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與金融股票如何應用
Ⅰ 想初步了解下關於金融,投資,股票,財經這方面
投資股票沒有速成班!
朋友,股市裡永遠都有風險,風險不會因為市場下跌而減少.關鍵在你對風險的了解有多少,知不知道那些是你不清楚的,避開它,否則盲目的抄底跟盲目的追漲一樣,都是非常愚蠢的行為.進去之前好好問問自已,准備好了嗎?股市裡並不是遍地黃金的,在沒做充分准備之前不要冒然進去,否則結局只會很悲慘.投資跟資金多少無關,與學歷高低無關,也不是智商160的人就肯定能戰勝智商140的人的.
進行股票投資,關鍵是要靠自已,怎幺才能靠自已呢?關鍵是要堅持長時間的學習,給你以下幾點建議,堅持每天去做.
1.多留意國內外最新的財經信息,可每天收看CCTV2晚上8:55的<經濟信息聯播>和晚上11:05的<證券時間>.
2.訂閱一份主流的財經報紙,比如:<中國證券報>,<第一財經日報>…等.
3.閱讀一些財經類的書藉,比如:劉建位的<巴菲特股票投資策略>,但斌的<時間的玫瑰>,彼得.林奇的<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等,不要相信,也不要買那些吹噓可以短時間內讓你暴富的書和軟體.
4.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投資理念,就是價值投資,長線持有,在正確的方向堅持,堅持,再堅持,這樣你才可能在股市中活得長久.
如果你不想在學習的過程中錯失投資的時機,我給你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從長期來看,中國的大金融板塊是可以出偉大公司的,銀行,保險,地產在未來20年裡從眾多行業中勝出的概率很大,招行-600036,平安-601318,萬科-000002,都是這些行業中的最出色的,而且現價也非常有吸引力,你可以持續買進,等1-2年後,你可以獨立思考,然後再自行決定如何操作.記住,千萬別夢想輕易的就能得到成功,在股市裡,你現在什幺都不是,永遠保持謙遜的心,努力學習吧,祝你成功!
備注:我常用的股票行情軟體是萬點理財終端(免費的),感覺用起來還可以. http://www.windin.com/
關於k線圖,美國人威廉.吉勒寫的<如何利用圖表在股市中獲利>是本不錯的書.
Ⅱ 財政政策對股票價格影響的主要表現方面有
財政政策可以模前分為適度財政漏梁政策和中性財政政策。一般來說,緊縮的財政政策會使過熱的經濟得到控制,並削弱股市;寬松的財政政策將刺激經濟發展,股市將走強。
其經濟效應是:增加微觀經濟主體的收入,刺激其投資需求,擴大社會供給;
對股市的影響是增加了人們的收入,以及他們的投資需求和消費支出。
前一種方式直接導致股市價格上漲,後一種方式導致社會總需求增加。同時,企業稅後利潤的增加也會刺激企業擴大生產規模的積極性,進一步增加利潤總額,從而推動股價上漲。另一方面,由於市場需求活躍,經營環境改善,盈利能力提高,債務風險會降低,債券價格也會上漲。
政策的效果是擴大社會總需求,刺激投資,增加就業。
一個國家通過購買和公共支出增加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從而刺激企業增加投資,提高產出水平,增加利潤,降低經營風險,從而導致股票價格和債券價格上漲。同時,經濟復甦中居民收入增加,貨幣持有率上升,經濟景氣趨勢進一步堅定投資者信心,購買意願增強,股票和債券市場活躍,物價自然上漲。特別是與政府采購和支出相關的企業將首先直接受益於財政政策,從而導致相關企業的股價和債券價格首先上漲。
其政策效應是減少股票市場的國債供給,從而影響股票市場原有的供求平衡。是國債股票市場交易債券的重要品種。發行規模減少,市場供給減少,更多的資金流向股票和公司債,整個股票市場的價格水平趨於上升。
補貼通常會增加財政支出。這就產生了擴大社會總需求、刺激供給的政策效應。
與上述分析相反,緊縮財政政策的經濟效應及其對股票市場的影響不再描述。
在短期內,財政政策要達到目標,即高層要根據宏觀經濟運行情況選擇相應的財政政策,以調控社會總供求的平衡。這種操作模式有以下幾種情況:
為了實現財政政策的中長期目標,必須改革支出結構,調整稅制。
調整和改革整個稅制,或者調整部分主體稅制,實現收入分配的調節。特定稅制或主體稅制的目標函數可以促進稅收效率的提高或收入的公平分配。
實行邊際稅率較高的超額累進稅制有利於收入的公平分配,而邊際稅率較低的超額累進稅制有利於激勵效率。
在一定時期內,政府會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要求,對稅制進行調整和改革,以利於客觀調控,實現既定目標。
重點行業的發展會得到優惠政策和支持,從而獲得更高的利潤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必然會受到投資者的普遍青睞,股價自然會上漲。由於這些行業經營風險較低,債務風險較低,債券價格也會上漲。即使採取緊縮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這些行業也會得到特殊照顧。因此,產業政策對股市的影響將是長期而深遠的。
要正確運用財政政策為股票投資決策服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分析過去類似情況下的政府行為及其經濟影響,掌握財政收支的結構和重點,了解財政投資的重點和高層的優惠政策,更重要的是掌握財政收入總量的變化趨勢
