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買理財什麼不能買
⑴ 為什麼銀行不建議買理財產品
為什麼銀行不建議買理財產品?
因為理財產品是有風險的,有些用戶一點風險都不能承擔,所以銀行建議其選擇存款,而不是買理財產品,雖然買理財產品銀行可以賺到錢,但若是真的不適合的人買了,只會給銀行製造更多的麻煩,比如老年人跟學生,都是不適合買理財產品的。
《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第二十八條指出,商業銀行應當在客戶首次購買理財產品前在本行網點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所以首次在銀行購買中行自營理財產品的客戶,須持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原件、存有認購資金的活期存摺或借記卡到銀行網點辦理。
首次風險測評需要在網點進行,在網點完成首次測評和簽約後可以在銀行任意渠道投資購買理財產品。風險評估會根據投資者年齡、收入情況、家庭資產情況、投資經驗等多方面對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目前只要分為1-5個等級,部分機構分為1-6個等級。
若是風險測評結果顯示客服不能承擔一點點風險,那麼銀行工作人員會建議其不要買理財產品,而是選擇保本的定期存款。
打算買理財產品,一定要做一份風險測評,若是銀行工作人員建議你別買了,那麼慎重對待,畢竟理財產品都是不保本的。買理財產品之前,最好是系統的學習下理財產品的基礎入門知識。
⑵ 為什麼不建議購買銀行理財是什麼原因
銀行理財是屬於一項有風險的投資,有的人對銀行以往的印象就是銀行是值得信任的,這點是沒有錯的,但理財都是有風險的,銀行理財也是一樣,那麼為什麼不建議購買銀行理財?是什麼原因?為大家准備了相關內容,以供參考。1、對銀行理財不了解
銀行理財是不保本、不保息的,和銀行的存款是不一樣的,是存在虧損的可能性,有的人會誤以為銀行理財就是保本、保息的,看到高收益就被吸引過去,也沒有看理財詳情和風險等級,這樣對銀行理財不了解,是不建議購買銀行理財的,因為什麼都不了解,盲目的購買是會有可能虧損錢的。
2、過於追求收益
銀行理財產品按照風險等級,可以劃分為謹慎型產品(R1)、穩健型產品(R2)、平衡型產品(R3)、進取型產品(R4)和激進型產品(R5)這五種,數字的增加代表風險加大。
有的投資者不會考慮自身能承受的能力,就只想追求收益,比如說:所有的資金都去購買激進型產品(R5),當理財產品行情不好的時候,就會出現虧損的情況,所以對過於追求收益的投資者,不考慮自身承受風險能力是不建議購買銀行理財的。
如果選擇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就要認真看清楚理財詳情,因為理財都是有風險的,如果沒有承受風險的能力,一般不建議購買。
⑶ 為什麼不要買凈值型理財產品
凈值型理財產品風險高,保守型投資者就不建議買凈值型理財產品。
凈值型理財產品是一款沒有預期收益,掛鉤不同的市場的理財產品,其收益率跟產品的凈值相關,當凈值上漲時,投資者盈利,反之,虧損,即凈值型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性相對來說較高,且自行承擔風險,這是導致一部分投資者不買凈值型理財產品的原因。
比如,銀行發行了一款凈值型理財產品,期限是6個月,初始凈值是1,6個月後根據投資結果,在扣除銀行的管理費之後,產品的凈值變成了1.5,則投資者盈利50%,如果產品的凈值變成了0.8,則投資者虧損20%。但這並不意味著,市場上的所有的投資者不買凈值型理財產品,在市場行情較好的情況,對於一些比較激進的投資者可以適量的買入一些凈值型理財產品。
拓展資料:
一、定義:理財產品,即由商業銀行和正規金融機構自行設計並發行的產品,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後,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的一類產品。銀保監會發布《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強化理財產品銷售流程管理,明確了理財產品銷售過程中的多項禁止性行為,以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辦法自2021年6月27日起施行。
二、分類: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債券型、信託型、掛鉤型及QDII型。
1、債券型,投資於貨幣市場中,投資的產品一般為央行票據與企業短期融資券。因為央行票據與企業短期融資券個人無法直接投資,這類人民幣理財產品實際上為客戶提供了分享貨幣市場投資收益的機會。
