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風險厭惡如何求期望方差
⑴ 什麼是金融學啊!
金融學(Finance)是從經濟學中分化出來的應用經濟學科,是以融通貨幣和貨幣資金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具體研究個人、機構、政府如何獲取、支出以及管理資金以及其他金融資產的學科。金融金融學專業主要培養具有金融保險理論基礎知識和掌握金融保險業務技術,能夠運用經濟學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險活動、處理金融保險業務,有一定綜合判斷和創新能力,能夠在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證券公司、人壽保險公司、財產保險公司、再保驗公司、信託投資公司、金融租賃公司、金融資產公司、集團財務公司、投資基金公司及金融教育部門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金融學主要學習貨幣銀行學方向有貨幣銀行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央銀行、國際金融、國際結算、證券投資、投資項目評估、投資銀行業務、公司金融等。
[編輯本段]歷史起源
金融學在古代不是獨立的學科。如在中國,一些金融理論觀點散見在論述「財貨」問題的各種典籍中。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最早形成於西方,叫「貨幣銀行學」。近代中國的金融學,是從西方介紹來的,有從古典經濟學直到現代經濟學的各派貨幣銀行學說。 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後,「貨幣信用學」的名稱逐漸被廣泛採用。這時,開始注意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下的金融問題進行綜合分析,並結合中國實際提出了一些理論問題加以探討,如:人民幣的性質問題,貨幣流通規律問題,社會主義銀行的作用問題,財政收支、信貸收支和物資供求平衡問題,等等。不過,總的說,在這期間,金融學沒有受到重視。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的金融學建設進入了新階段,一方面結合實際重新研究和闡明馬克思主義的金融學說,另一方面則扭轉了完全排斥西方當代金融學的傾向,並展開了對它們的研究和評價;同時,隨著經濟生活中金融活動作用的日益增強,金融學科受到了廣泛的重視;這就為以中國實際為背景的金融學創造了迅速發展的有利條件。 金融學研究的內容極其豐富。它不僅限於金融理論方面的研究,還包括金融史、金融學說史、當代東西方各派金融學說,以及對各國金融體制、金融政策的分別研究和比較研究,信託、保險等理論也在金融學的研究范圍內。 在金融理論方面主要研究課題有:貨幣的本質、職能及其在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信用的形式、銀行的職能以及它們在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利息的性質和作用;在現代銀行信用基礎上組織起來的貨幣流通的特點和規律;通過貨幣對經濟生活進行宏觀控制的理論,等等。
[編輯本段]學科分支
金融學從經濟學分化出來的、研究資金融通的學科。傳統的金融學研究領域大致有兩個方向:宏觀層面的金融市場運行理論和微觀層面的公司投資理論。 其主要研究分支包括: 金融市場學(en:Financial market) 公司金融學(en:Corporate Finance) 金融工程學(en:Financial Engineering) 金融經濟學(en:Financial Economics)
投資學(en:Investment Investment)
貨幣銀行學(en:Money, Banking and Economics) 國際金融學(en:International Finance)
財政學(en:Public Finance)
保險學(en:Insurance Insurance)
數理金融學(en:Mathematical Finance) 金融計量經濟學(en:Financial Econometrics)
[編輯本段]學科分類
