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麼控制金融
1.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1,本次金融危機起源於美國,金融危機原因:信用擴張,虛擬經濟引起的經濟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次貸危機是導火線,實際次貸債券只有6000億美元,引發了這么大的金融危機,全是由於跟風即人們的心理預期造成的,羊群效應,它是指市場上存在那些沒有形成自己的預期或沒有獲得一手信息的投資者,他們將根據其他投資者的行為來改變自己的行為。理論上羊群效應會加劇市場波動,並成為領頭羊行為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下述案例中燒餅就是領頭羊,在現實經濟中,次貸房貸是領頭羊
2,從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這里原創一個案例: 兩個人賣燒餅,每人一天賣20個(因為整個燒餅需求量只有40個),一元價一個,每天產值40元,後來兩人商量,相互買賣100個(A向B購買100個,B向A購買100個),用記賬形式,價格不變,交易量每天就變成240元--虛擬經濟產生了 如果相互買賣的燒餅價為5元,則交易量每天1040元,這時候,A和B將市場燒餅上漲到2元,有些人聽說燒餅在賣5元錢1個,看到市場燒餅只有2元時,趕快購買,--泡沫經濟產生
拓展資料:
更深層次
(1)超前消費長期積累釀成的惡果。美國長期盛行超前消費,鼓勵人民買房子、買汽車、買高檔消費品,銀行為追求高額利潤,向居民發放這樣那樣的信用卡,鼓勵超前消費。「用明天的錢為今天享受」。「讓美夢提前到來,讓美夢成真。「能掙會花是時代的驕子」。說得天花亂墜,這種超前消費,在若干年中也曾帶來暫時的繁榮。但這種預支未來購買力的行徑,畢竟是「寅吃卯糧」,存在泡沫,一時的繁榮,帶有虛幻的色彩。一旦經濟不景氣,出現大批失業者,還不出欠款,消費者的支付能力急劇下降,美國次級債凸顯於世人面前,銀行呆帳成堆,一些投資銀行面臨破產境地。
(2)美國的銀行為高薪所累。美國銀行業長期來養尊處優,似乎是「天之驕子」。高層領導皆是高薪,年薪數百萬美元比比皆是,中等白領階層年薪也達數十萬美元。銀行業長期來由於借貸額巨大,獲利甚豐,掩蓋了矛盾,盡管年復一年支付高薪,但尚能過得去。一旦債務人難以償付債款,出現成批呆帳,形成三角債。銀行始則周轉不靈,繼則巨額虧損。於是大批裁員。若認真反思,高薪是過多地享用經濟成果,含有剝削因素。或者說是一種「竭澤而漁」、「殺雞取蛋」的愚蠢之舉。
(3)美國目前缺乏新興的產業。美國多年來常有新興的產業引領世界潮流。如高速公路、汽車工業、航空業、電子通信業。如電腦的硬體軟體、手機曾遙遙領先當許多國家尚處於萌芽狀態,美國則已面廣量大地形成產業。但近十年來,美國這些領先的產業已處於徘徊狀態,而世界上許多國家正在迅猛追趕,電腦和手機等電子產業發展神速,美國的優勢相對削弱,或者說正在逐漸失去優勢。
2. 美元霸權的原理是什麼
美元霸權的原理是美國通過在經濟上、科技上採取相應的手段實現霸權,比如經濟上的霸權,就是通過以美元作為交易結算貨幣實現的,美元霸權實現之後,又會推動美國的經濟霸權。美元霸權的意思是美元能夠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為世界上的多數國家所接受,其具有以下特點:
1、結算比重高:在國家貿易市場上,雖然也有部分國家採用本國貨幣或者他國貨幣進行結算,但是大部分國家在結算或者是計價的時候都以美元作為標准,美元在國家貿易中的使用頻率很高,美元的交易比重達到90%;
2、儲備比重高:大部分國家都會擁有一定的外匯儲備,在世界各國內的外匯儲備中,美元占據了65%的比重,並且在新興市場的比重會更高;
