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投資理財產品會爆發
㈠ 中國上市公司為什麼會大量購買理財產品
很多上市公司有大量沉澱資金,隨便翻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就可以看到很多類似公告,比如2014年德力股份發布公告,使用部分閑置募集資金1億元購買理財產品;多喜愛公告,增加閑置自有資金5000萬元購買銀行理財產品。2016年11月份,有90多家上市公司發布購買理財產品公告,其中60多家的投入資金中包含閑置募集資金。
為什麼上市公司熱衷於購買理財產品?
公司的理由通常是這樣的:為了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率,合理利用閑置資金,增加公司收益。這樣的說法不無道理,因為大多上市公司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是以保障資金安全為最優先考慮的因素,大多會選擇低風險理財產品,期限最短為7天,最長為1年,年化收益率大概在3%-4%左右。這樣一算,一個億買一年理財利息是:1億元*3%=300萬元,這可是凈利潤,基本沒有人力物力成本。非常劃算。
但作為投資者,我們不能對上市公司的說法偏聽偏信,需要審視公司的經營情況。通過眾多案例的總結,可以看出,其實上市公司熱衷於銀行理財,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理財產品收益高,獲利快;二是主業增長空間有限,經營性盈利艱難,企業發展的動能不足。這其中透露出的風險如下:
首先,上市公司向社會公開募集資金流向了「理財市場」,這違背了我們投資者的初衷。投資者買股票,是希望企業通過經營,獲得長期的獲利能力,提升公司估值,使股價上漲獲利。但有的公司在主業不振的情況下,不做業務創新改進,而是去買了理財產品,用錢生錢,實際是存在一定的資金浪費。
其次,所有的投資均有風險,上市公司用投資者的錢買了「理財產品」,無非是將理財產品的風險轉嫁給了「買股票的人」。趨利避害!
另外,某種程度上說,那些上市公司里的「理財專業戶」,是一種「懶惰」的投資行為,反映出公司高管缺乏進取精神。
再補充一句,入市有風險,投資一定要謹慎!
㈡ 為什麼現在各大銀行都在發行理財產品呢
因為現如今金融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而且很多銀行在發行理財產品的過程當中,是能夠獲得更多的認購的,在認購之後就能夠獲得更多的利潤。
銀行的這些操作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這個市場對於投資來說其實還是比較有利的,尤其是對於一些大銀行來說,能夠通過自己所擁有的信譽獲得更多資產的發行。這些銀行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利潤,通過發行理財產品能夠獲得更多的資金。
理財產品的規模已經越來越大了。目前這個社會當中,很多公司所發現的理財產品的規模已經越來越大了,甚至一些基金的發行規模已經達到了1,000億元人民幣左右。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這個市場是非常火爆的,而且很多銀行也是在積極的進行籌備賺錢的。
我們都知道銀行的賺錢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銀行擁有的政策支持力度也是非常大的,這也是為了能夠支持我們國家的實體經濟的發展。銀行發行理財產品也是為了我們國家的政策服務的,因為發行了理財產品之後,能夠獲得更多的資金,從而能夠更好的支持實體經濟。
㈢ 為什麼現在銀行會有那麼多的理財產品讓你購買
銀行理財產品,是銀行零售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同銀行發行的不同種類理財產品,也是銀行差異化經營的一種重要體現。整體上看,銀行的理財產品款式多樣,會吸引客戶不同種類、不同期限的理財需求。歸根結底,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的行為,也是它們招攬客戶的一個重要方式。
在這一筆靈活周轉的錢款到期後,客戶是否會把錢款轉回至原有銀行?這個問題的主動權掌握在客戶手中,而不在銀行手中。因此,銀行的理財產品發行部門,必須在日常工作中絞盡腦汁,發行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理財產品,用於盡量留住客戶的錢財,並且爭取外部潛在客戶的資產。
㈣ 現在很多的人都在購買理財產品,這是為什麼呢
我國是儲蓄大國,人們一直很重視理財。根據人們的印象,理財主要是通過貨幣的附加值進行的,誰給的利率對誰來說高。事實上,我們在選擇理財產品時,要考慮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個主要性質。
目前的理財方式主要包括銀行存款、銀行理財、專業公司平台理財、民間貸款。
銀行理財
銀行存款是大家最熟悉的方式。我國的銀行一直比較厚道,給我們的利率一直不低。
