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如何保持金融穩定
⑴ 尚福林:做好疫情沖擊下的金融風險防範化解工作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當前,內外部風險挑戰增多,內防風險擴散、外防風險傳染的壓力加大。應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定位,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豐富風險化解手段,加大風險處置化解力度。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 社會 三大攻堅戰之首。其中,金融風險作為最突出的重大風險之一,被視為「首要戰役」。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 社會 的影響程度和波及范圍均是前所未有的,加上國際疫情形勢的不確定因素,造成經濟下行伴隨金融風險上行壓力增加,防控難度顯著加大。面對嚴峻形勢和內外部沖擊,需要各方進一步提高認識、堅定信心、增強預判,將防範金融風險與服務實體經濟、深化金融改革有機結合,積極應對困難挑戰。
不斷提高防控金融風險認識,始終保持對風險變化的高度警惕
一是不斷完善貨幣政策調控機制。 確立了保持貨幣幣值穩定和促進經濟增長的貨幣政策目標,不斷創新政策工具和調控手段。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開展逆周期調節,在治理通貨膨脹、防止通貨緊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平穩抑制了改革開放初期因投資過熱等因素引發的惡性通貨膨脹,成功應對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經受住了經濟周期考驗,避免了外部風險傳染。在此次疫情應對中,通過採取更加靈活適度的穩健貨幣政策,創新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和措施,確保了流動性合理充裕,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經濟 社會 發展。
二是不斷強化金融監管體系。 從以人民銀行為單一主體的金融集中管理體制到形成完善的分業監管架構,從行政性、合規性監管轉向審慎性風險監管,構築了支持經濟發展的金融安全屏障。「管法人、管風險、管內控、提高透明度」的銀行監管理念,證券市場公開、公正、公平「三公」原則深入人心。2018年,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銀保監會正式掛牌,金融監管的統籌協調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金融監管的權威性、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得到進一步加強。金融行業法治建設和國際化水平日益提高。
三是不斷加大風險處置化解力度。 改革開放初期,重拳出擊整頓金融秩序,堅決取締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整治「金融三亂」,清理「三角債」。黨的十八大以來,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整治金融市場亂象,積極推動結構性去杠桿。針對融資平台、房地產、交叉金融等領域的風險累積,突出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風險防控。影子銀行規模大幅壓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逐步化解。一批重大非法集資案件得到嚴厲查處。在證券市場,嚴厲打擊內幕交易、市場操作、財務造假等違法行為,凈化市場環境。另一方面,積極 探索 創新處置化解手段。20世紀90年代末,發行特別國債為四大國有銀行注資並成立資產管理公司承接不良資產,開創了金融風險市場化處置的新途徑。近年來,通過深化中小銀行改革、推進高風險機構兼並重組等方式化解大量 歷史 包袱;推廣債權人委員會機制,推動問題企業債務重組和破產重整。積極構建市場化的損失吸收和風險防範機制,有序建立以存款保險為平台的金融風險處置框架。
四是不斷健全風險防控長效機制。 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改革全面深化。證券市場股權分置改革破解了同股不同權的基礎性制度障礙。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完成,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股權結構得到優化,「三會一層」治理組織架構基本建立,奠定了現代公司治理基礎。近年來,監管部門加強對股東股權的穿透監管,督促商業銀行建立了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資產負債約束機制,樹立資本約束現代經營理念,加快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深入研判疫情對金融風險防控形勢的影響
當前,國內經濟 社會 秩序正在逐步恢復,全球經濟政治格局面臨深度調整。內外部風險挑戰增多,內防風險擴散、外防風險傳染的壓力加大。
全力做好新形勢下金融風險防控工作
