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資為什麼要物理博士
『壹』 讀金融專業選哪三科學金融一定要選物理嗎
根據目前的消息來看,想要讀金融專業,各高校有4種不同的要求,其中大部分是不限科目的同學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科目。不過也有部分高校對金融學專業有特殊的要求,比如北京工業大學和四川大學等高校就要求想要進入金融專業,首選科目必須是物理。所以在高考改革之後,同學們可以參看自己想讀高校的要求,來選擇是否選物理。
物理這門學科對於大部分高中生而言確實十分頭疼,所以在新高考制度推行之後,有很多學生都不再選擇學習物理,但是物理學科的學習是有很多用處的,所以學生們也可以嘗試選擇學習物理這門學科。雖然物理和金融專業的關聯不大,但是通過物理的學習有利於開拓思維,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為以後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貳』 讀金融專業選哪三科學金融一定要選物理嗎
採用新高考之後,在填報志願的時候,同學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選科組合是不是符合專業的要求。金融學是近些年一直都很火的大學專業,每年都有很多考生報考。我們這一期的話題將討論讀金融專業選哪三科,以及學金融一定要選物理嗎,感興趣的考生看完一定能有收獲哦!
『叄』 物理學家伊曼紐爾•德曼開啟的量化金融時代
今天的華爾街早已不再是那種陳舊的商業模式了。近年來,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已經逐漸轉向通過量化交易策略和衍生金融產品來獲得利潤了,它們招募了大量擁有博士學位的學術精英,這些精英對這些易波動的金融產品進行建模並管理相應風險。物理學家大批湧入其他領域就職的部分原因在於,20世紀70年代他們傳統的就業市場—學術領域工作萎縮了。而在3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雷達的發明、原子彈的研製向戰後政府展示了物理學的用處。震驚於蘇聯「Sputnik」(伴侶號)人造衛星成功發射之餘,美國國防與能源部開始更大方地贊助純理論研究,獲得資助做這類研究的物理學家並不屑於為自己的研究做宣傳。20世紀60年代,物理系的規模不斷擴張、學術職位的數量也快速增長。在學科的鼓舞和獎學金的資助下,大批充滿熱情的研究生進入這個領域。
好景不長,越南戰爭結束後,惡化的經濟和公眾對科學服務於戰爭的厭惡使科研經費大幅減少。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曾立志為基礎研究奉獻終生的理論物理學家為了繼續留在學術圈內被迫成為「流動工作者」,在大學或國家實驗室等從事臨時性的短期工作。他們中很多學者最終放棄了尋找低薪酬的半永久學術工作,從而轉向其他領域並在各種領域中尋找與物理學相關的工作,比如能源研究或電信等領域。像是在美國有的在科羅拉多州戈爾登太陽能研究所進行可替代能源的研究,有的在康涅狄格州里奇菲爾德的斯倫貝謝公司研究處理原油泄露的數學方法,其他的還有在新澤西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Bell)開發高級交換系統。
巧合的是,迫使物理學家離開學術研究工作的原因中,有些卻同樣促使華爾街開始接納這些物理學家。1973年,阿拉伯原油禁運使油價高漲、利率攀升,對通貨膨脹的擔心將黃金價格推高到每盎司800美元。轉眼間,金融市場的波動加劇,傳統上用來保守投資的債券突然變得風險超乎想像,以往的經驗法則(rules of thumb)不再適用。對於金融機構而言,理解利率和股票價格的波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風險管理和對沖成為新的當務之急。面對這些新風險,為變化提供保護的新型復雜金融產品數量激增。
