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為什麼沒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壹』 為什麼上海發展那麼好經濟條件在國內那麼優越卻沒有成為世界級的國際金融中心
最近的電視新聞又在說上海要建立國際金融中心,又給大家描繪一幅壯麗的圖畫,使很多上海人心潮澎,又激動了好一陣子。記得從92年就開始說要建國際金融中心,那時說法是一個龍頭三個中心了,彷彿要快17年了,當時說在2010年要初步建成國際金融中心,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差距越來越大,東亞的首爾也提出建立東北亞金融中心、還有中東的迪拜、印度的孟買,上海除了高樓多一些外,卻發現競爭對手越來越多。不知道領導們是如何思考的,為啥進度如此慢?宣布了一次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過了10多年後再宣布一次,本身就是一個笑話,難道到2020年再宣布一次爭取到2050年將上海建設成國際金融中心?
為啥與主觀願望有如此大的距離?請問目前中國的金融中心到底在那裡,在上海嗎?不是,是在北京,北京才是實質上的金融中心,金融中心不是看證券公司的店面數有多少,銀行的營業網點有多少,存款有多少、貸款有多少,而是要談這個金融中心的輻射范圍有多大,國際金融中心就是輻射整個地球,要看這個中心的一舉一動有多大的影響。可以說目前的上海金融輻射范圍半徑還沒有到南昌的距離,除了上證指數外也沒有啥可以輻射的,我們看到中國的很多金融信息來自北京、很多金融決策來自北京,北京的一個聲音影響著全中國,而上海與南京、杭州一樣僅僅是一個決策的執行者,上海僅僅在金融數量的指標上比其他地區指標數好看一些罷了,比如外資銀行的數量多一些,證券市場的規模大一些,但外管局、證監會、保監會、央行、四大國有銀行及其他商業銀行無一例外的扎堆北京。上海的總部只有可憐的交行與證交所、外匯交易中心,剩下的就是區域性的浦發銀行。這樣尷尬的局面還在說要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還說是國家戰略、國家支持,各大總行都不支持上海,而情願留在北京,上海只是中國大陸區域性的金融中心,還在高調宣布要建立國際金融中心,上海在國際金融上有話語權嗎?沒有,這個真的沒有!再看世界頭號金融中心有多少銀行總部?有比較才知道是差距。
有的人老是說上世紀30年代上海曾經是國際金融中心,沒有錯,但30年代的金融中心是宣布出來的嗎?30年代的上海金融中心絕不可能在上海再現了,不要忘記那時的首都在南京,南京僅僅是個政治首都,而當時的四大家族所掌控的交通銀行、中國銀行、農民銀行的總行無一例外的都在上海,就是宋子文和孔祥熙也在上海住,並不在南京住,上海還有非常多的民營銀行的總行如鹽業銀行、金城銀行等等,還有很多的保險機構的總部、那時的友邦保險的總部不在美國,而在上海,那時的上海首先是個國內的金融中心,才當之無愧的成為遠東最大的金融中心,是水到渠成的事。
金融中心不是宣布出來的,宣布出來的肯定不是金融中心。
目前所謂的國家支持,僅僅是小打小鬧的來幾個不痛不癢的所謂政策,根本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治標不治本,金融中心還是畫餅充飢或空中樓閣。國際金融中心不是口號喊出來的,樓建的再高有啥用,上海真正建立起國際上所承認的國際金融中心,起碼等到央行總部及工商、農業、建設、中國銀行搬遷到上海、外匯管理局、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等一大批中國金融機構的總部搬遷到上海以後要談的事,他們的到來才能說明上海有金融的聚焦功能,才能匯聚成一個中心,要等到許多的金融政策的頒布與制定在上海發出聲音的時候,要等到全國的主要經濟報刊與電台追蹤報道上海所產生的經濟信息的時候,那時也僅僅是國際金融中心的起點,而不是建成,他還需要發展,因為僅僅是國內的金融中心,離國際的金融中心還很遠,單單制度建設就夠審批一陣子了,其他再高調宣布多少年建成國際金融中心都是黃粱一夢。
請問中央會同意將這些決策制定者的總部搬遷到上海嗎?假如就總部搬遷都下不了決心還算是支持上海建立國際金融中心嗎?上海人說要建立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才不會急了,我們自己卻在安慰香港,認為香港很急,面臨上海的競爭,需要香港自己要進步,真是笑話,為什麼,因為他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他們知道中國的金融中心還是在北京不是上海,而北京的金融中心也是個政策性中國金融中心,大陸的金融中心被分散了,沒有集中優勢,就是深圳還是將招行、平安等牢牢抓在手裡不放。上海利用外資建造環球金融中心已經受到外地網民的一片反對聲,認為上海的發展是吸了全國的血,上海進行世博建設,也同樣是一片反對聲,認為上海是利用中央政策在搞建設,是利用全國的力量在做上海文章,請來看看中央宣布上海建金融中心上海之外的網友反應就知道了,上海還能要求北京什麼
