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什麼理財工具
1. 沒有銀行的古代中國,人們是怎麼把錢安全地藏起來的
古代中國自然是沒有銀行的。一冊顫般認為最早的銀行是義大利1580年在威尼斯成立的銀行。其後,荷蘭在阿姆斯特丹、德國在漢堡、英國在倫敦也相繼設立了銀行。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銀行得到了普遍發展。
銀行在我國起源於唐朝,在唐宣宗時期(公元847~858年),蘇州就有「金銀行」出現。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蔡襄知福州時,作《教民十六事》,其中第六條為「銀行軋造吹銀出賣許多告提」,這是「銀行」一詞單獨出現最早的時間。
到了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建康(今南京)城內不僅有遠谷市、紗市、鹽市、牛馬市,而且「銀行、花市、雞市、鎮淮橋、新橋、筐橋、清化橋皆市也」。可見,銀行那時在南京就已存在,而且成「市」。
到了景定元年(1260年),竟成了一條「銀行街」,其街非常繁華。
「大清戶部銀行」是我國最早的官辦銀行,建於光緒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第一傢具有近代特徵的銀行在清朝光緒年間才成立。
七、錢票
使用實物金銀不僅攜帶不便,也容易露財在外招致危險。在唐宋年間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狀態下,國家的經濟想要更好的發展,就必須要對大量的錢財進行集散處理。就在這一時期,特別是在宋朝,紙質貨幣應運而生,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交子"。
隨後,在商人集散地點出現了專門存儲與兌換這種紙質貨幣的機構,這就是"票號"的前身。在這里只需要憑借一張票據,就可以進行大規模的整存整取。一般而言,這種場所都有專門的幾大商人聯名保證,因此信用價值較高,富人能夠得到更好的貨幣存儲與運輸。
明清商業勃興、分工專業化、貿易空間擴大,不僅借貸關系頻繁,而且大量使用代替金屬貨幣流通的信用工具,許多大宗交易都用票據進行償付和結算。票據未到期前,持票人只要在票據的背面簽字畫押,即背書後就可以轉讓第三者,第三者需要時,亦可背書後再轉讓於第四人,如此輾轉流通。與此同時,初具雛形的各類金融機構都接受工商企業或個人、家庭的銀錢存儲。
小說《紅樓復夢》中寫道:賈家將房子賣給了"劉大人",還房價之際,劉大人"在身邊取出幾張銀票來,說道『這一張是恆泰號的三萬兩,這是義興號的三萬兩,這是合泰號的二萬兩,這是祥茂號的二萬兩,其十萬兩。這一張是口兒外錢店裡的五百兩,他是義合字型大小,這是眾位二爺的茶錢。這一張是資順布字型大小的二千兩,是送老主管的勞金。』"
這里"劉大人"家的銀子分別存在了五家銀號之中。從這行文語氣中可見"銀號"的功能也約略等同現代銀行的基本效用了,而這錢票就好比存摺。有此方便,古人再也不必費盡心思糾結如何貯藏資產了。
結語
儲蓄行為,其實從貨幣誕生之時就出現了。只是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生產工具不斷提高,人們才因時制宜思考出了不同的存錢模式。從笨拙地將貨幣存放在器具中,再到小心翼翼地隱藏在地底下,最後終於換成錢票解放了實體資產,存錢的手段終於走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