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金融周期多少年

金融周期多少年

發布時間: 2023-06-08 15:21:33

① 世界金融危機的周期是多少年

兄弟,你是做什麼的?要問這么深的問題,呵呵,我就自己的理解幫你回答一下吧:應該是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我們偉大的「馬導」馬克思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和方法,詳細地跟蹤分析和研究了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世界經濟危機,隨後1899年美國的農業產能增長導致的鋼鐵金融危機、1901年美國金融交易危機、1907年美國的金融交易危機、1929年的大蕭條、1948年的美國工業危機、1973年的中東戰爭導致的石油危機、80年代頻發的債務危機、1987年的金融危機、1997年的亞歐金融危機、再到最近的次貸危機。當然馬克思只研究了前幾次金融危機,但從馬克思已經完成的文獻來看,其危機理論中最為關鍵的結論應當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資產階級經濟的一切矛盾的表現,是資本主義各種矛盾充分展開後的結果,是資產階級經濟關系一切矛盾的現實綜合和強制平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一種經濟關系的對立和統一的運動。經濟的正常運轉意味著它的內在要素處於統一的狀態,一旦這些要素彼此分離和彼此獨立,其發展的趨勢就是使這些已經彼此分離和彼此獨立的因素趨於統一,而這種統一的過程就是危機。
我們單以美國為例子分析:自1783年取得了對英國獨立戰爭勝利後,先後分別於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1997年—99年、2007年8月份的次貸危機。可以看出美國多次發生過經濟危機。通過對上述歷次美國經濟周期以及世界經濟周期進行觀察,我們發現,時間間隔以10年左右為一個周期規律,而影響金融危機的因素又很多,但我個人斷定:金融危機的產生最根本的問題在於金融流通的無序性,金融危機就是自由經濟的產物。它附著於同期表現活躍的大的經濟體隨經戰爭、政治、外交、投資、消費信心等等每次又呈現出不同的變化特點。解決之道應該在於計劃經濟!有點諷刺的意味,呵呵!自由經濟與計劃經濟的結合調控才是解決金融危機的最佳途徑,以中國為例,改革開發基本上就是承襲了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基本運作模式,但殘留的計劃經濟調控體質又在我們30年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了不起的作用,保障了我們的順利發展,沒有出現大的因過熱的經濟活動引起連鎖金融反應的問題。
寫著寫著就煩了,牙痛!呵呵,先說這些吧。有機會好好交流 QQ85877419 。往好的地方看金融危機好似人體的感冒,是個痛的過程但也是人體自己加溫殺毒的自我療傷過程。過熱、無序、虛假等這些問題擴大之後就會導致相應產業的連鎖影響,最終形成危機。金融危機的產生從根本上節制了這種狀況的繼續擴大,讓人們重新選擇。

② 金融危機的周期大約是多少年一次

資本主義經濟周期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經濟危機以後,在整個19世紀,大約每隔10年周期地爆發一次經濟危機;進入20世紀以後,經濟危機縮短到大約每隔7~8年爆發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的周期時間已縮短到大約每隔5年左右爆發一次.

(2)金融周期多少年擴展閱讀:
金融危機的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較大幅度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幅度的縮減,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的現象,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有時候甚至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金融危機有周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在哲學理論中,事物總是向前發展的,正所謂繁榮昌盛之後就會面臨衰退,衰退過後又會帶來經濟的回溫,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必定有金融危機的情況出現,打破原本積極向好的一面,迫使事物向反方向發展。金融周期與經濟發展本身就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

金融危機有周期的原因

1、經濟發展與信貸相互影響:現代社會,在資本驅動的發展下,金融周期和經濟周期是重合又分離的,換言之,信用的擴張收緊和經濟的繁榮衰退,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舉例子來說,企業在發展初期都需要從銀行、私人等各種渠道籌集啟動資金,但隨著市場發展,企業所需的資金越來越大,投資者東拼西湊的錢不夠企業未來發展了,向金融系統融資迫在眉睫。在這種情況下,以銀行為代表的現代金融信貸市場,就應運而生,構成了現代工業社會經濟增長的基礎設施;