金融學(Finance)的定義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且用來定義學科的術語對該學科的發展方向會有極其重要的影響。Webster字典將「To Finance」定義為「籌集或提供資本(To Raise Or Provide Funds Or Capital For)」。華爾街日報在其新開的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的固定版面中將(公司)金融定義為「為業務提供融資的業務(Business Of Financing Businesses)」,這一定義基本上代表了金融實業界的看法。代表學界對金融學較有權威的解釋可參照《新帕爾格雷夫貨幣金融大辭典》(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Money And Finance) 的「Finance」相關詞條。由斯蒂芬•A•羅斯(Stephen A. Ross)撰寫的「Finance」詞條稱「金融以其不同的中心點和方法論而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其中心點是資本市場的運營、資本資產的供給和定價。其方法論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給金融契約和工具定價。」羅斯概括了「Finance」的四大課題:「有效率的市場」、「收益和風險」、「期權定價理論」和「公司金融」。羅斯的觀點,集中體現了西方學者界定「Finance」倚重微觀內涵及資本市場的特質。 在國內學界,對「Finance」一詞的翻譯及內涵界定存在較大爭議。總覽50多年來國內出版的各類財經專業辭典,「Finance」一詞的漢語對譯主要有「金融」、「財政」、「財務」、「融資」四種。相對而言,後三種譯法用途相對特定,唯有「金融」頗值商榷。「金融」就其理論內涵來說,在國內具有轉軌經濟背景下的典型特徵。基於貨幣、信用、銀行、貨幣供求、貨幣政策、國際收支、匯率等專題的傳統式金融研究,對於「金融」一詞的代表性定義為「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劉鴻儒,1995),並不突出反映資本市場的地位。一般而言,國內學界理解「金融學(Finance)」,主要以「貨幣銀行學(Money And Banking)」和「國際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兩大代表性科目為主線。其原因大致有二:在視資本、證券為異類的歷史環境下,由政府主導的銀行業間接融資是金融實踐的中心內容。與此相適應,針對銀行體系的貨幣金融研究成為金融學絕對主導。二是發端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改革開放國策導致將對外貿易加強,國內高校相應大面積開設以國際收支和貿易為核心的「國際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專業。 令人尷尬的事實是,基於以上兩大學科界定的(國內)「金融學」,今天看來卻恰恰不是Finance的核心內容。西方學界對Finance的理解,集中反映在兩門課程:一是以公司財務、公司融資、公司治理為核心內容的Corporate Finance,即公司金融。二是以資產定價(Asset Pricing)為核心內容的Investments,即投資學。值得一提的是,國內很多學者將Corporate Finance譯作「公司財務」或「公司理財」,很容易使人誤解其研究對象為會計事項,今後應予修正。總體觀之,國內所理解的「金融學」,大抵屬於西方學界宏觀經濟學、貨幣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領域的研究內容。而西方學界所指的Finance,就其核心研究對象而言更側重微觀金融領域。 鑒於以上分析,我將金融學(Finance)分為三大學科支系:微觀金融學,宏觀金融學,以及由金融與數學、法學等學科互滲形成的交叉學科。這種界定對於澄清目前中國學術界的金融學定義之爭應有所幫助。
1、微觀金融學(Finance)
也即國際學術界通常理解的Finance,主要含公司金融、投資學和證券市場微觀結構(Securities Market Microstructure)三個大的方向。微觀金融學科通常設在商學院的金融系內。微觀金融學是目前我國金融學界和國際學界差距最大的領域,急需改進。
2、宏觀金融學(Macro Finance)
國際學術界通常把與微觀金融學相關的宏觀問題研究稱為宏觀金融學(Macro Finance)。我個人認為,Macro Finance 又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微觀金融學的自然延伸,包括以國際資產定價理論為基礎的國際證券投資和公司金融(International Asset Pricing And Corporate Finance)、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機構(Financial Market And Intermediations )等等。這類研究通常設在商學院的金融系和經濟系內。第二類是國內學界以前理解的「金融學」,包括「貨幣銀行學」和「國際金融」等專業, 涵蓋有關貨幣、銀行、國際收支、金融體系穩定性、金融危機的研究。這類專業通常設在經濟系內。 宏觀金融學的研究在中國有特別的意義。這是因為微觀金融學的理論基礎是有效市場理論,而這樣的市場在中國尚未建立,所以公司和投資者都受到更大范圍的宏觀因素影響。金融學模型總會在開始說「讓我們假設……」,例如,以金融的範式——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為例,詹森(1972)歸納出CAPM建立在下述七個假設上:所有投資者追求單周期的財富期望效用最大化;根據期望收益的均值和方差選擇資產組合;可以無限量地拆借資金;對所有資產的收益回報有相同的估計;他們是價格的接受者,資本市場是完全競爭的;資產總量是固定的,沒有新發行的證券,並且證券可以完全分離,交易無成本;最後,資本市場無稅收。這些假設顯然過於苛刻,尤其在中國這樣的不成熟市場更難成立。 諸如此類的假設,側面反映了宏觀經濟體制、金融中介和市場安排等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我這里所定「宏觀金融學」的研究內容。我們必須重視對這些假設本身的研究。
