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什麼叫金融答卷

什麼叫金融答卷

發布時間: 2023-07-03 16:59:45

『壹』 銀行招聘考試考什麼考試時間是多久

各位正在為銀行招聘考試而備考的同學們,大家好!高頓公考在這里又和大家見面了,近期各大銀行發布了很多社招和招聘實習生的最新公告,深受大家的熱烈討論,小編在這段時間里也是收到了大家私信留言的各種問題,比如說,報考銀行需要考什麼科目?銀行考試主觀題考什麼?銀行招聘考試考什麼科目等等,為了可以更好的為大家解決疑惑,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銀行招聘考試考什麼?考試時間是多久?

根據調查了解,銀行招聘筆試考試科目為:《行測》、《申論》、《綜合知識》、《英語》、《性格測試》。商業銀行筆試科目主要以《行測》、《經濟金融》、《綜合知識》、《英語》。人民銀行筆試科目主要以《行測》、《申論》或者《行測》、《經濟金融》。銀行招聘考試確切的考試內容,需要根據招考公告和所報職位的要求來確定。

因為各地銀行單位的不同,招聘方式與考試題目類型也是不一樣的,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非常注重應聘者的基本素養。根據歷年的情況來看,絕大部分考生普遍認為銀行的招聘考題是非常靈活的、在考試內容上作弊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為客觀題是非常多的,根本就沒有固定的標准答案,即使10個人同時回答,也能答出不一樣的內容,完全考評考生自身的素質和各方面的能力。

銀行招聘筆試考試一般是2—3個小時。其實如果有了解過公考的學生,不難發現這其實就是行測,這一板塊佔50%左右(不過各大銀行情況不一樣,工商銀行比較特別,行測部分能夠佔到90%)。關鍵是題量很大,而且難易程度是偏難,所以備考中必須掌握好的方法,勤練習,才能提高成績。英語包括閱讀理解、單詞選擇、完形填空等。銀行招聘中的英語的難度系數相當於托業英語,每家銀行考試時間和考試數量不同,但根據歷年的考試情況,銀行筆基本控在200左右,考試時間在2到2個半小時左右。另外銀行中,中行和工行等部分銀行是分版塊計時答卷,交行等部分銀行是統一計時答卷。

以上就是關於銀行招聘考試考什麼?考試時間是多久?的全部內容了,感謝大家的耐心觀看,高頓公考將會為大家全天不定時更新發布關於銀行招聘的更多精彩資訊與問題解答,助力各位考生可以安心備考,為大家解決疑惑,並且文字下方還有小編為大家搜集到了各種銀行招聘考試的復習資料,大家點擊鏈接就可以免費領取。

銀行招聘考試復習資料在線免費領取

『貳』 金融英語以後可以干什麼工作

金融英語證書考試(FECT,Financia English Certificate Test)是中國人民銀行為了提高金融行業專業人才的英語水平,開拓國際金融業務,更好的順應

中國加入WTO之後的國際、國內環境而開設的英語水平測試。
1994年,為適應金融業改革發展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需要,加快我國金融業與國際接軌的步伐,同時面向未來,為國家和各金融機構培養既精通現代金融知識、又能運用英語從事金

融業務及管理工作的跨世紀的中、高層復合型人才,促進金融職工隊伍素質的全面提高,中國人民銀行與國家教委聯合發出《關於建立<金融專業英語證書考試制度>的通知》(銀

發[1994>107號],在全國試行金融專業英語證書考試制度。
FECT考試針對不同程度,分為銀行綜合類(初級)、金融英語類(中級)和高級(目前還未開設)三個層次,使用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銀行協會共同編寫的教材,要求通過考

試的學員達到較高的英語水平,能夠適應國際金融業務的工作需要。
該考試是全國第一個國家級的行業性英語證書考試,比社會上一般的英語等級考試更接近金融業務的實際。
考試分初級(銀行綜合類,含聽力)和中級(《經濟學》、《會計學》、《銀行業務》〔含聽力〕、《法律》)兩個等級的考試,考生也可直接報考中級。金融英語專業證書考試出題、答卷完全使用英語,對考生英語有一定要求。
FECT考試每年一次,考試時間為每年五月份的最後一個周末。
整個考試堅持嚴格要求,嚴密組織,嚴肅紀律的原則,樹立了考試的權威與信譽,為金融系統培養了大批既懂現代金融業務,又精通外語的中高層復合型人才。從1995年開始考試

至2002年底,全國報考金融專業英語證書考試的共有151149人(次),其中106300人(次)報考初級(銀行綜合類)考試,17810人取得合格證書;44849人(次)報考銀行類中級

考試,6582人(次)取得單科合格證書,僅有430人取得中級合格證書。
FECT中級考試教材原版引進香港銀行學會會試教材,獲得中級合格證書者,可申請參加香港銀行學會其他考試,通過者,可申請成為香港銀行學會會員。該學會全部由香港銀行業

