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避金融風險的要素有哪些
1. 家庭自身可以通過哪些措施來防範金融風險
(一)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下,要想更好投資理財,應當加強自己對金融投資的了解,積極學習相關金融知識。首先,可以通過電視、網路等方式對金融投資多加學習了解,先看到金融投資帶來的風險,從而在投資時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再次,不要盲目跟從,不要看到某人在其一投資中獲得利益,也就跟風投入,因為不是每個投資都是永遠獲利的。家庭收入有限,因此在投資時,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判斷力,降低家庭金融投資的風險。
(二)選擇適合家庭本身的投資方式。由於社會金融機構的發展,許多金融投資產品流入市場,使人們投資時眼花繚亂,這就需要在投資時做出准確的判斷。用自己所積累的金融知識對市場做准確的判斷,結合家庭情況選擇適合的金融投資。在選擇金融投資是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於求成,被利益蒙蔽。同時,家庭投資要具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因為每個投資都存在風險,某一環節的失誤都可能使投資失敗,所以一定要有樂觀的心態。每個家庭的承受力都不同,所以在投資是要選用適合自己的,不能只追求高的利益,而錯失了對投資風險的判斷力。
(三)政府機構應當加強對金融人才的培養。由於近些年家庭投資者對金融投資興趣的不斷高漲,政府的相關部門也應當加強金融的管理。相關部門建立一些專業的機構,對家庭投資者多一些建議性的指導、分析從而加大家庭的盈利。同時吸引更多人們對投資產生興趣,加強資金的運轉,有利於社會的經濟發展。選擇適合的金融投資方式,是家庭投資風險降低最有力的金融投資。專業的投資指導,家庭規避金融投資風險最好的方法,也有利於維護金融市場潛在的危險。
(四)政府部門對市場的管理。我國投資市場還不穩定,需要政府對其監督管理。政府部門應當健全法律機構,用法律形式維護金融市場,使市場運作更加和諧,進而保障家庭在投資時能獲得更大利益。政府部門法律的完善,使金融市場做到有法可依,使家庭投資得到法律的保障,減少金融投資給家庭帶來的風險。
(五)注重金融人才的培養。金融市場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持,隨著眾多新興理財產品的出現,市場上呼喚一批專業知識過硬的人才。為此,政府部門需要加強對金融人才的培養,與各大高校聯合起來,提升人才的綜合素質水平,為人們提供專業化的金融理財服務,不斷提升居民的投資信心,只有規范市場,才能夠贏得居民的信賴。
2. 如何防範企業金融風險
一、內部控制的概念
對於內部控制的概念,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內部控制系統的大概念,認為內部控制分為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由組織結構、職務分離、業務程序、處理手續等因素構成。二是內部控制結構觀點,認為內部控制結構由控制環境、會計系統和控製程序組成。三是內部控制整體框架觀點,認為內部控制是由董事會、管理層以及其他員工為達到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相關法律法規的遵循等三個目標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等五個相互聯系的要素。
我國央行制定《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中規定,內部控制是商業銀行為實現經營目標,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對風險進行事前防範、事中控制、事後監督和糾正的動態過程和機制。因而,可以結合金融企業的實際情況,將內部控制定義為金融企業的管理層為實現既定的經營目標和防範經營風險,對內部各職能部門、各分支機構、各項業務活動進行風險控制、制度建設等管理方面的目標、措施和方法、程序的總稱,是金融企業的自律行為。
二、我國金融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
我國由於實行市場經濟時間還不長,對內部控制的研究和實踐正處於摸索階段,內控思想散見於各部門、各組織的相關文件中,呈現出比較混亂的局面。主要表現在:
第一、內部控制在概念上不統一。
第二、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第三、內部控制執行不力,內控制度存在的固有缺陷導致制度風險顯現:
一是內控制度不完善,一些基本的規章制度,在某些地方還存在盲點,因而,出現風險和損失自然不可避免。二是雖有內控制度,但制度設計漏洞多,許多制度設計從方便自己工作出發,對防範風險考慮的不多。三是有章不循,本來就不多且不完善的制度,在實際工作中也沒有得到認真執行。有章不循、檢查監督不力,是形成金融風險的主要原因。
第四、金融企業所處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日趨復雜和多樣化,內控制度建設經常滯後。
三、分析形成金融企業內部控制現狀的原因