如果說數學是科學的皇後(正如偉大的數學家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在19世紀所定義的那樣),那麼物理學就是國王。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三大運動定律、微分學以非常完美的方式描述著我們的世界以及太陽系中物體的機械運動。牛頓之後200年,蘇格蘭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在1864年用簡潔、優美的微分方程,同樣驚人地准確刻畫了光、X射線和無線電的傳播。麥克斯韋方程組表明,電與磁表面上是兩種完全相反的現象,但同屬於電磁學領域。我們不能僅靠觀察世界就能得到牛頓定律或麥克斯韋方程組。數據不能自言其身。這些方程都是思想的產物,是從痛苦思考與深度直覺交匯的世界中抽象得到的。這些偉人的成功表明,純粹的思考與優美的數學具有發現宇宙中最深奧規律的力量。
20世紀初,物理學的發展進程加快了。通過仔細思考牛頓學說與麥克斯韋學說觀點上的差異,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Theory of Special Relativity),改進了牛頓力學,使其與麥克斯韋方程組保持一致。15年後,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General Theory)再次擊敗牛頓。廣義相對論修正了萬有引力定律,將重力解釋為空間與時間上大規模的引力波。幾乎在相同的時間,玻爾、薛定諤和海森堡在曠古一人愛因斯坦的幫助下,發展出了關於分子、原子、亞原子顆粒的量子力學理論。
愛因斯坦完善了這種思維方法並利用它發現了宇宙運行的規律。他的方法並非基於觀察或實驗,他嘗試著去感覺並闡釋事物運行所須遵守的規則。1918年,在為紀念發現量子的馬克斯•普朗克的演講中,愛因斯坦以研究方法為主題,闡述了這種洞察玄機的方法,他提到「得到這些規則並無邏輯道路,只有直覺,依靠一種對經驗深刻理解而得到的直覺,才能發現它們」。
任何領域內尋找科學規律背後的目的是預測—預測未來,並掌控未來。現在我們享用、依賴、憎惡或畏懼的絕大多數現代 科技 ,比如手機、電力網、CAT掃描、核武器等,都是從應用量子力學、電磁理論、相對論等基礎理論發展出來的,而這些理論都是大腦思考的結果。20世紀用來預測未來的經典工具的確就是這樣一些物理學理論。近年來,物理學家開始將相同的工具應用於金融領域。
最近20年來,華爾街和倫敦城內絕大多數主要金融機構和很多中小金融機構中,都有一小群曾是物理學家和應用數學家的人員,嘗試將物理學、數學原理應用於證券市場。以前,這些人被稱為「火箭科學家」,之所以這么稱呼,是因為火箭通常被誤認為是科學界內最先進的領域。現在他們通常被稱為「寬客」(quant)。
在華爾街的寬客中,沒有誰比伊曼紐爾•德曼更知名的了。德曼早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在AT&T公司貝爾實驗室任職後,他跟隨華爾街正在興起的洐生產品革命大潮,自1985年起先後加入著名投資銀行高盛集團和所羅門兄弟公司。德曼在金融產品創新領域頗有建樹,他參與創作了業界廣為採用的布萊克-德曼-托伊利率模型和德曼-卡尼局部波動率模型,這個模型把波動率表示成執行價格以及時間的一個函數以用於預測指數的變化。於2000年當選國際金融工程師協會年度金融工程師,2002年入選《風險》雜志名人堂。德曼是最早一批轉投華爾街的高能粒子物理學家,他在華爾街從業17年,最後成為高盛的常務董事,並且是著名的高盛量化策略小組的領導人。他是當今應用最廣泛的、最具有影響力的金融模型的合作開發者。
物理學和數量金融看上去並不是那麼相似。但正如德曼所說的那樣,「當你研究物理學的時候,你的對手是上帝,而在研究金融學時,你的對手是上帝創造的人類」。 時至今日,公司的財富和金融市場的穩定通常依賴於數學模型。「寬客」——受過系統科學訓練的、構建這些模型的量化金融從業人員,逐漸成為華爾街上的重要玩家。
數量金融(Quantitative Finance)最早可以追溯到1827年蘇格蘭植物學家布朗(Robert Brown)的隨機運動學說,簡稱布朗運動;布朗運動為金融理論中的隨機遊走模型找到了理論依據和數學工具,布朗運動大量應用於數量金融的連續時間序列模型。1900年,法國數學家巴施里葉(Louis Bachelier)首先數量化了布朗運動,並為之建立數學模型,巴施里葉的發現早於愛因斯坦,但是很多年後才為後人發現;1905年,愛因斯坦為布朗運動奠定了科學基礎,為規范化這一理論在金融界的應用做出貢獻;1923年,維納(Wiener)繼續發展了布朗運動的理論基礎,其所設計的數學理論成為後來數量金融模型的基礎,並首先將隨機性應用於資產定價中。