3、金融學和其他學科的交叉學科
伴隨社會分工的精細化,學科交叉成為突出現象,金融學概莫能外。實踐中,與金融相關性最強的交叉學科有兩個:一是由金融和數學、統計、工程學等交叉而形成的「金融工程學(Financial Engineering)」;二是由金融和法學交叉而形成的「法和金融學(Law and finance)」。金融工程學使金融學走向象牙塔,而法和金融學將金融學帶回現實。 數學、物理和工程學方法在金融學中被廣泛應用,闡述金融思想的工具從日常語言發展到數理語言,具有了理論的精神與抽象,是金融學科的一個進步。當我開始涉足金融學理論時,正是將物理和應用數學應用於金融模型的高峰期,比如使用差分、偏微分方程和隨機積分等數學工具描述股票走勢、收益率曲線等。我讀金融學博士時的一個同窗是義大利人,他本科學的是物理,之所以選擇金融,是因為期望金融能成為20世紀後期的物理學。11年後的今天,事情並沒有像他當初預期的那樣,物理和數學並未能統治金融學,完美的金融模型並沒有出現,金融學經歷了對物理和數學的狂熱期後,回歸到了基本面分析的基礎上。 那為什麼高深的數學和物理方法在金融研究中作用有限呢?金融是藝術(Art)而非科學(Science)。物理學理論模型使用確定性的參數,而金融學研究不確定性條件下的決策,所以不存在完美的金融模型來指導實踐。科學利用理論模型引導人們的認識由未知走向已知,而金融利用理論模型從一種期望變成另一種期望——如股票定價、期權定價模型的參數分別是期望紅利和期望收益變動率,永遠是一個不確定性。 基於以上原因,加之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等金融工具的缺乏,估計金融工程學在中國近期不會有太大的現實意義。金融學人應該學會「走過數學」(Go Beyond Mathematics)。另一方面,我國金融改革實踐的發展卻亟需法和金融學的理論指導,可以預見法和金融學在我國將會有相當發展。 我國目前金融改革的結構性難題大多都同時涉及法律和金融兩方面問題:如在轉型期的法律體系下,什麼樣的金融體系最能有效配置資源?怎樣為解決銀行壞帳的資產證券化業務等金融創新提供法律支持?怎樣修改《公司法》、《證券法》、《破產法》和《商業銀行法》等法律中不合時宜的條款,激勵金融創新?等等。類似的研究在國際學術界近年來已成風潮,而且逐漸形成了一門新興學科,謂之「法和金融學(Law And Finance)」。 「法和金融學」是自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法和經濟學(Law And Economics)」的延伸,Rowley(1989)把法和經濟學定義為「應用經濟理論和計量經濟學方法考察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結構、程序和影響」,法和經濟學強調法學的「效益」:即要求任何法律的制定和執行都要有利於資源配置的效益並促使其最大化。法和金融學有兩大研究方向:一是結合法律制度來研究金融學問題,也就是以金融學為中心、同時研究涉及的法律問題,強調法律這一制度性因素對金融主體行為的影響,這也是本叢書的核心任務。二是利用金融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法學問題,本叢書同時覆蓋這方面的重要問題,例如金融立法和監管的經濟學分析。 法和金融學對中國的金融創新和司法改革意義尤為深遠。目前,這門學科在我國尚屬空白,吳敬璉教授和江平教授最近已開始倡導經濟和法的融合研究,不過目前學術界的研究還停留在概念引進階段,其對實際工作和教學科研的意義尚未顯露。換言之,要實現法和金融學由概念詮釋到實務操作、教學普及直至學科發展的躍升,學界仍需付出巨大努力,從頭作起。
[編輯本段]金融學專業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金融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能在銀行、證券、投資、保險及其他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從事相關工作的專門人才。金融學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證券、投資、保險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相關業務的基本訓練,具有金融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
專業能力
