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金融掠奪時代
① 當今國際金融危機的主要對策是什麼
我國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應對之策
第一,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心,同時又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群眾一次又一次渡過難關,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現在,我們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指導,有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創造的強大的物質基礎,有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就一定能夠抓住前所未有的機遇、應對世所罕見的挑戰。與此同時,我們現在還面臨「四大安全問題」:經濟安全特別是金融安全、社會安全特別是就業與分配問題、周邊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在未來3至5年乃至10年左右,應對這「四個安全問題」十分重要。如果我們及時抓住了機遇,正確應對了挑戰,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必然出現一個嶄新的局面。
第二,要高度重視黨的理論工作。理論十分重要。在「四個安全問題」中,最重要的是意識形態亦即理論安全。堅持正確的理論導向和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經濟、社會和周邊安全就有了可靠的前提與保證。我們應當充分肯定我國理論界這些年來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時也要正視近年來出現的各種雜音、噪音。實踐證明,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注重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
第三,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體現和實質標志,就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才能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合法致富,並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消滅貧窮,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才能始終保持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才能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以及應對國際國內的風險提供根本的前提和可靠的保證。
第四,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加強對宏觀性、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問題的研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際金融危機的不斷演進,國際問題與國內問題日益緊密地交錯交織,新情況與新問題將不斷顯現。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必然會不斷採取新的形式與新的舉措來轉嫁危機。因此,我們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當今時代的發展變化、國際國內最新實際相結合,拋棄各種形式的教條主義,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果斷地與時俱進、勇於創新,並要准備採取許多與過去不同的國際合作方式與競爭形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始終掌握主動權,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立於不敗之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國際金融危機條件下生存發展的舉措