1950年,薩繆爾森(Samuelson)在MIT經濟系的論文資料庫中發現了前文提到的巴施里葉的PHD論文,運用其觀點為後來的期權定價理論奠定了基礎,同時薩繆爾森數理化了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並基於此工作獲得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951年,伊藤清(Kiyoshi Ito)首先提出對金融界影響深遠的伊藤公式,在金融衍生品的定價公式中,得到廣泛的運用。
除了理論研究上的逐漸成熟與發展,全球經濟的發展趨勢也促進了數量金融的發展,隨著金融自由化浪潮席捲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金融創新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並直接促進了金融衍生工具、受險價值(VaR)等風險管理技術的爆炸式增長。因此理論研究的發展、20世紀信息技術的進步以及市場上風險管理的需求催生了衍生品市場和數量金融工程的快速發展。數量金融工程是指合理運用數量、工程和科學方法,對金融問題給予創造性的解決,以及包括設計、開發與實施創新型金融工具與金融手段。作為金融領域一門新興學科,其產生和發展也使得現代金融的發展也更加快速,更加復雜。在歐美的資本市場上,衍生品市場的規模和交易活躍程度都已經遠超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
物理學家通常在華爾街建立模型估計證券的價值。在投資銀行、對沖基金或在類似彭博(Bloomberg)和SunGard的金融軟體公司中,物理學家修補既有模型並開發新模型。到目前為止,金融世界中最著名的也是應用最廣泛的模型就是布萊克-斯科爾斯(Black-Scholes)期權定價模型。著名的金融經濟學家、期權理論家斯蒂芬•羅斯(Stephen Ross)在《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中寫道:「期權定價理論不但是金融學中最成功的理論,還是整個經濟學中最成功的理論。」
布萊克-斯科爾斯模型使我們能夠確定股票期權的合理價值。股票是最常見的證券,每天都會發生買賣,但基於股票的看漲期權卻很少有人能弄懂。例如,你持有一份基於IBM公司的一年期看漲期權,你就擁有從今天開始一年後以事先約定的價格(假如說100美元)買入一股IBM股票的權利。未來某天到期的期權的價值取決於當時每股IBM股票的價值。如果那天IBM股票價格為105美元,期權價值就正好是5美元;如果每股價格低於100美元,期權就沒有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看漲期權就是賭股票價格會上漲。
期權是更常見的衍生品證券(derivative security)的一種特例,衍生品證券的價值衍生於(derived from)作為標的(underlying)證券的價值。到期時衍生品證券的收益可以用在合約中列明的數學模型計算出來,這些數學模型將衍生品證券收益與標的證券未來價值聯系起來。這些模型可以非常簡單,就像股票看漲期權的例子那樣,其收益只是等於到期股票價格超過100美元的那部分;模型也可以非常復雜,通過詳細的數學表達式描述且取決於幾個標的證券的價格。在過去的20年裡,衍生品證券在外匯、商品、債券、股票、抵押品、信用、能源等各種領域的交易中被廣泛使用。
衍生品證券比普通的股票和債券更加復雜。其存在是因為它們允許投資銀行、資金管理者、企業、投資者、投機者等客戶量身定製自身願意承擔或規避的風險。僅僅買入一股IBM公司股票的投資者只承擔了擁有股票的全部風險,其盈虧與IBM公司股價直接相關。相反地,IBM看漲期權卻為投資者提供了潛在的無限收益(比如股價遠大於100美元),但卻只有有限的損失(當股價跌落到100美元以下時,投資者的最大損失只是期權費)。這種股價上漲收益與股價下跌損失間的不對稱性是衍生品的典型特徵。你可以在專門的期權交易所零散買入或賣出期權,你也可以與批發商(即交易商)進行交易。期權交易商在期權市場上「做市」(make markets),他們通過向希望賣出期權的客戶買入,向希望買入期權的客戶賣出為市場提供服務。
交易商與保險公司類似,保險公司也是在管理風險。就像好事達(Allstate)必須考慮到賣給你保單後,你的房子會被燒掉一樣,當期權交易商賣給你一份IBM看漲期權後,他也必須承擔股票價格上漲的風險。當投保的情景發生時,無論好事達還是期權交易商都不希望破產,但他們又都不能預測未來,所以他們也都會為承擔他們客戶希望規避的風險收取費用。
好事達的風險管理策略是對每個客戶收取費用,並使全部客戶的保險費超過在未來發生大火時,他們可能會面臨的賠付總額。期權交易商的風險管理策略則不同:在理想的世界中,他規避IBM股票價格上漲的風險僅需從其他人手裡以更低的價格買入一份相同的期權即可,還能從中獲得盈利。可惜的是,這種策略很少能行得通。作為替代,交易商轉而「製造」(manufactures)一份近似的期權。此時,布萊克-斯科爾斯模型派上用場了。