雖然疫情對經濟金融造成了重要影響,打亂了正常的經濟生活秩序。同時也要看到,疫情帶來的外生沖擊並未改變我國經濟增長的內在韌性和長期向好的基本面。隨著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金融市場運行也會趨於正常。此外,疫情對金融業造成的沖擊總體仍在預期區間,現有政策儲備和調節空間相對充足,加上前期金融風險防控工作取得成果,銀行業撥備能力、保險業償付能力目前都處在較高水平,不良貸款率與國際相比仍處在較低水平,股市、債市、匯市總體運行平穩,為應對當前風險挑戰留出了迴旋餘地。基於上述判斷,無論從 歷史 經驗還是當前金融市場情況看,都有信心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打贏這場風險攻堅戰。
首先,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定位,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 實體經濟的 健康 發展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基礎。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當前的首要任務是精準施策,全力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聚焦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構建保證實體經濟順暢運行的資金循環體系,推動形成經濟金融良性循環。一是宏觀層面精準加大調控力度。繼續科學穩健地運用逆周期宏觀調節手段,引導貸款利率和債券利率下行,引導用好定向降准等扶持資金,穩企業、保就業,拉動居民消費,釋放潛在需求,對沖疫情影響,刺激經濟回暖。二是中觀層面聚焦重點地區、行業以及薄弱環節。特別是解決好民營、小微企業融資問題。這既關繫到就業民生和 社會 穩定的大局,也與銀行自身信貸資產質量息息相關。進一步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採取非常規、臨時性的特殊手段,給予續貸、展期、增加授信額度等支持,向企業合理讓利,緩解企業財務支出和流動性壓力,幫助因疫情造成暫時困難的中小微企業紓困解圍。三是微觀層面優化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運用 科技 等手段,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和定製化金融產品,在持續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上下功夫。
其次,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化解風險的治本之策。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困難挑戰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發展環境越是嚴峻復雜,越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前提下,還要繼續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依靠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提高金融供給體系的質量,增強金融結構適應性。一是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構建全方位、多層次金融支持服務體系。深化中小銀行改革,完善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加強內源性資本補充,拓寬外源性補充渠道,增強資本實力,培育核心競爭力。深化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改革,打造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增加有效資本供給。二是加強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按照市場化、法治化的原則,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為服務實體經濟和防控金融風險提供機制保障。進一步完善各司其職、有效制衡、協調運作的「三會一層」架構,促進加強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深度融合。強化金融機構資本管理和償付能力管理,建立風險、發展與效益平衡的激勵約束制度,推行風險為本的企業文化,提升風險抵禦能力。
最後,豐富風險化解手段,加大風險處置化解力度。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永恆的主題。一是鞏固前期整治成果,防止風險反彈回潮。保持監管定力,推進資管行業轉型發展,防範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風險,密切監測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等重點領域風險狀況,努力實現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持續開展股權和關聯交易整治,堅決打擊股東違法違規行為。穩妥有序處置網路借貸、私募股權等重點領域非法集資活動,維護 社會 大局穩定。二是積極處置化解新增暴露風險。抓住中小銀行機構等重點群體,針對不同類型風險分類施策、「精準拆彈」。通過債委會、市場化債轉股等多種方式,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提高處置效率。三是強化日常風險監測評估。做實資產分類、做好壓力測試、摸清風險底數、前瞻制定各類風險處置應急預案。根據情況變化及時評估、調整、補充相關政策措施,防止局部風險擴散蔓延。
0
⑵ 金融政策密集落地 精準發力戰疫情穩經濟