形成我國金融企業內部控制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分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金融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有待進一步完善。
第二、金融企業內控文化尚未得到真正的建立,風險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
第三、沒有形成良好的控制環境。金融企業內部控制體制不順、沒有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激勵機制、大部分內控制度流於形式。
第四、沒有完善的內部控制評價機制。長期以來,很少金融企業對內部控制進行綜合考察。沒有嚴格的評價體系和制約機制,約束性不強。
四、加強金融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及防範金融風險的對策
根據金融企業的實際情況,借鑒國外先進理論和經驗,對加強金融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及風防範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為金融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加強我國金融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的統一規劃和指導;推動適合我國國情的金融企業內部控制理論研究,以及內部控制標准規范和評價體系的研究制定。
第二,加強金融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重點加強以下方面的工作:
1、完善董事會的工作機制,控制決策風險。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是現代企業制度建設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 ,當然也是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基本目標。在優化董事會的前提下 ,建立比較有效的決策機制 , 完善董事會工作機制 ,主要是 :(1)、請專家進董事會,幫助董事會提高其決策的科學性;(2)、建立有效的決策咨詢機構;(3)、建立重大決策委員會制度等等 。
2、加強以監事會為中心的監控體系的建設。現代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由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及經理層組成。監事會的監督權是法定的,代表全體股東來行使,監事會既獨立於董事會又獨立於經理層。監事會有較廣的職權范圍 ,發揮好監事會的職責,在科學的監事會運作機制下完成的使命 ,提高公司法人運行的質量。
3、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激勵機制。
4、 培育金融企業內部控制文化。要使金融企業的所有工作人員都了解內部控制的重要性,並理解和掌握內控要點,努力發現問題和風險,並積極參加內部控制,使金融企業內部形成良好的內控環境和文化。一個高效的風險管理和控制體系的主要特徵是對風險很敏感和了解,並將風險意識貫穿在企業所有員工的言語和行為中。
第三、建立健全風險識別、鑒定和評估體系。
1、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並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蓋所有業務風險的監控、評價和預警系統。
2、應用以風險價值(VAR)為基礎的風險管理方法來進行日常的風險管理和控制,並進行持續的監控和定期評估。
3、要及時根據不斷變化的環境和情況,適時修改有關內部控制制度,以適應新形勢下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要求。
第四,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操作系統,建立業務經營管理的「三道監控防線」。
1、第一道防線:業務一線崗位實行雙人、雙職、雙責操作,對於因業務需要而單人單崗處理業務的,必須有後續監督機制。
2、第二道防線:以各部門、崗位之間的相互監督、制約為主。
3、第三道防線:內部監督部門對各部門、各崗位、各項業務全面實施監督,使風險管理體系與業務管理流程相匹配。
加強和完善我國金融企業的內部控制,有效防範金融風險,已成為當前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共識。研究內部控制,對於改善我國金融企業內部控制現狀,保證金融市場的有效運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3. 結合金融專業 談談如何規避風險
1.健全金融信息審批機制首先,金融機構應該聘用具備從業資質的會計人員,提供符合要求的會計報表,從根本上杜絕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