精英組成,系香港金融界最具權威的機構。
此外,每年單科考試成績在全國名列前茅者,將有機會赴香港銀行學會考察,獲得香港銀行學會提供的獎學金,通過進一步面試、筆試者,可申請加拿大著名大學獎學金,赴加學

習。
目前,很多優秀學員通過認證考試後,已被調整到國際業務部門或被提拔使用,還有部分學員已派往駐外機構,對金融業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

金融就業新護照:金融專業英語證書融街是北京的金融中心,計劃將在2008年全面建成。據了解,目前金融街有從業人員3萬

人,全面建成後,還將新增約7萬個就業機會,急需一大批金融優秀人才。誰是將來在職場勝出的優秀金融人才?毫無疑問,是復合型金融人才,他們有著共同的就業護照:金融專

業英語證書。
在北京隨著金融圈的建立,與國際相關聯的金融業務的不斷增加,對金融人才的語言要求也就更高。金融行業的國際性越來越強,國內金融機構急需既懂專業知識,又精通金融外

語的復合型人才;同樣對於外資機構來說,既具備專業知識,又懂得金融專業英語的人才也是不容易找到的。
對此,中國人民銀行與國家教委聯合創立了《金融專業英語證書考試制度》(FECT),這是第一個國家級行業性英語證書考試,考試是為培養既懂專業英語又精通銀行業務的

復合型金融人才而建立的。金融專業英語證書考試比社會上一般的英語等級考試更接近金融業務的實際,主要是面向金融系統專業人員的英文專業知識,尤其是國際金融方面的知

識和能力進行綜合性的全面測試,具有很強的專業性。
自2002年起,金融專業英語證書考試已經開始面向社會開考,不僅金融系統在職職工,各高等院校在校生甚至社會上有志於從事金融事業的人員均可報考。
近年來金融專業英語證書考試報考人數越來越多,不僅國內部分銀行在錄用員工時要求應聘者具有該證書外,部分外資銀行也要求應聘者具有該證書。金融專業英語證書已經成為金融就業的新護照。

金融專業英語證書對金融業的影響金融專業英語證書》考試是為培養既懂專業英語又精通銀行業務的復合型跨世紀金融人

才建立和實施的。作為全國第一個國家級的行業性英語證書考試,它比社會上一般的英語等級考試更接近金融業務的實際,因此,更受到了各金融機構的歡迎和支持,考取《金融專業英語證書》的優秀學員很多已被調整到國際業務部門或提拔使用,還有部分學員以派

往駐外機構,對金融業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
在《金融專業英語證書》考試(FECT)委員會2001年度全體會議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

廷煥針對保護人才的問題特別強調:各銀行在證書的作用上,如:上崗資格、職稱評定、外派資格等,要盡快作出明確要求。要建立鼓勵政策、獎勵機制,對涉外崗位可提出明確

要求。
中國人民銀行與國家外專局已就FECT(金融專業英語證書考試)與BFT(出國培訓備選人員外語考試)合作達成協議。FECT考試合格後,可直接在所在地區BFT考點報名參加BFT的口

語測試。口語成績將與FECT的成績綜合計分,合格者獲發BFT相應級別的證書。FECT成績發布後,考生可自願報考BFT口試。
金融專業英語證書考試(FECT)委員會特別強調了要加強行業認證並提出歡迎具備此證書的復合型人才加入銀行系統。
2002年此項考試已向社會全面開放,這一行業性的英語考試將對社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FECT人才銀行喊渴
在金融專業英語證書考試(FECT)委員會2001年度全體會議上,考委會主任、中國人民銀行

副行長劉廷煥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銀行系統特別歡迎持有金融專業英語證書的復合型人

才。
由中國人民銀行與國家教委聯合創立的《金融專業英語證書考試制度》(FECT)是第一家國

家級行業性英語證書考試。該考試的證書可作為在金融部門從事相應的涉外業務工作,參

加涉外培訓、職稱評定和各類畢業學生進入金融部門就業等方面的參考依據。
這項制度從1994年制定1995年開始實施,幾年來,全國共有10萬人次參加了考試,僅1萬人

獲得了初級或中級證書,但這遠遠不能滿足金融系統的需要,尤其是業務越來越趨於國際

化的需要。
今年,金融專業英語證書考試(FECT)委員會特別強調了要加強行業認證並提出歡迎具備此

證書的復合型人才加入銀行系統。
目前,很多通過認證考試後的優秀學員,已被調整到國際業務部門或提拔使用,還有部分學員已派往住外機構,對金融業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通過培訓,學員可熟悉基本的業務概念和術語及一般的業務程序和原理,能聽懂日常會話

和一般的業務交談,具有在篇章水平上運用英語基本語法知識的能力,能看懂與金融業務

有關的文字材料,擬寫業務文件。 參考資料:http://bbs.hbu.e.cn/cgi-bin/YZBBSWEBSKINS-A/bbsgcon?board=ICC&file=G.1071061270.A&num=55

