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創新產生的影響有哪些
㈠ 談談金融市場及金融工具及其創新為這個世界以及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
帶來了許多改變。改變如下:
1金融科技使普惠金融成為可能
金融科技不僅降低了金融服務運營成本和借款者融資成本,通過金融科技推出的創新模式產品及服務,一方面讓更多投資者能夠投資已有的低門檻金融產品,例如貨幣基金、P2P;另一方面,通過產品和服務結構設計,新的低門檻投資產品和服務也不斷推出,豐富了投資者的選擇,現在即使閑置的零錢也可以進行投資理財。
2帶來更便捷的用戶體驗
互聯網科技最大的優勢便是效率和體驗。隨時隨地、7*24小時服務,這些對互聯網投資來說已經是最基本的要求,普通人進行投資理財的所有操作都可以在線上完成,而不需要像以往必須在銀行櫃台辦理。
不少互金平台用互聯網化語言直觀解釋產品風險,能讓普通投資者對產品信息直觀理解。由於互聯網投資理財能夠方便查詢資金明細,詳細的賬單也讓投資者對自己的帳戶情況一目瞭然,投資體驗和效率都大大提升。
3讓投資者更了解自己
金融科技讓投資者能夠更加了解自己,進而選擇適合的服務與產品。
目前,國內傳統金融機構對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估一般通過調查問卷獲得,但單純問卷的局限較大,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平台投資者測評系統將更加准確。讓投資者從主觀及客觀兩個角度進行精準評估,客觀實力著重考察投資人基本信息、資產信息、投資行為、消費行為等;主觀風險偏好則著重考察投資人投資規劃、投資經驗、風險認知水平、風險敏感度等,測評結果相對單純問卷形式會更加精準。
4讓個性化服務成為可能
精準的投資者風險測評和產品評級,在互聯網技術基礎上,金融科技讓給普通人提供個性化投資理財服務成為可能。傳統金融機構由於成本壓力,將金融服務的重點對象放在高凈值客群身上。
在金融科技的助力下,互聯網投資平台的用戶完全可以根據自己投資金額、期限以及風險偏好自主選擇產品,在操作上根據自己時間安排。同時,通過精確化的投資者風險測評,平台還可以根據用戶測評結果針對性推薦適合的服務。
隨著技術和服務的創新,金融科技將繼續給普通人商業生活帶來改變,讓金融更加普惠。
業內專家認為,新一代人工智慧的發展將堅持超脫的概念,立足於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本質,促進產業和金融的雙向優化,加速轉型。將實體經濟轉化為信息,智能和個性化。商業模式和生活方式已經發生變化。在即將到來的"金融3.0"時代,技術將成為最重要的支柱。
金融創新指的是將金融內部通過創造性的變革將各種金融要素進行重新組合或者是引進新的事物,即在金融領域現有條件下,以市場變化為基礎,以滿足市場需要為前提,對各種金融市場要素進行重組或根本變革,變革的內容就包括了對金融工具、市場制度的創新。
㈡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有以下四個影響
一、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影響。
1、支付結算一直以來是商業銀行最為基礎、最為傳統的中間業務之一。根據信息不對稱理論,商業銀行作為金融中介,有助於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信息不對稱,這種基於信息優勢以及由此形成的壟斷地位,使得商業銀行在支付結算領域形成長期的、獨有的專屬優勢。而以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為典型代表的金融科技則撼動了商業銀行的這一優勢,相比於銀行提供的服務,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極大地降低了成本,其依撐的雲計算等技術可以對客戶數據信息進行高效的存儲和計算,從而更有效地緩解了信息不對稱,並可以真正實現隨時隨地、以任意方式進行支付結算,更為便捷高效。
2、更為關鍵的是,貨幣和支付方式有著天然的聯系。因此,金融科技對支付結算的更深遠的影響體現在貨幣的數字化趨勢。以區塊鏈為核心技術的數字加密貨幣,構建了一個全局分布式賬戶系統,通過該系統即可完成支付活動,而無需銀行作為中介進行支持。盡管數字貨幣的貨幣屬性、合法化等相關問題還存在諸多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數字貨幣作為一種新現象在未來勢必有著進一步的發展,而由其引起的數字貨幣監管模式與監管體系、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可能性及利弊等問題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討論。
二、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資產端和負債端的影響。
1、就資產端而言,商業銀行最主要、最傳統的資產業務就是貸款業務。就負債端而言,最主要的則是存款業務;銀行主要有兩種負債資金來源——零售型存款和批發型融資,其中,零售型存款期限較長,且多受存款保險制度的保護,而批發型融資則期限較短。
2、有專家認為,商業銀行的傳統貸款業務會首先受到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商業銀行由於負擔著大量的監管成本與固定成本,而互聯網金融則可以較低的成本完成對客戶的信用評估與信貸投放,為客戶提供性價比更高的消費金融服務,這無疑會壓縮、擠占商業銀行的利潤空間。其次,商業銀行負債端面臨的「脫媒」壓力進一步增大,部分存款脫離了商業銀行而轉向貨幣市場基金。
三、 金融科技加速金融脫媒。
由上述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負債業務、資產業務的影響可以看出,無論是哪方面的影響和沖擊,金融科技的發展都會加速對商業銀行「去中介化」的趨勢。從支付角度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已具備收付款、轉賬匯款、自動分賬等支付結算功能,對商業銀行的傳統支付業務形成有效替代;從資產端角度看,企業和個人的資金需求可以通過互聯網平台實現需求匹配、並成功進行融資,減少了對商業銀行傳統信貸的依賴;從負債端角度看,由於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場定價機制,金融科技實質上推動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商業銀行面臨一定的存款「脫媒」的壓力。
