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公司的脆弱是什麼
⑴ 什麼是金融機構的脆弱性,脆弱性的表現有哪些啊
我想你把下面的短文看明白了就理解了。
從銀行角度解讀金融脆弱性。
為了更好的解釋Minsky的金融內在脆弱性理論,Kregel引用了「安全邊界說」(Margins of Safety)。Graham和Dodd認為,利息承諾的收益保障是安全邊界的最全面衡量手段。安全邊界的作用在於,提供一種保護,以防不測事件使得未來不能有良好記錄。對於貸款人和借款人來說,認真的研究預期現金收入說明書和計劃投資項目承諾書,是確定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安全邊界的關鍵一環。與借款企業比較,商業銀行對整體市場環境和潛在競爭對手更為熟悉。雖然商業銀行不缺乏理性,但對未來市場狀況的把握仍是不確定的,貸款風險仍然存在。因此,商業銀行的信貸決定還主要是遵守所謂的摩根規則(JP Morgan Rule),即是否貸款主要看借款人過去的信貸記錄,而不用太關注未來預期。但Keynes認為人們極其缺乏決定長期投資項目收益的知識,因此借款人過去的信用記錄沒有太大意義。他認為商業銀行的貸與不貸偏好依照慣例或其他金融機構的普遍看法,以及參照其他銀行正在貸什麼項目。經濟擴張、安全邊界與信用記錄權重的相互配合,使他們都變得很自信,沒有發現信用風險敞口正在擴大,於是產生了金融脆弱性。
借款人與商業銀行的經歷類似,只是有個假設條件,即企業所投資的項目將會產生足夠的利潤用來還本付息。在向銀行借款時,企業的這個假設條件並沒有基礎。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實際情況越來越多的驗證甚至超過預期,使借款人對自己當初的投資充滿信心。但這種實際情況有時並不是真實的,正如Keynes指出的,這種繁榮並非是企業的真實能力,僅僅是由於投資在一個擴張的環境中而已。Minsky認為,人們生活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裡,當前對未來的看法影響著資本性資產的價格,所以融資條件的形成機制常常是由正的、失衡的回饋所控制。由於擴張期的投資預測錯誤很難被發現,借款人和銀行都變得非常有信心,安全邊界就不斷的被降低。對於這種自信心,Keynes認為是非理性的,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稱為「非理性亢奮」。
金融脆弱性正是建立在安全邊界的變化上,即那些緩慢的、不易察覺的行為對安全邊界進行侵蝕,由此產生金融脆弱性。當安全邊界減弱到最低程度時,即使經濟現實略微偏離預期時,借款企業為了兌現固定現金收入流量承諾,也不得不改變已經計劃好了的投資行為。這意味著企業將拖延支付,或另找貸款,若不能實現,就只能推遲投資計劃,或變賣投資資產。隨之,將開始經歷Fisher提出的債務——緊縮過程。Keynes認為在不能准確預測未來的情形下,假定未來會重復過去,也是一個好的選擇。因此,注重以前信貸記錄的摩根規則有其合理性,也可認為金融脆弱性具有內在性。Kregel指出,即使銀行和借款人都是非常努力的,但這種努力也是非理性的,對於金融脆弱性也無能為力,這是資本主義制度理性運作的自然結果。
Diamond和Dybvig在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D-D模型,並論述在金融市場上有可能存在多重平衡。他們指出對銀行的高度信心是銀行部門穩定性的源泉,銀行系統的脆弱性主要源於存款者對流動性要求的不確定性,以及銀行資產流動性的缺乏。在此研究基礎上,Jacklin 和Bhattacharya研究了由於生產回報不確定性帶來的銀行體系的脆弱性,明確提出了可能引起擠兌的因素,並認為擠兌是由經濟上相關指標的變動引起的「系統性事件」。Greenaway和David等人指出,一個安全和健全的銀行體系是實質經濟體系穩定的必要條件,而銀行儲備資產比率的變化對貨幣供應有著重要的影響。銀行體系的脆弱性需要國家出面提供存款保險以減少擠兌的發生,但這又會惡化金融市場上的逆向選擇。因此,對於銀行體系的脆弱性,關鍵是要增強銀行機構的穩定性。這些分析表明金融機構的脆弱性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對銀行脆弱性問題的研究出現了新的熱潮。Frankel和Rose, Sachs, Tornell和velasco以及Honohan等的研究強調了對外借款尤其是外幣面值的短期債務,對測量通貨膨脹和貨幣風險程度起著重要作用。保羅·克魯格曼(Krugman)認為道德風險和過度投資交織在一起,導致了銀行的脆弱性,而政府對金融中介機構的隱形擔保和裙帶資本主義也是導致脆弱性的主要原因。Mckinnon和Pill的研究強調了過度借債的作用,特別是當非銀行部門出現盲目樂觀時,會出現信貸膨脹導致宏觀經濟過熱,從而導致銀行系統的不穩定。Corsetti, Pesenti和Roubini則認為投資者意識到銀行與公司債務的基本面出現了問題才會引發金融危機。約瑟夫·斯蒂格利茨(Stiglitz)認為金融業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其本身蘊藏著的引致金融危機的因素就比一般工商企業多得多。盡管經濟政策能夠影響波動幅度和持續時間,經濟波動卻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內在特徵。 Koskela and Stenback所構造的銀行信貸市場結構與風險關系的模型表明,通過貸款市場的競爭來降低貸款利率,不但有利於投資規模的擴大而不增加企業的破產風險,而且有利於銀行的穩健經營和金融體系的穩定,同時也使社會凈福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