2.加強內部控制內部控制的首要目標就是防範會計風險。因此,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就要以統計的會計信息系統取代分級分散的會計核算制度,推行集中管理的三級核算體制。
3.創新金融會計體系一方面,要及時完善會計核算體系,積極整頓基礎會計工作,盡力促成統一管理與分級授權的有機結合,完善會計工作程序,從細節入手,全面提高會計核算的質量。
4.推行責任會計理念明確的責任劃分可以從源頭上避免金融會計風險。如今,很多企業推行分級、分部門管理制度,這樣有利於績效考核和責任追究。
5.建立健全的風險預警系統通常,風險防控工作由事前防範、事中監督與事後控制三部分組成。這樣,可以使風險控制工作貫徹風險發生的前後,在每一個環節預防損失的發生。
6.升級金融核算制度在遵循科學謹慎原則的基礎上,要及時升級金融核算制度,規定動態的呆賬壞賬准備金的計提方法,根據現實情況,決定計提比例的變化。
4. 金融風險的防範措施有哪些
1、徵信大數據挖掘: 互聯網海量大數據中與風控相關的數據。在數據原料方面,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在線動態大數據被添加進來。 2、風控運營: 貸前營銷: 1、已有客戶開發、新客戶開發; 2、預審批、申請評分; 3、預審批,客戶准入、預授信額度估算。 貸中審批: 1、欺詐甄別、反欺詐監測; 2、申請再評分; 3、授信審批; 4、貸款定價。 貸後管理: 1、行為評分模型; 2、額度管理; 3、風險預警、預催收; 4、催收評分、催收策略。
5. 金融風險的防範原則
從分析金融危機的爆發原因入手,主張從從公法與私法(民商法)兩個層面上構建防範金融危機的法律機制。作者指出,政府幹預過多過濫,不可能有效地預防和化解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只能加劇和推動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爆發;腐敗行政、低效行政、黑箱行政本身就是金融隱患,過多過濫的審批本身就是金融風險;為防範金融風險,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法律形式必須限制在五個層次上。本文還從民商法的視角提出了防範金融危機的法律對策,即:積極穩妥地完成全部國有專業銀行的公司制改革;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和國家控股的商業銀行全面推行強制擔保貸款制度;及早改變目前過分依賴於商業銀行的危險局面,依法鼓勵發展直接資本市場;盡快建立公司重整制度,實施公司拯救計劃,避免公司、企業不必要的破產;預防泡沫經濟,必須預防泡沫企業的滋生和蔓延;強化商業銀行、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經營者和從業人員的義務與責任;進一步強化公司的社會責任,避免由於過分強調公司的營利性而破壞應有的信用關系、金融秩序、交易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作為股東有限責任原則的例外,人民法院應當適用否認公司法人資格的法理保護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一、引言
源於1997年下半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先是給泰國、印度尼西亞、韓國和馬來西亞經濟以重創,1998年底又席捲了菲律賓、香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對當前發生在亞洲地區和其他地區(如巴西、俄羅斯)的金融危機的實質應當有清醒的認識。金融危機的背後隱藏著深刻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又可能進一步誘發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雖然我國的金融市場和人民幣幣值在東南亞金融風波面前保持了相對穩定,但金融法制不健全,金融監管薄弱,金融秩序仍有待整頓。1998年12月9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加快制定金融管理的法律法規,建立和完善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有效機制」。因此,必須採取切實有力措施完善現行的中國法治,從制度上防範金融危機。
一國金融危機的爆發既有國內的原因(內因),也有國際大環境的原因(外因);就內因而言,既包括市民社會和市場機制本身存在的金融隱患,也包括政治國家和政府幹預誘發的金融隱患。因此,要從根本上防範金融危機,必須對症下葯,從公法與私法(民商法)兩個層面上構建防範金融危機的法律機制。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僅探討國內公法與國內私法中的金融危機防範問題。當然,從國際公法與國際私法角度探討國際金融秩序與經濟秩序的安定性與可信賴性、加強各國之間的立法協調與金融監管合作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從公法的視角看政府幹預在防範金融危機中的應有角色
(一)政府幹預過多過濫,不可能有效地預防和化解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只能加劇和推動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爆發
