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況下可能引發金融危機
A. 引起金融危機的原因有那些
一、直接觸發因素包括:
(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碼森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緩模卜。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
(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
(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二、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
(2)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
(3)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
(4)「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
a. 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
b. 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
b. 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三、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
1.進一步堅定信心。經過長期發展,世界經濟形成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們具備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客觀條件。各國宏觀調控工具明顯增多,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大為增強,我們具備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政策手段。
2.進一步加強合作。我們應該保持宏觀經濟政策導向總體上的一致性、時效性、前瞻性。作為具有廣泛代表性的二十國集團,是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國際經濟金融危機的重要有效平台。我們應該大力開展各項實質性合作,加快結構調整,穩定市場,促進增長,增加就業,改善民生,千方百計減輕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和影響。
3.進一步推進改革。加強金融監管既是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危機的關鍵環節,也是維護國際金融市場穩定和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
4.進一步反對保護主義。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應借刺激經濟之名、行保護主義之實。我們應該共同反對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反對以各種借口提高市場准入門檻和各種以鄰為壑的投資保護主義行為,共同反對濫用貿易救濟措施。
5.進一步支持發展中國家。國際社會應該高度關注和盡量減少國際金融危機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擾穗最不發達國家造成的損害;切實保持和增加對發展中國家援助,切實幫助發展中國家維護金融穩定、促進經濟增長,切實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克服困難,不斷改善這些國家發展的外部環境。
(1)哪些情況下可能引發金融危機擴展閱讀:
金融危機是金融領域的危機。由於金融資產的流動性非常強,因此,金融的國際性非常強。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可以是任何國家的金融產品、市場和機構等。
金融危機的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較大幅度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幅度的縮減,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的現象,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有時候甚至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