在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為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面前,美國要擺脫自己的危機並生存、發展,首要的是運用自己的「軟實力」和「巧實力」對發展中國家展開「進攻」,同時也決不會放棄其「硬實力」。
歷史的經驗值得重視,帝國主義不僅依靠戰爭直接掠奪財富,在特定條件下,它還會通過戰爭擺脫其無法轉嫁的經濟危機。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經濟危機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由資本主義深刻的經濟危機引起的。從1929年10月下旬開始,西方發達國家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這次持續5年之久的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遭受2600多億美元的損失。這次經濟危機中,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37.2%,大批企業破產,國際貿易急劇萎縮,成千上萬工人失業。美國採用「羅斯福新政」,清理、整頓銀行,防止擠兌風潮;停止金幣流通,防止黃金大量外流,並宣布美元大幅貶值;興建「公共工程」,調節勞資關系;對7種主要農產品生產實行控制,「消滅」農產品過剩。除此以外,還出台了一系列城市政策和社會政策等。「羅斯福新政」先後共支出了約350億美元的巨額款項,這使聯邦政府的預算赤字每年都新增數十億美元。在「新政」中得到好處的是大壟斷資本,國內貧富差距卻進一步擴大。到1936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生產才勉強恢復到1928年的水平。1937年,美國、英國、法國又陷入經濟危機之中。「羅斯福新政」並未消除美國的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給美國提供了絕佳的發展機遇。1941年至1945年,美國軍工生產平均占工業總產值的60.6%。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除兩面大做軍火生意直接賺錢外,還憑借「租借法案」,擴大軍火銷路,為其過剩的農產品打開市場。美國的出口在戰時非但未減少,反而增加了近兩倍;在戰爭高潮的1943年至1944年,其工業生產比戰前增長了兩倍以上。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已有一半以上被美國掌握,當時的美國還控制了國際貿易的三分之一,並把世界黃金儲備的四分之三搜刮到了自己的金庫之中。
② 怎麼預防經濟危機
鎖定人類基本活動的關鍵點,就會發現宏調的實質對象為:調整公平、質效、GDP比例關系,基於高超消費使產、消平穩運行。公平、質效、GDP三者關系中,公平最為重要,因經濟危機的根源可歸咎為貧富懸殊而本質是資金鏈斷裂。對於貧富懸殊引發的經濟危機,可以土地為切入點,平衡城鄉工農利益,控制貧富差距;對於資金鏈斷裂,可用陰流子規律(陰流子是集能力與信譽一體的幣符抽象物,一日錢)信貸杠桿救市。救資本市場的同時救實體經濟,資本市場救活了,實體經濟的資金鏈就會接上。當公平、質效與GDP三者間得到平衡,自然就沒有周期性經濟危機,以致多(GDP)快(增長率)好(質效環保)省(節約資源能源)建設和諧社會。由此我們得到經濟控制論定義:基於質效、公平追求GDP,以質效、公平、GDP為重要變數的控制調節系統。質效、公平、GDP均與投入成正比,三者間遵循質(質效)量(數量)不分離准則。
經濟危機的根源和本質表明,在公平、質效與GDP中,我們應重點抑制貧富懸殊,建立金融安全信譽機制,設立反憑借武力權力財力進行剝削的法律,完善確保產品質量、環境建設和社會效益的監督制度。這些方面搞好了,GDP具自發展性。作為配套機制工程,要實行按才能分配責權利,使人盡其才而後物盡其用;在分配上實行所有權使用權適當分離與按需按勞分配相結合的原則;對內實行抓消費促生產主張高且超前的消費,對外防止經濟侵略,在股市樓市實行隨GDP增長穩步緩行小幅波動的策略。在公平、質效、GDP三者間,政府要維護樓價同GDP同步增長,進而從縮小貧富差距著手立法調整分配製度、法辦洗錢,切實提高勞動者工資和農民福利;同時要狠抓節能降耗,監督食品安全和環保綠化,調整產、消結構,提高社會效益。特別要建設金融安全機制,確保債權債務運行處於良性循環。從房地產調控出發,設計好公平、質效、GDP協調發展方案,包括農產品物價政策和定價體系,創建經管自動化技術。大體上有如下幾點:
第一,預防和消除貧富懸殊引發的經濟危機必須實行按需按勞分配相結合和所有權與使用權適當分離的原則。根據按需按勞分配相結合原則,剩餘價值除按需配置於安全生存外就是用於基礎建設。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對財富所有權與使用權適當分離原則應理解為:一是正常情況下將財富營運權交給天才專業人士理財和管理;二是在經濟危機狀態下將財富消費權交給需要的貧困者。為了維護經濟秩序,保護財產代理者的積極性,替天行道將剩餘價值歸還給人民應由政府出面進行轉借。一方面,低價收購或賒購富人滯銷物資以福利形式轉借給窮人渡過難關。待經濟恢復正常生產時,償還這筆債務,以維護經濟的正常發展。
欲解決貧富差距造成的經濟危機,宏觀調控則應從調控樓價出發。衣食溫飽解決後,住行小康就是經濟建設面臨的問題。住與房地產相關,行與汽車和路橋建設相關,再點綴於廣場、花園和場館建設就成了造城運動。造城運動中唯有樓市是人人都得參與而不能迴避的,故房地產問題是牽一而動全社會的熱點難點,是經濟發展的龍頭。作為龍頭,樓價趨勢無疑是牽涉小康目標和GDP穩步增長的關鍵,因而宏調一定意義上是調控房地產均價。樓價調控公式包涵著宏觀調控的方方面面,目標是刺激消費實現高超消費。大力發展經濟,實現高且超前的消費,恢復綠色GDP、勞動者工資和農民收入、樓價為龍頭的物價間的自然平衡關系並使之協調發展應是政府調控經濟的方向。
第二,發行消費與生產二種貨幣,連接產消資金鏈。為確保生產為消費服務,使生產結構與消費結構合理匹配,應將國內貨幣劃分為生產金和消費金二種,並使消費金經消費市場後將消費信息載入生產市場。這樣做,就能跟蹤調控產消比例,防止流動性資金特別是境外炒作資金擾亂產、消結構,進而累積生產結構性過剩而消費結構性不足的經濟危機。陰流子是集慾望需求與信譽能力一身的幣符抽象物,因而克服經濟危機的關鍵是如何釋放慾望刺激需求激活能力恢復生產。需要指出的是,投入是資金注入,即虛擬投入不完全是實物投入。這種投入是激活經濟危機中處於蕭條中的人類潛在能力與信譽,沖抵危機的破壞作用。經濟危機往往從金融危機開始,消除經濟危機也主要從土地切入用金融手段解決。根據資金流二岸富區域律,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是抓住陰流子的流和用。陰流子是慾望需求和信譽能力的載體,陰流子流量增大了,意味著慾望需求和信譽能力均得到放大。慾望放大,則經濟項目建設就會出現;需求增大,則生產建設就能贏利;信譽提升,則市場經濟就會發達;生產能力提高,則GDP增長才有硬體支持。陰流子的放量使用會使全社會形成規模經濟,使整個社會食宿水平拔高。
解決經濟危機的著力點是連接資金鏈,疏通產-消通道。疏通產-消通道就是以按需按勞分配相結合和所有權與使用權適當分離的原則從消費端注入消費金分配掉積壓滯銷產品,從而縮小貧富差距,使產消結構合理化,同時也注入生產金到需要資金的優質金融企業或產業集團。將盲目的流動性過剩轉化為有計劃的社會基礎投資。隨著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減息,湧入中國市場逐利的外資越來越多,勢必加劇中國的通貨膨脹,因而應減緩人民幣升值停止加息轉而緩慢減息。為控制CPI,對流動性過剩做到收放自如,勢必提高准備金率。央行提高准備金率回籠的貨幣不能擱置倉庫,否則就是將人們的能力信譽束縛廢棄,就是打包慾望壓縮消費。因而,我們應將回籠的資金投資到社會公共設施和改善人民生活福利的基礎建設上;投放到自由民間資本不感興趣的利潤窪地,用於回補經濟過冷的行業;用以增強國家計劃消費和調控貧富差距的力量。這樣不僅不會收縮生產與消費,反而能收縮自由資本的盲目流動性並保持GDP規模朝著改善產業結構、人民生活的方向穩步增長。
誘入外資為經濟建設服務是對外開放的重要目的,但須以技術、行政手段監控游資動向,鎖定法治投機炒作顛覆我經濟的外資,盡可能掌握這些資金的監管權,使其轉而為中國經濟建設長期服務,在若干年後讓其取得合理回報退出。立法治理境內外利益攸關者抱團公關,不給其炒作獲取超企業平均利潤的差價機會;要以行政、法律手段限制資源無限變現、控制土地過快開發,不給游資通過市場掠奪天然資源、國家庫存的機會。
第三,消除金融危機與產消實業危機並舉。投資、收入與消費的關系為:投資的直接目標是收益,收益的目標是消費。治理經濟危機,應以就業指標為切入點,向貧困個人和被絆倒的優質企業、金融業和資本市場注資,用資金或資源產品去扶助企業與市場。消除經濟危機除了從土地切入平衡工農城鄉利益,即從調控樓價入手外,還要針對經濟危機形成的六個階段建設消除危機的系統工程配套工程。根據所有權與使用權的適當分離原則,通過政府為中介的借貨扶助有潛力或新組建與救市(場經濟)關系密切的公司。當前,國家可啟動一些力量抄底股市等估值過低的市場,儲備一些低價國外資源,結合基礎工程投資扶持金融企業與大型企業,在注重質效的基礎上保持GDP水平。調整好公平、質效和GDP的比例關系,在抓消費促生產中調整產業結構和產消結構,以及其它種種結構。鞏固和發展社會、個體效益和工程質量、產品品質,進一步搞好環保綠化。