2、信託型,投資於有商業銀行或其他信用等級較高的金融機構擔保或回購的信託產品,也有投資於商業銀行優良信貸資產受益權信託的產品。
3、掛鉤型,產品最終收益率與相關市場或產品的表現掛鉤,如與匯率掛鉤、與利率掛鉤、與國際黃金價格掛鉤、與國際原油價格掛鉤、與道·瓊斯指數及與港股掛鉤等。
4、QDII型,所謂QDII,即合格的境內投資機構代客境外理財,是指取得代客境外理財業務資格的商業銀行。QDII型人民幣理財產品,簡單說,即是客戶將手中的人民幣資金委託給合格商業銀行,由合格商業銀行將人民幣資金兌換成美元,直接在境外投資,到期後將美元收益及本金結匯成人民幣後分配給客戶的理財產品。
三、購買渠道:理財產品一般通過商業銀行或非銀行金融機構可以購買。傳統渠道包括: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基金公司。新興渠道包括:第三方理財機構、綜合理財服務機構。
⑷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注意什麼
根據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均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包括銀行理財產品。當然不承諾保本保息並不意味著理財產品就有很大的「風險」了,也並不意味著銀行理財就不靠譜或風險「大」,主要還是看產品的風險等級。
銀行理財主要分為了五個等級:R1(謹慎型)、R2(穩健型)、R3(平衡型)、R4(進取型)、R5(激進型)。
R1也就是常見到的低風險理財投資產品,主要投資渠道為國債、保險理財、大額存單、銀行理財等低風險投資;
R2也就是常見到的中低風險理財產品,也是市場銀行理財的主流產品,主要投資國債、逆回購、保險理財、大額存單、銀行理財、貨幣基金、信託等低風險、中低風險的產品;
R3等級,常見到的中等風險理財產品,增加了企業債券,還能夠投資一定比例的股票、商品、外匯等,投資高波動投資的資金比例要低於30%。因為有著高波動投資產品,所以本金可能受到一定的折損;
R4等級,常見到的中高風險等級理財產品。在R3等級可投資產品之上,投資高波動產品的資金比例能夠超過30%。
R5等級,就是高風險等級理財產品,沒有任何的投資限制,甚至可以採用杠桿、分級、衍生品進行投資。
所以,投資理財最重要的就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收益目標、風險偏好、以及流動性要求的產品,選擇「靠譜」有信用背書的平台。
你也可以關注一下中小銀行智能存款產品,「利率」在4%-5.5%左右,具有流動性高(可提前支取)、利率高於一般定期存款的優點。
具體您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度小滿理財APP(原網路理財)下載鏈接」或者關注「度小滿科技服務號(xiaomanlicai)」了解詳細產品信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哦!
⑸ 為什麼銀行不建議買理財產品
陷阱1:預期收益代替實際收益
消費者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是為了獲取更高的收益,因此,高收益也成為了銀行宣傳理財產品,吸引消費者眼球的一個撒手鐧。
為了吸引客戶,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往往會刻意誇大收益,不少工作人員在給客戶講解時,也會口頭保證預期收益。銀行會在宣傳中強調此前發行的同類理財產品均達到預期收益,令客戶對收益產生心理預期,把預期收益當作是實際收益。而實際情況是,有很多結構型理財產品都沒有達到預期收益,有的甚至本金都虧損。
陷阱2:理財產品偷梁換柱
小心理財產品變身保險!據統計,有30%的客戶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被誤導,把保險當成了理財產品。不少保險公司的銷售人員會在銀行內推銷保險產品,而且銀行的工作人員也會給用戶推銷其代售的保險產品,客戶在銀行內很容易被「忽悠」,稀里糊塗的就買了保險。
陷阱:3:收益率≠年化收益率
很多理財產品在說明書中會故意模糊收益率和年化收益率的區別,雖然看起來差不多,但是錢數真的差很多。
理財經理為了完成任務,不會把這個問題給你講清楚的,你糊里糊塗買完了,他好交差。
收益率指合同到期後,本金的收益水平。例如10萬元本金,5%收益率,理財期限是30天,則30天後的收益為100000*5%=5000(元)。
而年化收益率,指一年365天到期後的收益,則10萬元本金、年化5%、理財30天後的收益率為(5%/365)*30*100000=410.96(元)。
5000元和410元是不是相差非常之大?購買前,親們一定要問清楚,到底是收益率,還是年化收益率,千萬不能聽銀行推銷人員的一面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