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金融業務有哪些
A. 理財與金融專業是什麼
隨著金融同業競爭的日趨激烈,金融創新已成為搶占制高點的強力支柱,近年來,在國內居民收入不斷提高,金融產品日益豐富,個人理財市場需求漸旺的情況下,國內各商業銀行紛紛推出了形式多樣的個人理財服務和專有品牌 ,爭奪誘人的理財蛋糕,但卻面臨著外資銀行強烈的挑戰,為此,筆者就了解到的相關信息,結合農行的客觀實際,對個人金融理財業務進行一番粗淺的探討,以求拋磚引玉。一、理財業務的現狀個人理財業務,又稱財富管理業務,是指銀行利用掌握的客戶信息與金融產品,分析客戶自身財務狀況,了解和發掘客戶需求,制定客戶財務管理計劃,幫助選擇金融產品以實現客戶理財目標的一系列服務過程。在國外,個人理財業務具有批量大、風險低、范圍廣、經營穩等優勢,占據著重要位置。反觀國內,自1996年中信實業銀行廣州分行最早掛出「私人理財中心」的牌子至今,居民理財意識不斷增強,個人理財市場空間巨大。據統計,我國民間擁有的金融資產已經超過10萬億元,其中包括居民儲蓄、國債、股票、企業各種債券、個人外匯儲蓄等。為日益壯大的中產階層個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理財服務,是市場發展的需要,更是銀行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同時,國外商業銀行的發展表明,未來中間業務將是銀行利潤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花旗銀行2001年70%的利潤來自中間業務;香港恆生銀行2002年個人理財占整體盈利的49%.而在我國,近年來隨著銀行業的不斷變革,一方面各行千方百計競爭存款,導致營運成本大幅提高;另一方面由於貸款集中在一些壟斷性的行業、集團,風險加大,利率卻偏低,盈利空間不斷變小,於是積極拓展個人理財業務便成為銀行服務的主攻方向,實踐表明個人理財業務正在成為我國銀行產品和服務創新的主要領域。繼招商銀行「金葵花理財」和工商銀行「理財金賬戶」之後,建設銀行推出了「樂當家」、中國銀行推出了「中銀理財」、交通銀行推出了「交銀理財」,而我們農業銀行則推出了「金鑰匙理財」品牌,通過讓各階層的顧客可以享受「一站式」貴賓化服務來發展自己的份額,所有這些均源於義大利著名經濟學家帕累托的8020定律,即現代商業銀行80%的利潤來源於20%的客戶,於是這20%的客戶便成為各行爭奪的焦點,理財服務和理財產品在激烈的競爭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的趨勢:從單一的銀行業務平台向綜合的理財業務平台轉變,業務品種由單一的儲蓄業務向多元化的資產、負債、中間業務一體化發展;從單一的網點服務向網上銀行服務轉變,24小時自主銀行、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等服務備受青睞;從同質化服務向品牌化服務轉變,品牌無疑是增強競爭力的核心手段,可以讓客戶對銀行業務的認知程度大大提高,成為吸引消費者注意力和情感偏好的重要手段;從大眾化服務向個性化服務轉變,根據客戶的需求開發服務新產品,有差別、有選擇地進行金融產品的營銷和服務,把有限的資源用於能為自身業務帶來巨大發展空間和市場的重點優質客戶上。在個人理財業務發展初期,因銀行能提供的理財產品有限,曾經引起過關於理財只是概念的爭論,如今,人民幣理財產品、外匯理財產品、開放式基金、信託產品、個人黃金投資、炒匯、房地產等投資項目日漸豐富,使得銀行能為客戶提供更多的選擇。各銀行在不斷推出理財新產品的同時,還將不同的金融產品打包呈現給客戶,如交通銀行總行近期對其個金產品進行了套餐化,分別推出了學生族——「志學理財」,年輕一族——「菁英理財」,兩人世界——「伉儷理財」,創業一族——「通達理財」,成功人士——「信慧理財」,銀發一族——「長壽理財」等套餐,這些套餐都分別包含了適合特定客戶的多種金融產品及服務。二、尚待解決的問題盡管我國個人理財市場發展迅猛,但從目前我國各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運作情況來看,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制約著這一市場的發展。1、需求不足。