2、信貸市場的脆弱不穩定性:信貸市場波動起伏大,當市場行情一片向好時,股民們大量買入,以為能賺取一波高收益,卻忽視了股市的高風險、高回報性的本質。信貸市場的脆弱性,很容易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

③ 金融危機.一般幾年一次.每次持續多久

六次經濟危機,給世界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現在是第七次危機,1637年鬱金香狂熱在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東西。1637年的早些時候,當鬱金香依舊在地里生長的時候,價格已經上漲了幾百甚至幾千倍。一棵鬱金香可能是二十個熟練工人一個月的收入總和。現在大家都承認,這是現代金融史上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投機泡沫。而該事件也引起了人們的爭議——在一個市場已經明顯失靈的交換體系下,政府到底應該承擔起怎樣的角色?1720年南海泡沫1720年倒閉的南海公司給整個倫敦金融業都帶來了巨大的陰影。17世紀,英國經濟興盛。然而人們的資金閑置丶儲蓄膨脹,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為此南海公司覓得賺取暴利的商機,即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因為公眾對股價看好,促進當時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反作用於股價的上升。 1720年,為了刺激股票發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資者分期付款購買新股的方式。投資十分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導致了價格狂飈到1000英鎊以上。公司的真實業績嚴重與人們預期背離。 後來因為國會通過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內幕人士與政府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滅。1837年恐慌1837年,美國的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由於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貴金屬由聯邦政府向州銀行的轉移,分散了儲備,妨礙了集中管理;英國銀行方面的壓力;儲備分散所導致的穩定美國經濟機制的缺失等等。1907年銀行危機1907年10月,美國銀行危機爆發,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的信託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投機狀態。首先是新聞輿論導向開始大量出現宣傳新金融理念的文章。當時有一篇保羅的文章,題目是「我們銀行系統的缺點和需要」,從此保羅成為美國倡導中央銀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此後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紐約商會宣稱:「除非我們擁有一個足以控制信用資源的中央銀行,否則我們將經歷一場前所未有而且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1929年大崩潰華爾街有史以來形勢最為嚴峻的時刻。1987年黑色星期一1987年,因為不斷惡化的經濟預期和中東局勢的不斷緊張,造就了華爾街的大崩潰。這便是「黑色星期一」。標准普爾指數下跌了20%,無數的人陷入了痛苦。

④ 漸行漸近的金融周期(彭文生)

導論

本書定稿在2017年二季度初,中國經濟未來的走勢又將如何呢?未來美國經濟復甦有多強勁?這一輪美聯儲加息幅度有多大?這些對我們看中國經濟的前景有重要意義。

分析經濟的走勢,我們需要抓住系統性重要問題或者是主要矛盾。在這個時間點,什麼事影響未來幾年宏觀經濟的既重要又頗具爭議的問題呢?房地產和債務問題應該是未來的關鍵點。本書以金融周期為分析框架,把信用和房地產結合起來,聯系金融和實體、總量和結構,試圖提供一個從金融看宏觀經濟的完整圖景。

本書取名漸行漸近的金融周期,經歷過去10年的繁榮後,房地產價格和債務已然過度上漲,金融周期的下行調整在逼斤,雖然爭議仍很大,但我們認為主流認知終將達成共識,帶來包括稅制和金融機構在內的結構性改革。

一、為什麼要看金融周期?

經濟活動呈現周期波動的特徵,沒有永久的繁榮,也沒有持續的衰退。近幾年在經濟分析中被應用的有基欽周期(以庫存變動為主線,持續時間為3~4年)。朱格拉周期(以設備投資為主線,持續時間為8~10年),庫茨涅茲周期(建築業的發展周期平均在20年左右),康德拉基耶夫周期(50年至60年一次的長周期)和熊彼特提出的創新長周期。不同的周期理論反映當時的社會經濟環境與主流思維,比如上述的這些周期反映的是100年前工業經濟化的狀況,主要從實體經濟的角度看周期波動。