第四,圍繞金融與實業二大監管系統改革政府機構。經濟問題首先發生資金(陰流子)上,經濟管理的跟蹤控制對象也是陰流子。經濟危機的發生首先是金融危機的發生,實業產業危機、人們生活困難也都反映到陰流子上。因而現行的央行、銀監證監力量太小,應大規模擴改,並以此為契機調整各級政府的經管機構。
第五,抓消費促生產實行高超消費。高超消費是指高且超前消費,即超生產力水平上限消費和先消費後勞動二個方面。這就要堅持抓消費促生產原則,而抓消費的方法是計劃,促生產的方法是市場,因而應實行計消市產模式,從而必須遵循力-消-產順序周期律。所以衣食住行基本消費均應參考生產力最高水平作出計劃,據消費計劃制訂出GDP增長目標來前饋指導社會生產,又以國民生活水平反饋調控市場生產。衣食住行是政府發展經濟的四大目標或稱四駕驅動器。衣食先行一步,通過科技農業和自動化輕紡業解決;住行是規模經濟,通過房地產和路橋建設結合汽車業解決。
購買力有二方面,一是生理生存需求,二是消費慾望。基於此,富有者購買力取決於慾望小於自己佔有的財富量,而貧困者購買力取決於生理生存需求大於自己分得的財富量,中產階級購買力介於消費慾望與生理需求間大於產品供應結構。首先,提高全社會工資分配掉象徵經濟危機的積壓產品,以計劃消費指導人民消費,給人民配股(票)配(社會保)險,減免學費或增加助學獎學金,普及醫保,……。其次,實行高消費超前消費,即略高於生產力水平消費,消費掉滯銷產品,以分期借貸消費形成先消費後勞動方式。第三,對企業實行扶助性減免稅費,有選擇性降低利息提高放貸額度……。
第六,發揮政府的協調中介作用是克服危機的重要力量。政府作為中介人是天賦的權利。其一,政府是剩餘價值的代管者,有權替天收回富人代理的剩餘價值給窮人使用,從而避免打富豪均財富的革命流血;其二,政府有這個責任義務和能力信譽作所有權與使用權暫時分離的轉借協調者。現在政府稅收額中應包含三個部分,一是代管的剩餘價值,二是土地增值;三是執行協調監管功能的服務收益。第一部分政府代管功能缺失,沒有完全納繳入庫,最後一部分用於公務員工資資金發放。經濟活動中代理代管是經常手段,如老闆代理剩餘價值,經理人代理老闆資產。代理人與被代理人通常利益不一致,這就存在責權利關系是否一致的問題。經濟控制論的任務之一就是尋找他們的利益悠關點。社會剩餘價值委託善於保值增值者代理,基本上就是完全放權由其掌控,原因是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委託誰都是委託自己。但對於老闆而言就不同,老闆委託的他人是自身之外者,不是身上的器官或細胞,利益不一致。所以控制的重點在人與人之間,而社會與個人之間只需明理關系、責任與義務,遵循虛物質公平分配原則就行。政府應利用代管權力加強農林牧副漁投入,確保衣食安全;增加基礎建設投入,穩定房地產市場,保障住行水平;要嚴密監控境外游資,使國民經濟運行平衡、小幅波動、緩慢爬升,提高勞動者工薪降低產品利潤,繼續以物美價廉搶占國際市場;查辦武力權力財力剝削和洗錢犯罪,沒收不明財產用於調高最低工資、低保、社保和醫保等,從而啟動基礎消費。
第七,調整物價結構控制通脹穩定物價。樓價雖然超前上漲,但土地資源是無價之寶,從長遠來說樓價是無頂的,因此應長期穩定樓價,使其較長時間在現價水平上下波動,讓套現外資又回來投資,保衛金融系統性安全。控制物價上漲的同時也不讓物價大幅滑落,但應集中精力調整物價結構以改善人民生活,按節能減排的策略補償環保綠化,尋找和開拓新能源,促進產、消平衡。
第八,不斷漲工資降利潤,使出口產品價格不隨人民幣升值而變高。漲工資提高產品的人力成本降低產品利潤即加薪降利,不給游資炒作獲取勞動人民血汗的空間。產品按原美元估價換算成人民幣出口,出口產品價格不隨人民幣升值而升高,保持出口旺盛。
第九,從中國特色出發創立自己的經管理論,建立自己的經濟科學法規制度,進一步發揮政經結合的特色經濟體系,避免套用國際經濟規則遭受經濟侵略,感染境外經濟危機。
③ 中國怎麼應對美國的華爾街金融風暴
美國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是很難量化的。對美國而言,伴隨美國危機而來的是美國經濟衰退、消費萎縮、市場停滯,若干年之後或有轉機。更為嚴重的可能是華爾街喪失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美元喪失世界主導貨幣的地位、美國喪失經濟霸主的地位。美國危機不僅意味著美國資本貪婪、資產膨脹、過度消費的經濟發展模式走到歷史的盡頭,也意味著中國過度依賴出口的過剩生產型經濟增長模式走到歷史的拐點。中國政府應在高度關切、緊急搶救中國的美元資產的同時,也應把握好這次雖然不幸卻又難得的歷史機遇。
