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黨建引領金融事業高質量
Ⅰ 如何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實現政策性金融,支持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從實際出發,穩步推進金融改革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金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推進金融改革發展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穩步推進現代金融體系的建立。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對金融體制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1985年9月,中共中央在「七五」計劃建議明確了對金融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和方向。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首次提出建立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中國人民銀行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要求,提出了金融體制改革要實現的四個目標:建立以間接調控為主要特徵的有力、靈活、分層次的金融控制和調節體系;建立以銀行信用為主體,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多種信用工具籌集和融通資金的信用體系;建立以中央銀行為領導、各類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和分工協作的社會主義金融體系;建立金融機構現代化管理體系。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在20世紀末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要求加快金融體制改革。1993年12月,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了金融體制改革的目標:建立在國務院領導下,獨立執行貨幣政策的中央銀行宏觀調控體系;實行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分離,建立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金融組織體系;建立統一開放、有序競爭、嚴格管理的金融市場體系;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協調外匯政策、貨幣政策。
從1994年起,國家開始全面推進金融體制的市場化改革。一是推進國有專業銀行商業化改革,為全面深入推進改革創造條件。1994年,國家分離政策性金融業務,先後成立了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1998年,成立了信達、華融、長城、東方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剝離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發行國債充實資本金。二是從2003年開始,著力推進金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國有商業銀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並成功上市;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按照主動性、漸進性、可控性原則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實行並不斷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重大進展,人民幣存貸款利率分別實行上下限管理,金融機構定價自主權不斷擴大;政策性銀行改革穩步推進;積極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基本上建成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金融體系。一是金融機構體系多元化。由改革開放初期「大一統」國家銀行體制,逐步發展為以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為主體,由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基金、金融租賃、財務公司等機構組成的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機構體系。金融機構的資本實力、資產質量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二是金融市場體系逐步完善。先後建成了同業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票據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市場交易量快速增長。資本市場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已走過了發達國家一百多年的路程,先後建立了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商品期貨市場得到發展,平穩解決了上市公司股權分置問題,創業板、股指期貨順利推出。截至2010年底,共有2062家上市公司,1.3億戶投資者,股票總市值世界第二,商品期貨市場成交量居世界第一位。保險業不斷發展壯大,保險市場快速發展,現代保險市場體系逐步完善。2010年末,保險公司保費收入1.1萬億元,是1980年的2421倍。三是金融法制建設成效顯著。適應金融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推進金融立法、執法工作,以中央銀行法、商業銀行法、證券法等為核心的基本法律制度進一步完善。同時,堅持依法行政,嚴格監管,有效保護了金融投資者和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四是金融業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切實履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關金融開放的承諾,同時根據經濟金融發展需要積極主動擴大金融對外開放,在外資金融機構設立、金融市場和業務准入、境外戰略投資者引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等方面實施了開放措施,取消了對外資銀行的所有非審慎性限制。同時,我國金融機構境外發展也非常迅速。人民幣經常項目實現了自由兌換,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范圍不斷擴大,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正在逐步提高。五是我國在國際金融事務中的影響力顯著增強。我國在1980年恢復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合法席位,在2008年實現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的增資,份額排名從第八位上升至第六位。積極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主動參與國際經濟金融改革協調與國際金融標准制定。積極推動地區金融合作,維護地區金融穩定。
Ⅱ 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具備哪些條件
金融高質量發展,本質上就是質量和效益替代規模與增速。構建高質量金融體系,必須堅持質量優先,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現代金融體系。
目前,我國已具備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的諸多有利條件。一是我國已形成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人群,同時城市化水平不斷提升,強勁的內需動力和消費升級需求為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市場驅動力。二是全球價值鏈的變化為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機遇,金融體系可以通過提高供給質量來充分釋放實體經濟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三是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不僅增加了機構、業務、產品等金融要素的供給,也促進了金融業的制度供給和規則完善,有利於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能力。四是以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以及央行數字貨幣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和技術擴散,為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中國金融業亟需重塑競爭新優勢
隨著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銀行業經營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出現了一系列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中資商業銀行必須重塑國際競爭新優勢。
從國際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影響廣泛而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金融市場安全面臨諸多挑戰。從國內看,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深入推進,商業銀行以利差為主的傳統盈利模式亟待改變,銀行服務模式、風險管理模式亟需轉型,銀行商業模式和服務方式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
著眼「十四五」,雖挑戰諸多,但由於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金融在黨和國家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商業銀行仍將迎來巨大的機遇窗口。
一是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紅利。「十四五」時期,我國將更加註重經濟結構優化。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所釋放的經濟總量「蛋糕」紅利、產業轉型升級紅利、居民增收紅利等,將為商業銀行發展提供更加優越的環境。
二是新發展格局賦予新機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將帶來投行業務大發展的直接融資大時代;以人為核心、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主導的新型城鎮化以及區域協調發展,將為城鎮化金融、資產管理、財富管理等帶來新機遇;「雙碳」目標約束下,綠色金融業務將成為商業銀行轉型「新風口」;深化擴大對外開放,將催生大量跨境金融服務需求等。
三是科技發展增添轉型新動能。新一輪科技革命席捲全球,銀行業將開啟全方位、全流程的數字化改造,開啟「第二增長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