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國目前能夠倖免金融危機的原因在於,政府對經濟生活進行了有效的干預,於是開始懷疑市場機制的作用,認為市場機制不如政府幹預可靠。筆者認為,必須承認以下事實:我國目前能夠倖免金融危機的原因很多,不僅有正確、及時的政府幹預,也有20年來改革開放所逐漸形成的堅實的基本市場經濟體制框架;亞洲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生活已經造成了負面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有可能繼續加深;雖然我國人民幣的匯率穩定,但我國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我國存在著不少爆發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隱患。
毋庸置疑,為避免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陰影,我國離不開政府幹預;即使亞洲金融危機過去了,我們仍然要充分發揮政府幹預的積極作用。但問題在於,如何界定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范圍,如何處理好政府幹預這只「有形的手」與市場機制這只「無形的手」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規范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行為。如果片面迷信政府幹預萬能論,不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一味縱容、鼓勵不符合公正、效率、法治精神的政府幹預行為,不僅不會阻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最終建立,而且會加劇和推動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爆發。成也蕭河,敗也蕭河。過去人們經常把「亞洲經濟奇跡」主要歸因於強大的政府幹預;今天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在很大程度上也主要歸咎於強大、過度的政府幹預。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腐敗行政、低效行政、黑箱行政本身就是金融隱患;過多過濫的審批本身就是金融風險。
(二)為防範金融風險,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法律形式必須限制在五個層次上
恰當地界定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范圍,必須遵循以下原則:既要重視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又要注意發揮政府在彌補市場機制缺陷、維護良好市場秩序方面的導向和校正作用;既要著力塑造和保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市民社會,預防政府行政權對商法自治領域的不當侵入,又要強調和樹立政府在經濟生活中的應有權威;既要告別政府萬能論,避免重彈政府大包大攬的老調;又要摒棄政府無為論,反對漫無邊際地削弱政府職能;既要堅決轉變和革除政府直接管理企業的舊職能,又要創造性地擴充和發展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新職能。
上述理念已經成為我國當前經濟體制改革的主導思想。但是,把理念轉化為現實,比起把理念表達清楚更為不易。在操作層面上如何解決好政府幹預與市場機制、企業自治之間的銜接與契合,法學界似乎還缺乏深入的探討。筆者認為,以經濟行政機關和企業的相互關系為座標,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法律形式可以從以下五個層次上去觀察:
1• 尊重企業商法自治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 簡稱尊重型干預)。
這是第一層次的干預。商法自治是私法自治原則(Prinzip der privatautonomie)或意思自治原則(L』 autonomie de la volontehumaine)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該原則,企業在法律規定和公序良俗容忍的范圍和限度內,有權為了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以自己的名義實施各種商事行為,從而為自己創設一定的商事權利、設定一定的商事義務,國家對此只能消極地予以確認和保護,而不能積極地予以干涉和妨礙。企業商法自治原則是市場經濟和市民社會的需要和體現,也是現代商法和經濟法的共同基礎。企業商法自治原則又可以引申出三項基本原則:(1)企業財產所有權尊重(所有權絕對或所有權不可侵)原則。企業的生存和盈利,要求這個企業擁有實實在在的財產所有權(包括法人所有權)、特別是可以使用的資源,最為典型的包括資本、勞動、管理與技術。(2)企業的商事行為自由(含契約自由)原則。盡管有些當代法學家發出了「合同死亡」的慨嘆,但契約自由在商法中作為一項根本原則並未發生動搖。(3)過錯責任原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誰有過錯,誰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和經營風險。該原則有利於鼓勵企業放心大膽地開展商事流轉、締結各種商事關系,更好地取得利潤的最大化。