目前,個人理財定位於少數高端優質客戶,服務門檻過高,造成客源稀少,國內銀行一般「門檻」在20萬元以上,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總體上高收入客戶佔比較低。不少客戶對銀行個人理財業務認識片面,普遍存在「財不外露」的保守思想,加之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服務水準還心存疑慮,一直對此業務持觀望態度。銀行市場營銷觀念不強,廣告宣傳做得不深不透,多數銀行理財人員缺乏主動營銷意識,「坐、等、靠」思想嚴重,同時,銀行理財服務實質性內容少,產品附加值低,造成理財業務收入偏少。2、產品同質化。如在投資領域,幾乎都是證券、外匯、保險、基金等投資產品的組合,沒有針對客戶的需要進行個性化的設計,個人理財的精髓和主要的方向就是它的個性化的服務,根據客戶不同階段,不同的偏好,不同的投資需求,來進行個性化服務和產品的創新,這才是我們未來個人理財市場發展的一個真正的推動力。 3、缺乏高素質的理財客戶經理。從國外情況分析,理財涉及到稅收、財務、會計、法律、投資、銀行、保險等各方面理論知識和實務操作,大至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與否,小到日常生活的衣食支出,無不囊括在內,若不具備全面及規范的財務分析能力及金融專業知識,很難保證服務質量,而當前銀行的個人客戶經理一般來自兩類人員:一是由業務尖子選拔上來的業務熟練人員,二是定向選擇的金融理論基本功較好的年輕員工。這兩類人員都有各自的優缺點:業務熟練員工一般擁有較豐富的客戶服務經驗,對某一類或某幾個業務上熟悉,但全面的個人理財理論較欠缺,無法提供客戶需要的高端服務;而後者雖然具備較豐富的理論知識,卻缺乏客戶關系管理能力、金融產品銷售技巧以及客戶服務的經驗。4、理財服務系統支撐不夠。以高端客戶為主體的個人理財業務越來越離不開科技的支持,世界已進入信息社會和網路時代,高尖技術、高新電子和高速網路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所接受並應用,網路經濟正引領網上銀行日益普及,為此,個人理財業務必須藉助先進網路平台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成果,不斷提高產品科技服務水平,而國內銀行在這一方面依然任務艱巨。5、思想觀念需要轉變。由於所處環境的不同,許多管理人員仍然未能認識到個人理財是銀行業競爭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卻認為,現階段開展個人理財業務仍不具備條件,高層落後或者錯誤的觀念必然阻滯基層業務的發展。三、建議採取的措施第一、細分市場國內商業銀行在服務好優質客戶的同時,不能忽視中低層次的客戶,他們雖然對銀行的貢獻度不及前者,但其數量眾多,集合效益明顯。又由於在單身期、家庭形成期、家庭成長期、子女教育期、家庭成熟期、退休期等不同階段中的需求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因此,銀行客戶經理可通過建立客戶檔案,對客戶的價值貢獻度和承受風險的能力進行分析,從而實現對客戶市場的細分,針對客戶的不同特點,提供差異化的理財服務。第二、創新服務長期以來,個人業務僅是國內銀行籌措資金的手段,銀行向個人客戶提供的服務是無差別的大眾化服務。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國內銀行應逐步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以目標客戶為基礎,根據客戶的需求開發服務新產品,有差別地、選擇性地進行金融產品的營銷和客戶服務,根據客戶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風險偏好,設計個性化的理財的計劃。對低端客戶主要使用電話銀行、網上銀行、自助銀行等自助服務,而對高端客戶則主要通過客戶經理實行「一對一」服務。個人客戶經理制應憑借其服務的全面性、主動性及人性化的特點,成為各家商業銀行吸引黃金客戶的重要手段,使個人理財服務朝著個性化的方向發展。第三、培養人才目前農業銀行應該優選一批業務熟練、責任心強、對個人理財業務感興趣的精英員工,進行保險、股票、債券、基金、稅收等金融經濟專業知識的強化培訓,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銀行業務,同時具備各種投資市場知識,懂得營銷技巧,又通曉客戶心理的高素質理財人員隊伍,為不同職業、不同消費習慣、不同文化背景的各類人士提供理財服務。