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對私募理財有什麼影響
① 資管新規對個人理財的影響
1.短期看,大家將不能再按手買入能獲得確定性高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而且在購買其他資管產品時也被加上了諸多的束縛,但從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發展史來看,這也將大大減輕系統性風險發生時,對普通人辛苦積攢的財富的影響。
2.與此同時,人們的理財觀念也將因此走向成熟。長期投資、分散投資、價值投資以及資產配置等優秀的理念將真正深入人心,從而引領過去這些年「劣幣驅逐良幣」的中國金融市場走向正軌。
拓展資料:資管新規對銀行業務的影響
1)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不得投資本行或者他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這是為了去除通道,強化穿透管理,為防止資金空轉;
2)根據「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所投資的資管產品不得再「嵌套投資」其他資管產品;
3)加強理財投資合作機構管理,延續現行監管規定,要求理財產品所投資資管產品的發行機構,受託投資機構和投資顧問機構為持牌金融機構;
4)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要實行分類管理,區分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其中公募理財產品面向不特定社會公眾開放行,私募理財產品面向不超過200名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同時將單只公募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由5萬元降至1萬元;
5)理財產品銷售前在「全國銀行理財信息登記系統」進行登記,銀行只能發行已在理財銀行登記系統登記並獲得登記編碼的理財產品。這是為了實行產品集中登記,加強理財產品合規性管理,延續現行做法。
資管新規是對銀行業務的進一步理清,或者是把銀行業務還原為銀行本身的過程。資管新規執行之後,銀行業務就比較單純了。
② 資管新規對銀行的三大影響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不得投資本行或者他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這是為了去除通道,強化穿透管理,為防止資金空轉; 根據「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所投資的資管產品不得再「嵌套投資」其他資管產品; 加強理財投資合作機構管理,延續現行監管規定,要求理財產品所投資資管產品的發行機構,受託投資機構和投資顧問機構為持牌金融機構。
拓展資料:
1、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要實行分類管理,區分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其中公募理財產品面向不特定社會公眾開放行,私募理財產品面向不超過200名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同時將單只公募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由5萬元降至1萬元; 理財產品銷售前在「全國銀行理財信息登記系統」進行登記,銀行只能發行已在理財銀行登記系統登記並獲得登記編碼的理財產品。這是為了實行產品集中登記,加強理財產品合規性管理,延續現行做法。
2、打破剛性兌付:推動預期收益型產品向凈值型產品轉型; 減少影子銀行風險:緊投貸款,對投資非標資產設置限額管理、風險准備金要求等限制; 防範流動性風險:禁止資金池業務,加強對期限錯配的流動性風險管理; 去杠桿: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統一資管產品杠桿比率要求; 防範操作風險:統一資管產品的資本和風險准備金計提要求。集合資產管理是集合客戶的資產,由專業的投資者(券商)進行管理。它是證券公司針對高端客戶開發的理財服務創新產品,投資於業績優良、成長性高、流動性強的股票等權益類證券以及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的資產。
3、同行業務的本意是金融機構間的相互借貸,提高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和資金使用效率。但是,慢慢地,一部分銀行發現,只要同業資產比同業負債的利率高,一樣可以像存款那樣賺取利差,因而它們開始主動配置同業負債去支撐資產。 同業業務佔比最少前三強:華夏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佔比最多是:興業銀行。
③ 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的三大影響
1.從資產端來看,資管新規禁止期限錯配,而非標資產的期限普遍較長,這就要求銀行理財壓降非標資產規模,同時「非標」與「標」的認定標准趨嚴,也加大了銀行理財非標轉標的難度,要完成壓降規模只能連帶著標准資產的規模也下降。
2.從產品端來看,資管新規打破剛兌,保本理財正式終結,凈值化產品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但在凈值化產品的設計上,大部分銀行缺乏相關經驗,更缺乏配套的系統/運營支持體系以及人才儲備,難以設計出合適的產品的留住現有的客戶。
3.從客戶端來看,一方面,銀行理財向凈值化轉型,理財產品的凈值開始波動,而銀行客戶的風險偏好較低,儲蓄客戶轉化為理財客戶的難度加大;另一方面,新規對合格投資者額認定標准進一步趨嚴,也加大了銀行理財攬客的難度。
拓展資料: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的影響多大?