記者3月4日從央行網站獲悉,人民銀行會同財政部、銀保監會3日召開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暨電視電話會,提出了下一階段多項工作要求,涉及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註重靈活適度、加強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建設等。這是最近一段時間內相關監管部門對金融發力戰疫情穩經濟的又一次重要部署。
最近一段時間,央行、銀保監會等部門相繼出台多份重要文件,部署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業內人士表示,最近陸續落地的多個金融政策在力促信貸「擴總量」的同時,強調對疫情防控重點企業以及中小微企業的精準支持。與此同時,房地產金融政策將堅持「房住不炒」基調,保持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
政策力促信貸投放「量增價減」
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暨電視電話會強調,金融部門要把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在堅持法制化、市場化的原則下,切實採取措施,深挖潛力,讓利企業,降低融資成本,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註重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完善宏觀審慎評估體系,釋放LPR改革潛力。
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和降低融資成本已成為當下金融政策的著力點。在擴大信貸投放能力方面,央行綜合運用中期借貸便利、公開市場操作、常備借貸便利等工具,滿足金融機構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流動性需求,銀保監會則單獨或會同相關部委相繼出台多份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務文件,督促銀行保險機構開辟金融服務綠色通道,保障信貸資源供給,全力滿足疫情防控企業合理融資需求,並要求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遊等行業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壓貸。
在降低融資成本方面,央行通過下調MLF利率、公開市場操作逆回購利率等政策利率引導LPR下行。與此同時,央行還設立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並由財政給予貼息,確保抗疫重點企業貸款利率低於1.6%。最近,央行再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專用額度5000億元,同時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至2.5%。
伴隨著政策的快速落地和落實,信貸投放「量增價減」趨勢明顯。銀行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當前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抗擊疫情合計信貸支持超過1.25萬億元,與此同時,重點企業的資金成本負擔也明顯下降。以政策性銀行為例,截至2月末,農發行共計對242家央行名單內的全國性重點企業審批貸款180.58億元,對209家企業發放合格貸款,共計101.65億元,加權平均利率2.45%,低於優惠利率上限60個基點。
精準施策中小微企業成重點
業內人士表示,應對疫情的信貸「擴總量」並非大水漫灌。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近期的信貸「擴總量」呈現明顯的定向和結構性特點,因此資金釋放並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更強調將資金投向疫情防控重點企業以及中小微企業,有助於幫助企業復工復產,經濟平穩運行。
上述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暨電視電話會就明確提出,「向疫情防控保供企業提供快速精準支持」、「加大對疫情影響嚴重地區、行業、企業的融資支持,強化對先進製造業、脫貧攻堅、民生就業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等領域的普惠性資金支持」。
近20天內,國務院召開4次常務會議,均提到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尤其要求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加大信貸投放,加大中小微企業金融專項債券的發行力度,以及加強對中小微企業中長期貸款,不盲目抽貸斷貸等。
為鼓勵銀行向小微企業發放貸款積極性,近期銀保監會也對不良認定作出臨時調整。3月1日,銀保監會等五部委發布《關於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實施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的通知》要求,對於2020年1月25日以來到期的困難中小微企業貸款本金,以及2020年1月25日至6月30日中小微企業需支付的貸款利息,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根據企業申請,給予企業一定期限的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安排。該通知還強調對於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的貸款,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堅持實質性風險判斷,不因疫情因素下調貸款風險分類,不影響企業徵信記錄。