第四、樹立品牌所謂品牌就是消費者或者潛在消費者因看到或聽到產品名稱、標志而產生的有關產品、技術、企業實力、保障、文化精神等一切聯想和認識的總和。如花旗兩字就代表著「世界頂級金融服務標准」的金字招牌,對於我們農行來說,快速塑造理財品牌將是急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要盡快塑造出具有農行特色的理財品牌,在平時的工作中嚴格落實優質文明服務,重視客戶、尊重客戶、滿足客戶,與客戶同創價值。通過服務增加客戶的價值,只有讓客戶接受服務時獲得超出該服務的價值的額外收獲才能更好的鎖住客戶;要適時轉變營銷方式,由產品營銷向互惠式營銷和融智營銷轉變、由過去的關系營銷向效益營銷轉變,同時在營銷過程中,要注重讓銀行的廣告、宣傳、公關、產品服務等活動均注入知識含量和文化內涵,突出產品含有的知識價值和技術價值;要專門建立內部的理財網,以便於能及時掌握市場動態,為客戶真正提供最新資訊服務,加強理財中心的環境建設,給予理財經理相對獨立的空間;創新理財工具,在保持理財工具穩定性和連續性的同時對產品從外觀和內涵各個角度進行適時改善,為產品服務注入親和力、感染力和對特定群體的吸引力。
B. 聯想集團如何走出現狀
這波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哪些企業影響最大?毫無疑問,就是那些外向度最高、國際化參與程度最大的企業。在IT行業中,聯想集團無疑是一個最好的典型,這個曾經斥資十幾億美元收購了美國IBM個人電腦業務的中國公司,很可能成為這次全球性金融危機影響最大的中國企業。 這次美國金融風暴影響的順序是,先是金融企業,再是工業企業,先是華爾街,再是通用、福特、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公司。在中國,先是沿海地區一批外向型的中小出口企業,接著是外向型較強的中大型企業。到今年最後一個季度,我國一些大型企業包括一些西方的跨國公司的經濟效益都要清晰地展現出來。等到大型企業和跨國公司的效益出現了大幅滑坡,美國金融風暴引起的這一波全球性的經濟衰退才能真正見到底部。 目前,中國首先顯現的將是以聯想集團為首的一批外向度和國際化較強的企業。這些企業目前正在經濟衰退的痛苦中煎熬。我看了一下聯想公司近來的報道,大多數都是壞消息。當國外經濟危機不斷擴散開來之後,在我們國家,象聯想這樣的企業將如何度過難關?對此,我們必須給出最理性的分析了。這些分析將全面回顧中國企業今年來全球化和國際化的得失軌跡,中國企業只有在接受了經驗、挫折和教訓之後才能變得聰明起來。 聯想今年大幅下滑的業績 據今年11月7日聯想集團發布的第二財季業績報告(自然季度為2008年第三季度),本季度聯想營收43.2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43.10億美元微增0.37%。第二季凈利同比大幅倒退78%,遠遜於市場預期。運營利潤由去年同期的1.2億美元劇降至2966萬美元,降幅達75%,比上季度的1.27億美元下降76%。運營利潤率只有0.68%。 按區域劃分,本季度聯想在歐洲區運營虧損2720萬美元,亞太區運營虧損2320萬美元,而上一季度這兩個地區都處於盈利狀態。聯想大中華區業績成為本次財報中唯一的亮點,雖然增長明顯放緩,但仍獲得1.08億美元的運營利潤,但大中華區的盈利大多被海外區的虧損所抵消,聯想集團整體運營利潤僅有2966萬美元。 另外,第二財季聯想集團每股基本盈利0.27美分,截至2008年9月30日,集團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3.1億美元,而上一季度聯想集團現金儲備為18.8億美元。毛利率也降至新低,由上季度的14.1%降至12.6%,創近幾年來的最低紀錄。 目前,聯想共有雇員23906名,其中16572名在中國,而去年同期為25409名,減少了5.9%。聯想在全球個人電腦銷量同比增加約11%,約佔全球市場份額7.7%。2007年,聯想在中國大陸的銷量約占總收入的40%,在美國的銷量約占總收入的30%;在歐洲、中東及非洲的銷量約占其總收入的20%。2008年這一市場份額將有一定變化。 聯想集團曾借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的個人電腦生產商,僅次於美國的惠普及戴爾,但去年這一位置讓給了成功並購歐洲電腦生產商Packard Bell的台灣宏基。