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存在的合理性是什麼
㈠ 金融機構存在的必要性
金融機構,一般可以理解為銀行等從事吸存放貸的機構,或者其他理財公司等.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吸收社會閑置資金,並且將之貸給需要資金進行投資的單位或人.金融機構在現代社會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㈡ 對銀行提出合理化建議
小銀行是以存款、貸款、電匯、儲蓄等業務,承擔信用中介的金融機構,在工作上,我們可以提出自己合理化建議。編為大家精心准備了寫給銀行合理化建議書,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銀行合理化建議範文篇一
現代商業銀行是以獲取利潤為經營目標、以多種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為經營對象、具有綜合性服務功能的金融企業,經營的是特殊商品—貨幣資本。現在的銀行業務,呈現經營綜合化、資產證券化、金融創新化、銀行電子化等新的發展趨勢。伴隨著新的經營方式、業務品種、交易方法的出現,使商業銀行從傳統領域向新興領域不斷擴張,然而風險與機遇相伴相生,無疑這將是一場優勝劣汰的挑戰。
未來銀行業發展趨勢自然對其員工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員工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扎實的理論基礎,而且要求員工熟悉掌握金融專業知識,同時還要求員工掌握與銀行業相關的工業、貿易、商業、財稅等專業知識和管理知識;不僅要掌握信貸、儲蓄、會計等基本業務知識,而且對國際、國內的新興行業要有一定了解和掌握。要想擁有這樣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銀行為員工提供的全方位培訓。而培訓也正是提供信息、知識和相關技能,使員工提升素質的最有效途徑。
從國內情況來看,我國已經不可逆轉的走向由金融支撐發展的信用型商業社會,因此,對金融人才的渴望和需求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熱烈,這同樣催生了金融人才培訓認證的蓬勃發展。然而在異常火熱的背後更需要冷靜的思考和審慎的抉擇,“萬流之下必有魚龍混雜”。目前隨著工作業務開展的需求,各大行明顯地加大了培訓力度,通過培訓,員工素質有一定的提升。但通過調查了解也發現以下不足:
1、大部分銀行只培訓少數人員。這種現象普遍存在,這里有“二個誤區”:一是有的領導認為應該重點培訓經過挑選有發展潛力的人員,每次不管培訓什麼內容都讓他們參加,從而忽視了所有人員的培訓;二是認為單位的現時工作很重要,因此,只讓那些沒有什麼事的人員參加培訓,於是培訓就集中在某些人身上,造成了“閑人培訓,忙人沒時間培訓,急需人員不培訓”的結果,這樣的培訓沒有任何效果。
2、培訓中存在“兩缺”現象:一是缺師資。基層行組織培訓,選擇一些非規范培訓機構,在師資上無法滿足,往往是能講的不一定會做,能做的不一定會講,能做到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人才廖廖無幾。二是缺規范操作。由於各種原因選擇的培訓機構,沒有必要的培訓設施,如培訓場所、投影儀、電腦等教學設施等。
3、只注重培訓計劃,不注重培訓結果。實施培訓的關鍵是看培訓效果,現在上級行非常重視培訓工作,對事前培訓計劃、培訓內容安排非常仔細,但對培訓結果如何卻不太關心,這樣的培訓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效果卻不盡人意。
針對員工培訓所遇問題,商業銀行必須尋找一項可以彌補此類問題,且權威性強、信譽度高、質量有保障的金融培訓認證,目前我們匯集十幾種針對商業銀行的培訓認證做了仔細甄選,一致認為,企業理財顧問師(CFC)國際職業資格認證是可以滿足商業銀行對於金融人才的培養要求,能培養出適應中國當前經濟發展需求、准確計算投融資成本、科學選擇投融資工具和渠道、有效防範企業金融風險的復合型銀行業人才。
CFC國際職業資格認證是依託國家發改委培訓中心高端平台和北京各大高校豐厚教育資源,進行企業理財國際職業資格認證項目整合。匯聚了ICMA國際資本市場專家團隊、金融業界領軍人物、國內優秀企業家等教育界與實務界的源。同時,通過和相關政府部門、研究機構搭建平台、建立通道,邀請一批財經部門主要領導、政府部門政策專家以及國企高管參予理論、教學實踐。除此,在體系化理論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破解中國金融改革、產業升級最前沿、最迫切問題,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應用緊密結合,不斷迎合多層次、復合型銀行業人才對提升自我價值的需求。
CFC國際職業資格認證體系是致力於傳統思維轉型、角色升級、服務升華的新型人才培養體系,主要表現在:①思維更新。“思維決定層級 ”,以“立體化”、“縱深化”思維探索企業升級發展,從傳統型“企業借貸記賬員”向復合型“企業金融顧問”轉型升級,成為伴隨企業成長發展過程中提供多維視角和持久智力支持的高級金融顧問。②角色升級。摒棄簡單從事企業借貸業務“跟隨者”角色,通過系統知識更新、能力塑造,以更高視野和更寬視角全面護航企業經營發展,特別是在企業理財融資領域發揮“關鍵先生”作用,成長為值得信賴的“金牌金融顧問”。③服務升華。提高服務的針對性和貼合性,以助力企業投融資發展為著力點,發揮其在企業投融資領域產品選擇、風險防範、策略應對等綜合服務保障能力。同時,以自身為平台,整合提供國內外資本市場各金融機構、金融工具、技術服務等資源為企業融入國際化環境指引道路。