金融周期關注信用和房地產相互強化帶來的順周期性,也就是繁榮時向上動力強,轉向衰退後向下的動力也大。為什麼要重視金融周期呢?因為相對過去幾十年的主流思維,它是一個新的分析框架,是一個觀察經濟的新理念,更重要的是契合當下的社會經濟環境,我們處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高度發展的時代,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我們可以從經濟學兩大流派和相關政策框架的演變來看這個問題。

二、金融周期的理論淵源

從宏觀分析看,經濟學基本可以分為兩派,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前者強調市場有效配置資源,政府幹預弊大於利,後者認為市場有時候失靈,需要政府幹預。古典經濟學注重供給長期結構和實體,認為經濟增長與人口技術進步等實體基本面決定,金融有效把儲蓄轉為投資,古典經濟學有一個形象的比喻,經濟像小孩的搖籃,外部推力停下來就會回到原點,經濟周期波動是短暫的,長期會回到均衡點。凱恩斯強調需求、短期、總量和金融,市場配置資源失靈和貨幣金融有關,凱恩斯把經濟比喻為大海里的一條船,即使台風停下來,如果沒有外力的干預就不能回到原點。古典經濟學認為貨幣是中性的。而凱恩斯認為貨幣非中性。貨幣非中性在金融的延伸就是金融周期和金融不穩定論。這幾年我們在討論資產泡沫和金融風險時,時常提到一個詞是明斯基時刻,描述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金融體系過度擴張信用導致債務負擔最終不可持續,金融周期的拐點出現金融危機等。貨幣非中性還有一個結構視角,就是奧地利學派從貨幣供給和結構失衡看經濟的周期波動,在現代金融體系下,信貸創造貨幣不是均勻的,信貸投放有先有後,先獲得貸款的佔有資源利用的先機,而能提供抵押品的房地產行業具有優勢。信貸擴張導致某些行業比如房地產過度擴張,擠壓其他行業總量的繁榮,在一段時間掩蓋了結構的失衡,但資源錯配最終不可持續,調整導致經濟衰退直至新的周期開始。

三、政策框架演變的影響。

大蕭條前的自由化。

戰後金融壓抑。

20世紀80年代重啟自由化。

金融周期與危機回歸。

總結起來,過去100多年經濟學思維和政策存在幾十年一個輪回的周期規律。

四、中美金融周期分化。

在詳細的分析開展之前,我們先對金融周期的特徵,現階段在主要經濟體的體現做一個概覽。金融周期最核心的兩個指標是信用和房地產價格,前者代表融資條件,後者反映投資者對風險的認知和態度,而房地產又是信貸的重要抵押品,兩者相互促進導致自我強化的順周期特徵,從宏觀層面來看,抵押品的角色使得房地產價格上升的過程就是經濟加杠桿的過程,房地產價格下跌與去杠桿聯系在一起。金融周期比經濟周期波動幅度更大,一個金融周期可以包括多個經濟周期,以GDP增長和通脹為對表現指標的經濟周期一般持續1~8年,一個金融周期可持續15~20年。經濟周期和金融周期疊加,使經濟擴張或收縮的幅度都會放大。

發達國家的經驗顯示,在金融周期上半場的早期,杠桿率較低,信用擴張對經濟增長的拉動較大。到了繁榮的後半段,信用刺激增長的作用下降,但通脹壓力或對資產泡沫的擔心會促使央行加息,宏觀層面呈現寬信用緊貨幣的態勢。美國美國在2004年至2006年和日本在1988年至1990年就是這樣的情形,利率上升,最終促使債務調整,金融周期進入下半場體現為房價下跌,信用緊縮。

總量的視角之外,金融周期還影響經濟結構。

美國在新一輪的金融周期上升階段。

中國的第1個金融周期在接近頂部。從2008年到2017年,中國的金融周期經歷了近10年的繁榮期,房價翻了幾番信貸擴張使得非金融部門的杠桿率大幅上升,金融周期似乎在接近,頂部各方面都在關注高房價對經濟結構的扭曲和對社會分化的影響,但房價似乎只有一個方向越來越多的人,甚至開始這一房價能否出現顯著的下降。本書試圖在一個邏輯自洽的框架下提供一個完整的分析。

五、故事敘述的架構。

關於高房價的一個共識是貨幣太多了,但為什麼貨幣超發沒有帶來CPI高通脹,更多體現在房價上漲了,這些貨幣是怎樣投放出來的呢?