『叄』 經濟危機後的鄭州經濟形勢拜託各位大神

這一篇是鄭州經濟危機調研團在調研後的報告,別全都照抄啊,里頭的數據對我肯定有用, 鄭州經濟危機調研組調查成果展示 根據小組為期七天的調查走訪,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成果展示: 一.汽車行業 對於汽車市場的調研,過程在前文已經詳細提到.我們採用的是采訪與問卷的方式,對鄭州地區五家汽車銷售公司進行了訪問。通過談話與問卷,我們獲得了很有價值且出乎意料的結果。根據我們的調查結果,鄭州地區汽車行業的一些基本情況如下: 1. 銷量穩中上升 接受訪問的五家銷售公司都向我們表明,09年上半年正是汽車銷售的暖季,業內人士對汽車市場的整體走勢很樂觀。在經歷08年的經濟嚴寒之後,09年上半年鄭州地區汽車市場呈現出「暖春」,除個別車型外(例如一些進口高端車),大部分汽車的銷售量都有所增長,尤其是國產中低端車型,鄭州日產、奇瑞兩家銷售公司對此持肯定態度。五家銷售公司透露出的信息都讓我們感受到他們對市場的信心。 2. 單價有所下降 09年上半年以來,隨著消費需求的回升,汽車價格相應下降,這與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不無關系,由於購置稅調整,使得生產成本相應下降,1.6L以下排量的汽車價格下降較為明顯。同時,由於政府對於下鄉汽車的補貼,這類車型受益較大。但是高端車市場卻基本保持平穩,有些大排量的汽車受稅率上調的的影響價格不降反升,但汽車市場整體價格形勢是下降的。 3. 利潤狀況平穩 五家汽車銷售公司反映,將經濟危機後的通脹因素以及稅率因素考慮在內的話,他們這半年來的利潤狀況平穩,雖然整體來說單價下降,但是相應的銷量的增加也很明顯,再加上政府相關方面的補貼,09年上半年情況還算不錯,他們對未來半年的汽車市場充滿信心。 上邊的三點是綜合五家公司的反映所做出的總結,由於是業內人士所作的評論,可信度應該不會很低。謹慎起見,我們又分別請接待我們的幾家公司的業內人士填寫了問卷,希望在從問卷調查結果中獲取一些信息,下面對問卷調查結果作出描述。第一個問題問及金融危機對汽車市場的影響,五家公司之中,三家公司認為影響一般,兩家公司認為沒有,這與之前談話中的信息基本一致。第二個問題所問金融危機對企業銷售收入的影響,情況類似於第一題,結果類似,四家公司認為一般或基本沒有。第三個問題是展望性的問題,是對市場行情的看法,有四家公司認為汽車市場會持續轉好,一家公司選擇基本保持平穩。第四個問題問及金融危機對消費傾向的影響,省油與汽車使用價值被銷售人員視為關鍵因素。第五題問到了對於宣傳廣告的看法,除一家公司選擇中立,一家公司放棄外,其餘三家公司選擇比較同意,顯然,他們對此問題比較審慎。第六題中涉及到油價問題,大部分公司持不太樂觀的態度。對於第七題中問及的行業就業率,五家公司基本持樂觀態度。第八題所問金融危機下的汽車價格,兩家公司選擇平穩,三家公司選擇持續下降,與談話中的情況也頗為符合。第九題的結果顯示,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營銷型人才需求量較大。在第十題問及金融危機下汽車行業的競爭力時,結果中產生了分歧,有兩家公司認為下降,三家公司認為加強。整體來看,問卷的結果基本與訪談所獲得的信息一致,汽車市場的確透著絲絲暖意,各種因素會在其中,至於哪種因素是決定性因素,卻不好回答,只能靜觀其變,觀察市場後期狀況。對此我們會繼續關注。 二、房地產市場 對於房地產市場,我們採取了與汽車市場調研相似的方法,選取了五個房地產樓盤進行調研,依然採取了訪談與問卷相結合的方法。我們所抽取的樣本類型與層次都具有代表性,可以用來反映整個地區房地產市場的基本狀況。通過訪問與問卷的結果,近半年來鄭州地區的房地產市場基本狀況有以下幾點。 1. 房價有所上升 鄭州地區的房價在全國范圍內屬於中等水平,近半年來房價有所上升。這與09年年初以來成交量的上升有直接關系。業內人士的看法是,雖然08年房地產市場受經濟危機影響較大,大多數潛在的買房者都選擇了觀望,可是09年以來房價一直穩中有升,尤其是在三四月份,市場透出繁榮之兆,大有超過危機前的水平的趨勢,因此08年後半年的觀望群體在此時紛紛選擇了買房,這又反過來帶動了房價的上漲,因此房地產市場在上半年也經歷了一場暖流。 2. 需求有所波動 正如前文所說,08年後半年的觀望群體在09年的紛紛開動引起了需求的上漲,但是在這個群體的需求放緩之後,情況又有所改變,七八月份是房地產市場的淡季,業內人士說這時的情況比不上三四月份,但是今年的淡季較08年確已經是很紅火了,成交量明顯上升。接下來的九、十月份是房地產銷售的旺季,業內人士稱之為「金九銀十」,受訪問的五個樓盤對接下來的時期信心十足。 3. 成交量穩中有升 房地產市場經歷了三四月份的暖春,在淡季七八月份場成交量依然可喜。接受訪問的五家房地產樓盤均稱自己這半年來的成交量較去年有很大提升,基本可以與經濟危機前相匹敵。成交量的上升似乎流露著市場復甦的氣息。他們稱房地產市場已經基本從去年的陰影里反過身來,接下來的一段時期也必將越來越好。這種狀況確實出乎意料,但是受訪問的樓盤相關人員在向我們介紹樓盤狀況時,紛紛指出樓盤已經售出很大的一部分,新規劃樓盤在開盤前也已經有人提前預定。 4. 問題依然存在 在問及現在房地產市場存在的問題時,接受訪問的業內人士都發表了一些看法。鄭州地區的房價雖然在全國范圍內屬於中等水平,但是高速的城市化過程並不能解決城鎮居民住房難的問題,很多人依然處在買不起房的狀態,而另一端高端樓盤卻一片火熱,但買房者多為城市上層階級,其中外地富商和高級公務員佔了很大一部分。高端房地產市場高速發展的同時,經濟適用房的發展卻跟不上,階層的分化在房地產市場中十分嚴重。接受訪問的五家房地產樓盤中有兩家的檔位很高,房價處於8000元以上。業內人士也稱,對於一般老百姓,現在鄭州與周邊熱火朝天建設的樓盤大都是買不起的,即使付得了首付,月供也是一大問題。其他的很多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這里不再贅述,總之,問題依然存在,而且在短期之內無法解決。但是現在房地產市場的回暖確是事實。 