在預見和分析財政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相應政策的綜合效果,並結合上市公司內部分析,分析每隻股票的走勢。
相關問答:減少國債為什麼是緊縮性財政政策
減少國債相對於沒減少之前是一種緊縮的財政政策,因為發行國債規模下降,意味著國家財政支出減少,投資的力度在下降。但是如果減少的規模並不大,那麼相對於不發行國債的時期來說,依然處於一種擴張的財政政策狀態。所以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需要結合以前的財政政策來綜合分析。拓展資料:什麼是緊縮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是宏觀財政政策的類型之一,是指通過增加財政收入或減少財政支出以抑制社會總需求增長的政策。1.緊縮性財政政策基本介紹緊縮性財政政策是宏觀財政政策的類型之一,是指通過增加財政收入或減少財政支出以抑制社會總需求增長的政策。由於增收減支的結果集中表現為財政結余,因此,緊縮性財政政策也稱盈餘性財政政策。2.緊縮性財政政策的松緊交替政策的松緊交替是指一個時期實行擴張性政策,一個時期實行緊縮性政策,二者交替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經濟學家IM.凱恩斯的繼承者,將凱恩斯的短期靜態分析發展成為長期動態分析,提出補償性財政政策。他們認為,財政政策的首要問題不是旦搜清謀求收支平衡,而是當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出現差額時,如何通過財政收支安排來彌補這個差額,使經濟的運行恢復平衡狀態。他們還認為,資本主義經濟不是始終處於危機狀態,而是時而繁榮,時而蕭條、財政政策不能永遠以擴張為基調,應根據經濟的周期波動交替使用擴張性政策和緊縮性政策。蕭條時期政府應減少稅收,增加支出,實行赤字政策繁榮時期政府應增加稅收,壓縮支出,實行盈餘政策,而且盈餘應加以凍結,以備蕭條時期使用。凱恩斯主義還強調財政的自動穩定器作用。如實行累進所得稅,當經濟蕭條時,總收入下降,稅收收入也自動下降,成為增加社會需求並緩解經濟蕭條的一種自動調節手段;經濟膨脹時,總收入上升,稅收收入也自動上升又成為控制社會需求並緩解經濟膨脹的一種自動調節手段。政府的轉移支出具有同樣的作用。政策的松緊搭配是指同一時期內不同政策的相互配合松緊搭配可以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之間的配合也可以是財政政策內部各種財政手段之間的配合。如美國 RW里根在總統任期內(1981~1989),實行高利率的緊縮性貨幣政策,以對付通貨膨脹。在財政政策上一方面實行減稅和高赤字的擴張政策,一方面又壓縮社會性支出,也是松中有緊。Ⅲ 國家是如何通過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對證券市場施加影響的
分析思路:首先要知道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包括哪些因素,然後再逐一分析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財政政策:在中國主要手段是財政預算、稅收、發債、轉移支付等。要關注各項的總量以及方向的傾斜。核心思想如樓上所說。「財政預算政策、稅收政策除了通過預算安排的松緊、課稅的輕重影響到財政收支的多少,進而影響到整個經濟的景氣外,更重要的是對某些行業、某些企業帶來不同的影響。如果財政預算對能源、交通等行業在支出安排上有所側重,將促進這些行業的發展,從而有利於這些行業在證券市場上的整體表現。同樣,如果國家對某些行業、某些企業實施稅收優惠政策,諸如減稅、提高出口退稅率等措施,那麼這些行業及其企業就會處於有利的經營環境,其稅後利潤增加,該行業及其企業的股票價格也會隨之上揚。另外,針對證券投資收入的所得稅的徵收情況則對證券市場具有更直接的影響。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為了加快發展證券市場,在一個時期內免徵證券交易所得稅,這將加速證券市場的發展和完善。最後,國債的發行對證券市場資金的流向格局也有較大影響,如果一段時間內,國債發行量較大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將分流股票市場的資金。」
金融政策:主要包括三大政策:即貨幣政策、利率政策和匯率政策。其中貨幣政策工具又包括法定準備金、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等。
從總體上來講,市場上比較常講的是貨幣政策,包括數量型工具(存款准備金和公開市場操作如央票買賣)和價格型工具(利率)。個人認為貨幣工具之間的作用是聯動的,通常都會有一個主基調,如近來市場上一直存在的政策收緊預期。個人認為把握大勢應該是最重要的。具體的那個指標變動了對市場會有什麼影響不能定論,畢竟股市做的是預期,這個政策出來了,究竟大家對於下一步政策的預期不好確定。
如果想詳細了解的話,建議參考幾篇學術論文,文章會從理論角度詳細說明各個因素對於市場的影響
希望有所幫助!