目前,聯想集團在這個行業中大約排名第四。 從2004年聯想公司海外收購美國的IBM公司之後,四年來,聯想每年都要拿出幾千萬美元甚至上億美元彌補海外業務的虧損。四年下來,聯想光是為海外業務虧損這個大窟窿,估計已經貼進去了幾億美元。 加上收購IBM投出的12.5億美元,估計聯想目前已經為這個海外收購和國際市場業務賠上去了20億美元,約摺合140億元人民幣,但至今未見到絲毫獲利的預期。如果這種情形繼續下去,人們就有充分的理由反思聯想的海外出擊和跨國收購了。中國企業的利潤如果象這樣如此大量流失的話,海外擴張和全球化就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今天已經到了質疑聯想模式的時候。雖然在這個時候我實在不忍心評論這個企業的經營狀況,但為了中國企業未來的發展道路,我必須不怕得罪人地談點個人看法。 這個基本的看法是,中國企業落入了盲目國際化和全球化的陷阱。在沒有任何技術優勢的情況下,憑著國內壟斷地位所取得的一點利潤,就盲目地進行跨國擴張運營,其結果不能不是將國內的利潤大量地外流,最終獲得個得不償失的結局。 聯想的本質不過是中國最大的組裝加工企業,這種類型的企業只有在本土還具有勞動力廉價的優勢,一旦走出國門,沒有任何競爭優勢。但聯想被IBM所設的並購陷阱所誘惑,特別是被國內盲目國際化的思潮所誤導,貿然邁出這一步後,現在是已經騎虎難下。 聯想模式已經到了中國企業徹底反省的時候。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決難跨國經營。李東生的TCL已經明確地宣告了中國企業跨國收購的失敗,估計聯想集團也正在步其後塵。只是結果宣布的時間要比TCL晚一點。但或早或晚,聯想都會做出答復的。 金融海嘯將給聯想帶來什麼樣的前景? 為了最清晰地認識這一波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將給聯想這一類企業帶來的影響,我們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聯想近年來的業務和效益變化。從聯想的營業額增長率圖表看,兩年來增幅並不大,大約僅增長了20%。 聯想的運營利潤和凈利潤到2007年8月份的時候達到最高,然而第四季度後就急劇下挫,到今年第三季度,運營利潤已經由去年同期的1.2億美元降至2966萬美元,降幅達75%,比上季度的1.27億美元下降76%。運營利潤率只有0.68%。 聯想的經營成本去年第三季度為36.7億美元,今年第三季度為37.8億美元,增幅並不大。經營成本曾在去年第四季度出現了明顯的下降,但今年以來又大幅提高,這說明世界經濟衰退給這家企業帶來的影響。聯想的管理費用也一直是居高不下,去年第三季度是5.5億美元,今年同期降至5.2億美元。 今年與去年相比,聯想的營業額幾乎沒有增長。聯想集團的收入增長在經過2007年一個上升期後,逐漸下滑,今年第三季度增長幾乎停滯。運營利潤率本季度亦降至一年內最低。下面是聯想美洲區營收同比和環比的狀況,該地區業務占總銷售額比例在逐季度下降,2008年第三季度已降至24.7%。由於美國經濟出現問題,2008年以來,聯想美洲區盈利快速下降,第三季度僅有120萬美元。該區利潤率目前僅0.66%,相比起歐洲區和亞太區來說,總算沒有虧損。 聯想歐洲、中東和非洲區營業額同比略有增加,環比下降1.33%。到2008年第三季度,在總銷售額中所佔比例降至20.6%。但是,到了2008年第三季度,聯想在歐洲區的運營出現了較大的虧損,虧損額達到272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則盈利2000萬美元。本季度運營利潤率為-3%,比上季度減少238%。 聯想在亞太區(不包含大中華區)的營業額自今年以來也出現了驟降,第三季度僅有4.7億美元,同比下降13個百分點。占總銷售額比例降至10.8%。 特別嚴重的問題是,2008年第三季度,亞太區運營虧損232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則實現盈利720萬美元,運營利潤率為-5%。這一狀況如何得到扭轉,還要看世界經濟危機的發展程度。聯想會不會象美國三大汽車公司一樣,要求國家救助,這都是我們密切關注的事情。 聯想集團的大中華區業務量一直在增長,在總銷售額中所佔比例也由上季度的40.8%上升至43.9%。 