『貳』 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上海
期待能成為東方的曼哈頓
上海震業長城企業咨詢有限公司的王震寰董事長對上海建設亞太國際金融中心表示了樂觀而謹慎的態度。
首先他認為,上海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必須依託本土化經濟的發展,上海不是被割裂的上海,而是整個中國的上海,以強大的內地經濟作為後盾,上海才有可能發展成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這一點很關鍵,這是內因。
從外部條件來看,花旗、匯豐、渣打、東方匯理、荷蘭銀行等19家外資銀行都不約而同地選定其駐上海機構為主報告行。當中國成了世界上主要的資本輸出國之一時,上海就會自然成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目前國外看好上海,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
從目前的上海金融情況來看,上海已形成了一個集證券交易所、黃金交易所、外匯交易中心、全國過比拆借市場、鑽石交易所各大金融要素市場於一身的金融市場架構,加上林立的中外資銀行、保險公司,上海人已經開始夢想,期待這個城市能成為東方的曼哈頓。
上海作為中國金融中心的優勢是她巨大的經濟腹地和她曾是遠東最大的金融中心的輝煌歷史。上海自己的經濟實力和她的經濟腹地是香港都無法比擬的,這是上海最大的競爭優勢。
但同時,加拿大經濟技術促進會海外事務部的張仁泰部長認為,目前上海融資環境仍然存在不足,張說,首先是缺乏創業投資家。張認為,融資環境包括外環境和企業內部環境,而全球化企業是全球化金融的重要支撐,必須要吸引一大批的創業投資家。
上海金融的對外開放度與對內開放度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利率與匯率的市場化尚待深入,貨幣市場建設相對滯後,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低、轉換力弱,監管人員的素質與監管技術水平需要提高,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透明度不高,金融信息化包括銀行IC卡的推廣進展不快,金融中介機構明顯不足,高素質的金融人才嚴重缺乏,所以,上海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物競天擇,強食弱肉。中國上海與香港掙搶國際金融中心。。。競爭有輸有贏,沒有什麼別的地方肯定不幹的問題。
探索農民工在歷史現階段的作用,才能正確認識城市裡面的農民工。農民工的作用,可以從他們對城市的發展的作用來認識,也要考慮這些農民工從城市回到農村後對農村發展的作用,以及農民工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首先農民工對城市發展建設的作用。多年來,我國城市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條條街道寬廣美麗,一片片草地綠茵綿綿登登都離不開農民工的強大功勞啊。就像城市的很多家庭所需要的保姆、維修工和衛生鍾點工,大部分就是從農村來的農民工。為大城市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實乃好事。
我國城市化水平比較低,促進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我們時時刻刻工作之一。
大量的農民工到城市發展,成為城市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我們規范管理好這些農民工,給他們一個平等的競爭平台,那些有一技之長的人就會在城市裡站穩腳跟,成為城市人,這樣就自然提高了城市化水平,這總比漫無邊際把某個地方的農民一夜之間全變為城市居民來得切實可行。所以,只要我們對農民工規范管理,給他們一個公平競爭的平台,並從戶口管理和子女入學方面給農民工一點關注,那麼農民工的發展可能就是我國城市化發展的一個有益嘗試,更是一個良好契機。
我們應該應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農民工,千萬不要瞧不起他們,這是錯誤的行為。
『叄』 為什麼上海是國際金融中心,而香港是
上海不是國際金融中心,只能算是國內金融中心,香港才是世界屈指可數的國際金融中心。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有三個必要條件:一是資金的自由流動,二是新聞信息能夠自由和及時的獲得。三是頂尖的國際金融人才。以上三個條件,上海都不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