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金融機構如何融入灣區

金融機構如何融入灣區

發布時間: 2024-11-02 19:33:12

❶ 26條重量級政策"落戶"大灣區 帶來哪些影響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一年多後,5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發布《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創新水平、切實防範跨境金融風險五個方面提出26條具體措施。5月15日,《意見》發布和工作部署會議在廣州召開。

「《意見》的發布顯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並未因疫情的影響而放緩,彰顯了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鮮明態度和決心。」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在發布會上指出,《意見》將有力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注入經濟增長新動能,為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提供堅實的金融支撐。

1

綱領性文件帶來哪些影響

總體來看,《意見》是在前期一系列政策基礎上進一步的創新與突破。興業研究報告指出,《意見》中部分措施在此前《關於進一步促進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的通知》(匯發〔2019〕28號)、《關於外匯管理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發展的通知》(粵匯發〔2020〕15號) 等政策中已經落地,包括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資本項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試點、簡化外債注銷登記、簡化資本項下境內資金支付程序、擴大跨境資產轉讓業務試點、支持非投資性企業開展股權投資試點(由上海自貿區推廣到全國) 等。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何飛也談到,《意見》是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相關金融內容的進一步細化,同時又在新的形勢下增加了粵港澳建設進程中需要金融支持的新內容,是政策集成創新的典範,具有重要意義。

他續稱,《意見》的出台有三方面重大意義:

一是表明了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堅定不移支持重大區域發展的決心。

二是提升跨區域金融服務水平是當前深入推進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關鍵保障。

三是表明了國家堅定不移推動金融開放取得更大成效的信心。

《意見》立足於通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持引領作用,特別是通過對港澳加大開放助力打造高質量開放新標桿和新樣板。

另外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撰文指出,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之一,《意見》的出台進一步推進了金融開放創新試點,為深圳更好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契機,推進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指明了方向,開拓了空間。同時,也為深圳在更高的起點和層次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今年2月,《關於進一步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已落地。時隔三個月,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再次發布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至此,兩大重點區域都有明晰且強大的政策框架與細則,為下一步區域發展指明方向。

2

重點:理財通、人民幣跨境使用、

銀證保對外開放……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支持綱領性文件,《意見》都有哪些亮點呢?

《意見》圍繞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提出多項舉措,在傳統貿易、貿易新業態和保險業務跨境收支等方面簡化匯兌管理,大力提升本外幣兌換和使用便利度。在資本項目開放方面,推動建立跨境理財通機制,開展跨境貸款、跨境資產轉讓和本外幣合一跨境資金池業務,支持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開展跨境投資試點。

其中,「探索建立跨境理財通機制」具體指的是「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居民通過港澳銀行購買港澳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以及港澳居民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銀行購買內地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興業研究指出,關於理財通的討論自2019年起就已經在香港金管局和內地相關部門之間發起,《意見》發布後,相關規則的制定有望加速,待管理細則出台後,關注額度管理、資金匯兌等方面的安排。

何飛表示,完善貿易新業態外匯管理、推進資本項目便利化改革、建立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相適應的賬戶管理體系等舉措,具有很強的創新性。特別是建立本外幣合一銀行賬戶體系,或將對現有銀行賬戶格局形成深遠影響。

值得關注的還有金融業開放方面。《意見》提出進一步擴大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對外開放,在大灣區率先落地各項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重點支持港澳銀行、證券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拓展發展空間。

對此何飛談到,支持境外銀行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支持商業銀行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發起設立不設外資持股比例上限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和理財公司等政策,是協同推進擴大開放和區域發展的重要舉措。

資金融通方面,《意見》提出「支持港澳私募基金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型企業融資,鼓勵符合條件的創新型企業赴港澳融資、上市」,以及「研究探索在廣東自貿區內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興業研究的報告指出,通過整合粵港澳地區金融優勢力量,充分發揮金交會等金融交流平台優勢,建立國際商業銀行不僅能夠支持大灣區內基礎設施和科技創新建設,還能夠對區外形成溢出,有望成為類亞投行的綜合投融資機構。