三、證券市場 證券市場的調研難度很大,原因是雙方面的,我們自身相關知識的匱乏是其一,另一方面,證券公司所反映的信息也很簡要。我們經過多番嘗試,走訪了兩家證券公司,獲得了一些信息並與周邊熟知的股民交流,卻無法得出十分翔實的信息,因此只能對概況做出以下描述。 1. 陰影2008 逐漸走出 在中國股市2008年遭受重創之後,鄭州地區證券市場情況在09年有所起色,證券公司咨詢人員稱,09年中期以來的成交量在增加,咨詢人數明顯增多。隨著實體經濟領域的暖流出現,很多人對股市的信心似乎有所回升股民的數量有所增加。 2. 股民的態度更加謹慎。 相對於07年,股民的態度更加謹慎,很多股民在選擇投資股票時考慮因素增多,散戶在投資時更是小心謹慎。同時選擇投資基金的人數相對07年要少得多 。投資中小額投資的數量在增多,很多人選擇將資金分散,便面出現全軍覆沒的局面。這與現在股市的不確定性休戚相關。 四、居民生活——對100位消費者的調查 這一部分採用隨機調查問卷的方式,收集了100份關於經濟危機對居民生活的影響的問卷。問卷涉及居民生活的很多方面。下面就問卷統計結果對一些情況進行分析。 1. 受調查的群體: 我們採用的是在鬧市區隨機調查的方式,統計後發現受調查群體中從事職業比例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學生=1:4:37:8,受調查人群從事職業以第三產業為主。 2. 對金融危機的了解度與對經濟危機下中國經濟的關注度: 這是問卷的第二個與第三個題目所涉及到的內容,100份調查問卷中,有58%的受調查者說自己對金融危機了解一部分,選擇非常關注的為13%,選擇了解很少的為28%;相應的選擇對金融危機與中國經濟關注度很高的為20%,程度一般的為64%。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一方面,金融危機確實引起了很多人或多或少的關注;另一方面,金融危機對居民生活的影響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深。因此多數人選擇了「了解一般」,「關注度一般」等選項。 3. 金融危機後的家庭收入與個人薪酬: 60%的問卷中這個問題的選項是不變,有14%增加,26%減少。這組數據可以與第六個問題中個人薪酬的結果對照,在問及個人薪酬的變化情況後,有22%的人選擇了「大幅下降」,44%的人選擇了小幅下降,31%選擇沒有變化,3%選擇薪酬上漲。這兩組數據對照後發現作為家庭收入一部分的個人薪酬,與家庭收入的變化並不完全一致,這種情況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在我們看來,一方面受調查者自身可能受到心理因素的作用而沒有作出客觀的選擇,另一方面,由於通脹等因素的影響,雖然家庭收入沒有變化,消費者卻感覺自己薪酬的購買力降低了,這也就是間接的減少了收入。 4. 金融危機後總體生活水平: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只有4%的人選擇了降低了許多,39%的人選擇了有所降低,57%的人選擇了沒有什麼變化,沒有人感覺生活水平提高了。很明顯,在選擇收入水平與薪金水平的變化時,有人選擇了升高或增加,但是在生活水平這里卻無人感覺增加,當然大多數人認為沒有什麼變化,這與家庭收入的變化情況基本一致。 5. 工作與就業: 第7個問題與第8個問題是關於工作與就業方面的,22%的人很擔心自己會失業,44%的人有些擔心,31%的人認為工作穩定,3%的人認為即使失業也可以及時再就業。關於自己會不會主動換工作,27%的人選擇了不會換,因為世道不景氣,39%的人選擇了不會換,因為別的單位情況相似,還有32%的人選擇要看機遇行事。由這兩組數據可以看出,由於經濟危機後的經濟狀況不好,很多人擔心自己失業的同時對換工作沒有太大信心。 6. 關於投資: 在被問及最近是否會考慮投資的時候,65%的人選擇了不考慮,其中有27%原因在於之前吃過虧,39%是因為對市場沒有信心, 32%的人認為現在正是投資的好機會。這種情況在意料之內,比較審慎的人群占很大一部分,但同時不乏有敢於在危機中投資的人在。 7. 關於消費開支: 在問及是否會再有條件的情況下超前消費時,50%的人選擇了不會,另外半壁江山被選擇會的人群所佔據,這其中選擇不會的有14%是因為感覺壓力太大,36%是因為從不這樣做;選擇會的人群中,5%的人選擇了會有所控制,45%的人選擇了會按照以往的習慣。相對應,在被問及是否節儉開支時,59%選擇了有,41%選擇了沒有。節儉開支的人群中,選擇減少娛樂活動或取消旅遊計劃的居多。 8. 關於消費品牌: 這個題目意在調查消費者在金融危機後對消費品牌的態度,接近於40%的人選擇了更實用的品牌,接近35%的人選擇了價格實惠的品牌,10%左右的人選擇了促銷中的品牌。具備這三種特點的品牌,在受調查者中更受歡迎。 9 .關於個人資產的形式: 個人資產的形式,受調查的人群中,46%為銀行存款,23%為股票,31%為其他形式。銀行存款佔到最大的比例在意料之中,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只是股票與其他資產形式佔到了54%。可見在以第三產業為主體的受調查者人群中,銀行存款已經不再是絕對性優勢的金融資產形式了。 10. 對於金融危機的態度: 最後兩個問題是關於看法態度的問題,49%對大學生在金融危機後的就業形勢比較審慎,29%比較悲觀,17%比較樂觀,5%十分樂觀。這組數據很明顯的顯示出,居民對於經濟危機後的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並不樂觀,當然,即使沒有金融危機,可能依然很多人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很悲觀,這是舊疾,只是在金融危機後更加明顯罷了。最後一個問題與上一個問題對比鮮明,這個問題問及對中國經濟保持較高增長的信心,41%選擇了不好說,38%選擇了有信心,16%選擇了非常有信心,5%對此沒有信心。這種狀況表明,在一般人對經濟的未來看好的同時,也有接近半數的人依然對未來經濟形勢態度不明朗。