1、打破剛性兌付,理財產品不得保本保息今年銀行非保本理財的發行比例維持在2/3左右,但是根據銀行披露的數據,絕大多數產品都能如期兌付本息,幾乎不存在理財產品虧損的情況。數據顯示,3月份共有15212款理財產品到期,6149款產品披露了實際到期收益率,共有157款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收益達標比高達97.45%,沒有一款產品虧損。
2、產品實施凈值化
管理目前絕大部分理財產品都是封閉式預期收益類理財產品,產品的期限是固定的,有預期的收益率,但是今後這種產品要向凈值化轉型。
3、90天以內封閉式理財停止發售
2017年之前,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期限在4-5個月之間,90天以內的理財產品佔比較高,在40%左右,由於流動性比較高,深受投資者喜愛。資管新規意見稿發布之後,3個月以內理財產品的佔比逐漸下降,融360監測的數據顯示,4月份3個月以內理財產品佔比降至30%以內,11月意見稿發布之後的5個月內,理財產品的平均期限由5.2個月拉長至6.5個月。
④ 大資管統一監管時代,對銀行理財和私募基金有哪
對銀行理財的影響之一:
上市銀行業績影響偏小,對市場影響預計有限
對銀行理財的影響之二:
銀 行 不 能 做 保 本 理 財 了
對銀行理財的影響之三:
剛兌打破,銀行理財凈值計算應做過渡安排:銀行未來新發的銀行理財可能會跟公募基金一樣出現收益率的較大波動。
對私募的影響之一:
私募投資門檻再提升:合格投資者門檻提至500萬元,這可能會直接減少合格投資者數量。
對私募的影響之二:
私募基金業務模式:目前市場通行的「銀行理財+私募FOF模式」違背了資管產品只能嵌套一層的規定,將直接導致當前大量以該模式存在的私募FOF規模收縮。
⑤ 資管新規是什麼意思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最近有一個鮮明的感受,就是關於資管新規的報道多了起來。也難怪,資管新規過渡期還剩不到半年時間,大家都很關注銀行以及相關行業的整改情況。
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資管新規是什麼意思?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資管新規,就是關於資產管理的新規定。(皮一下,哈哈哈)
資管新規的是指2018年4月27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 《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 (以下簡稱「 資管新規 」)正式出台。
資管新規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等,並且將過渡期延長至2020年底。
過渡期為2020年底的,為什麼到現在還沒完成?
因為疫情等因素影響,人民銀行發布通知:
這個通知微言大義,很值得玩味。除了能看到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也能感受到這個影響深遠的政策,推行的不易。
這個原因比較復雜,嚴謹些說,是因為近幾年我們各類資管機構業務發展迅猛,資金規模體量已超過百萬億。但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日漸凸出不容忽視。
例如部分中小銀行可能會通過「同業擴張+大規模委外」、代持出表等方式放大杠桿,使得大量資金游離於監管之外,加劇了跨機構間的風險傳遞。再比如商業銀行將資金從銀行體系繞道券商資管、基金公司、基金子公司等影子銀行體系,經過多層嵌套後的金融產品,結構過於復雜、底層資產信息不透明,風險也就不易識別。
之前 包商銀行倒閉 事件,還歷歷在目。2020年11月23日,著名的「包商銀行」就被傳出了破產的消息,在我們的印象里,銀行一直扮演著「財大氣粗」的角色,似乎與「倒閉」無緣,但在近些年,銀行發生倒閉的新聞不免有些頻繁。
銀行倒閉了,我們的錢怎麼辦?
這個倒不必擔心,因為根據銀保監會有關規定,只要存款所在的銀行參加了「 存款保險 」,那在倒閉後,儲戶們還是能夠拿到賠償的。 存款本息在50萬元以下,可以獲得全額賠償 ; 本息超過50萬,超過的部分按照清算情況進行賠付 。所以我們存款所在的銀行只要帶有「存款保險」標識,那基本就是安全的,不用害怕銀行倒閉使得自己的存款不見了。
保險保險,保障風險。金融行業終歸還是要靠保險兜底啊。
總而言之,那些繞開了監管的資管業務,既加大了金融風險在跨行業、跨市場、跨產品之間的傳遞,甚至可能會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又使大量資金在影子銀行體系內空轉,加劇了資本的脫實向虛,同時也抬高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一定程度上對我國的宏觀調控構成了干擾。
在此背景下,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管局於2018年4月27日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旨在防範金融風險、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最大限度消除監管套利空間和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資管新規」及其系列配套細則提出了以下一些重要的改革方向:打破剛兌、禁止資金池、限制非標、限制期限錯配、實行平等准入、統一杠桿要求、鼓勵子公司化運作等。三年以來已經收獲一定成效。
對市場有哪些影響呢?
影響的層面很多,包括:通道業務和嵌套投資規模明顯下降而以通道業務居多的事務管理類信託余額、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定向資管產品余額也在大幅下滑;限制通道和去除嵌套後,投資杠桿率有所下降;影子銀行規模有所壓降,金融風險得到一定化解,等等。
看著費勁是吧……那說人話, 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呢?