1.掌握金融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具有處理銀行、證券、投資與保險等方面業務的基本能力; 3.熟悉國家有關金融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4.了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5.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經濟學 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財政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管理、證券投資學、保險學、商業銀行業務管理、中央銀行業務、投資銀行理論與實務等。 金融學國家重點學科院校: 上海財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南開大學 金融學領域極其重視畢業院校,以上5所大學的畢業生是金融學領域的翹楚! 跨專業報考金融學的優勢 雖然現在金融人才需求旺盛,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進入這個行業的門檻正在水漲船高。金融招聘會上,學歷的要求仍然很高,比較好的金融機構,幾乎都要求碩士以上學歷,名校畢業,甚至要海歸。 除了學歷要求之外,銀行也需要越來越多的復合型人才。目前的情況是銀行中有一半人,甚至更多是非金融、經濟、財務專業的人員。他們本科專業各異,有計算機、通信、法律甚至機械和物理。現在備考和在讀的金融研究生也有很多是跨專業的,導師們非常歡迎這些跨專業學生。有些金融分析機構指明要有工科背景的畢業生,他們要的就是工科那種嚴謹理性的思維和分析。
就業前景
從近幾年就業情況來看,金融學專業畢業生通常有這些流向: 1、商業性質的銀行,其中包括中國工商、建設、農業銀行等四大行和招商等股份制商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駐國內分支機構; 2、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如中國人壽、平安、太平洋保險等; 3、中央人民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4、金融控股集團、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金融租賃、擔保公司; 5、證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6、信託投資公司,金融投資控股公司,投資咨詢顧問公司.大型企業財務公司; 7、國家公務員系列的政府行政機構,如財政、審計、海關部門等; 8、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9、一些政策性銀行,比如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 10、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證券部、財務部等; 11、高等院校金融財政專業教師,研究機構研究人員,出版傳播機構等。
報考建議
1、職業導向: 從上面的就業流向可以看出,職業方向和報考專業有很大的聯系。因此如果你准備從事基金類工作,報金融工程方向比較好;如果你想到保險公司工作當然要選擇保險方向。 2、學校導向: 首先,報考時盡量選擇名校。現在金融行業都有「名校情結」,企業在選擇學生時,比較看重學生就讀的院校,一般情況下會選擇比較知名的,如上海財經大學、人民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等的學生,因為這些學校已經在企業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口碑。 其次從人際關系方面考慮你所報考的院校。最好是選擇傳統上具有優良的金融學教育積淀的學校,比如一些著名財經類專業院校,如中財、上財,或是金融經濟類傳統較好的綜合類大學,比如復旦、南開。這樣的院校通常在金融經濟界有一定的校友資源,對於未來就業好處頗多。 第三,學校的地域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你所要報考的院校,應該在你未來准備發展的地區或附近。因為學校在該地區有一定的影響力,這樣在你畢業之後會方便你到該地區擇業。比如考上海的學校就把目標定在上海發展。2020年,上海將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從倫敦、紐約、東京等國際金融中心的情況看,其金融人才都在30萬人以上,而目前上海市的金融從業人員在10萬人左右,上海與其他金融中心相比,人才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尤其是高級金融人才更是短缺。 3、專業導向: 既然你准備在這個行業發展,那麼選擇什麼專業方向更符合你的發展目標呢?從當前的金融學科專業分布來看,比較有發展前景的專業方向有:公司財務、風險管理與控制、金融工程、金融市場、保險精算、證券投資等。 目前基金市場最為活躍,而熟練的基金經理人只有3000人左右,人才缺口過萬;目前中級基金經理人的年收入已經達到40萬元.而擔任高級職位的經理人年薪已經突破百萬元,可見金融行業是一座未開採的金礦。