銀行合理化建議範文篇二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正式掛牌成立了。郵政儲蓄銀行的成立,是中國郵政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將承載著全國郵政職工的希望,開始新的征程。同時,它標志著即將實現郵政與郵政儲蓄分業經營,按照金融企業進行管理與監管,是深化我國金融體制改革,適應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對金融服務需求的歷史產物,是服務三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生力量,也是當前盡快規范郵政機制經營發展,防範和化解郵政金融風險,有效解決郵政儲蓄資金返回農村使用的迫切需要。加快郵政金融的改革和發展,有利於觀念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有利於有效緩解儲蓄資金運用的矛盾,提高收益率;有利於獲得市場主體地位,擴大業務領域,增強競爭實力,實現郵政金融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下面,筆者結合全市郵政儲蓄發展的實際情況,淺談幾點認識和見解。
一、全市郵政儲蓄發展概況
隨著郵政儲蓄的快速發展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其業務品種不斷豐富,營銷渠道逐步拓展,服務功能逐漸完善,社會影響力也在逐日提升。具體表現在:
一是網路能力顯著增強。目前,全市郵政儲蓄服務的營業網點達42個,ATM自動取款機3台,提供匯兌服務的營業網點達45個。網點遍布全市,溝通城鄉,聯通全國。其中有近45%的儲蓄網點和近58%的匯兌網點分布在農村地區,隨著部分商業銀行機構撤並,甚至部分貧困鄉鎮成為溝通居民個人結算的唯一渠道。通過大規模的信息化建設,已經具有聯通全國的金融計算機網路,逐步實現了各項業務操作、監控的全程電子化處理。
二是服務領域逐步拓展。近年來,我市郵政金融業務已基本形成了以儲蓄存款為主體,以國際、國內匯兌、轉帳業務、卡業務、代理保險、國債、代收代付、代理基金、小額貸款等多種形式的中間業務和資產業務為補充的業務結構體系,業務品種日益增多,不斷適應市場需求。
三是經營規模不斷擴大。截止2007年8月底,全市郵政儲蓄余額達到8.2億元,成為我市金融市場中的重要組成力量。城鄉居民在郵政儲蓄機構開立的帳戶近26萬戶,持有郵政儲蓄綠卡的客戶超過16萬戶,代辦保險達316萬元。
四是服務水平明顯提高。通過近年來的努力,郵政儲蓄和匯兌服務在網路、產品、客戶等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備了一定的實力,所提供的基礎性金融服務,在廣大城鄉居民中已經深入人心,成為重要的零售金融機構,創立了百姓依賴的業務品牌,在堅持發展郵政業務的同時,始終長期不懈地強化金融服務意識,改進服務方式,尤其在農村偏遠地區開辦了特快送款業務等服務舉措,樹立了良好的形象,也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好評。
回首過去,郵政金融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道路,經歷了數次改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展望未來,郵政儲蓄銀行的成立將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也面臨著新的矛盾和發展中的困難。
隨著目前郵儲余額的增長,郵儲余額與收益的矛盾日益突出。有網點就有餘額,有餘額就有收入,這是郵政儲蓄自1986年開展業務以來的經營規律。但目前,這一規律被徹底打破了。2003年以來,國家對郵政儲蓄開始實行新老劃段,新增資金自主運營,由此開始,收益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2005年開始,國家又對郵政儲蓄的老存款開始分五年逐步轉出,使儲蓄收益進一步降低。從目前的統計數據看,老存款利率4.131%,20xx年自主運營收益率為3.11%,郵儲經營成本為2.7%(付給客戶的利率2.25%),實際收益率已經非常低了。加之,郵政儲蓄銀行成立後,隨著存款准備金、存款保險准備金、備用金、在途資金等客觀條件的限制,收益又將進一步減少,對於像我市經濟落後的地區來說,郵政儲蓄收入占具郵政總收入半壁江山,隨著收入的大幅度降低,對於今後的發展將是舉步維艱。盡管非利差收入在逐步增加,但遠遠彌補不了利差收入帶來的缺口。
另一方面,雖然全市郵儲網點較多,但是在農村鄉鎮分布約有45%的比例,各縣郵政儲蓄大多存在營業場所陳舊、安全設施不夠、硬體設備落後、操作環境較差的問題。由於業務長期“只存不貸”,只屬於金融業務的一個分支,使得金融綜合業務人才極為匱乏,目前儲蓄從業人員學歷較低,素質不強,業務水平不高,難以啟動用戶滿意的多元化金融服務,新開辦的中間業務社會認知度低,差距非常明顯,業務品種的獲利能力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