『肆』 金融扶貧有看頭:資金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

如何引金融活水澆灌貧瘠之地,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命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貸款支持、招商引資等方式,以產業發展帶動地方經濟,越來越成為金融扶貧的重要舉措。

央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馬賤陽日前介紹稱,截至二季度末,全國已累計發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及脫貧人口貸款1.73萬億元,發放產業精準扶貧貸款2.09萬億元。

發放產業扶貧貸款,風險管控和可持續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此過程中,部分金融機構建立市場化的運作手段,在基層進行信用體系建設,提升了貧困地區「造血」能力。

東西部協作成效顯著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的號角如今正演繹新篇章。招商引資引入投資者,支持西部投資建廠和東西部產銷對接,金融機構充當著「穿針引線」的作用,產業扶貧東西部協作成效顯著。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和貴州省黃平縣,是農行浙江分行對口幫扶地區,通過積極引導東部有明確產業轉移計劃、有可行項目落地的客戶到幫扶地區投資興業,該行已經推動18家企業調研考察,7家簽訂框架合作協議,3個投資項目基本落地。

以涼山核桃種植為例,為滿足當地產業發展需求,農行浙江分行在1個月內推動9家堅果和食用油加工企業到當地投資考察,促成企業投資建設核桃加工基地。同時還協助創新「核桃扶貧貸」,全鏈條支持核桃採摘、收購、初加工。

招商引資、「東金西移」是農發行交出的答卷。以優惠利率支持山東如意集團在西部建設產業園區和「扶貧車間」等建設,農發行在定點支持西部扶貧方面,不僅推動了產業的「引進來」,還支持了產品的「走出去」。

同時,農發行還支持企業東西部分支公司之間建立產銷對接,鼓勵東部地區發放的貸款資金用於采購西部地區的產品和原材料,實現「東金西移」,有效挖掘當地棉、毛資源豐富的優勢。比如,目前如意集團開始在新疆喀什地區陸續投資建設80萬錠紡紗生產基地。

打通產業鏈帶動周邊

「參演《**公主》每月增收3000元,當演員已經成為家裡的主要收入。」索朗曲珍是一名貧困人員,在《**公主》中擔任侍女、打阿嘎等多個角色,使得她和家人的生活狀況出現極大改善,而這得益於國開行在西藏地區的產業扶貧行動。