通過適當的理財方式,可以形成穩定的現金流,最終實現財務自由。這就是為什麼大家現在越來越喜歡理財了。
㈤ 銀行為什麼會不斷地推薦理財產品購買理財產品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之所以每次去銀行,工作人員都拚命的推薦我們購買理財產品,主要原因還是以下幾點。
01.銀行的大力推廣及要求。
銀行為了自身的發展,發展路線越來越向國外銀行看齊,除了存款業務以外,其餘中間業務也是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曾經的商業銀行,存貸款利差收入,將近占據了銀行收入的90% 現在的佔比依舊很高。但銀行發現,發達國家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佔比總收入將近50%
最後總結
銀行之所以不斷地推薦理財產品,也是業務所迫,但是大家在銀行辦理業務時,如果不需要的話,可以明確拒絕,明確拒絕以後,工作人員就不會上前打擾了。但大家如果想購買的話,也記得了解清楚產品內容,自己是否需要以後再簽合同。
㈥ 華夏銀行理財風波是怎麼回事
華夏銀行理財風波或成放開銀行資金入市契機
華夏銀行理財產品風波仍未平息。撇開事件本身不談,銀行理財在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同時也飽受詬病,其根源之一或在於當前政策「堵」的成分大於「疏導」,使得銀行和投資者雙方都想盡辦法鑽空子、踩雷區、觸紅線,進而引發負面事件。
反過來想,華夏銀行理財產品兌付遇阻,說明當前政策所允許的投資標的其實存在巨大風險。而股市所謂投資風險,要遠遠小於不當監管引發的「投機取巧」風險。此次風險暴露,恰恰是放開監管政策,允許並規范銀行資金參與股市的良機。
據了解,此次風波緣於該行銷售環節的巨大漏洞。一般而言,銀行自有資金名下的理財產品,即使A品種出現虧損,也完全可以用B品種的盈利去彌補。盡管有暗箱操作嫌疑,但基本上是永續的,是一個良性的「龐氏騙局」。而只要銀行理財收益率高於其他多數投資品,這一局面就不會中斷;代銷則不然,由於其單一的投資環節無法隱藏風險,一旦虧損就沒有挽救餘地,只有任其暴露。目前,銀行與券商、信託、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等均有渠道合作,代銷產品品類繁多,監管也往往是按下葫蘆浮起瓢。
銀行理財資金入市,從隱性的角度說其實早已存在,比如公募基金通過銀行網點進行銷售以及上述某些合作渠道等。但在政策法規層面,目前銀行資金入市並沒有放開。此外,允許在證券交易所進行債券交易的也只有16家上市銀行,實際規模非常小。狹義的「銀行入市」仍阻力重重。
既然不允許理財資金光明正大投資股市,那麼商業銀行勢必尋找各種有利可圖方式開拓利潤來源,而此舉容易演變為心懷僥幸的投機;另一方面,部分理財產品50萬元或100萬元的投資門檻,原本是希望藉此隔離某些不合格的投資者,但實際上卻扭曲出無數的「拼戶」,張老頭李老太的養老錢被拼湊起來,投入到暗藏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中去。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上海地區的「拼戶」資金佔比已很可觀。
銀行方面,對資金入市也有很高的期待。首先,此前銀行理財的興起恰受益於股市長期低迷,而未來股市、樓市回暖勢必嚴重壓縮其營運空間。允許銀行投資股市,可謂是其生存訴求;其次,目前銀行可以從事的固定收益類投資,一定程度上與股票等權益類投資存在蹺蹺板效應,兩者其實完全可以互為補充,不會再度放大既有風險。這是商業銀行的發展訴求;此外,銀行渴求入市也是基金、券商資管等帶來的競爭訴求。
數位國有行、股份行以及城商行的理財部門負責人也無一例外地告訴記者,與當年叫銀行停理財產品入市的背景不同,現在允許銀行資金參與股市,銀行將更有做大做強的動力,也將更主動去遵循監管要求。實際上,如今的銀行已具備合理設計和控制入市資金比例、進行結構化操作、引入擔保以及完善風險對沖手段等方面的能力,其投資股市只存在政策障礙。
或許,被曝光華夏銀行理財產品問題只是冰山一角,但只要藉此契機放開相關政策,允許銀行資金合理進入股市,不僅投資者歡迎,監管機構的工作也可以更高效。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㈦ 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財理財對現在年輕人來說重要嗎
對於大部分年輕人而言一直存在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不容易存錢,而理財在一定情況下其實也就相當於變相的存錢,不僅收益遠遠高於銀行存款,而且風險也低於股票,因此能夠更好的讓年輕人願意將自己的一部分錢用來賀棚理財,從而更好的保證自己之後的風險預備。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喜歡理財的主要原因,畢竟它能更好的幫助我們去解決目前年輕人所遇到的問題,同樣對於我們未來的風險也進行了相應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