3、貨幣錨作用;美元在國際貿易中充當了貨幣錨,部分國家在制定匯率制度之前會參考美元匯率。
美元霸權的行程過程:
一、馬歇爾計劃
二戰結束之後,美國推出馬歇爾計劃,1947年7月美國啟動了援助與重建西歐各國的經濟計劃,該計劃持續了4個財年,在穩定了歐洲經濟的同時也使美國的強大生產力擁有了廣闊的歐洲市場,這擴大了美元的國際使用范圍,為美元稱霸全球奠定了基礎。
二、美元與黃金脫鉤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這一體系初期採用的是金本位制度,後因美國的巨額赤字而瓦解。
尼克松政府於1971年8月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以此維持美國龐大的國際收支赤字,同時極力維系美元的國際儲備與結算地位,從此確立了國際信用貨幣體制,美元的鑄幣權開始展露崢嶸,美元的霸權不僅沒有因與黃金脫鉤而被削弱,反而被進一步鞏固。
三、石油美元體系
1973年,中東石油危機,美國在接受新的石油價格體制同時,迫使產油國以美元標價石油,石油美元體系自此建立,這令美元的國際佔比進一步擴張。
石油美元體系令石油輸出國獲得了巨額貿易順差,導致美元儲備過剩,而這些過剩的美元又流向了第三世界國家,第三世界國家以高於美國國內的借貸利息借入石油美元,再由出口賺取美元償還,這令石油美元進一步快速搶占國際市場。石油美元體系的確立令美元對國際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不斷增強,為確立美元霸權再次奠定基礎。
四、美國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
布雷頓森林體系令美元成為了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母貨幣角色,這迫使世界各經濟體不斷儲備美元。為了避免美元債務危機的發生,發展中國家經濟不得不向外貿傾斜,以賺取更多的美元來清償外債,外貿從國家經濟的補充角色逐漸變為了國家經濟的主要目的。
美國一面利用債務危機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的腳步,一面利用美國的跨國公司打壓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價格,通過產品外包獲取廉價商品,以此保障美國社會的高福利,並與歐日的社會福利體系競爭,這又迫使歐日不得不加大廉價商品的進口,尤其是加大美國商品的進口,以彌補社會福利的差異,這就確立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外貿體系,美元的國際佔比與支付結算被進一步鞏固。
五、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是美元確立國際霸權的最關鍵一步。1991年冷戰結束之後,全球金融市場全面解除管制,跨國大規模投機成為常態,高速的國際資本流動與浮動匯率機制相結合令各國不得不大幅增加美元儲備來穩定本幣幣值,這不僅令美元的國際儲備佔比更為穩固,而且還形成了各經濟體美元外匯儲備與美債之間的閉環,這使美元的國際地位被大大強化。
六、全球化央行體制
在全球推行獨立的央行制度,是美元霸權建立的具體機構和制度的基礎。美國的金融集團不斷推動全球化央行體制,表面上各經濟體的央行更加獨立,但事實上卻逐漸被美聯儲所控制,各央行的主權不斷被美聯儲所侵佔,由此帶來各經濟體貨幣政策到財政政策的搖擺,最終影響宏觀經濟調控與金融市場的穩定,美國金融藉此來製造各國經濟的混亂,從而控制各國經濟與精英層。
3. 美國為什麼允許私人機構美聯儲來控制貨幣
1、美國聯邦政府權利有限