農發行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央行在核批給三家政策性銀行的年度貸款計劃中,共拿出3500億元作為專項信貸計劃,明確要求包括農發行在內的三家政策性銀行專項用於支持受疫情影響的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這項政策的出台,可充分發揮農發行作為政策性銀行當先導、補短板、逆周期的特殊作用,撬動其他社會資金擴大對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的信貸支持力度。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當前,中小微企業普遍面臨流動資金緊張,當前一系列金融措施將發揮較為明顯的「救急」作用,緩和疫情短期內對中小企業生存、運營帶來的負面沖擊。
房地產金融政策將保持一致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暨電視電話會也明確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和「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要求,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
最近一段時間,一些地方的房地產政策有所調整,個別銀行在個別地區針對部分客戶的房貸首付比例有所下調,引發市場對房地產金融政策松動的猜測。「從會議的表態來看,房地產金融的整體基調沒有發生變化,個別銀行的調整也沒有突破政策底線。」溫彬說。
3月1日,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如期啟動。按照央行對房貸定價基準轉換提出的特別要求,存量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在轉換時點的利率水平應保持不變,這也主要是為了貫徹落實房地產市場調控要求。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我國市場流動性將繼續處於合理充裕狀態,市場利率有望進一步下行。在這種情況下,房貸利率或有一定下行空間。但較為優惠的房貸利率,將主要集中在首套房貸,旨在降低剛需購房者負擔,而對二套及以上的房貸仍將執行較高利率。(記者 張莫 向家瑩)
⑶ 疫情導致全球經濟幾乎停擺,該如何穩定當前市場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劇烈波動 ,由於疫情迅速擴散嚴重影響了生產、投資、貿易、消費等領域,進而影響了全球的經濟發展。面對疫情人們應該繼續保持防範意識,不再引發大面積感染 。其次保障醫療體系高效運轉 ,讓病人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治療,保證國民的健康,讓經濟能穩步運行 。很多企業的破產、轉型也意味著很多人面臨失業,降低失業率是目前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其次針對企業,也應該制定一些政策,企業在守法經營的前提下,政府給予一些競爭空間,讓每一個企業都有機會競爭,得到鍛煉。其次要維護好廣大群眾的利益,全民的利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進而帶動全民消費,促成各行各業的經濟發展。
⑷ 「世經研究」央行:在加快金融改革開放中保持金融穩定
一、事件背景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給國內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造成嚴重危害,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經濟狀況步入低谷。全球范圍疫情快速蔓延,對全球經濟造成了較大的沖擊。同時,全球金融市場發生了較大程度的動盪。目前疫情控制基本穩定,金融市場仍面臨一定挑戰。「後疫情世界」金融穩定可能面對的風險挑戰包括:
一是大規模政府救助與經濟刺激措施將導致政府赤字和政府債務的大幅上升,財政的穩健性嚴重下降。在經濟復甦和財政收入增長乏力的情況下,政府赤字和債務的過快增長,會形成政府債務違約和政府信用危機的風險,進而會威脅到國家乃至全球的金融穩定。
二是政府大規模信貸擔保、中央銀行大規模再貸款、商業銀行大規模放貸、企業大規模發行債券等,都會使企業的債務規模進一步擴大,杠桿水平進一步上升。由此會進一步加重企業的債務負擔,影響企業的持續 健康 發展。
三是中央銀行大量購入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大量再貸款和再貼現,形成大規模的基礎貨幣投放,從而形成巨大的通貨膨脹潛在壓力。
四是政府提供大規模信貸擔保,銀行放寬信貸風險審核要求、提高貸款風險容忍度及降低貸款利率等措施,會使銀行不良貸款及風險損失大幅上升,利潤大幅下降。
五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制定的銀行資本監管標准關於損失吸收能力的要求並沒有完全落實,一些標准要求被放鬆,一些標准要求被延期,還有一些標准要求尚在過渡期。
六是各國為抗擊和阻斷疫情蔓延,都普遍實施了嚴格的封閉、隔離措施,使原有的產業鏈、供應鏈、貿易鏈、資金鏈、債務鏈及信用鏈等都受到嚴重沖擊破壞,疫情後面臨著重新建立和疏通的挑戰。