管濤指出,《意見》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於金融改革開放先行先試,例如逐步擴大大灣區內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和范圍,其中包含了,推動人民幣在大灣區跨境便利流通和兌換;支持設立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支持三地開展跨境融資、跨境擔保、跨境資產轉讓、再保險業務等業務時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強化香港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支持香港開發更多離岸人民幣、大宗商品及其他風險管理工具。

在上述內容中,推動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備受關注。對於此,香港監管局近期發布《發展人民幣資產市場 提升香港人民幣樞紐地位》,提出爭取開通債券通南向通和ETF通,研究建立人民幣巨型基金,推出以港交所RXY指數為基礎的期貨、期權和ETF產品,允許CMU以系統內的債券作為抵押品,在債券回購產品中設計包括對沖人民幣匯率波動的條款等。

3

多項創新已落地大灣區

事實上在《意見》制定過程中,部分開放創新工作已經穩步推進並落地。

潘功勝在上述會議上指出,在民生金融方面,人民銀行根據各方意見,已經制定推出近期大灣區內社會訴求較為強烈的幾項金融政策。包括,採用遠程方式,為港澳居民代理見證遠程開立內地銀行結算賬戶試點,並逐步擴大機構使用范圍和規模;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使用移動電子支付;港澳版銀聯「雲閃付」、微信和支付寶(香港)電子錢包等項目均已投產。在投融資便利化方面,更高水平的貿易投融資便利化和貿易新業態外匯管理等舉措已在廣東進行初步嘗試。2019年以來,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在廣東自貿區率先開展貨物貿易收支便利化、資本項目本外幣收入支付便利化試點。同時,部分重大創新政策也在穩妥有序推進,包括探索建立與大灣區發展相適應的本外幣合一銀行賬戶體系、「跨境理財通」機制等重大措施,正在進一步完善,將在條件成熟時陸續推出。

更多先行先試在粵港澳大灣區「開花結果」,如,對廣東自貿區南沙、橫琴片區保險支公司及以下機構的設立、遷址和撤銷事項實現由審批制改為備案管理;再如,港澳保險代理公司在內地設立獨資保險代理公司所需的經營保險代理業務年限由10年降低至3年;又如,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保險服務中心等重點機構或平台籌設,國內首單在澳門本地登記發行、託管清算並上市交易的公司債券(簡稱「蓮花債」)開創內地企業赴澳門發債先河等等,大灣區多層次金融體系建設正有條不紊持續推進。

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方面也有大幅度突破。2019年,大灣區內地9市與港澳地區發生人民幣跨境收付2.32萬億元,同比增長17.3%,占本外幣跨境收支的45.4%,比全國高出5.8個百分點,人民幣已持續成為粵港澳跨境收支第二大結算貨幣,香港成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澳門人民幣清算行已初步建立起覆蓋葡語國家的人民幣清算網路。在跨境人民幣融資業務方面,截至2019年末,大灣區內地9市企業通過全口徑跨境融資業務融入資金839.84億元。在跨境人民幣資金集中運營業務方面,截至2019年末,大灣區內地9市共設立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580個,累計辦理資金池收付1.42萬億元。在便利港澳股權投資基金在大灣區內地投資方面,廣東粵澳合作發展基金以QFLP方式引入的200億元澳門財政儲備資金已全部匯入,有力推動了廣東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