在市場經濟社會,市場風險和金融隱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企業商法自治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要求建立利益與風險、權利與義務對稱機制,要求實現決策權利、決策利益與決策風險的企業化、分散化,能夠在微觀層次上自動、公平地抑制體制性金融危機的爆發。這種避險功能的發揮表現在兩個層次上:首先,有利於實現市場風險與政治國家的隔離,既避免了政治國家製造的市場風險,又能把現有的市場風險局限於市場機制之中,從而防止了市場風險對政治國家的沖擊;其次,能夠合理地在市場主體之間分配市場風險,從而實現市場機制本身對市場風險的吸收和消化。因此,在一般情況下,債務人的違約、企業的資不抵債與關門破產不會誘發體制性的金融風險與信用危機。可見,為避免政府幹預製造不必要的金融風險,為避免全體納稅人與全社會承擔本不應由自己承擔的金融風險,必須強調企業商法自治、誠實信用、契約自由與自己責任等基本市場法則。
當前,經濟行政機關轉變職能的重要內容就是,尊重企業財產所有權和企業的經營自由,滿腔熱忱地推動企業主體的商人化、法人化和平等化,推動企業行為的市場化、自由化、契約化、競爭化、公平化、公正化、規范化和誠信化。政府作為市場經濟中的「裁判員」,要主動撤離資源的配置活動,不得隨意越過市場、直接干預企業的投融資等商事活動,更不得與民爭利。政府投資上項目,應當精而又精,把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重復建設,重復投資本身就是金融隱患。強調企業自治或企業意思自治,是政企分開、轉變政府職能、實現商事權利由政府回歸企業的關鍵。因為絕大多數商事活動是靠無形的手,即市場主體的個體自我調節機制去實現的。在這個意義上說,尊重型干預就是不幹預、少干預;微觀干預最少的經濟行政機關是最好的經濟行政機關。
鑒於我國多年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政府尚未完全養成自覺尊重企業商法自治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的習慣,政府的這種尊重義務應當被視為當前我國經濟行政機關對企業所負的首要義務。要在實踐中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在觀念上打破人們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盲目迷信國家和政府、甚至認為國家和政府萬能的固有觀念。在相當長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我國將實行「小政府、大市場、大社會」的市場經濟體制,國家和政府不可能為公民個人和企業提供「從搖籃到墳墓」的一攬子福利,並因此而取消公民個人和企業的自我奮斗。
2•保護企業公平競爭與公正交易應有秩序( 簡稱保護型干預)。
這是第二層次的干預。僅僅尊重企業商法自治還是不夠的。因為企業的經營自由,在不法利益和不良動機的驅使下,有可能被濫用。假冒偽劣、限購排擠、商業賄賂、商業欺詐、虛假廣告、非法傳銷、傾銷、搭售、圍標、行政壟斷、經濟壟斷等丑惡商事現象也會滋生蔓延。沒有健全的市場管理法治,就沒有消費者和企業賴以公正交易和公平競爭的大舞台,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信號也會失真,從而誤導企業行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政府應當堅決制止和反對損害消費者和競爭者利益的不法、不正當行為,為企業和經濟組織創造良好的公平競爭與公正交易秩序,努力培育和維持一個涵蓋各類生產要素的、成熟、開放、誠實、公平、統一的社會主義大市場。要維護市場經濟的公正性、公開性、公平性,經濟行政機關必須發揮應有的保護性職能。但政府不得為了私利而限制公平競爭、壘起行政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的「籬笆牆」。行政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不僅保護落後,壓抑競爭;而且阻礙資金流、物流與信息流在全國大市場內部的循環,在深層次上潛伏著金融隱患。所謂「地方保護主義是塊臭豆腐,聞著臭、吃著香」的實用主義態度必須予以糾正。保護型干預與尊重型干預是密切相連的。因為,保護企業公平競爭與公正交易應有秩序,實際上就是要保護企業商法自治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不被濫用。但要明確,企業商法自治原則受到了侵害,並不必然導致行政權的干預。在很多情況下,博大精深、體系嚴密的民商法原則和制度,包括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合同制度、民事侵權制度和民事責任制度等,都足以被企業和市場主體自覺引用,從而鏟除不法、不當的市場行為,理順受害人與不法、不當行為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恢復市場的正常秩序。而且,即使行政權介入的結果,導致了不法、不當行為人的行政法律責任,也不能代替受害人與不法、不當行為人之間私法關系的再調整。經濟行政機關以行政罰款代替民事賠償的做法更是錯誤。