Ⅳ 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如何在中國股市成功轉換
⊙潘正彥 近年來,每當中國股市出現大幅下探時,就會不時出現「大股東增持」現象。與此同時,「大小非減持」也是股市常見現象。「大小非減持」和「大股東增持」現象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資本市場上的托賓Q機制的作用,即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角色轉換。 所謂托賓Q機制是詹姆斯·托賓(James Tobin)在1997年所著的《貨幣、信貸與資本》一書中提出的,反映的是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之間在資本市場相互轉換的機制。當股票價值被高估,就會有產業資本從金融資本退出的套利空間,逐利性會驅使股東拋售股票,資金將從金融市場流向產業市場;當股票價值被低估,就會有產業資本進入金融資本的套利空間,股東將繼續持有股票甚至增持股票,產業資本也將更願意投資金融產品。 托賓Q理論肯定了資本市場在不同資本轉化、提高資本效率方面的作用機制。不過,從中國的情況看,托賓Q機制在中國資本市場的可行性仍然不足,要真正實現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成功轉換還需要市場制度與公司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股改使得托賓Q機制的作用在中國股市逐步顯現 在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前,股權分置這一制度性缺陷對托賓Q機制的實現造成了人為限制和異化:一是由於割裂了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之間的流動,也就基本阻斷了托賓Q機制所要求的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間存在套利機會和空間;二是由於占總股本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不具備流動性而使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機制幾乎喪失,不僅降低了資本市場效率,而且人為形成市場投機和高股價、高市盈率(股權分割導致流通股與非流通股價格懸殊,及高市盈率)、及高Q值。 這意味著企業的市場價值大於其重置成本,大股東一直有單向的、強烈的從資本市場變現套利動機和減持股份的要求。但在股權分置情況下這種單向的托賓Q機制也難以實現。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和2006年開始的非流通股解禁不僅是解決國內A股市場中股權分置制度性難題的創新,而且也為托賓Q機制的實現和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流動創造了條件和可能。 換句話說,股改後托賓Q機制實現的基本條件顯現。 第一,股權分置改革產生了A股市場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之間的套利機制。原來不能在二級市場流通的非流通股法人股可以公開在二級市場減持與流通,實際上就打通了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之間相互轉換的渠道,為資本在金融資產和產業資產之間進行套利創造了機會和條件。這也成為托賓Q機制實現成為可能。 第二,股權分置改革為產業資本實現托賓Q機制提供了利益動力。股權分置改革後全體股東的投資者的利益本性更加「一致」,而不再有流通股東與非流通股東的本質的不同。不管是掌握公司經營大權的大股東、還是具有專業水平和判斷能力的專業投資者、以及跟著感覺走的大眾投資者,在利益面前「人人平等」。 而最直接的、最大的利益就是在資本市場的機會與市場利益。而股東的平等、資本市場的機會與市場利益恰恰是產業資本進出資本市場的基本條件(股權分置改革前大股東在這方面的權利受到限制),也成為托賓Q機制實現的利益動力。 第三,股票的供求關系趨向真實,降低了過高的托賓Q值。在市場中,股票的供應和(真實性)需求是影響股價和股市穩定的重要因素。股權分置導致股市供求關系虛實差異,及激烈的市場波動和巨大的市場風險,也是形成高投機、高股價、高市盈率及高Q值的原因之一。 隨著非流通股的解禁和在全流通的預期下,過高的Q值和過高的市盈率將在托賓Q機製作用下大股東可能會減持股票或者發行更多的股票,降低Q值,股票供應與(真實性)需求的不斷走向平衡,在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套利機制的存在前提下,Q值將會圍繞均衡狀態上下浮動,托賓Q機制在理論上應該可以發揮作用。 