作為一部大型藏文化史詩劇,《**公主》是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園項目的「重頭戲」。國開行通過支持產業項目,激活周邊產業經濟活力,帶動西藏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據了解,截至2018年演出季結東,《**公主》已完成演出破1000場,綜合接待遊客超過210萬人次,累計收入達7.7億元,累計解決就業4000餘人次,支付工資逾2億元。運營之初通過就業吸納的300餘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已全部脫貧。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產業扶貧也要因地制宜。作為蔗糖生產第一大省,廣西對於糖業高度依賴,全國1500萬畝糖料蔗生產保護區種,廣西佔1150萬畝,涉及農民2300多萬,佔全區農業總人口50%,種蔗收入約佔全區農民種植業總收入40%。

在此背景下,國開行廣西分行搭建「產業+龍頭企業+貧困戶」的脫貧創新模式,支持龍頭企業粵桂股份開展貧困戶甘蔗收購。截至今年9月,國開行共向粵桂股份發放2.7億元流動資金貸款,支持帶動不低於1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人均增收2600元以上。

市場運作實現可持續

「資金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環環相扣的效益鏈接機制,使得郵儲銀行的「蔡川村模式」實現了市場運作的閉環。

自2008年開始,郵儲銀行寧夏分行就開始以小額貨款為抓手,瞄準普通農戶進行試點投放,後來又採用村幹部、養殖能手等任意3戶組成聯保小組的形式,向14戶養殖戶發放17萬元貸款,為蔡川村的脫貧致富引入了一渠活水。

支持產業發展,推動商業可持續的同時,信用體系建設和風險補償金杠桿的撬動,也推動蔡川村實現了貸款等資金來源的可持續。

據了解,郵儲銀行寧夏分行在蔡川村開展信用評價體系建設,分A、B、C三個信用等級,信用等級根據貸款使用情況,可逐年升高,到2014年,蔡川村80%的農戶都達到了A級。

信用體系建設的完善,農民信用等級的提高,使得貧困戶能夠在貸款時獲得更多優惠,從而幫助貧困戶持續性獲得商業貸款。

來源: 上海證券報

『伍』 為推動普惠金融發展,智慧銀行應當如何做

2018年中國銀行業發展歷程與現狀分析 五大方面揭露發展,融合大技術自我創新改革

中國銀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40年,人們充分享受到了銀行業改革開放釋放的紅利。銀行體系也從最初的大一統格局逐步發展成為多元化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體系,發展模式從最初的粗放式規模比拼,走向了如今的創新推動、精耕細作。

在並不久遠的上世紀90年代末,四大國有銀行還受困於1.4萬億不良貸款,曾被稱為「技術性破產」,但通過體制改革、財務重組、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掛牌上市,國有大行實現「脫困」並快速崛起。與此同時,一批股份制商業銀行陸續登陸境內外資本市場,又掀起了銀行業改革開放新浪潮,也標志著銀行走向公眾持股的現代企業制度深化之路。

這20年的改革波瀾壯闊,銀行業綜合實力大幅提升,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在今年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最新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工農中建四大行仍然穩居前50名,交行、招行、浦發、興業、民生等銀行亦均在前300名之內。

如果說成功化解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躋身全球銀行業前列,是中國銀行業在十年前就已交出的答卷,那麼如今的中國銀行業更多了一份責任與擔當。四大行已全部躋身巴塞爾協議Ⅲ的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之列,中國銀行業也從銀行間無序競爭、高風險運行走到有序發展、風險可控。

改革沒有終點,只有進行時。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面對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中國銀行業順勢而為,掀起數字革命,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成為新時代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銀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三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達到264萬億元,同比增長7.0%。其中,大型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達到98萬億元,佔比37.2%,資產總額同比增長6.9%;股份制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為46萬億元,佔比17.3%,資產總額同比增長4.0%。

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負債243萬億元,同比增長6.6%。其中,大型商業銀行本外幣負債91萬億元,佔比37.3%,負債總額同比增長6.7%;股份制商業銀行本外幣負債43萬億元,佔比17.5%,負債總額同比增長3.4%。

1、從「大一統」到「專行」再到「商行」

時間回到1978年,人民銀行剛剛從財政部獨立出來,那時的「央媽」既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又辦理具體的商業銀行業務,既是金融行政管理機關,又是經營金融的經濟實體,「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

當改革的號角吹響,金融體制改革大幕緩緩拉開。1979年10月,鄧小平提出「要把銀行作為發展經濟、革新技術的杠桿,要把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從1979年到1984年的5年間,國有銀行改革開始起步,先後經歷了農行恢復、中行改革、建行獨立與工行分設,國有銀行破殼而出。其間,1983年9月,國務院作出《關於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決定》,央行制度框架初步確立。

從「大一統」到國家專業銀行基本框架確立,一開始四大國有銀行身上都擔負著專業經營的政策性使命,各有分工。

不過,隨著市場經濟改革進一步深化,新的問題接踵而至。在商品經濟條件下,銀行在性質上應該屬於企業類型,即以盈利為目標,通過合法經營以收入抵補支出,努力實現利潤最大化。當我國經濟體制已從單一的計劃經濟向商品經濟發展,就在客觀上要求國有專業銀行進行商業化改革。

