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的錢會流向哪個領域
1. 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向有哪些
根據投資領域的不同銀行理財產品有著不同的投資領域,據此,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債券型、信託型、掛鉤型及QDⅡ型產品。
1.債券型理財產品指銀行將資金主要投資於貨幣市場,一般投資於央行票據和企業短期融資券。因為央行票據與企業短期融資券個人無法直接投資,這類人民幣理財產品實際上為客戶提供了分享貨幣市場投資收益的機會。
在這類產品中,個人投資人與銀行之間要簽署一份到期還本付息的理財合同,並以存款的形式將資金交由銀行經營,之後銀行將募集的資金集中起來開展投資活動。
投資的主要對象包括短期國債、金融債、央行票據以及協議存款等期限短、風險低的金融工具。
在付息日,銀行將收益返還給投資人;在本金償還日,銀行足額償付個人投資人的本金。
2.信託型理財產品
信託公司通過與銀行合作,由銀行發行人民幣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後由信託公司負責投資,主要是投資於商業銀行或其他信用等級較高的金融機構擔保或回購的信託產品,也有投資於商業銀行優良信貸資產受益權信託的產品。如新股申購,甚至房地產投資都可以納入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這意味著普通投資者投資信託的機會很多。
投資人主要通過銀行購買信託產品,像農業銀行、中信銀行都有相關的產品問世。
3.掛鉤型理財產品
掛鉤型理財產品也稱為結構性產品,其本金用於傳統債券投資,而產品最終收益與相關市場或產品的表現掛
銀行理財產品
鉤。有的產品與利率區間掛鉤,有的與美元或者其他可自由兌換貨幣匯率掛鉤,有的與商品價格主要是以國際商品價格掛鉤,還有的與股票指數掛鉤。
為了滿足投資人的需要,這類產品大多設計成保本產品,特別適合風險承受能力強,對金融市場判斷力比較強的投資者。尤其是股票掛鉤產品,已經從掛鉤匯率產品,逐漸過渡到掛鉤恆生、國企指數,繼而成為各種概念下的掛鉤產品,種類十分豐富。
4.QDⅡ型理財產品
簡單地說就是投資人將手中的人民幣資金委託給被監管部門認證的商業銀行,由銀行將人民幣資金兌換成美元,直接在境外投資,到期後將美元收益及本金結匯成人民幣後分配給投資人的理財產品。例如:光大銀行發售的「同升三號」股票聯結型理財產品,投資於全球著名的金融公司股票,精選了全球5個金融子行業中市值最大公司,分別為:花旗集團、美國國際集團、高盛集團、匯豐控股、瑞士銀行。理財期限是18個月,同樣保證100%的本金歸還。
雖然銀行理財都會預期最高收益率,但不可否認收益率的實現存在著不確定性。同時,不同產品有不同的投資方向,不同的金融市場也決定了產品本身風險的大小。所以,投資人在選擇一款銀行理財產品時,一定要對其進行全面了解,然後再作出自己的判斷。
2. 我們花錢買了銀行理財產品,銀行拿我們的錢投資到哪裡去了呢
其實在大家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都會有說明書,說明書里一般都會註明投資的方向,這個是監管規定。樓主舉得幾個例子:股市、樓市、黃金由於風險過大都完全不是銀行理財資金投資的方向。同時,理財資金是表外資金,不計入銀行存貸比,是不會用於發放企業貸款的。
首先介紹一個「資金池」的概念,有些銀行在總行設有「資金池」,通過發行理財產品,募集大量的資金,會把資金放到這個資金池裡面,等待備用。
那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的具體去向是什麼?
理財產品按照募集資金的去向可以劃分為很多的品種,主要分為債權類理財產品、資本市場類理財產品、股權類理財產品三個大的品種,這些理財產品種類的劃分主要是依據理財產品募集資金投資標的的不同所進行的。
1、債權類理財產品:通常是指銀行設計發行理財產品,將理財產品募集資金投資於債權類資產,被投資的債權類資產在理財產品期內產生的利息或其他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因而使理財產品獲得投資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的一種理財業務模式。這類理財產品最常見的就是信貸替代類的理財產品,也是發行量最大的,說白了就是一種替代銀行貸款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相對較低,但是風險也相對較低。這部分資金用途就跟企業正常從銀行貸款的資金用途基本一樣。
2、資本市場類理財產品:與債權類理財產品投資標的不同,資本市場類理財產品是指投資於資本市場交易工具的理財產品,即投資於股票市場、基金市場、衍生工具市場等,通過專業的投資運作管理,以期實現保值增值的理財產品。當然由於股市的不景氣,這類理財產品在中國的股市牛市過了之後也一直不景氣。
3、股權類理財產品:該類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為企業的股權(或者股權預期年化預期收益權),預期年化預期收益也相對較高。
4、另類理財產品:這種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很另類,如「紅酒」、「名人字畫」等,聽說「中國好聲音」很火的時候,有的銀行把它做成了理財產品。這類理財產品的數量也很少。
從上面四條中基本可以概括當前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去向,主要還是以「債權類理財產品」為主。
「理財產品」終究只是一種募集資金的方式,只是名義上這部分資金的來源是社會大眾,也可以說是一種「直接融資方式」。本質上跟銀行貸款是很相似的,只是換個名號而已。銀行作為一個中間人,將資金從提供者手中通過理財產品傳輸到資金需求方手中。但是,銀行同時承擔著巨大的「聲譽風險」,所以銀行在挑選用款企業時一定要選擇最優質的,違約概率最小的。但是同時應該注意的是優質的企業談判能力就強,融資成本就會低,如果將理財產品預期年化預期收益設置的過高,企業是不會接受的。如果銀行想提高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必將會提升產品的風險度。在預期年化預期收益與風險的博弈中,銀行往往偏向於後者,所以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預期收益一般不會太高,除非遇到半年底或年底的「錢荒時期」。
總而言之,當前理財產品募集的資金主要是流向社會上某些優質企業的正常經營周轉中去,至於這些企業會不會把這部分資金挪作他用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