美國次貸風暴加劇,引發了華爾街金融海嘯,最終可能引爆美國經濟危機。這決不是天方夜譚。這是真實而嚴酷的美國危機。這是全美國和全世界,特別是美國資產債權人,正在面對和將要面臨的金融風險和經濟風險。
美國政府面對這場來勢洶洶的華爾街金融海嘯,已意識到其引爆經濟危機的危險性,斷然決然地採取打破保守主義的「自由經濟」、「自由市場」的禁忌,從拯救貝爾斯登到接管房利美、房地美和美國國際集團等,大規模地實施國家接管的政策措施。美國政府現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保險公司和房地產公司。發達的資本主義美國大搞國有化的「社會主義」救市,這在美國和世界金融史上、經濟史上是破天荒的。
美國爆發華爾街金融海嘯,首先摧垮了華爾街的金融體系和體制,緊接著引發全美金融、銀行系統多米諾骨牌效應,大小投資銀行和大小傳統銀行紛紛倒閉或瀕臨破產。美國金融危陸氏機深不可測,深不見底。美國政府所有的救市措施,能否破解空前規模的金融風暴、化解潛伏凶險的經濟危機,是一個未知數。可以說,絕大多數人和市場對此都深感疑慮和缺乏信心。美國之所以有今天,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國金融危機是系統性、體制性危機,實質上是美國國家危機,本質上是由美國資本貪婪的掠奪性、資產瘋狂的膨脹性、過度高消費型的經濟模式造成的。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格林斯潘認為,美國已陷於「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隨著危機的迅速蔓延和加劇以及經濟危機苗頭的顯現,不少人預測此次美國危機的嚴重性不亞於1929年的「大蕭條」經濟危機。美國政府正在和還將採取的規模巨大的救市政策措施,甚至令當年的富蘭克林·羅斯御悉如福「新政」都自愧弗如。
面對歷史上罕見的美國危機,中國政府究竟應該如何應對呢?這得從根本上來討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GDP的高速增長是以投資和出口為主導,以資源能源和人力資本高耗費、生態環境高污染為代價的。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世界製造中心」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過剩生產型增長模式。中國不僅以廉價商品,而且以廉價的資金來滿足美國負債型高消費鎮啟、過度消費。這也正好配合和促成了美國資本貪婪、資產膨脹、過度消費的經濟模式。中國在源源不斷地向美國供給廉價產品的同時,也源源不斷地把逐年積蓄的外匯儲備變成美元資產購買美國國債5000多億美元、短期債3000多億美元、次級債2000多億美元、「兩房」債券3600億美元及金融投資上百億美元,再加上中國企業在美的應收賬款1000多億美元,現已總共持有美國債權約1.5萬億美元。這一巨大財富是中國人民積30年艱辛奮斗、付出無比沉重代價換來的血汗錢,是中華民族的一筆寶貴財富,是中國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經濟下滑、通貨膨脹、美元貶值,部分債券違約,尤其是次貸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的美元資產大量縮水,損失慘重。在愈演愈烈的美國金融危機以及隨之可能接踵而來的經濟危機美國可能出現財政危機、國債危機,美國政府可能推遲若干年償付國債,也可能對國債的海外投資者征稅,甚至乾脆賴賬不還。
美國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是很難量化的。對美國而言,伴隨美國危機而來的是美國經濟衰退、消費萎縮、市場停滯,若干年之後或有轉機。更為嚴重的可能是華爾街喪失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美元喪失世界主導貨幣的地位,美國喪失經濟霸主的地位。美國危機不僅意味著美國資本貪婪、資產膨脹、過度消費的經濟發展模式走到歷史的盡頭,也意味著中國過度依賴出口的過剩生產型經濟增長模式走到歷史的拐點。中國政府應在高度關切、緊急搶救中國的美元資產的同時,也應把握好這次雖然不幸卻又難得的歷史機遇。乘美中主導世界經濟增長模式失衡的調整,即美國資產膨脹性過度消費型經濟模式和中國過剩生產型經濟增長模式的雙重調整,中國政府應從國際戰略的高度、從維護國家利益出發,對美國危機之後的國際貨幣體制、國際金融體制進行全局性的全球化評估,加速對經濟增長方式、發展戰略的變革性調整,堅決把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推力盡快盡早轉移到國內需求上來,並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貨幣體制、國際金融體制調整或重建。此乃是中國應對美國危機的上上策。 (17G3)