第1章從貨幣理論談起,說明過去幾十年佔主流地位的貨幣數量論的偏差,所在闡述貨幣非中性觀點的起源和宏觀含義。

第2章闡述信貸擴張創造貨幣的機制,以及其影響經濟總量和結構的渠道。現代具有鮮明的順周期特徵,銀行不僅是金融中介,也通過貸款創造貨幣而獲得鑄幣稅,這兩章可以說是金融周期作為一個分析框架的理論基礎。

作為貨幣信用的價格,利率是金融周期傳導機制的重要部分,利率由市場資金供求決定,自然受金融周期的影響,在周期的不同階段呈現不同的特徵,但央行是流動性的最終提供者,由貨幣政策調控的利率又反過來作用於金融周期。第3章闡述利率在金融周期中的角色,探討利率未來的走勢及宏觀經濟含義,就中國而言,利率市場化是過去十幾年的一個特殊因素,影子銀行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也是一個結果。

第4章,梳理影子銀行活動對信貸擴張的影響。

土地供應有限,被認為高房價高企的原因之一,但供給彈性低的商品也不少,為什麼只有土地價格持續上升?第5章闡述土地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和一般資本品的差別,土地價格如何成為經濟加杜桿的載體,中國的土地制度,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如何加大了金融的順周期性?

金融周期不僅和經濟總量的不斷相關聯,對經濟的結構也有重要影響,一個渠道是匯率的波動,第6章超越傳統的貿易試卷,注重匯率的金融屬性,闡述匯率在金融周期中的作用,尤其是對經濟結構的影響。匯率的金融屬性和資產價格聯系在一起,匯率和房地產價格的關系也是這一章討論的重點。

第7章分析金融周期在更廣層次的結構含義,信貸投放有先有後,先得者佔有資源使用的先機,土地和房產所有者應能提供抵押品而有優勢。信貸擴張和房地產價格持續上升,使得金融和房地產對實體部門的擠壓日益嚴重,加大,收入與財富差距扭曲,經濟結構尤其需要關注的是現代與貧富差距的相互促進作用,信貸增長加大,貧富分化和貧富分化,反過來驅動信貸擴張。

金融周期和政策框架的演變相關,第8章第9章第10章分別討論貨幣政策,宏觀審慎管理和財政金融財政政策在金融周期中的角色。

未來如何發展?什麼因素將觸發房價和信貸進入下半場的調整?第11章分析金融周期演變在經濟周期中的體現,提出類滯漲是金融周期接近頂部的階段性現象,結合對房地產泡沫和金融風險的擔心,導致貨幣政策緊縮和監管加強,可能是觸發金融周期轉向的力量。

第12章討論金融周期下半場去杠桿的路徑,分析一些流行觀點的誤區所在。從宏觀層面來看,去杠桿必然和房地產價格下跌聯系在一起。

第13章回到是貨幣的基本問題,探討貨幣體制可能的演變與改革方向,以限制金融的順周期性,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全書分析的基礎上,最後我們提出一個框架性的政策建議。

熱點內容
慕尼黑的金融企業集中在哪個區 發布:2025-02-04 07:51:01 瀏覽:157
深圳騰安基金銷售怎麼樣 發布:2025-02-04 07:50:21 瀏覽:126
漲停股票要賣么 發布:2025-02-04 07:16:54 瀏覽:355
股票波動性對本結構的影響 發布:2025-02-04 07:03:16 瀏覽:624
股票收盤價歷史數據怎麼查找 發布:2025-02-04 06:57:48 瀏覽:688
九州期貨客服電話是多少 發布:2025-02-04 06:38:41 瀏覽:80
最好的科技類股票 發布:2025-02-04 06:32:14 瀏覽:506
東方財富期貨豆油一手多少錢 發布:2025-02-04 06:22:49 瀏覽:459
太鋼不銹股票歷史最低多少錢 發布:2025-02-04 05:58:54 瀏覽:781
龍虎榜數據分析股票軟體 發布:2025-02-04 05:51:42 瀏覽: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