❷ 央行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意見

5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意見》從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創新水平、切實防範跨境金融風險等五個方面提出26條具體措施。
《意見》的出台,有利於進一步推進金融開放創新,深化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持引領作用,為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
其中,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圍繞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與貿易投資便利化的金融需求,全面推進跨境投融資創新,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高資金融通效率,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效能,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為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
堅持合作互利共贏。創新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的路徑和模式,在更高水平上推動金融服務業對港澳開放,支持港澳深度融入國家金融改革開放格局,在「一國兩制」方針下發揮香港金融體系的獨特優勢,支持鞏固和發展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加強粵港澳大灣區金融互補、互助和互動關系。
堅持市場化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上的決定性作用。深化金融市場改革,推進深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提升粵港澳大灣區資金融通便利度,讓市場決定在多元化金融中介渠道中的資金流向和流量。
堅持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建立健全區域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完善與金融開放創新相適應的跨境資金流動風險防控體系,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穩妥有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各項金融開放創新,成熟一項、推進一項。
並且,《意見》提出要探索實施更高水平的貿易投資便利化試點、完善貿易新業態外匯管理、推進資本項目便利化改革、探索建立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相適應的賬戶管理體系、探索建立跨境理財通機制、開展本外幣合一的跨境資金池業務試點、支持銀行開展跨境貸款業務、穩步擴大跨境資產轉讓業務試點、支持設立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等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提升本外幣兌換和跨境流通使用便利度的措施。
也將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深化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意見》指出,將擴大銀行業開放、擴大證券業開放以及擴大保險業開放。
此外,《意見》也在推進粵港澳資金融通渠道多元化,促進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創新水平等方面提出相關具體舉措。

❸ 10萬億大灣區規劃落地 誰是粵港澳金融龍頭

從區域金融力的視角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有兩大看點值得關注。其一,灣區五大戰略定位中沒有提及建設金融中心,金融業發展的相關目標放在了服務業部分表述,但立意卻非常之高,提出建設國際金融樞紐,其二,誰是灣區金融的龍頭揭曉。

2月18日,醞釀已久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這一重要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進入新階段。昨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宣講會在香港舉行,對於粵港澳發展的相關戰略、優勢和各地區的發展重點都進行了闡釋。

規劃綱要落地,對於身處大灣區的廣東、香港、澳門,意味著什麼?中國的區域競爭格局會否因此而改變? 一直關注中國區域金融發展狀況並於2018年11月發布首份「中國區域金融力排行榜」的新財富發現,從區域金融力的視角來看,灣區規劃有兩個看點值得關注和研析。

01

看點一: 灣區五大戰略,並無提及金融中心

根據規劃綱要所提到的戰略定位,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要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更要建設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及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五大戰略定位中,並無提及金融中心。 金融業發展的相關目標,主要放在綱要第六章《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的第三節《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表述。

對於擁有深圳證券交易所、香港證券交易所兩大交易所,香港和廣州、深圳三大金融重鎮的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在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不容忽視,大灣區金融業的發展也在全國乃至全球處於領先地位。

新財富發布的「中國區域金融力排行榜」研究顯示,中國31個省份的金融實力顯著不平衡,其大致可分成四個梯隊: 主要金融中心和金融交易市場所在地的廣東、上海、北京處於第一梯隊;第二梯隊的江蘇、浙江、山東、四川、天津、湖北、福建7個省市具備一定實力,卻與第一梯隊有一定差距;其他占據中國大半個江山的東北、中部、西部地區的21個省份,金融實力均處於較低水平。 縱觀整個榜單,中國金融資源的分布呈現向領先金融中心集中的態勢,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突出(表1)。

表1:新財富中國區域金融力排行榜

資料來源:新財富

同處於第一梯隊的廣東、上海、北京三地,雖然金融實力得分差距非常小,各自側重點不同,優劣勢也各異,但廣東最終以總得分7.39分,超越北京和上海,成為榜單上最具金融實力的省份。

北京雖然是全國性的銀行中心、金融監管和決策中心,匯聚多數金融機構總部和央企總部,具有強大的經濟輻射力和商業影響力,但沒有形成完整的金融市場體系;上海金融中心的特徵最為明顯,無論是在金融業增加值、金融機構實力方面,還是金融市場和金融生態上優勢明顯,但在「資本化程度」和「民間資本活躍度」這兩項指標上落後於北京和廣東。

分項來看,在本次排名的六個維度中,除在「金融業發展程度」這個維度上,廣東的5.63得分低於上海的8.14分和北京的7.49分, 在宏觀經濟實力、金融機構實力、融資能力、資本化程度和民間資本活躍度5個維度上,廣東均高於上海和北京,均位列第一(圖1)。