於是,中國銀行業改革更進一步,開啟了從專業銀行到商業銀行的再次轉型。一開始,以四大國有銀行為主,它們的改革目標主要集中在企業化經營或運營機制的轉換方面。四大行分工經營的格局逐步被打破,出現了「中行上岸,農行進城,工行下鄉,建行進廠」的競爭格局。

與此同時,從1986年開始,以交通銀行股份制重組為開端,深圳招商銀行中信實業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廣東發展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等一批商業性股份制銀行陸續成立。

在利益機制的驅動下,各專業銀行不僅突破了專業分工的界限,而且開始突破行業分工的界限,開始組建各自的信託投資公司、開辦大量的證券機構,並向房地產、保險、投資等領域拓展,形成了事實上的綜合經營模式。

1993年12月,《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實現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分離,並將國家專業銀行辦成真正的國有商業銀行。至此,我國四大國有專業銀行的改革方向正式定位於商業銀行。

從一元銀行體制到多種類型銀行業金融機構並存,中國銀行業翻開了歷史巨變的第一章。

2、躍谷底:借力AMC脫困重生,飛躍谷底股改上市

中國銀行業的改革並非一帆風順,有輝煌也有低谷。

事實上,前一階段國有專業銀行向國有商業銀行的轉變並不徹底,仍然存在著發展主要靠國家信用和行業壟斷、管理體制實行官本位等諸多問題。

亞洲金融風暴中的1999年,受困於國外金融劇烈波動與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雙重影響,國有商業銀行陷入資本金嚴重不足、不良貸款比例飆升的窘境,機構和人員臃腫、盈利能力和競爭力下降等問題也相繼暴露。1999年,受困於1.4萬億不良貸款的四大國有銀行進退維谷,處境艱難。

抱著壯士斷腕的決心,銀行業商業化改革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布局。1999年,國務院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相繼成立東方、信達、華融、長城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AMC),並規定存續期為10年,分別負責收購、管理、處置相對應的建行、中行和國家開發銀行、工行、農行所剝離的不良資產。

將四大行巨額壞賬剝離,使其成為干凈的「好銀行」,這是一場脫胎換骨的改革。

從不良泥沼中抽身的四大行,終於有餘力將改革的重點聚焦公司治理的現代化,這也為後續上市騰飛蓄力。亞洲金融合作協會秘書長、中國銀行業協會原專職副會長楊再平說,國有銀行改革是中國銀行業改革的主線和主戰場,其一是業務經營商業化和市場化,第二是公司治理現代化,二者缺一不可。

隨著2003年銀監會正式掛牌成立,對銀行業的監管由新成立的銀監會來行使,人民銀行不再肩負具體的金融監管職責,最重要的使命變成了維護金融穩定。至此,正式形成了由人民銀行負責貨幣政策,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實施分業監管的「一行三會」格局。

從危機中走出的四大行,在經歷了拆分、專業化、商業化的涅槃後,終於迎來了上市的小輝煌。

2005年10月,建行率先在香港公開發行股票。2006年6月1日和7月5日,中行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先後公開發行上市;同年10月27日,工行實現A+H股同步上市。2008年10月農行股改方案獲批,標志著國有銀行改革進入收官之戰。

這是一場與自己的賽跑,中國銀行業在發展賽道上不斷超越自我。截至2018年三季度,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達264萬億元,是1999年的約16倍,是1978年的約1389倍。

3、乘東風:股份行快速崛起,走向公眾持股

事實上,比四大行更早上市的,是股份制商業銀行。股份行的掛牌上市,成為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突破口。

1987年5月,深圳發展銀行以自由認購形式首次向社會公開發售人民幣普通股,成為中國第一家公開發行股票的股份行。1999年11月,浦發銀行成功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標志著中國股份行的快速崛起。

公眾持股對一家銀行的好處不言而喻,資本金進一步夯實、股權結構清晰、公司治理優化,為銀行業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支點,更為股份行自身注入了迅速擴展經營領域和規模的巨大動能。

事實上,上市後的股份行均呈現出資產規模快速擴張、負債結構優化、利潤高速增長、資產質量提高、盈利能力趨穩等特點,並實現了全國性甚至跨國的網點鋪設和業務經營等巨大變化。

回顧股份行的發展歷程,在成立之初,不少銀行都起步於服務改革開放最具活力的地區經濟。從中國改革開放最具活力的地方輻射到全國,從全國輻射到全球,股份行在迎來自身黃金成長期的同時,也實現著從「立足本地」到「輻射全國、走向世界」的蝶變。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進程的持續推進,股份行「走向世界」的腳步逐漸加快。包括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開展中外銀行間的深度合作;一些股份制銀行在境外開設分支機構,並購海外銀行,拓寬業務領域,提升跨境金融實力。