大家都知道,美國是聯邦政府,但很多人可能對聯邦政府沒有太多概念,所以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聯邦政府和我們這種共和國有啥區域。在我們的認知里,一個國家應該是中央集權制,中央擁有外交、軍事、財政、立法等各種權利,對地方政府擁有絕對的領導權,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領導下行使職權,地方政府的官員也是由中央政府委派和任命的,地方政府官員要對中央負責。但聯邦政府完全不是這樣的,聯邦政府擁有軍事權和外交權,雖然也有一部分財政權,但這個財政權是維持聯邦政府正常運轉的,並不包括地方政府的財政權,聯邦政府的其他權利被嚴格限制,比如立法權就不在聯邦政府手裡,司法系統的人事任免同樣不歸聯邦政府管轄,總統看哪個法官不順眼也沒用,你沒有權利解除他的法官權利,特朗普剛上台時分布的法令,司法系統也有權利判期無效。地方政府有自己獨立的財政收入,有自己的立法權,地方政府的官員任命也不是由聯邦政府說了算,甚至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中央政府」,所以聯邦國家中,聯邦對地方政府行使有限管理權,別看美國總統在國際上很有地位,在自己國家內部,權利被限制的很嚴格。我們可以把聯邦政府看成是代表眾多地方政府在國際上行使外交權的三軍總司令。
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利是受到嚴格限制的,像貨幣發行權這種權利也被隔離在聯邦政府權利之外。
2、美聯儲的由來
明白了聯邦政府的權利以後,大家對美聯儲的地位是不是就不那麼難理解了?其實美國國會對成立聯邦級別的銀行一直存在爭議,國會認為,成立聯邦政府級別的銀行擴大了聯邦政府的權利,相應的也就損害了地方政府的權利,所以很長時間以來,美國是沒有聯邦級別銀行的。當然,美聯儲不是第一個聯邦級別銀行,在美聯儲之前,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在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向國會提議成立一個全國性的銀行。主要負責幫助美國各州發行債券,以逐步償還獨立戰爭時期累積的債務。另外,該銀行還可幫助保管財政部的存款及處理其他聯邦政府財務上的收支,所以於1791年在費城成功建立了這樣一個銀行——美國第一銀行(The First Bank of theUnited States),但國會只批准第一銀行經營20年。但因為第一銀行70%股權屬於外國人,很多美國人擔心第一銀行是歐洲金融家族控制美國的一個工具,所以1811年,第一銀行的20年經營期限到了之後,國會沒有批准它繼續存在,第一銀行被迫關閉。
1812年,英美再起戰爭沖突,由於缺乏一個有效的中央銀行系統和全國統一的金融市場,美國的州內銀行陷入混亂。為了恢復銀行秩序和處理戰爭債務,美國再次考慮成立一個類似第一銀行的中央銀行。1816年由美國國會投票通過,麥迪遜總統簽署法案成立了美國第二銀行(The Second Bank of the UnitedStates),經營期限同樣被限制在20年。由於商業競爭關系,第二銀行成立後遭到州內銀行的強烈反對,所以第二銀行的執照在20年期限到期後,沒有通過國會的審批。1836年,美國第二銀行重蹈第一銀行覆轍,被迫關閉。