托賓Q機制實現的市場條件還不是很充分 股權分置改革使金融資本和實業資本之間的套利機制可以在資本市場上實現,但全流通是托賓Q機制實現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托賓Q機制所需要的完善的市場條件很不完善。 第一,雖然A股市場的有效性在增強,但A股市場尚未達到有效市場、甚至弱式有效市場的條件。一方面,股價無法達到在有效市場中圍繞價值波動的、真實反映價值的程度。另一方面,信息不對稱及股價難以完全反映信息等有效市場的基本條件都不存在。 第二,企業購並的市場條件不完善。按照一般企業購並理論,企業購並、特別是大企業的購並行為,主要目的是追求更大的市場勢力。通過企業購並後的壟斷市場,提高價格,以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即企業購並的目的是集中和壟斷。但實際上目前國內企業購並仍然存在政策壁壘、行業壁壘等問題。到目前為止。真正通過市場購並、包括資本市場的購並行為達到市場目的的很少。 第三,當前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之間更多的是單向套利。從目前市場上實際發生的所謂「大小非減持」和「大股東增持」看,托賓Q機制在當前A股市場上更多的是出現了單向套利機會,即出現了產業資本從金融資本撤出(即減持)的單向套利機制。而「增持」(產業資本進入金融資本)主要發生在一些大股東、甚至是絕對控股的大股東方面(特別是國有大股東),並不足以反映完整的托賓Q機制套利作用。 托賓Q機制的實現是投資成本、投資機會、投資風險的綜合反映。而當前的Q值無法左右前期投資成本,也難以決定托賓Q機制的實現。 例如,部分股東前期的投資(持股)成本很低,導致了所謂的「大小非問題」。Q值不僅不能影響這部分股東的成本,而且反而要受到其制約(即由於這部分股東的投資成本過低而「毫無道理地」拉低股價和Q值)。再如,由於存在限售股流通的不同時間問題,托賓Q機制本身存在投資風險。因此,在中國資本市場中Q值的高低並非可以完全決定托賓Q機制的實現。 托賓Q機制實現還需要完善市場制度和公司制度 第一,完善市場競爭、消除企業購並壁壘,為產業資本進入投資領域創造完善的市場條件。「大小非」減持和產業資本從金融資本撤出的單向套利機制的形成,除了成本因素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產業資本無法真正進入某些行業甚至公司,客觀上存在有形和無形的市場進入壁壘。 例如,上市公司的股本結構,特別是所謂的壟斷行業公司的股本結構——大股東的絕對控股地位事實上「拒絕了」其他產業資本的「參與」。企業購並最終目的是控制公司並獲取更大的市場利潤。因此,應該消除企業購並壁壘,包括逐步改善股本結構和企業購並的市場條件方面創造條件,真正形成產業資本從金融資本雙向套利機制。 第二,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為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有效轉化提供完善的公司制度。一方面,股權分置改革並沒有根本改變中國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存在的重大缺陷,股權分置改革後大股東、內部人的利益外化、直接顯現,意味他們有可能從內外「合謀」、信息披露上從市場上直接獲利。有些上市公司的業績「難以置信」、有的上市公司在產業資本參與聲中股價此起彼伏。公司治理結構必須為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有效轉化創造條件。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股本結構也需要更加市場化。過度集中的股權結構不利於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轉換,及托賓Q機制有效實現。股權分置改革及全流通正在為原有的過度集中的股本結構的「稀釋」創造條件,但同時現存的公司治理結構又非常容易為原來的大股東「尋租」。因此,必須逐步改變這種狀況,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本結構有利於市場化的購並、有利於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有效轉換。 最後,托賓Q機制的有效實現還必須使資本市場更有效,雖然這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努力。有效的資本市場不僅可以逐步使股價真實反映價值,而且在信息對稱的條件下資本市場將降低投機和保持市場穩定。 (作者繫上海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