6. 金融市場的風險有哪些如何規避
巴塞爾委員會對金融風險的認定有: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
1、信用風險。
交易對手違約的風險。當交易對手方信用狀況發生問題,就會違反交易合約。
規避信用風險,可以進行信用評價、增加擔保、引入信用保險等。
2、市場風險
市場要素變動帶來的風險。
有利率風險、匯率風險、價格風險等。
可以用期貨、期權等工具規避風險。
3、操作風險
由於內部程序、人員和系統的不完備或失效,或由於外部事件造成損失的風險。按照發生的頻率和損失大小,巴塞爾委員會將操作風險分為七類:
(1)內部欺詐。有機構內部人員參與的詐騙、盜用資產、違犯法律以及公司的規章制度的行為。
(2)外部欺詐。第三方的詐騙、盜用資產、違犯法律的行為。
(3)僱用合同以及工作狀況帶來的風險事件。由於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合勞動健康、安全法規所引起的賠償要求。
(4)客戶、產品以及商業行為引起的風險事件。有意或無意造成的無法滿足某一顧客的特定需求,或者是由於產品的性質、設計問題造成的失誤。
(5)有形資產的損失。由於災難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形資產的損壞或損失。
(6)經營中斷和系統出錯。例如,軟體或者硬體錯誤、通信問題以及設備老化。
(7)涉及執行、交割以及交易過程管理的風險事件。例如,交易失敗、與合作夥伴的合作失敗、交易數據輸入錯誤、不完備的法律文件、未經批准訪問客戶賬戶,以及賣方糾紛等。
規避操作風險:加強內控,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完善提升系統。
7. 如何有效控制金融市場風險
第一 時間控制(縮短持倉的時間)
在金融市場中,不管你交易的品種風險的大小,只要你沒進入交易,那麼"空倉"是沒有任何風險.而只要你入場交易,那麼時刻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風險.所以控制你入場交易的時間就變得尤為重要.這里我們舉一個例子:大家可以想想,在一分鍾內,黃金價格上升10美元或者下降10美元的概率大不大?答案肯定是:不大!至少在正常的交易中,幾乎很少出現。除非是遇上一些突發事件,概率極低的。那麼我們再想想,如果是在1個小時內,上升10美元或者下降10美元呢?我想這是經常發生的事。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當我們的持倉時間越短,面臨的風險就越小;而持倉的時間越長,那麼面臨的風險也就是越大。要減小風險,那麼要縮短持倉的時間,當你持倉時間縮短,隨之你的獲利目標也必須縮短。
第二 倉位控制(1/3資金用來建倉(新手小於20%)
一旦發現方向錯了,要嚴格止損;趨勢已經很明朗,短線重倉以60%-70%的倉位進場,快進快出)經常有人在問:什麼樣的倉位才算是合理的?很多專業人士給出的答案是三分之一。就是假設你的帳戶裡面擁有的總資金量是300萬,那麼則運用100萬的資金建倉,剩下的200萬作為後備資金。特別是在保證金交易中,這是作為風險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實際的交易中,由於各個投資者的資金量和交易情況各不一樣,如果都按三分之一倉位,墨守成規的話,顯然不太合理。凱裕金銀認為,因為每個人的投資經驗和專業程度不同,所以對倉位的控制也應不同。如果是有豐富交易經驗的人,在趨勢已經很明朗,勝算比較高的時候,那麼短線重倉以60%-70%的倉位進場,問題並不大,而且可能快速獲利很多。但是這個前提是,並且一旦發現方向錯了,要嚴格止損。 (要結合個人情況,很多客戶是玩模擬倉後做實倉的,但實倉與模擬是完全不一樣的,新近投資的客戶建議持倉量不要超過2手)
第三 技術控制(下完單之後一定要養成止損的習慣)
技術的控制指的是運用技術分析工具,對行情進行綜合的研判後,設置科學的止損對風險進行控制。止損的目標,也就是要把每次的最大虧損鎖定在一個能接受的范圍之內。避免產生重大虧損。在交易市場中,任何專業的分析人士都可能會有判斷錯的時候,因為人畢竟不是神,不可能對未來進行百分百精確的預測。所以一旦發現方向判斷錯的時候,那麼就應該及時平掉原來下錯的單,雖然這樣是虧損出局,但是至少不會再繼續虧損,最後導致大幅虧損。這個市場不怕犯錯,最怕拖!斷臂很痛,但是命還在啊!特別是新手,下完單之後一定要養成跟著下止損的習慣。
8. 銀行如何管控金融風險
導語:“強化內控機制,增強風險掌控力成為培育現代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能否實施有效的風險防範和控制是衡量各家銀行核心競爭力強弱的重要標尺。”
銀行如何管控金融風險
一、加強教育,打造合規文化。
讓合規的觀念和意識滲透到每一個員工的血液中,滲透到每個崗位、每個業務操作環節中,營造重操守、講合規、促案防的良好氛圍,促使所有員工在開展經營管理工作時能夠遵循法律、規則和標准,自覺抵制各種違紀、違規、違章行為,從源頭上預防案件的發生。
二、與時俱進,完善規章制度。