從1836年美第二銀行關閉到1913年美聯儲銀行誕生的70多年時間內,美國是沒有聯邦級銀行的,都是各地方政府銀行在獨立運作。因為種種原因,這段時間也爆發了多次金融危機,1873年、1884年、1890年、1893年、1907年都發生過由於擠兌造成銀行大規模倒閉的金融危機,尤其是在1893年的危機中,美國有超過500家銀行相繼倒閉,很多人的畢生積蓄可以說一夜之間付諸東流。1097年爆發金融危機時,美國著名金融公司摩根大通(J.P. Morgan)的創始人摩根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召集最重要的幾家金融公司的總裁開會,要求大家一起拿出資金幫助面臨擠兌的銀行。而摩根自己也身先士卒,拿出資金幫助金融市場渡過危機。從一定程度上講,摩根當時扮演的角色正類似於2008年拯救金融市場的美聯儲,這也讓美國看到聯邦級金融機構的重要性,所以在1907年的金融危機結束後,美國參議員尼爾森·奧爾德里奇(Nelson Aldrich)組織了一個委員會,專門負責調查金融危機的成因以及教訓,隨後他起草了被稱為《奧爾德里奇計劃》的提案,主張美國應該模仿歐洲國家成立一個統一的中央銀行。今後再發生類似1907年的金融危機時,該中央銀行可以向被擠兌的銀行提供緊急貸款,以此穩定金融市場信心。後來在以《奧爾德里奇計劃》為藍本的基礎上,1913年美國國會最終達成一致意見,通過了《聯邦儲備法案》,威爾遜總統簽署了該法案,正式宣告美聯儲成立。
3、聯邦政府對美聯儲的影響
雖然美聯儲是一家私人銀行,不受聯邦政府管理,但也並不是完全不受聯邦政府管理。美國一直講究權利分割,在美聯儲管理方面也是這樣。
美聯儲貨幣政策的最高決策機構包括聯邦儲備局的7名執行委員(Members of the Board of Governors)和12名聯邦儲備銀行的主席,其中7名執行委員必須是美國總統提名並經國會同意的,但執行委員有幾個限制:
(1)任期為14年,不得連任;
(2)美國總統有提名權但沒有罷免權,要罷免執行委員,必須國會2/3以上投票通過;
(3)美國總統的提名每隔兩年只能提名1名執行委員,總統在4年任期內最多可以提名2名執行委員,避免總統對美聯儲形成影響;
所以可以看到,聯邦政府和總統的很多權利在國內都是受到嚴格限制,美聯儲不歸聯邦政府管理是不是也就不那麼難以理解了?
按照貨幣戰爭那本書的解釋。美國是一群資本家控制的。為了獲取利益,不勞而獲,這些人把美國政府中敢反抗的都殺了,包括那麼多總統和更多的議員們。以至於到現在都還是這樣。美國總統只是一個傀儡。經濟上的事想都不要想,肯定跟總統沒有關系。其他政治上的事都是資本控制的各委員會,專家,智庫早把方案寫好了。總統也只能選一個。就這樣美國還厚著臉皮說自己民主,這也說明美狗們都是些什麼東西。不是美國允許這樣做,而是美國財團把美國改成了這個畸形的國家。這樣反映出美國不過是一個邪惡的獨裁國家。
美聯儲不是"一家銀行",而是將50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劃分為12個聯邦儲備區,在每個聯邦儲備區設立一家聯邦儲備銀行和若干分行,與聯邦儲備委員會,顧問咨詢委員會,以及作為會員銀行的若干商業銀行共同組成的多元中央銀行體系.除了聯邦儲備銀行,所有的國民銀行(在貨幣監理處注冊的商業銀行)都必須是聯邦儲備體系的會員,而在州注冊的商業銀行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加入聯邦儲備體系。目前大約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商業銀行是聯邦儲備體系的成員。
從作用和功能上來說美聯儲的的確確是美國的中央銀行,但是它又的的確確是注冊在特拉華州(Delaware)的私人企業(Private Company),它和美國聯邦政府機構根本不是一回事,盡管美聯儲的主席是由總統任命,國會核準的 它倒確實是被控制著。
美聯儲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簡稱,其職能實際上就是「美國中央銀行」。美聯儲成立於1913年,由全美12個地區的聯邦儲備銀行組成。它負責制定美國的貨幣政策,包括規定存款准備率、批准貼現率、對12家聯邦銀行和其他會員銀行及持股公司進行管理與監督。其作用在於:控制通貨與信貸,運用公開市場業務、銀行借款貼現率和金融機構法定準備金比率三大杠桿來調節美國經濟。