最明顯的,就是打破剛性兌付了。 剛兌逐步被打破,凈值型產品比例明顯提升,產品波動幅度提高。
以理財產品為例,在「資管新規」之前,理財產品大多是保本型理財。而在「資管新規」發布後,保本理財產品規模快速壓降,凈值型理財產品佔比大幅提升。 凈值型理財產品意味著在產品發行時,不設定也不承諾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而是根據實際市場報價來計算收益率,收益和虧損均由投資者承擔。
以2020年為例,能夠看到市場上可供選擇的凈值型產品,波動幅度也明顯提高。大部分凈值型產品收益率在1%-7%的區間內波動,甚至還有部分理財產品跌破初始凈值。也就是說, 很多理財產品不是保本的,很有可能賺不到錢,還會虧錢 。
資管新規最終落實之後,會大大加強對我國金融行業的監管,降低其中風險;也會使資管行業的分化愈發明顯,逐漸向差異化定位和精細化分工的方向轉型;投資者可以通過優選管理人來進行相應的資產配置,對資產管理者的專業素質和技能要求更高。
我們作為普通消費者和投資者,可以做些什麼?
打破剛性兌付,一定意義上意味著投資者的資產風險波動更大。在進行資產配置,選擇理財產品時需要更加理性,對產品的風險和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風險偏好有著清晰認知,明確是否匹配。
簡單來說,買理財買的什麼,配置多少,虧了怎麼辦,這些問題要想清楚。建議懂的才入手,不懂的不要輕易投資。
明確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偏好之後,就可以匹配不同風險產品之間的份額。
例如高風險高收益的金融工具,股票、基金、投資性的房產、甚至還有外匯期貨等等這些高風險高收益的工具,視家庭具體情況,一般佔比建議不要超過 30%,以免超過風險承受能力。
如果抗風險能力較弱,建議增加儲蓄、保險、信託債券等形式的比例。
除了高、中、低風險合理配置之外,也建議短、中、長期資產合理配置。
除了選擇短期,例如30天、90天、180天的理財產品之外,也可以增加中長期資產的配比,例如基金定投,將資產配置周期延長至1-5年,通過拉長周期達到攤平風險,穩健收益和延遲滿足的效果。此外增額壽險、年金險、分紅險等類型的保險,也是很好的選擇。
很多人對增額壽還不是很熟悉,它是一種保額隨著時間不短遞增的壽險。除了身故保額以3.5%遞增,而保單的現金價值也以合同的形式約束,意味著被保險人健在的時候也可以領取現金價值,且現金價值不會受利率下行和市場因素的影響。它的特點就是長期安全穩健、復利增值。
以一位30歲女性,每年2萬保費,交費期10年為例,10年後保單現金價值為249055元,50歲時保單現金價值為351233元,為所交保費的1.76倍;60歲時現金價值為495400,為所交保費的2.48倍,而且能夠看到,越到後期,現金價值增長越快;當然中間如果急需用錢,現金價值是可以隨時退保支取的,非常靈活方便。
資管新規,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顯著。無論是金融從業者,還是普通消費者、投資者,對於政策和市場,都需要足夠的敏感性,這樣在時代變革的大潮中,我們才能駕駛著各自的大船小船,左右逢源,安全平安。
⑥ 什麼是資管新規它對金融行業有哪些影響呢
資管新規全名《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於去年11月發布。簡單來說,宏觀層面關繫到國家金融穩定、防範金融風險;中觀層面關繫到百億元規模的資管行業;微觀層面關繫到萬千家機構未來生存轉型之道,以及數量更為龐大的金融民工的年終獎能拿多少。
有保險資管人士點評,這是第一次正式把保險資管列入資管行業,使保險資管機構可以在同一起點上與其他金融機構開展公平競爭,改善了保險資管機構的市場地位。
保險行業可以跳過銀行、直接賺取利差收益,促進商業保險的發展。
對信託行業,迎來剛性轉型期主動管理成大方向
在降杠桿、去通道的大背景下,信託業難免經歷轉型的「陣痛」,但就長期來看,資管新規對行業發展是利好。
中國人民大學信託與基金研究所執行所長邢成認為,資管新規對行業提出更高的要求,新的監管環境下,信託轉型不僅是生存的的需要,更是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要求。
他表示,2018年信託業實際已經全面進入剛性轉型期,這意味著信託公司業務轉型已經勢在必行,不可逆轉。「今年註定會成為信託公司剛性轉型元年,任何沖規模、做通道的動作都可能是踩紅線的動作,靠通道業務為支撐的外延式發展模式將成為過去。」
截至2017年年末,全國68家信託公司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達26.25萬億,去通道、去杠桿背景下的信託業面臨著行業收入增長放緩、信託報酬率下滑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