根據自身的改革和發展的形勢,制定盡可能詳盡的業務規章制度和操作流程。規章制度是構築內部控制的基本要素,是各項業務應當遵循的標准和程序的總和,也是檢查和糾正一切違規問題的依據。規章制度的制定,要著重解決內部控制的“真空地帶”的問題,並且把可操作性的規程規范建設放在完善內控制度的首位,對那些不適應新發展的規定和辦法,該廢止的廢止,該補充的補充,該修訂的修訂。在制度面前做到人人平等,堅持以制度為標准,事實為依據,不搞雙重或多重標准,不故意誇大或縮小問題,不迴避矛盾,不當“和事老”,報實情、說實話。對一切破壞內部控制運行的違紀違規者,不管是誰,做到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以維護制度的嚴肅性、權威性。否則,姑息遷就則久必釀成大禍。
三、運用科學,量化銀行風險。
風險量化的第一階段是計量和跟蹤,對數據進行量化。第二階段是評估的階段,當量化有關信息之後,要對它進行衡量,在第二階段需要很多相關技術的開發。可以建立來自於內部和外部的風險損失事件資料庫,並從數據中擬合風險損失的分布,通過設置一個置信區間,比如95%,可以計算出風險損失。而到了第三階段,就是向各個管理層提供數據,以讓他們採取適當的補救措施,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四、優選客戶,防範信貸風險。
信貸業務作為銀行的主要盈利來源,風險防控至關重要,而防範信貸風險關鍵在於選擇客戶。一是選擇信用記錄好及實力強的客戶。在信貸業務過程中,客戶自身的信譽與實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銀行如何管控金融風險
(一)保持理性的信貸增長。
現階段銀行的主要風險依然是信用風險,做大信貸總量實際上是對銀行風險管理能力的考驗。現在我國每年有10萬億元的新增融資投放,加上幾十萬億元存量貸款到期後的重新發放,對後續的信貸風險管理、防控大面積金融風險將帶來很大的壓力。因此,各銀行要恪守穩健的風險偏好,堅持穩健經營,信貸投放要循序漸進,不搞突擊放款,堅決避免非理性的.信貸增長。要改進和完善銀行內部考核評價機制,不宜把貸款增加多少列入對分支機構經營業績的考核評價指標,從機制上避免分支機構不顧潛在風險,過度強調業務的增長,過度激勵貸款業務發展,過度追求短期業績的行為。同時,還要通過信貸業務的後評價機制來杜絕分支機構發放沒有實際用途或沒有真實交易背景的貸款,嚴格限制過度依賴抵押品來償還的貸款、過度依賴第三方保證的貸款、過度依賴擔保公司擔保的貸款等。
(二)制定多維度的信貸政策。
商業銀行董事會應根據宏觀經濟金融形勢,結合本行的戰略導向、風險偏好、資本實力等,統一制定信用風險政策,確定區域、行業、產品信貸政策與風險限額。經營管理層要進行市場細分,確定重點行業,分析行業經濟周期、行業法律與政策環境、行業依存度、行業產品可替代性、行業主要經濟技術指標等。通過行業數據的收集,確定銀行信貸行業相關指標領先值、標准值、最低值,確定風險管理技術與方法,明確哪些行業是進入類行業,哪些行業是禁入類行業,並制定出行業風險限額、授信總額等限額指標。在區域信貸政策方面,對於跨區域經營銀行來說,要依據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狀況、信用環境,制定差異化區域信貸政策,對縣及縣以下還需要制定有別於城市金融的信貸政策。有條件的銀行應當實行區域評級,對區域授信額度的確定要遵循發展、收益、風險相協調的原則。通過制定多維度的信貸政策,將行業或客戶區分為積極支持類、適度支持類、清收退出類。這樣既便於董事會及高級管理層明確風險政策、掌握整體風險狀況,也便於前台營銷部門有的放矢開展營銷,有利於中台部門掌握統一的審批標准,還有利於後台管理部門明確風險監控的重點。
(三)建立信用評級、統一授信管理體系。
客戶信用評級是指對客戶市場競爭力、經營狀況、管理能力、信譽狀況、發展前景設置若干定性、定量指標,按照一定的方法與技術對客戶償債能力與意願作出評價,並映射得出相應信用等級,作為投資與信貸管理准入的依據。對商業銀行來講,什麼樣的客戶可以進入,什麼樣的客戶不能進入,客戶評級是基本依據。目前國內評級企業不少,幾家較大的評級企業有了較快發展和一定聲譽,外資及中外合資評級公司對上市企業尤其是境外上市企業及重大項目融資評級佔有較大業務份額。但由於受文化習慣、信用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相當部分中小企業缺乏公認的評級管理。國內商業銀行一般根據開戶客戶群狀況、風險偏好進行內部評級。各銀行應當引進評級公司並結合自身力量,建立符合自身客戶狀況及風險偏好的評級系統。除公司類客戶評級系統外,對個人客戶還應當按照信用卡、按揭貸款、汽車貸款、個人消費貸款、生產經營貸款等,分別建立評分卡系統。
(四)依託大數據創新信用風險管理方式。
銀行既不能弱化對借款人的實地調查,又要創新風險管理方式,通過多渠道的信息採集,強化多信息的校驗分析和邏輯判斷,解決調查、審查、貸後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並為經營決策、政策制定、審查審批等提供支持。還要充分運用數據信息和技術,以大數據思維來改革風險管理方式。銀行總行要發揮信息集中的優勢,整合內外部數據信息,對客戶進行全方位的復合式動態風險評估,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客戶,及時發現其潛在的風險及變化趨勢,為分支機構提供信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