美聯儲在貨幣金融政策上有獨立的決定權,直接向國會負責。因此,該委員會主席的作用幾乎超越美國總統。比如美聯儲現任主席,別說其金融政策對美國經濟起重要作用,就是他說句話都可能引起股市動盪。
調整利率是美聯儲宏觀調控美國經濟的主要手段。如果經濟過熱,它就提高利率,收縮銀根,使經濟速度放慢,減少通貨膨脹壓力。如果經濟不景氣,它就降低利率,放鬆銀根,促使經濟增長。其關鍵是根據經濟形勢對利率提高和降低進行調控,並要恰到好處。貨幣杠桿是美聯儲多年來對經濟實施調控的最有效武器。美聯儲調整利率不僅對美國經濟舉足輕重,對世界經濟也有重要影響。
首先是美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息息相關。有人說,美國經濟打噴嚏,世界經濟就要感冒。如果美聯儲提高利率,減緩美國經濟增長速度,世界經濟也會跟著受到影響。因為提高利率,收緊銀根,美國人就可能少花錢或少投資,美國人購買力減少,就會直接影響到世界各國對美國的出口,作為「經濟增長發動機」的國際貿易會減緩,世界經濟增長就會受影響。相反,如果美國降低利率,刺激投資,鼓勵大家花錢,不僅會刺激經濟增長,同時進口商品也會多,世界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出口增加,世界經濟就好。其次,美聯儲調整利率也可能會對美國幣值帶來影響。此外,受美聯儲調整利率的影響,其他國家也可能會相應對本國利率進行調整,影響到本國經濟。
不是私人機構。稱呼錯誤。
美聯儲是由各屆頂級財務金融專家組成的,對政府實行指導,監督,決策的 社會 團體。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是一家私人中央銀行。美聯儲的股東結構比較隱秘,其八大股東列名如下:
1.柏林和倫敦的Rothschild羅斯柴爾德銀行
2.巴黎的Lazard兄弟銀行
3.義大利的以色列摩西Seif銀行
4.紐約的Lehman兄弟銀行
5.紐約的Kuhn,Loed銀行
6.紐約的Chase Manhattan銀行
7.紐約的Goldman,suchs銀行
8.阿姆斯特丹的Warburg銀行
另有近300股東,且多有親屬關系。其中家族勢力最大的是洛克菲勒家族。雷曼兄弟銀行倒閉後,股份轉讓給別的機構。大股東都是大財閥,他們制定的政策能為老百姓好嗎?大家可以了解學習一下美國個人所得稅,就知道美國人的稅負有多重。美國大企業不上稅的!美國共和黨 民主黨名下沒有企業,所以很容易受制於這些大財閥。
首先,美聯儲並不是私人機構,它是美國央行,但它又不是傳統意義上國家掌控的央行,究竟為何,要從美國 歷史 說起。
美國的發展,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幾大家族推進和建立的, 洛克菲勒、范德比爾特、卡內基、阿斯特、福特和摩根,央視有個不錯紀錄片――《 美國商業傳奇大亨》,有興趣可以看看,著實不錯。當然銀行也是他們商業帝國的一部分,很多州立銀行和投行都有他們的身影,美國 歷史 發展中和總統的更迭,少不了背後大財團的支持,就是在相互扶持又相互制約中前行的,但是那時候並未出現現在的美聯儲,而是 美國 歷史 上失敗的所謂第一銀行,第二銀行,它們實際掌控在大財閥手中,更具商業銀行性質,而且洲色彩鮮明,最後國會關閉。
這是掌控權的斗爭,一直到1907年發生金融危機,財閥和政府都受到波及,彼此意識到需要央行來維護金融市場安全和穩定,經過不斷的爭論和協商,美聯儲在1913年才正式成立。
為什麼時隔幾年呢?因為一方面財閥不想聯邦政府權利過大,威脅自己利益,而聯邦政府也不想央行被少數利益集團左右,於是雙方互相滲透,一起成立了現在的美聯儲,可以說是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又受控與國會,但絕對不是私人機構。由7名聯邦儲備局政協委員和12位地方聯儲主席,主席由總統提名。