⑵ 8.4、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基本假設有哪些
(1)存在大量的投資者,每個投資者的財富相對於所有投資者的財富的總和來說是微不足道的。投資者是價格的接受者,單個投資者的交易行為不會對證券價格造成影響。
(2)所有投資者都在同一證券持有期內計劃自己的投資行為。這種行為是短視的,因為它忽略了在持有期結束的時點上發生的任何事件的影響,而短視行為通常不是最優行為。
(3)投資者的投資范圍僅限於公開金融市場上交易的資產。這一假定排除了投資於非交易性資產。而且,資產的數量是固定的。同時,所有資產均可交易而且可以完全分割。
(4)存在無風險資產,投資者能夠以無風險利率不受金額限制地借入或者貸出款項。
(5)不存在市場不完善的情況,即投資者無須納稅,不存在證券交易費用包括傭金和服務費等,沒有法規或者限制條款限制買空。
(6)投資者都是理性的,是風險厭惡者,他們追求投資資產組合標准差的最小化,也就是風險的最小化。,他們期望財富的效用達到最大化。
(7)所有投資者對證券的評價和經濟局勢的看法都是一致的。無論證券的價格如何,所有投資者的投資順序都一樣。
(8)資本市場是無摩擦的,而且無信息成本,所有投資者均可同時獲得信息。
⑶ 對金融支付行業有什麼看法
您好
對所在行業做些投資分析,然後做些簡單的策劃之類的東西
⑷ 現代金融學究竟包括哪些科目呢只是一個泛泛的名字,都不知道看什麼書去應付考試,救命啊
現代金融學,即數理金融,與其說它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倒不如說它是作為一種方法存在。它主要使用一切可能的數學方法,來研究幾乎一切金融問題,特別是復雜產品定價和動態市場均衡。
A) 微觀金融學
a.研究對象:主要考慮金融現象的微觀基礎;
b.實質:一種價格理論,研究如何在不確定情況下,通過資本市場,對資源進行跨期最優配置;
c.理論目標和主要內容:市場均衡和合理的金融產品價格體系
d.一個重要任務:資產定價。
e.基本流程:
1.主要研究方向和主要使用的數學工具;
2.建立諸如不確定性等一些基本概念;
3.個人偏好公理體系和效用函數理論(期望效用函數理論和風險偏好問題);
4.個人如何做出投資-消費決策:來自於期望效用理論的均值-方差分析方法是主要的研究工具,資產定價模型(CAPM)和時際資產定價模型(ICAPM)則是這一部分的自然的產出物;
5.公司如何做出投資/融資決策:公司制度、產權安排、不對稱信息(M-M理論是其理論基石和核心內容);
6.資產定價和衍生金融產品市場的價格體系:投資學、金融工程學的理論基礎;
7.資源跨期配置的一般均衡:以德布魯的一般均衡為藍本,感謝達菲(D.Duffie)和黃的出色努力,他們證明了多次開放的市場和有限數目的證券(包括衍生證券)可以創造出無限的世界狀態(states of the world),成功地為德布魯的均衡提供了一個動態的答案。這不僅意味著動態一般均衡的存在和現實解決方案,而且它從理論上證明了資本市場存在的合理性和它對於有效跨期分配資源的重要性。
(B) 宏觀金融學
a.研究對象:在一個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經濟中如何獲得高就業,低通貨膨脹,國際收支平衡和經濟增長;
b.實質:宏觀經濟學(包括開放條件下)的貨幣版本;
c.理論目標和主要內容:宏觀貨幣經濟(包括了開放條件下的)模型的建立,並通過它們產生對於實現高就業、低通貨膨脹、高經濟增長和其它經濟目標可能有用的,有關貨幣政策結論;
d.基本流程:
1.貨幣起源、定義和作用;
2.貨幣的制度安排和以銀行為主的現代金融體系:包括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各種專業金融市場。它們保證貨幣主要功能的實現。(用制度經濟學的方法或者更一般的,用信息經濟學的原理來考察諸如,直接金融與間接金融合理邊界,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間的管制哲學,國際貨幣制度的變遷等等問題是很有意義的);
3.貨幣經濟學:這是整個宏觀金融學的核心內容(在一些重要的金融問題如通貨膨脹、匯率管理、市場干預……上,總是會有不同貨幣政策和爭論產生,這也構成了貨幣理論的一個重要也是必然的部分);
4.其它問題:包括金融深化,以及國際金融中眾多的專題。
1,現代金融學研究的是如何在不確定的環境下通過資本市場對資源進行跨時期的最優配置
2,現代金融學研究提供了自身的「參照系」或「基準點」——有效市場理論(EMH)和基於理性人假定的預期效用理論。
3,現代金融學提供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它們多是各種圖形模型和數學模型,這種工具用較為簡明的圖象和數學結構幫助我們深入分析紛繁錯綜的經濟行為和現象。
現代金融學中最重要的7個理念!
