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為什麼有助於普惠金融
⑴ 金融科技能夠帶來哪些好處
1、降低了投資門檻
金融科技使普惠金融成為可能,不僅降低了金融服務運營成本和借款者融資成本,通過金融科技推出的創新模式產品及服務,一方面讓更多投資者能夠投資已有的低門檻金融產品,例如貨幣基金、P2P。
另一方面,通過產品和服務結構設計,新的低門檻投資產品和服務也不斷推出,豐富了投資者的選擇,現在即使閑置的零錢也可以進行投資理財。
2、帶來更便捷的用戶體驗
互聯網科技最大的優勢便是效率和體驗。隨時隨地、7*24小時服務,這些對互聯網投資來說已經是最基本的要求,普通人進行投資理財的所有操作都可以在線上完成,而不需要像以往必須在銀行櫃台辦理。
不少互金平台用互聯網化語言直觀解釋產品風險,能讓普通投資者對產品信息直觀理解。由於互聯網投資理財能夠方便查詢資金明細,詳細的賬單也讓投資者對自己的帳戶情況一目瞭然,投資體驗和效率都大大提升。
3、讓投資者更了解自己
金融科技讓投資者能夠更加了解自己,進而選擇適合的服務與產品。目前,國內傳統金融機構對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估一般通過調查問卷獲得,但單純問卷的局限較大,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平台投資者測評系統將更加准確。
讓投資者從主觀及客觀兩個角度進行精準評估,客觀實力著重考察投資人基本信息、資產信息、投資行為、消費行為等;主觀風險偏好則著重考察投資人投資規劃、投資經驗、風險認知水平、風險敏感度等,測評結果相對單純問卷形式會更加精準。
4、讓個性化服務成為可能
精準的投資者風險測評和產品評級,在互聯網技術基礎上,金融科技讓給普通人提供個性化投資理財服務成為可能。傳統金融機構由於成本壓力,將金融服務的重點對象放在高凈值客群身上。
在金融科技的助力下,互聯網投資平台的用戶完全可以根據自己投資金額、期限以及風險偏好自主選擇產品,在操作上根據自己時間安排。同時,通過精確化的投資者風險測評,平台還可以根據用戶測評結果針對性推薦適合的服務。
隨著技術和服務的創新,金融科技將繼續給普通人投資理財帶來改變,讓金融更加普惠。
⑵ 為什麼說金融科技有助於推動普惠金融發展呢
第一、金融科技有助於推動金融機構的轉型升級。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所有金融機構共同關注、共同推動的行業趨勢。拓展金融服務的邊界,提高金融供給的效率,拓寬金融機構的發展空間,已成為金老含灶融機構的重要戰略選擇。金融科技簡化供需雙方的交易環節,降低資金融通邊際成本,開辟融達客戶的全新途徑,推動金融機構實現服務模式創新、業務流程再造、運營管理變革,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為金融業轉型升級持續賦能。例如各大銀行都在加大企業手機銀行建設用於服務企業,對於中小企業、初創企業來說,線上服務能更加便捷的滿足企業需求。
第二、金融科技有助於推動普惠金融發展。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應用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一把金鑰匙。通過線上服務、生物識別等便利化服務,同時通過引進海關數據、工商數據、稅務數據等第三方侍扮數老判據建立模型,提升風控能力,使業務能覆蓋到更多的中小企業,促進普惠金融加快發展。應用線上模式促進中小企業、中小客戶以及初創企業融資,是突破物理網點局限、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新途徑。
【拓展資料】
金融科技的關鍵是金融和科技的相互融合,技術突破是金融科技發展的原動力。所以結合信息技術對金融的推動,可以將金融科技的發展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傳統金融觸網
2005-2010年是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加快世界互通互聯,使得互聯網商業迅速發展起來,對金融業也產生了些許改變。
具體表現為金融觸網,簡單的傳統金融業務線上化,通過IT技術應用實現辦公和業務的電子化自動化,從而提高業務效率。典型代表為網上銀行,將線下櫃台業務轉移至PC端。此時,IT作為後台部門存在,為部分金融業務提供技術支持,或者科技企業扮演技術服務或解決方案提供商角色。
第二階段:互聯新金融興起
2011-2015年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人們隨時隨地溝通成為可能,極大提高了網路利用的效率。
這一階段具體表現為傳統金融類機構搭建在線業務平台,對傳統金融渠道的變革,實現信息共享和業務融合。同時互聯網公司的金融化應運而生,使得移動支付成為可能。此時,互聯網在金融業的滲透率逐步提升,但並不改變傳統金融的本質屬性。
第三階段:金融和科技強強聯合
2016年至今人工智慧時代,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關鍵技術日益成熟,成為金融創新的重要推動力。
在這個階段,金融業通過新的科技改變傳統的金融信息採集來源、風險定價模型、交易決策的過程、信用中介的角色,大幅提升傳統金融的效率,解決傳統金融的痛點,如數字貨幣、大數據徵信、智能投顧、供應鏈金融。至此,金融和科技強強聯合,對傳統金融產生變革。
⑶ 為何說互聯網金融將改變普惠金融模式
近年來,中央為何如此重視「普惠金融」的發展?普惠金融的含義是什麼?金融「弱勢群體」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現在農村發展普惠金融有哪幾種模式?中國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階段?未來需要的配套改革還有哪些?就這些問題,南方都市報評論記者(以下簡稱「南都」)專訪了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馮興元研究員。
其實普惠金融還有一層更基本的含義:一個金融體系應該滿足所有需求者的有效金融服務需求,無論是高收入者還是低收入者,城裡人還是鄉下人,農民還是工人,大企業還是微型企業,無論這些人或者企業是處在中心地帶還是邊遠地區。這意味著,普惠金融應該首先是金融,遵循商業原則。離開了這層更為基本的含義,就談不上去「包容」一些特殊群體。如果只是解決特殊群體的金融服務,那不是「普惠」或者「包容」,而是「特惠」特殊群體。不過隨著時間的變遷,很多人心目中的普惠金融就是指針對特殊群體提供可負荷的金融服務。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普惠金融重點要放在農村,其背景是中國農村人口的人均收入遠遠低於城市人口,屬於普惠金融服務對象的特殊群體也大量集中在農村地區。農村地區這些群體的人員數量更多,問題更為嚴重,需要形成多種多樣、因地制宜的普惠金融服務模式。而普惠金融在促進減貧和推進農村人口創收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它直接關繫到中國2020年全面消滅貧困戰略的成功與否以及確保到2020年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