④ 我國金融風險的防範與化解的對策
我國防範金融風險的優勢。不同於已受到危機沖擊的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與地區的是,我國至少在以下五個方面對防範外來金融風險沖擊是位居優勢的:一是雖然我國利用外資數量巨大,最近五年來吸引與利用外資2000多億美元,但基本上是長期的直接性投資,這不僅是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而且沒有短期資本投資沖擊的問題。
1994年開始的外匯體制改革,為防止大量投機資本的入侵奠定了基礎;盡管後來同意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8條款,實現本國貨幣經常性項目下的自由兌換,但這是在我國外匯儲備已比較充足的基礎上所作的改革,因而是有堅實保障條件的。
我國主要加強同世界與亞洲開發銀行的合作,經過努力,從這兩個國際金融機構爭取了大量貸款,並全部直接投資到產業部門、能源與運輸系統的改造、農業發展、環保以及社會基礎設施建設上;與此同時,在爭取西方發達國家政府貸款中,我國堅定地奉行獨立自主政策,並未因此受到人家的牽制,主動性較大。
(4)如何避免金融掠奪時代擴展閱讀:
(一)金融風險防範對金融機構的意義
1.金融風險防範能為金融機構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資金籌集環境和良好的經營環境。實施金融風險防範,能減少或消除金融機構的緊張不安和憂慮恐懼心理,從而為他們提供一個寬松安定的資金籌集與經營環境,並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和經營效益。
2.金融風險防範能保障金融機構順利實現經營目標。金融機構籌集和經營貨幣資金的目的就是獲取利潤,實施金融風險防範則能把金融機構面臨的金融風險降到最低限度,並能在金融風險損失發生後及時合理地提供預先准備的補償基金,從而直接或間接地降低風險損失,這些都有助於金融機構盈利的增加和經營目標的實現。
3.金融風險防範能促進金融機構資金籌集和資金經營決策的合理化與科學化。
(二)金融風險防範對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意義
1.金融風險防範有利於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任何物質的流動,即商品使用價值的流動都會引起其價值的相應流動;同樣,任何價值的流動,也會引起其使用價值的相應流動。作為價值的直接表現形態的貨幣資金流動,必然會引起其他資源的相應流動。
而實施金融風險防範,則能減少金融風險損失,並促使貨幣資金向所需部門流動,從而引導其他社會資源合理地流向所需部門,最終避免或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提高其利用效率。
2.金融風險防範有助於經濟的穩定發展。眾所周知,金融風險一旦發生,帶來的損失金額往往比一般風險造成的損失大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這是因為貨幣資金的籌集與經營,不但涉及生產領域和分配領域,而且還涉及流通領域和消費領域,即涉及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
所以,金融風險的存在與發生,無疑是對經濟穩定發展的一個威脅。而金融風險防範的實施,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而且能在金融風險發生後減少它帶來的經濟損失,從而減少金融風險損失給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帶來的波及效應和不良後果,最終促進經濟的穩定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3.金融風險防範有助於社會穩定。金融是風險行業,金融風險聚集成系統性風險,往往具有突發性強、涉及面廣、危害性大等顯著特徵。金融一旦出現重大問題,不僅會危及金融、經濟安全,而且會嚴重影響社會穩定。
經濟危機的歷史表明,經濟危機總是最先導源於金融危機,當金融危機發生時,企業資金鏈斷裂,大量倒閉,工人失業,經濟衰退,社會矛盾加劇。因此,加強金融防範,將金融風險控制在金融、經濟和社會可承受的范圍之內,是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共識,是避免社會發展出現不穩定因素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