4、超車道:經受金融危機考驗,國際化突飛猛進

2008年一場國際金融危機席捲全球,曾經叱吒風雲的「大而不能倒」的華爾街五大投行幾乎全軍覆沒。中國銀行業在危機沖擊下,雖未獨善其身,但卻獨樹一幟。2008年中國銀行業利潤總額、利潤增速、全行業資本回報率三大指標名列世界前茅。

這讓危機籠罩下的全球金融業看到了一線生機,也為中國率先走出金融危機打下了扎實基礎。楊再平說,美國金融行業遭受重創時,中國的銀行業恰恰在全球范圍內表現良好,可謂「一枝獨秀」,這完全得益於中國改革開放。

金融危機前,由於國外銀行絕大部分財務狀況良好,不願意接受被並購,即便有好的並購標的,也會面臨諸多競爭對手,中國銀行業很難對其實施並購。不過金融危機讓全球銀行業,特別是華爾街大銀行損失慘重,而中國商業銀行卻平穩渡過難關,全球銀行業洗牌,為中國商業銀行的跨國經營帶來了良好契機。

雖然中國銀行機構已經做到規模足夠大,但更多是依託中國巨大的經濟體量和市場,真正面向全球客戶,為不同市場類別提供不同產品的國際化能力還有待加強。進一步加強對外開放,便成為突破藩籬的唯一選擇。

通過海外並購實現國際化經營漸成趨勢。經過多年探索,中資銀行的國際化理念正在發生改變,逐漸從設立海外分支機構、代理處轉向參股、並購海外銀行。這是中國銀行業國際化戰略突飛猛進的階段。

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正式提出,在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一帶一路」倡議縱深發展等契機下,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經營能力不斷提升,並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特徵。中資銀行海外機構布局中,圍繞「一帶一路」的發展尤其迅猛,「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僅三年間,約22家中資銀行在全球63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1353家境外分支機構,其中五家大型商業銀行的境外機構數約為1279家。

5、升維度:科技賦能,打造開放銀行

近年來,全球經濟正面臨以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為核心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創新驅動發展成為引領中國經濟加速發展的新動力。這其中,自然也有中國銀行業科技改革的影子。

從2012年開始,中國銀行業經歷了與互聯網金融同台PK,「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的「1.0時代」。隨後,傳統銀行如工、農、中、建與互聯網金融巨頭一拍即合,合作進入蜜月期的「2.0時代」。不過,實際上仍只有極少數銀行能夠主導與互聯網巨頭的合作。

為了擺脫單一渠道對自己發展的局限,銀行一面低調培育自己的內生科技力量,強調技術獨立,用活用好自己的數據稟賦,另一面不斷向外拓展自己的「朋友圈」,打造開放式銀行,終於迎來了「無界開放銀行」的「3.0時代」。

目前,多家銀行紛紛釋放了打造開放銀行的信號。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業務三部主任楊彬認為,開放銀行有三個顯著的特點,即:秉承以服務用戶為中心的理念;通過API介面或SDK等技術實現銀行與第三方之間的數據共享;構建一個生態,聯合產品和服務提供方,滿足用戶的全部需求。

傳統銀行業一貫的優勢是信用風險管控,是流動性管理,是KYC(清楚你的客戶及其產品),是合規,是穩健,是品牌;是線下網點遍布全省、全國甚至境內外;是牌照賦予的存款吸收能力,帶來互聯網金融垂涎的資金成本,以及多牌照框架里的綜合金融能力(不少銀行集團同時具有券商、信託、基金、保險、金融租賃等多牌照)。

而互聯網金融和科技金融公司的生存邏輯,則是流量入口、獲客成本、線上場景以及深得客戶體驗優化之道的產品模式。

傳統銀行實施進一步金融科技賦能,已經初嘗甜頭。智慧銀行與IT系統升級後,差錯率大幅下降,而客戶的便捷程度大大提升。

這是一輪科技推動的改革,也是一輪銀行自我驅動的改革。從自身的優勢出發,銀行將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與銀行傳統業務進行深度融合,各顯所長。中國銀行業已經吹響了「科技賦能銀行」的「集結號」。

熱點內容
股票軟體查歷史持倉 發布:2025-02-02 09:47:03 瀏覽:116
參加期貨考試需要准備什麼 發布:2025-02-02 09:44:40 瀏覽:814
會通股票歷史交易數據 發布:2025-02-02 09:44:38 瀏覽:885
國家央行降息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發布:2025-02-02 09:39:02 瀏覽:427
汽車晶元基金哪個值得買 發布:2025-02-02 09:38:27 瀏覽:981
為什麼炒股不如投資指數基金 發布:2025-02-02 09:34:10 瀏覽:657
股權回購和交割各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2-02 09:29:15 瀏覽:486
股權眾籌有什麼坑 發布:2025-02-02 09:29:08 瀏覽:593
5月3日漲停股票 發布:2025-02-02 09:24:01 瀏覽:412
炒股軟體如何提升盈利 發布:2025-02-02 08:20:24 瀏覽: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