大中華區最近這個季度的運營利潤為1.08億美元,同比增長4.85%,環比則下降近8個百分點。該區域利潤率為5.7%,是近兩年來比較低的水平。上季度大中華區的運營利潤率為6.8%。但就是這點利潤,也不斷地被海外業務侵蝕。大中華區到底還有多大的底氣去背海外這個巨大的包袱,請拭目一待。 IBM公司為什麼拋掉手中的股份? 聯想是一個上規模的行業龍頭企業,但早就有人批評過,在納稅排行榜上,卻難覓聯想的蹤影。這是因為企業的利潤率實在太低。只有規模,缺少效益。可能正是緣於這個原因,美國的IBM一開始就不想要這個企業的股票(992.HK)。還未等3年的股票解禁期到來,IBM就迫不及待地將手中所持有的大約佔19%比例的股票拋售一空。 據早些時候的報道,今年三四月份,聯想集團已經在二級市場進行了26次股票回購行動。一邊是公司回購,一邊是股東減持,聯想在兩個月內進行了26次回購。自3月7日起至4月16日,聯想集團以每股4.25港元至5.58港元,回購了9931.8萬股股份,共動用資金約4.85億港元。 在3月10日至20日的8個交易日內(除了3月12日),聯想每日「定投式」回購600萬股股份。這種定投式回購在4月8日至15日再度出現,這次定量買入規模變成300萬股。而按照這兩個月以來的回購規模和回購數目,聯想今年以來平均每股回購作價為4.88港元。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11月20日,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聯想股票已跌到1.71港元,市盈率僅為3.97,照最高時的股價將近10港元已跌去80%。以目前的股價看聯想今年早些時候的回購,實在是得不償失。 有人曾評價說,IBM在年初曾經以3.2港元的價格賣掉了所持的股票,吃了大虧。但如果IBM年初不賣的話,照今天的股價再賣,就要吃虧更大。所以今天看,IBM還是有戰略眼光的。到股票市場上套現僅僅是表面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我估計IBM還是不看好這個企業的前景。 聯想如何甩掉那些爛攤子? 回顧四年來聯想所走過的道路,本該在國內做大做強,卻跑到海外大肆擴張。如果把補貼海外的這些資金用在國內的市場競爭上,聯想目前完全可以把惠普、戴爾這些國外企業頂到一邊。中國的市場就是龐大的國際市場,把中國市場拿到手,就等於占據了國際市場。但中國企業何曾意識到這個道理。目前的聯想已經是顧此失彼,完全力不從心了。 請問,聯想如果把力量集中到一點,集中到中國市場上,把扔到海外的100多億收購和擴張的資金用到國內市場上來,聯想的電腦還能價格如此昂貴嗎?如果聯想把投入海外的巨大利潤用來開發國內市場,補貼國內老百姓,聯想的電腦還能賣得這么貴嗎?聯想還能讓國外品牌如此在國內橫行嗎? 聯想犯了用兵之大忌:分散力量,分散兵力。因此,中國企業的盲目國際化,只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聯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本事到底有多大,你有什麼核心技術?有什麼領先他人的東西?不就是一個最大的加工組裝公司嗎?這種企業離開本土能有多大優勢,不是很明顯嗎!但中國企業就是要趕時髦,結論只能是:沒有核心技術的跨國收購和國際布局只能是損失慘重!徒有虛名! 雖然推出越趨普及的筆記簿型計算機應有助聯想取得全球的市場份額,但由於市場競爭激烈,要取得重大的市場份額將會非常困難。另外,進入低平均售價及低利潤率的筆記簿型計算機市場,難以彌補持續下降的桌上計算機銷售額及萎靡不振的公司計算機業務。 10月份有消息報道,聯想集團宣布將啟動新一輪的全球裁員,其中位於美國的全球總部率先裁員約50人。 聯想曾經風光過,但今天要為以往的風光付代價,為盲目地求大付代價。這就是中國企業應當注意的教訓和問題。10月份曾有消息說,聯想虧本2.4億元掛牌出售石葯集團股份,計劃以6.315億元的價格出售其持有的8.7億元石葯集團的股權。2007年時,聯想還計劃在未來5年內向石葯集團投資50億元。現在聯想放棄這些投資,是出於什麼原因,都令人思考。 總之,聯想是到了擺脫爛攤子、痛定思痛的時候了。中國有句老話:「圖小利則大事不成。」 中國企業再也不能被外國企業的蠅頭小利所誘惑了。李東生已經被坑了一下,聯想身陷泥潭。其他企業呢,是否還要步其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