司金融學中最重要的七個理念1、凈現值(NET PRESENT value)
當你想知道一輛二手車的價值,你會參考二手車市場中的價格。同樣,當你想知道未來現金流的價值,你會在資本市場中尋找比價關系,因為資本市場是以未來現金流的所有權為交易標的場所,而收入頗豐的投資銀行家就是「二手現金流交易商」。如果公司經營者能替股東以比資本市場上更便宜的價格買入現金流,那就增加了股東投資的價值。這就是NPV的基本原理:計算一個項目的NPV,要先確定該項目是否比它的投入成本更「值錢」。估計項目價值的方法是計算出其現金流所有權在資本市場單獨交易時能賣個什麼價錢。這就是為什麼在計算NPV時採用資金的機會成本作為現金流的折現率,即採用和項目風險程度相當的證券的預期收益率作為折現率。在一個有效的資本市場上,所有風險程度相當的資產的價格隱含著相同的預期收益率。
NPV原則是一個非常直觀的、重要性較大的結論。它的存在使得數以百計的股東——不論他們的財富程度和對風險的態度如何不同——都能參與同一企業的投資並委託職業經理人進行運做。 股東們發給經理人的共同指示是:把企業的NPV最大化。
2、資產定價模型(The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有人認為現代金融學的全部就是資產定價模型,這完全不對! 即使資產定價模型從未被發明,金融學家對金融經理的建議基本上還會一樣。 資產定價模型的吸引力在於給出了一個可定量操作的方法,用這種方法可衡量出風險性投資能得到的回報率。
它對風險的定義有兩種:可以通過分散投資去除的非系統性風險和不可以通過分散投資去除的系統性風險。資產的系統風險是指經濟中所有資產價值總和的變動對該資產價值的影響程度,量化後可以用BETA衡量。人們關注的風險只是他們不能通過分散迴避的系統風險,因此對資產要求的回報率和它的BETA呈正比關系。
很多人認為資產定價模型部分假設前提過於苛刻,並認為估算項目和投資的BETA難度很大。也許10到20年後會有比現在更好的理論出現,但未來的理論也不可能會放棄對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的區分。而這種明確的區分正是CAPM模型的精華所在。
3、有效的資本市場(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第三個基本理念是證券價格准確反映了市場上可得到的信息,並會隨著新信息的披露而迅速作出相應變動。有效市場理論有三種形式,分別針對不同定義下的「可得到信息」。弱式有效理論(隨機漫步理論)指出當前價格反映了所有包含在歷史價格中的信息;半強式理論指出現價反映了所有的公開信息;強式理論則斷言價格反映了所有的信息。
但有效市場理論沒說不存在稅收或交易成本,沒說市場上沒有聰明人和愚蠢者之分。其核心是說資本市場上的競爭非常激烈,因此不存在所謂的賺錢機器,而證券的價格則反映了對應資產的內在價值。
4、價值可加性和價值守恆原理(value Additivity and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value)
價值守恆原理是指整體的價值等於各組成部分的價值之和。簡單地把兩個公司合並並不能產生新價值,除非未來現金流能得到增加。也可以說,出於分散投資而進行的兼並收購並不能帶來價值。
5、資本結構理論(Capital Structure Theory)
從價值守恆原理可得知,簡單的融資決策只能把經營現金流的分配方向加以改變,並不能增加整個公司的價值。這也正是著名的莫迪利亞尼和米勒(Modigliani and Miller)推論之核心思想:在完美的資本市場中資本結構的改變不影響公司價值。通俗地說,一塊蛋糕的價值並不會因你如何分割而改變。
莫迪利亞尼和米勒推論並不是現實中的標准答案,但它提示出到哪裡尋找資本結構決策的動因。稅收是影響公司資本結構的一個重要因素,負債經營能帶來稅收盾牌(Tax Shield),且較高的負債率可以促使管理層收緊預算,更努力地工作。作為負面影響,高負債會增加費用高昂的財務危機機會。
6、期權理論 (Option Theory)
金融專家一直都知道與期權價值相關的主要變數:行使價格、行使日期、相關資產金融學意義上的風險,以及利率水平。但直到BLACK和SCHOLES給出了期權定價公式,才第一次有了用於定量估值的辦法。
但B-S 公式只適用於簡單的看漲期權,並不適用於現實金融領域中常遇到的更復雜的期權。而BLACK和SCHOLES期權定價理論的核心思想,如風險中性估值辦法卻適用於更廣泛的金融領域。
7、代理機制理論(Agency Theory)
現代公司的利益所有者(Stake-holders)包括管理層、雇員、股東和債權人。通過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合同使這些人聯結在一起。