8月30日,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主辦、CF40資深研究員肖鋼牽頭負責的《2020·徑山報告》正式發布。CF40特邀成員、央行研究局局長王信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我國金融風險由前幾年的快速積累逐漸轉向高位緩釋,但金融風險正在呈現一些新的特點和演進趨勢。要平衡好推進改革、加強監管、防範道德風險與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之間的關系,在加快金融改革開放中保持金融穩定。
2020年,央行繼續深化金融改革開放。深化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改革。積極發展債券市場,繼續推動債券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金融基礎設施統籌監管與建設規劃。深化中小銀行和農信社改革,進一步健全政策性銀行治理結構。積極穩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深入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支持自貿試驗區、自貿港等在外匯管理改革方面先行先試。完善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但是,與此同時防範金融風險。重點領域包括:部分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房地產市場風險以及境內外金融風險疊加共振可能性增大。
第一,既要支持三農、小微、民營等經濟薄弱環節,又要防止金融機構不良資產上升,進一步增加中小銀行脆弱性。第二,既要逐步進行風險處置、釋放壓力,又要防止處置風險的風險,加大經濟下行壓力,引發區域性甚至系統性風險。第三,既要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通過競爭提質增效,又要防止能力和競爭力不足帶來的風險。第四,既要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減少貨幣錯配和對美元體系的依賴,又要統籌協調好資本項目開放和人民幣匯率機制完善。第五,既要發揮金融 科技 促進創新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又要防止其過度創新,放大金融風險。
針對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新變化,商業銀業要 探索 走出一條創新務實的發展之路。一是扎實開展中小企業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對普惠貸款規模實行計劃單列,確保貸款快速增長。完善績效考評機制,提高普惠績效考核權重。把握融資政策,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做到能貸盡貸,能延盡延,能減則減。二是加大金融 科技 產品創新應用。由於中小企業為數眾多,應加速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與雲計算等金融 科技 與普惠金融的結合,實現智慧營銷客戶,智慧識別風險,智慧管理考評。大力發展數字供應鏈金融,降低企業融資風險與履約風險,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積報尋求政府與 社會 各方的支持與合作。藉助政府、協會、商會與大型企業,廣泛了解客戶融資需求,識別潛力客戶,降低融資風險,營銷優質客戶。
從「嚴防死守」向「主動經營」轉變。有效應對新冠疫情,科學防控是關鍵。銀行本身就是高風險行業,嚴防死守不是上策,經營風險才是王道。本次疫情最受傷、最無助的群體是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要包容「有貢獻」「有潛力」「有缺陷」的客戶,不懼貸、不抽貸、不壓貸、不惜貸。但是,不良貸款率不是越低越好,必須平衡處理好風險、業務、效益三方關系。新冠疫情後要重塑風險考核和管理機制。
從「線下為主」向「上下融合」轉變。一是「營銷+ 科技 」。銀行數字化轉型首要任務是如何加快把存量客戶「遷移」到線上,推進獲客、產品、服務線上化,有效降低人均管戶成本。二是「管理+ 科技 」。這次疫情表明,沒有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先進技術的支撐,科學防控都是空話。對銀行而言,數字化轉型的三大目標主要是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客戶體驗。
從「自我發展」向「構建生態」轉變。受新冠疫情影響,一些企業甚至行業的龍頭企業,自身非常 健康 ,但發展的生態被疫情破壞了,導致其面臨倒閉的困境。同樣,銀行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不能僅靠機制物資推動發展,而要以情懷格局構建發展生態。一是構建 社會 生態。新冠疫情後,銀行不能一味地追求自我發展,要以利他的精神和情懷,積極投身 社會 治理體系和信用環境體系建設。二是構建客戶生態。新冠疫情後,銀行要把客戶作為決定生死的戰略物資去儲備,加大對受疫情影響客戶、地方經濟、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幫助他們共渡難關。
⑸ 穩定有基礎 政策有空間——透視我國金融形勢
新華社北京3月26日電 我國疫情態勢向好、經濟發展有序推進,這成為國內金融市場穩健運行的基石。但全球疫情蔓延、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加大,不免給我國金融市場帶來外部壓力。近期我國金融市場表現如何?怎樣支撐市場持續平穩運行?未來宏觀政策工具箱還有哪些工具?