不可思議的是,布萊克-斯科爾斯模型告訴我們如何利用標的股票來復制期權,而且還能夠估算出這樣復制期權的成本。根據布萊克和斯科爾斯所言,復制期權就像在做水果沙拉,而股票就像其中的水果。假如你希望賣出一份蘋果和橙子的水果沙拉,你將對一磅沙拉罐頭索價多少?通常來說,你會觀察一下市場上水果的價格、罐裝及運輸的成本等,最終得到利用各種成分製作沙拉這種混合物的成本。
1973年,布萊克和斯科爾斯告訴大家,你可以利用一定數量的IBM股票和現金來混合製成一份IBM期權,就像你將蘋果和橙子混合製作沙拉一樣。當然,製作期權的過程會比製作水果沙拉的過程更加復雜,否則早就有人發現布萊克-斯科爾斯模型了。與水果沙拉混合比例固定不變(比如50%的蘋果配上50%的橙子)不同,復制期權的構成比例要不斷變化。在股票價格不斷變化的條件下,復制期權需要不斷調整股票和現金的數量。用水果沙拉的例子來表述的話,就是你可能是按照50%的蘋果和50%的橙子開始的,但接下來蘋果的價格上漲了,水果沙拉的配比就要相應調整為40%的蘋果和60%的橙子;如果蘋果價格下跌了,水果沙拉的配比就要相應地調整為70%的蘋果和30%的橙子。
從某種意義上講,隨著構成成分的價格變化和時間的推移,你要通過調整配比來保證混合物的價格穩定。確切的「菜譜」要遵循布萊克-斯科爾斯方程式的計算結果。布萊克-斯科爾斯方程式還能告訴你「菜譜」的製作成本。在布萊克和斯科爾斯之前,沒有人能夠猜到通過簡單混合就能復制出期權來,更沒有人能夠估計期權的合理價值。
這一發現使現代金融發生了革命性巨變。布萊克和斯科爾斯運用他們的洞察力使期權這種以前只能 美食 家才能享用的食譜變為標准菜單。交易商現在可以在不承擔風險的前提下利用所有標的證券製作、出售客戶願意承擔的風險。這就像在一個乾燥的充滿氫氣和氧氣的世界中,終於有人想出了如何合成水(H2O)。
交易商運用布萊克-斯科爾斯模型製作(或「合成」,或運用更加具有金融學味道的「設計」)出售給客戶的期權。他們可以利用市場上買來的股票進行期權復制,相反地,他們也可以將從別人那裡買入的期權分解成股票,並賣回到市場中去。利用這種方法,交易商轉嫁了風險(由於布萊克-斯科爾斯模型僅僅是一個模型,而金融世界裡所有的模型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確,交易商無法完全規避掉風險)。交易商對自己的期權製作和期權分解過程收取費用(期權費),就像高檔餐廳的廚師不但要對食材收費,還要對他們的菜譜和廚藝收費一樣,也好比支付給時裝設計師的費用中既包含時裝材料費用,又包括設計師的才能費用一樣。
當前我國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明顯滯後,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排名前20位的國家中,只有我們沒有金融期貨,整個金融業全面缺乏衍生產品定價能力,產品定價處於跟隨的低端狀態。然而另一方面,中國的企業卻已經走出國門,在世界范圍內參與競爭,企業面臨了很多企業不願意承擔的風險,例如市場風險、匯率風險等等,而很多國際大企業就可以通過衍生產品或者其它產品將許多風險頭寸規避掉,這樣在發生競爭時,中國的企業就缺乏抗險能力和靈活性,在競爭中就很可能處於劣勢。因此很多國內企業就去海外市場做衍生產品,但是在衍生品市場還只是個幼兒的我國企業往往會被國際投機者盯上,在他們精心設計的陷阱中損失慘重。
過目前來看,香港和深圳,分別代表了國際金融中心的兩種模式。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格局可能是在大灣區范圍內,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作用擴展到整個大灣區,使大灣區形成以香港為核心、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的深港國際金融中心。據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28)顯示共有111個金融中心進入榜單,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為:紐約、倫敦、上海、東京、香港、新加坡、北京、舊金山、深圳、蘇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