長期以來經濟學家一直不加疑問地假定所有的利益所有者會同心同德,但在過去的20年中經濟學家卻發現實際中存在許多的利益沖突,同時對如何克服這些利益沖突作了相當多的研究。這些研究的結論被總稱為代理機制理論。
現代金融學是建立在Miller和Modigliani套利定價模型、Markowitz證券有效組合、Sharp、Lintner和Blace的資本資產價格理論,以及Black、Schdes和Merton的期權定價理論基礎上的一門以數量經濟為基礎的科學。
推薦樓主:
行為金融與投資行為--河南大學經濟學學術文庫
金融市場學/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
國際貨幣與金融(第6版)/當代金融名著譯叢
中央銀行與金融監管--高等學校金融類教材
全美MBA經典教材書系(原版)-金融管理與政策(第12版)
金融衍生工具--定價原理、運作機制及實際運用
金融工程學/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金融學系列
核心金融工具(在衍生品世界中領悟和創新)(金融學前沿系列)
金融全球化:批判性反思
現代金融禮儀/21世紀經濟金融類高等職業教育實用教材
⑸ 金融工程要學的數學
金融工程要學的數學:高數(數學分析),概率論,數理統計,矩陣論(高等代數),隨機過程,實變泛函。
金融工程,包括創新型金融工具與金融手段的設計、開發與實施,以及對金融問題給予創造性的解決。
金融工程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金融工程主要是指利用先進的數學及通訊工具,在各種現有基本金融產品的基礎上,進行不同形式的組合分解,以設計出符合客戶需要並具有特定P/L性的新的金融產品。而廣義的金融工程則是指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來解決金融問題的技術開發,它不僅包括金融產品設計,還包括金融產品定價、交易策略設計、金融風險管理等各個方面。本文採用的是廣義的金融工程概念。
⑹ 為什麼可以用方差衡量風險
不確定性是所有學科、所有領域都要面臨的問題。但經濟學只把不確定性限定在投資領域,而且賦予不確定性以貶義——風險——資產未來損失的不確定性。
1950年代,馬科維茨用資產的方差來定義風險。資產組合理論,包括後來獨步金融工程領域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都是建立在這個邏輯基礎之上。但是需要思考的是,用方差衡量風險是否合適?
首先,不確定性是指未來的情況,過去發生的已經是確定性了。如果用過去的確定性來解釋未來的不確定性,就犯了一個邏輯錯誤。比如某支股票過去十個季度的績效情況是完全可知的,其平均收益率(樣本均值)很容易計算得出,其波動性(樣本方差)也可以計算得出。但是用過去的波動性來解釋未來的波動性,就犯了刻舟求劍的錯誤。用過去的波動性解釋未來的波動性,其前提條件是市場過去和未來的高度相似性,這樣能得到較好的解釋和估計。但市場是瞬息萬變的,不存在所謂的一般規律。歷史也不可能重演。基於這個一般判斷,用資產的樣本方差來衡量風險是不合適的。
其次,既然用方差衡量風險不合適,那麼用協方差來衡量組合風險也不合適。資產組合理論認為:如果持有十支以上的股票,那麼就能基本抵禦非系統風險。該理論把非系統風險(股票之間的相互波動)和系統風險(市場的波動)截然割裂開來,這種簡單的兩分法也有問題。任何股票的波動都包涵了系統風險的影響,整個資產組合的風險機制就更為復雜。分散投資有用,但實際觀察中,分散投資的作用並沒有數學模型顯示的那麼強大。
再次,從規避風險的手段來看,方差衡量風險也不怎麼有用。金融市場上,規避風險的手段有三種:分散投資、期貨、期權。期貨可以100%的規避風險(排除投機期貨的情況),但這種完美的規避風險並非出自方差分析,而是市場上剛好出現一對耦合,即期貨的多頭和空頭以同樣的價格鎖定未來的交易。期權也有類似的機制。分散投資並不能絕對規避風險,往往成為風險的犧牲品。熱衷資產組合理論的分析師常說「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但是,如果所有的籃子都摔在地上呢?
資產組合理論有一個隱性的邏輯基礎,即資產的波動和物理學的運動一樣是可重復的。但是資產的買進和賣出是受人的意志決定的,但人的行為是很微妙、很復雜、無法數學化的行為。資產組合理論提供了一個參考的方法,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僅僅是參考,而非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