逆境中彰顯難得韌性 金融穩健運行有三大支撐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面對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中國金融市場表現頗為穩健。人民幣匯率總體穩定,中國股市平穩運行韌性較強,債券市場違約規模保持在正常水平……
「我國金融市場經受住了考驗,表現出了高度的穩定性,波動幅度很小。」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認為,目前中國的金融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市場預期也比較穩定。
中國已經是一個世界性的金融大國,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信貸市場和外匯儲備規模,擁有世界第二大的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保險市場。中國金融市場的穩健運行,對穩定全球金融市場信心至關重要。全球看見了,中國經濟金融均彰顯出難得的韌性。
金融穩健運行的「底氣」源自哪裡?這源於國內疫情防控成效明顯,源於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改,也源於近年來中國金融改革的重要進展。
當前,以武漢市為主戰場的全國本土疫情傳播已基本阻斷。疫情形勢是影響金融市場非常重要的變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為恢復經濟、穩定金融創造良好環境。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憑借國內巨大的市場、齊備的生產要素等優勢展現出了較強韌性和較大迴旋餘地,長期向好的大趨勢沒有變。
「我國實體經濟已經在邊際改善。」陳雨露分析,從3月以來支付結算數據和存貸款數據動態來看,實體經濟持續向好。
隨著全國范圍的復工復產正在積極有序推進,上市公司復工率已經超過98%,企業資金往來和資金周轉速率明顯加快,經濟活躍度正在修復。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穩定器」「動力源」的作用將進一步凸顯,中國經濟廣闊的發展空間將為金融市場穩定發展奠定基礎,中國資產吸引力也將不斷上升。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隨著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金融領域開放的不斷推進,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不斷提高。
數據顯示,當前股票市場的杠桿資金總量與2015年高峰時相比已經下降了80%,高比例質押上市公司數量較高峰時期已經下降了1/3,銀行資本充足率和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達14.6%和247%……
近年來,金融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下好「先手棋」,維護了金融市場平穩運行。
金融精準施策 穩定市場支持實體
貨幣金融政策是應對突發事件沖擊、恢復經濟增長的重要政策手段。疫情發生以來,金融部門加大逆周期調節的力度,保障流動性合理充裕,把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金融市場開市後,2月3日和4日人民銀行累計開展1.7萬億元短期逆回購操作投放資金,對維護市場流動性和金融市場平穩運行發揮了關鍵作用。
「超預期提供流動性保證了銀行體系和貨幣市場流動性的充裕,及時穩定了市場情緒,確保疫情防控特殊時期金融市場平穩運行。」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說,同時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
與此同時,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也為疫情防控和恢復生產提供了資金保障。此次戰「疫」政策指向非常明確,就是支持實體經濟。為此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政策也非常具有針對性,核心目的就是保障企業資金流,同時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運用定向工具精準支持保供復產。前期設立的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以及後增加的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已經累計使企業獲得優惠利率貸款超3300億元,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引導市場利率穩步下行。疫情發生以來,公開市場逆回購、中期借貸便利中標利率、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先後各下降10個基點,帶動市場整體利率下行。2月一般貸款利率為5.49%,比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前下降了0.61個百分點。
——間接和直接融資共同發力。目前我國銀行機構為抗擊疫情提供的信貸支持已超過1.8萬億元,並安排小微企業到期貸款本息延期還款;今年前兩個月交易所市場股票、債券合計融資約1.3萬億元。
金融穩,經濟穩。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在戰「疫」過程中,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之間建立了良性而有效的雙向互動。一方面,我國實體經濟復工復產有序開展,為金融穩定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另一方面,金融體系平穩運行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強大的支持,金融市場預期的穩定也提振了投資和消費信心。
政策空間大彈性足 做好應對挑戰的充分准備
當前,我國零星散發病例和局部暴發疫情的風險仍然存在,全球疫情大流行,對世界經濟造成嚴重沖擊,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加劇,這對我國的經濟金融發展帶來新的挑戰。與此同時,在國內逐步恢復正常生產經營秩序的過程中,中小微企業仍然面臨較大壓力。
面對國內外挑戰,我們無懼風雨,我國宏觀政策的空間和工具儲備是充足的。
未來,我國宏觀政策工具仍然較為豐富,具有較大的操作空間。專家認為,未來可適時加大公開市場操作,調整MLF中標利率,適時定向降准等。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還曾提到,將綜合考慮經濟增長、物價水平等基本面情況,適時適度調整存款基準利率。
