助金融機構控制交易風險,構建數字化信任機制。其關鍵在於實現供應鏈金融活動中的信息數據可信、透明、相互核驗和可追溯。
區塊鏈技術已被確定為國家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國家工信部2019年將其定位為新基礎設施,已開始大規模服務於實體經濟,為實體經濟降本增效。據賽迪區塊鏈研究院統計,2019年區塊鏈在金融領域應用落地項目中的佔比達到29%,是同期應用落地項目中佔比最高的,涵蓋了電子憑證、支付清算、保險理賠、徵信、借貸融資等業務場景。根據《中國區塊鏈發展報告(2020)》,預計到2022年,我國區塊鏈核心產品和解決方案,以及相關衍生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百億元。從技術本身來看,根據《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白皮書(2020)》,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組合成一種鏈式數據結構,分布、一致地存儲於各參與方,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數據不可篡改、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技術。區塊鏈是點對點網路、數據加密、分布式數據存儲、共識機制等一系列技術的融合,具備多中心化、不可篡改、可溯源、高安全性的特徵。作為新型前沿技術,區塊鏈天然適用於多方參與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場景,有極大的稟賦推動供應鏈金融走向產業應用縱深。
面對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展所面臨的困擾,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平台對業務開展模式的改變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基礎債權進行確權。由於供應鏈金融融資服務的邏輯是將基於供應鏈而形成的債務債權作為一項金融資產進行對外轉讓進而實現融資,因此需要對基礎債權進行確權,即確認這一基礎債權已經真實產生和確認可能影響基礎債權有效行使的不利因素已被排除。面對核心企業不願配合確權的現實問題,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平台,將債權改造為可自由拆分、可轉讓支付、可融資的區塊鏈數字憑證,可實現應收賬款交易在多級企業間的流通。在保證貿易真實性的情況下,該模式相當於進行了前置確權,金融機構根據區塊鏈數字憑證可以在線上一步操作直接放款,改變了傳統的線下放款模式。
實現信用的多級傳導。供應鏈金融的核心是信用,只有信用的多級傳導才能有效依託核心企業的信用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區別於傳統供應鏈金融方式下核心企業的信用只能傳導至一級企業,利用區塊鏈等金融科技,在平台生成可流轉數字憑證,將貿易產生的債務債權這一底層資產通過區塊鏈生成唯一的數字憑證。其帶有時間戳的塊鏈式結構能保證數字憑證不可篡改,且具有極強的可驗證和可追溯性,可流轉、可拆分,將企業信用變成了工具。數字憑證經過多次拆分流轉,能清晰保留核心企業信用,從而使核心企業信用沿著可信的貿易鏈路傳遞,直至產業鏈末端。例如,一級供應商對核心企業簽發的憑證進行簽收之後,可根據真實貿易背景,將其作為支付手段流轉給上一級供應商,解決了核心企業信用不能向多級供應商傳遞的問題。
確保貿易的真實性。通過對供應鏈相關貿易相關的基礎材料——合同、發票、單證、資金等信息進行完整記錄上鏈,可及時共享各類數據。利用區塊鏈的實名認證、交叉驗證身份准入、鑒證等,可保障數據來源可信;多級加密、簽名驗證等技術特性,可保證數據安全。結合大數據分析技術,通過交叉驗證的手段實現對貿易數據真實性的驗證,可以有效降低減少線下真偽的校驗和風控成本,構建全新的信任機制和高效協同機制,有效支撐供應鏈金融服務覆蓋供應鏈上的多級企業,尤其是處於末端的中小微企業。
隨著技術的普及,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創新模式探索方興未艾。例如:浙商銀行於2017年與趣鏈科技合作推出應收賬款鏈平台,平台採用「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的模式,可辦理應收賬款的簽發、承兌、保兌、支付、轉讓、質押、兌付等業務,將應收賬款轉化為電子支付結算和融資工具,盤活了原本流動性較差的應收賬款資產;天津自貿試驗區推出了基於區塊鏈的可信倉單,集倉單質押、處置、交易、風控鎖價於一體的全國首創的供應鏈金融創新模式。
作為金融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抓手之一,區塊鏈已進入全面建設階段。構建區塊鏈的初心是賦能產融發展,通過發揮區塊鏈構建數字信任的作用,構建新型組織關系,打造產業鏈金融創新服務範式,積極推動供應鏈金融數字化、智能化、場景化發展,助力打造開放、共享、綠色、高效、可信的供應鏈金融生態,真正解決供應鏈金融服務中的多方實際痛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作者系趣鏈科技CEO

Ⅳ 金融倫理如何提高金融效率

金融理論提高金融效率有以下的見解。
目前,金融業進入了去杠桿、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階段。而金融改革劍之所指,就是力圖減少金融資源內部循環,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助推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以資本市場為例,監管部門推動新股發行常態化,努力推動符合產業升級的實質性並購重組,推動交易所債券市場結構優化,將區域性股權市場納入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等舉措,都提升了資本市場服務不同領域、不同類型、不同周期企業的能力。資本市場服務創新創業和實體經濟的水平上了一個新台階。
2017年,銀行業針對空轉套利等問題加強整改、嚴肅追責,禁止杠桿多、嵌套多、鏈條長、套利多等行為,主動壓縮同業業務。銀行表外資產擴張放緩,資金空轉現象減少,企業融資鏈條縮短,有效緩解了實體經濟融資壓力。與此同時,5家大型國有控股銀行掛牌普惠金融事業部,為實體經濟進一步提供有效支持。一些關鍵性指標正在發生積極轉變:貸款結構優化,新增貸款更多投向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民生領域。

熱點內容
理財戶品如何計息公式 發布:2024-11-14 16:27:24 瀏覽:672
金融期貨政策有哪些 發布:2024-11-14 16:19:40 瀏覽:64
理性基金有哪些 發布:2024-11-14 16:13:12 瀏覽:104
為什麼要用多層股權架構設計 發布:2024-11-14 16:13:11 瀏覽:265
重組過的股票k線有影響嗎 發布:2024-11-14 16:13:10 瀏覽:541
股票軟體里的公式怎麼調出來 發布:2024-11-14 16:12:54 瀏覽:854
今天怎樣選明天漲停的股票 發布:2024-11-14 15:58:15 瀏覽:129
信託能用股票軟體買 發布:2024-11-14 15:54:26 瀏覽:950
股票軟體分多個窗口 發布:2024-11-14 15:34:16 瀏覽:672
股票交易兩萬收多少傭金 發布:2024-11-14 15:27:19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