圖1:廣東、上海、北京金融實力對比

數據來源:新財富

在「融資能力」上 ,廣東以2017年度22091.26億元的社會融資規模,遙遙領先於全國其他省市區,得分6.46分,在人民幣貸款、信託貸款、股票市場融資方面都具備優勢。廣東擁有深圳、廣州兩大金融強市,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存在,使之在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方面也具備相對優勢。

在「金融機構實力」維度上 ,廣東的得分最高,為11.5分。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廣東擁有銀行類法人機構數219家,根據統計的券商法人所在地數據,廣東擁有券商法人數量達27家,公募基金數量達34家,省內金融機構的資產總額也位於31個省市的首位。深圳和廣州不僅各自聚集了一批國內知名的金融機構,同時,廣東毗鄰香港這一國際金融中心,坐享得天獨厚的外溢優勢。

在「資本化程度」上 ,廣東擁有A股上市公司的數量最多,截至2017年年底,廣東有569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10.73萬億元。資本市場助力財富創造,在2018新財富500富人榜中,廣東上榜富人最多,一地貢獻了113位富人,上榜者財富總額達28610.1億元。同時,廣東也是GDP大省,在「宏觀經濟實力」維度上,廣東以2017年度89705.23億元的GDP總量位列全國第一。

那麼,何以大灣區規劃綱要中,沒有把金融中心建設列入五大戰略目標?

是不重視金融業的發展嗎?顯示不是。新財富統計發現,在規劃綱要中,對於「金融」一詞的提及頻率多達62次,甚至高於香港之外各城市的提及頻次,其重要性凸顯無疑(表2)。

表2:規劃綱要中各城市的提及頻次

而且,在《規劃綱要》第六章第三節「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詳細闡述了金融業的發展方向。

一是建設國際金融樞紐。

香港:發揮金融領域的引領帶動作用,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投融資平台。

廣州:支持廣州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區域性私募股權交易市場,建設產權、大宗商品區域交易中心,提升國際化水平。

深圳:支持深圳依規發展以深圳證券交易所為核心的資本市場,加快推進金融開放創新。

澳門:支持澳門打造中國-葡語金融服務平台,建立出口信用保險制度,建設成為葡語人民幣清算中心,發揮中葡基金總部落戶澳門的優勢,承接中國與葡語金融合作服務。研究探索建設澳門-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範區。

二是大力發展特色金融產業。

香港:支持香港打造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建設國際認可的綠色債券認證機構。

廣州:支持廣州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研究設立以碳排放為首個品種的創新型期貨交易所。

澳門:支持澳門發展租賃等特色金融業務,探索與鄰近地區錯位發展,研究在澳門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證券市場、綠色金融平台、中葡金融服務平台。

深圳:支持深圳建設保險創新發展試驗區,推進深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開展科技金融試點,加強金融科技載體建設。

對於金融業的發展目標和各個城市的金融發展定位,都作了詳細闡釋。其中,尤其是國際金融樞紐的目標定位之高,不言而喻,金融在灣區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顯然不可忽視。何以在灣區的五大發展戰略中,未提及金融中心?從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方向來觀察,這或與經濟轉型升級、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有關。

雖然灣區金融業處於優勢地位,但從整體環境看,防範金融風險、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穩杠桿仍是當前中國金融業的重要任務。 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更是把防控風險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與早些年中國金融業一些領域的「超前」發展不無關系,即流動性超前於實體經濟的需要、金融交易超前於實體經濟的發展而自我循環、金融市場發展超前於監管和法律的約束。

在新財富「中國區域金融力排行榜」榜單上,有一個數據指標,即「金融業發展程度」下的「金融、保險業GDP佔地區GDP的比重」,除湖南和吉林2省外,餘下29個省市的金融業增加值佔比均超過了5%。其中,有11個省市這一指標上的得分高於位於榜首的廣東。部分地區金融發展是否發展過熱,當地金融業發展是否真正服務於本地實業,不乏疑問(圖2)。