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南西北風。事實上,面對國際市場風雲變幻,我國仍堅持改革,用足用好現有政策空間和工具手段,以應對各種潛在的風險和挑戰,同時,著力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協調。
陳雨露表示,金融系統將會按照既有的政策框架和市場化、法治化的原則,准確把握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的階段性變化,因時因勢調整政策的力度、節奏和重點。
「在全球降息大潮開啟和通脹壓力仍存的情況下,中國貨幣政策調控方向展現出定力,不僅堅持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利率增速相匹配的基本思路,也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保證金融讓利於實體經濟的方向不動搖。」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認為,這一方面保留了政策空間,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大水漫灌。
當前,我國金融市場面臨的內外形勢依然復雜嚴峻,需要保持清醒頭腦,加強對國際金融市場運行的監測,做好政策儲備,決不可掉以輕心。
中國經濟金融政策應對及時、空間大、彈性足,相信下一步中國金融市場將繼續穩定運行,進一步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對穩定全球金融市場信心作出重要貢獻。
⑹ 23條舉措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金融服務,這將帶來哪些影響
據悉,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印發《關於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金融服務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從支持受困主體紓困、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促進外貿出口發展三個方面,提出加強金融服務、加大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的23條政策舉措。新出台的舉措中,有的與重要農產品產銷、能源供應有關,有的涉及物流航運,有的旨在強化對產業鏈供應鏈核心企業的支持。而這些金融舉措背後,是一項項貨幣政策工具發揮功能:優化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抓實碳減排支持工具落地,用好用足民航應急貸款等工具,設立科技創新再貸款。為促進外貿出口平穩發展,新出台的金融舉措優化了外匯和跨境人民幣業務辦理。比如,為便利企業開展跨境融資,在開展外債便利化額度試點的企業類型中,新加入“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再如,此前減半收取的中小微企業外匯衍生品交易相關的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手續費,此次直接改為免收。
⑺ 金融企業應積極應對疫情發展社會經濟
【導讀】近日,國家財政部發布了有關省屬金融企業在疫情期間發展社會經濟的有關政策,力求在疫情防控的同時,促進省屬金融企業逐步進行經濟的發展,其中有四項針對性政策,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學習和領會一下。
1、及時開辟服務綠色通道
按照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原則,簡化優化審批手續,切實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高效的綜合金融服務。江蘇銀行要求分支機構、省信用聯社指導各農商行專設防疫抗疫應急資金綠色窗口,安排專人劃轉應急資金,保障資金及時到位。紫金保險主動擴展保險產品保障范圍,簡化理賠流程和證明材料,並優先處理、預先賠付。省再擔保集團大力壓縮業務審批和服務周期,將疫情防控項目辦結時限控制在3個工作日之內。省農擔公司對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名單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請300萬元及以下的項目,在疫情期間簡化現場盡調要求,確保項目及時審批不誤農時。金財公司對所投資的企業,因疫情影響導致生產經營出現階段性困難的,通過延展業績考核期限、調整業績考核要求等方式,緩解企業經營壓力。
2、創新推出專項金融產品
江蘇銀行創新推出「抗疫專項貸」,首批提供緊急融資額度100億元,重點支持全省疫情防控物資生產企業。華泰證券積極推進多個疫情防控支持項目,牽頭承銷發行市場首單民營企業疫情防控資產支持票據,助力疫情防控物資生產。紫金保險設計推出針對企業復工復產需求的保險產品,為經濟社會秩序恢復提供專屬保障。省再擔保集團設計防疫專項擔保產品,安排專屬額度,為重點企業提供融資便利。
3、積極落實房租減免政策
省屬金融企業結合實際制定房租減免和延遲收取的具體方案,確保政策落實到位,支持相關企業渡過難關。省農村信用聯社部署全省農商行對經營用房出租情況進行全面排查,預計將對五百多個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免房租近1600萬元。江蘇銀行預計對受疫情影響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免房租112萬元,並採取延期收取房租措施。
4、制定實施降費讓利措施
江蘇銀行制定利率優惠和手續費減免專項政策,加大對疫情防控相關企業的支持力度。省農村信用聯社要求各農商行在政策、資金、利率等方面對受疫情影響客戶予以專門傾斜,有效降低客戶負擔。省再擔保集團實施再擔保費減免優惠,對受疫情影響較大地區的合作機構,以及相關防控物資重點生產企業,免收再擔保費。省農擔公司對屬於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減半收取擔保費,做到精準發力。
以上四項財政政策是為堅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制定的,省財政廳積極履行省級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職責,優化管理考核,加強服務協調,引導督促省屬金融企業做好疫情防控和應對工作,要求省屬金融企業主動發揮金融行業優勢,創新落實一系列措施,努力服務疫情防控大局和經濟社會發展需,各地已經開始實施了,相信經濟的發展會很快步入正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