四、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客戶群體的影響。
金融科技所擁有的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可以使得中小微企業的信用行為和信用記錄得到真實完整的展現。有研究發現,根據安德森的「長尾理論」,小微企業屬於金融服務需求中的「長尾」,在傳統的金融市場中,小微企業往往被排斥在正規金融體系之外;而互聯網金融有助於解決「長尾」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金融體系的供給缺口,提升了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當然,這種對客戶群體的更廣泛的覆蓋,與其說是對商業銀行的沖擊,不如說是對商業銀行金融功能的有益補充;但是,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自身特性,決定了其對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的滿足極易形成外部經濟、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等多重效應,而這無疑是互聯網企業或中小銀行有能力與大型銀行進行競爭的契機。因此,金融科技勢必也會帶來銀行業的競爭加劇。
㈢ 金融體系的科技影響
(一)技術進步帶來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上最顯著的三個變化是:資產證券化、金融市場國際化和網上交易。計算機技術的進步是這些變化的重要物質基礎。
1.資產證券化。證券化是將非流動性金融資產轉變為可交易的資本市場工具。由計算機紀錄,金融機構發現他們可以將多種形式的債務組合綁在一起,集合利息和本金,再將其賣給第三方。證券化開始於70年代,汽車貸款,1985年證券化的汽車貸款只發行了90億美元,1986年就發展到了100億美元。計算機技術還使得金融機構可以為市場的特殊需求量身定做有價證券,集合抵押債務就是例子。計算機化使集合抵押債務可以劃分為幾級。每級根據不同的風險等級獲取不同的收益。
2.計算機技術是網上交易的關鍵。網上交易可以使大宗的股票及其它有價證券買賣通過網路進行。大大節省了交易成本。同時它還打破了參與交易者在地理上的局限性,使得交易者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即時參與交易。雖然網路安全問題仍然存在,但證券市場的網上交易與其它類型的電子商務一樣都被認為是有著廣闊前景的發展方向。
3.計算機和先進的電子通訊技術還是金融市場國際化的重要動力。技術的進步使得交易者可以在全球傳遞股票價格和即時信息。交易者可以不受市場營業時間的限制,國際交流的低成本使對外投資更為容易了。證券市場的電子化開始於1971年,美國證券交易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即NASDAQ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電子化證券市場。在歐洲,證券市場電子化進程從1986 年開始。英國建立了最新的「證券交易所自動報價系統」,以衛星線路與紐約、東京相連的電子計算機進行,實現了一天24小時的全球證券交易。
(二)技術進步對金融體系的影響。上述變化使金融體系也相應發生了改變,包括:
1.債務市場規模更大、越來越多的債務工具開始可交易了。信息技術的進步減小了金融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減輕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使得不透明的資產變成了信息充分的有價證券,交易成本也下降了。交易成本的下降增加了這類債務的供給並加強了他們的流動性。因此,債務市場發展起來。而這種債務已經不僅僅以銀行貸款的形式出現了,它通常作為新興的金融產品在證券市場上進行交易,如CMO債券等。
2.衍生產品市場發展起來,企業交易的市場風險成本降低。衍生品市場在70年代出現,80年代,櫃台交易衍生品市場迅速發展。它們是應供求兩方面的需要而出現的。70年代宏觀經濟動盪,與此相關的匯率和利率也不穩定,這提高了企業對更好地管理系統風險的需要。供給方面,金融理論的發展使得金融機構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在這些市場上運作,特別是金融工程學為資本定價和風險管理提供了理論依據。
3.支付體系向電子體系發展,減少了家庭對將其財富投資於銀行存款的需求。過去,大量的零售支付由支票來完成。自動取款機(ATM)應用范圍越來越大。這種技術在70年代就已經出現,在1988到1998年之間,ATM機的數量翻了一番,交易額增加了兩倍。同時,信用卡和借記卡的應用在90年代也迅速發展起來。
技術進步對金融體系的影響是通過對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解決而實現的。它對交易成本的影響在於:計算機的出現以及便宜的數據傳輸導致了交易成本的銳減。通過增加交易的數量,以及讓金融機構以低成本提供新的產品和服務,而使得金融體系的效率更高。計算機和通訊技術可以合稱信息技術。它對金融市場信息對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投資者可以更容易地識別不良貸款的風險,或去監督企業,從而減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問題。結果是,發行可交易證券的障礙減少,從而鼓勵了發行。由此導致的必然結果是人們對銀行的依賴程度降低,銀行在金融體系中的重要性被削弱;與此同時,證券市場在解決以上兩個問題時相對於銀行的劣勢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彌補,而在流動性上的優勢得以發揮,其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出來。由此,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表現出向市場主導型融合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