圖2:11個省市的金融、保險業GDP佔比超過廣東

數據來源:新財富

因此,在脫虛向實的大方向下,金融業需要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 而從大灣區五大戰略定位——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來看,無論哪一個目標的達成,無疑都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持。其中,尤其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更將與金融業的發展相得益彰。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華南理工大學IPP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在最近一次的媒體采訪中也提到,「未來世界的競爭,就是對優質資本的競爭。所謂優質資本,不光是錢,還有高科技,技術含量要高。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有服務業、科技、法治、制度優勢;澳門服務業水準很高;珠三角產業鏈完備,有廣闊腹地。如果大灣區的制度銜接到位、全要素自由流動,又有技術又有市場,還有資金和法治,對於國內、國際的優質資本吸引力就太大了。華爾街不會放棄,歐洲、日本也不會放棄」。

金融和經濟高度相連,大灣區已有的資本、交易市場等金融資源,無疑將為科創企業提供孵化土壤,而科創企業的成長又可望為金融機構帶來更多發展機遇。何況當今世界,科技與金融正在主導全球經濟,占據全球價值鏈的主要部分。全球城市的格局也在因此發生變化,一些老牌的全球中心,有的地位在下降,有的也在轉型。像紐約不再僅僅是金融中心,也在向科技創新中心轉變,紐約科技創新領域的從業人員數量以及科技、創意產業的增速在大幅提升。也就是說,未來的全球性城市將既是金融的中心,也是科技創新的中心。 由此就可以理解,粵港澳大灣區雖然並未以「金融中心」進行定位,但強調科技創新等,事實上有利於引導金融業通過服務實體經濟做強做大,實現良性循環。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東興證券策略及商貿零售行業分析師宋勁,通過對歷史的分析比較提出,中國的三個經濟核心區: 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未來的發展應分別對應東京灣區、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這正與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中,對科創的定位相一致。

而如果長三角的發展對應於紐約灣區,那麼金融業的發展應當也是題中之義。事實上,中國地域遼闊,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需要多個金融中心支持不同區域的發展。尤其是,隨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納入戰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和科創板的落戶,上海也可望突破創新短板,鞏固全國性金融中心的地位。在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以及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中,居於領先地位的廣東、上海和北京三地可以各展所長,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探索金融業對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服務創新,形成合力促進高質量發展,成長為帶動中國經濟崛起的三駕馬車,打造可與紐約、倫敦比肩的金融中心體系。

02

看點二: 大灣區內,誰是金融龍頭

全球70%的工業資本和人口集中在灣區,灣區已經成為全球經濟活動最為活躍的區域。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9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圖3)。

圖3:粵港澳大灣區示意圖

區內各市中,香港、廣東、深圳的金融業發展居於領先地位,香港更是國際金融中心,不過,擁有證券交易所的深圳也不可小覷,2018年深圳GDP更超越香港,位居亞洲第五。那麼,誰堪當區內金融龍頭?其他城市是否定位為不同輻射層次和領域的區域金融中心?

灣區規劃綱要中,對四大中心城市的定位均作了描述, 其中,唯有香港的定位中提及金融中心 :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由此可見,香港的灣區金融龍頭地位彰顯無疑。這也與其實力相匹配。

從宏觀數據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服務業一直是最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2017年金融及保險業占本地GDP的比重為17.52%,比例高於上海的17.4%,更高於北京,居國內之首;2016年,香港金融業提供約25.31萬份職位,相對全港勞動人口的比例為6.46%。在上市公司數量和總市值上,2017年,香港擁有216家注冊地在香港的港股上市公司,總市值達84437.88億元。Z/Yen Group於2018年3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中,香港排名第三。該指數自2007年3月首次公布以來每半年更新一次,香港一直獲評定為亞洲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表3)。

表3:北上廣、香港、澳門的金融實力比較(均為2017年統計數據)

細看其在金融領域的實力。 香港具備穩定而靈活的資本市場,貨幣、商品、資金、信息和人才可自由流通,在股票市值、IPO集資、資產管理及銀行等方面更持續在全球領先之列。 此外,作為世界金融樞紐,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離案人民幣業務中心,還通過「滬港通」、「深港通」及「債券通」等,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及發揮跨境資金融通作用。作為灣區金融重鎮,地位尚難以取代。