2008金融危機後,美聯儲的作用積極顯現,在貨幣政策和經濟調控手段越來越成熟,地位也更加根深蒂固。
因為要權利分散。美國是一個很講究權利分散,相互制衡的國家,所以研究這個問題一定要摒棄一些我們固有的觀念,不是所有國家都高度集權。
美國建國之初聯邦政府屬於一個鬆散的組織,大多數權利掌握在各州政府手裡,隨著發展,聯邦政府的權利越來越大,但限制聯邦政府權利這個事情從來沒有停止過。其實很多權利並不在聯邦政府手裡,比如各個州都有自己的立法權和自己的行政長官,甚至也有自己的中央政府和銀行,各州行政長官也不是由聯邦政府認命的,自然也沒有罷免權,所以才有州政府官員不理總統的事情發生。
貨幣發行權也是這樣,本來各州政府就不同意成立聯邦銀行,迫於金融危機壓力不得不成立一個聯邦儲備銀行,也就是我們說的美聯儲,負責制定貨幣政策、貨幣發行和金融穩定。權利這么大的機構怎麼會給聯邦政府呢?這不符合各州的利益。
別看聯邦總統在國際上很牛的樣子,在國內總統權利是被嚴格限制的,聯邦政府權利也被限制,聯邦政府更多做一些州政府無法獨立完成的事情,比如軍事、外交、對外貿易、移民管理之類的事情,州政府在美國仍然擁有很大權利。
所以美國聯邦政府手裡沒有貨幣發行權就顯得很正常了。國家花錢的事情歸你,發行貨幣的權利再給你,萬一你錢不夠花就印錢,窮人的日子還過不過了?
所以雖然美元也貶值,但不得不承認美元仍然是全球最穩定的貨幣,這不得不說是美國貨幣發行政策起了作用。
第一,美聯儲不能完全說是私人機構。
美聯儲的組織體系非常特殊,它的總部是政府的一部分,各地的分支機構是非盈利組織,各個地區的主要商業銀行均是分支機構的會員。
第二,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防止美聯儲的一切決策只是站在聯邦政府的角度出發,貨幣政策不考慮商業銀行的利益。
大家都知道美國是三權分立國家吧?立法權由議會掌控、司法權由法院掌控、行政權由政府掌控。三個機構、三種權力互相制約、互不幹涉。職權獨立是非常重要的。
而貨幣政策的制定權也是一項需要獨立的權力。美國的政治理念中強調政府和私人之間的權衡,政府的權力太大可能會傷害民眾的權力。因此,那些掌握重要權力的機構要和政府行政權相互獨立。
第三,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理念,從美聯儲誕生之日起就開始為了過得獨立的權力而不管變革。剛開始完全淪為政府的一部分,一切貨幣政策最終由總統說了算,後來有一段時間完全和政府無關,美聯儲主席可以不理會總統的意見。
經過了很久的發展後逐步形成了現在這樣的局面。也就是總部其實和政府走的很近,主要代表政府的利益和觀點,分部則主要以銀行家們的利益為出發點,雙方互相制衡,導致美聯儲制定出的政策要同時兼顧各方利益。
這也是很多人說美聯儲其實是被一大群猶太人銀行家控制的原因。這種說法不能講完全錯誤,當然也不能說完全正確,美聯儲確實不像其他國家的央行那樣完全是政府的產物,但也不全是私人銀行的利益代表。
美聯儲既不是聯邦,也沒有儲備。聯邦政府發行債券,聯邦政府將債券抵押給美聯儲,於是美元就橫空出世了。聯邦政府需向美聯儲支付巨額的債務利息,於是美國人民的稅收憑白無故地進了美聯儲的腰包。
美國政府從來沒有對為什麼政府不直接發行美元,而偏要先發行債券再將債券通過抵押給美聯儲來獲得美元這個問題進行過說明,經濟教科書上也找不到現成的答案。
我看貨幣戰爭這本書里寫的是,聯邦政府也想把貨幣發行權收歸國有,但是試圖這樣做的總統最後要嗎被金融財團殺掉了,要麼屈服了,最後導致現在這種情況,整個美國,包括政府都為金融財團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