不過,對於廣深兩地來說,金融業的發展也不無機會。廣州、深圳長期是中國經濟總量第三、第四的城市,其中,廣州是華南地區的門戶,深圳則是中國民營經濟和科技創新最為活躍的城市。自1990年深交所開業,深圳成為中國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擁有了配置全國性資源的能力,寬松的創業氛圍下也孕育出平安、招商等大型綜合性產融結合的巨頭。如今,深圳連年成為新增上市公司最多的城市,金融業增加值以及和金融業相關的法律、會計、咨詢等服務人員的就業規模,也僅次於北京、上海居全國第三,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金融服務業「金領」集聚地。

在大灣區規劃下,除了依託本地科創、智能製造業共同發展,在戰略目標之一的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方面,金融底蘊深厚的廣深兩地也可通過與香港探索深度合作,持續成長。

在《規劃綱要》第六章第三節中,「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也是重要目標,在資金和產品互通、機構設立、金融監管協調溝通機制等方面作了詳細的規劃。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不僅能增強灣區金融的核心競爭力,也將使灣區其他地區甚至全國各類金融機構參與大灣區建設,分享大灣區的發展紅利。

這方面,灣區的其他7個城市應當更有機遇。綱要明確提出,支持珠海等市發揮各自優勢,發展特色金融服務業。廣東各城市的經濟發展並不平衡,以大灣區內的廣東9市為例,珠海、肇慶、江門的GDP佔比均不到總量的4%,而深圳和廣州所創造的GDP則占總量的58%,貢獻了絕大多數的經濟增量。 發展不平衡,是阻礙廣東建設金融強省的重要原因,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難點所在。

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發布的《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17)》經濟篇中提出,阻礙廣東建設金融強省的重要原因,是金融機構發展不平衡、兩大區域金融中心建設不平衡、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在新財富區域金融力榜單的「金融業發展程度」這一維度上,廣東得分僅5.63分,落後於北京和上海,甚至比第四名的江蘇還要稍低。雖然2017年度,廣東的金融、保險業GDP以6853.01億元的總量位列全國第一,但是金融、保險業佔全省GDP的比重為7.64%,不足上海和北京的1/2,也低於全國水平的7.95%。正是金融業增加值對地區經濟的貢獻不高,以至於廣東金融業面臨「大而不強」的局面。

不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也指出,要發揮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引領作用,統籌珠三角九市與粵東西北地區生產力布局,帶動周邊地區加快發展;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完善大灣區至泛珠三角區域其他省區的交通網路,深化區域合作,有序發展「飛地經濟」,促進泛珠三角區域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形成梯度發展、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的產業協作體系。

在大灣區發展規劃的框架下, 廣東與港澳地區互聯互通,無疑可望為省內金融業的平衡發展更添助力,改寫廣東金融業「大而不強」的局面,進而影響中國區域金融的格局 ,並將有助於區內有潛力的城市進一步提升金融業發展的國際化程度和競爭力,從而服務於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文章來源:新財富)

熱點內容
如何挑選招商理財 發布:2024-11-22 20:04:23 瀏覽:959
基金上折如何操作 發布:2024-11-22 19:46:49 瀏覽:729
期貨下午漲什麼時間做空 發布:2024-11-22 19:38:19 瀏覽:367
股市漲的時候怎麼操作 發布:2024-11-22 19:37:42 瀏覽:802
滬錫期貨行情為什麼會暴漲 發布:2024-11-22 19:36:43 瀏覽:288
基金博時凈值多少 發布:2024-11-22 19:32:20 瀏覽:23
股市的短期趨勢一般是多少天 發布:2024-11-22 19:23:20 瀏覽:252
股票連續漲停牌後會漲 發布:2024-11-22 19:22:14 瀏覽:64
中銀定期理財怎麼取出 發布:2024-11-22 19:22:12 瀏覽:201
股票午後漲停又打開 發布:2024-11-22 19:15:47 瀏覽: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