稟賦效應在股票交易
① 稟賦效應的實際意義
按照科斯定理,政府應該做的就是盡量降低市場的交易成本,使產權明晰,使市場效率趨於最優。但由於存在稟賦效應,政府這樣的努力或許還不夠。初始的產權配置對最終的資源分配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就要求政府應該考慮到市場效率的低下,在分配產權的開始階段就必須更注重效率,而不能指望過分的依賴市場的調節。
其次,由於稟賦效應,人們要避免失去所擁有的東西,容易產生「安於現狀情結」。害怕改變帶來可能的損失。當社會制度變革時,那些可能利益受損的群體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痛苦,必定會不惜付出很大的代價來維持原有的制度,而社會的進步就必須要克服這種惰性 現在我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政府應該對改革的艱苦和其中遇到的阻礙力量有充分的估計,用更大的努力積極地推進改革。此外,稟賦效應及引起稟賦效應的「損失厭惡」理論還可以解釋很多經濟活動中的現象:政府拆遷中,拆遷居民往往會覺得政府提供的補償太少,而與政府發生補償價格上的爭執,這就是稟賦效應的體現,居民失去自己的房屋,會要求比購買同樣的房屋願意支付的價格更多的賠償才會覺得滿意。這一點在公共物品的補償要求中體現得更明顯,曾有一項調查表明,為種植行道樹,當地居民平均願意支付10.12美元,而如果要砍伐行道樹,則要求的賠償平均為56.60美元。
由於非常害怕損失,股票的擁有者在承受股價下跌時,往往會變得風險偏好。為了避免損失而願意冒價格進一步下跌的風險繼續持有股票,希望有朝一日股價能重新上漲,房地產市場也一樣。從而產生一種奇怪的現象:股票或房地產的價格越低,其成交量反而越低 這與傳統的經濟學的需求曲線是相悖的。一種解釋是人們在股價或房價下跌時會預期價格的進一步下跌,從而不願意購買;這是從人們心理的角度做出的解釋,損失厭惡理論又進一步分析了這種心理產生的原因。
由於稟賦效應使人產生的「安於現狀情結」,人們往往不願意改變環境,從而表現為在談判中不肯讓步,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工資剛性,人們甚至寧可失業不願意降低工資。另一個例子就是老公司往往比新公司存在更多的低效率的規章制度。這是因為新公司能夠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制定規則,而老公司對原有的不合理規則進行修改時,員工往往會更覺得難以接受,從而進行阻擾。在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時也會遇到這種情況,當公司改進管理模式,提高生產效率時,可能會遭到職工們的反對,我們必須充分考慮這種情況,並可給予職工適當補償。
② 最簡單的心理現象
最重要自信點,我也會這樣,生活如果那麼容易就不會有那麼多人自殺了,如果我的成績突然變得很差我會高興,因為我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不要抑制自己往想好的方面,即使真的不如意那有怎樣,我們是思想的主人,不是思想控制我們,每個人只有一生,為何要抑鬱寡歡呢。是的,我也發現了,所以對某事期待的時候就很努力的催眠自己:不可能的,我不行的,肯定不會成功啊之類的。但是看了《秘密》之後,知道了吸引力定律,就又變得好矛盾!了解一些簡單的心理學能讓我們在交流中更多的了解別人的想法,通過對方的一些表現就能知道對方的想法,提到心理學,很多人會聯想到的是催眠、讀心術、微表情等。
然而在生活中,
我們似乎很難碰到那些所謂的「讀心術」大師。
相反,
在一些生活的細節中,
無處不體現著一些心理學的奧妙。
下面這四個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可能你不知道它們的名字,
但你一定在生活的某個瞬間,
「遇見」過它們。
生活中常見的四個心理學效應,很簡單卻很實用
生活中常見的四個心理學效應,很簡單卻很實用
成為自己人,更有說服力——自己人效應
在酒局上,到處都有稱兄道弟的人。但事實上,很多人可能連朋友都算不上。
在公司的培訓會議上,老闆熱情的把每個員工稱作家人,但心裡想的其實是如何能夠獲取更多的個人利益。
這兩個都是「自己人效應」的案例。
所謂「自己人效應」,指的是一旦我們把他人當做與自己是同一類型的人,那麼就會更加容易的接受對方的觀點以及被說服。
但要成為「自己人」,需要的是讓雙方看見彼此身上的共同特徵。比如說,共同的目標、相似的成長背景、類似的愛好等等。
在很多的傳銷騙局中,也利用了「自己人效應」的威力。受害者被騙子洗腦,把騙子當成了「自己人」,然後再將騙局散播到自己的社交圈中。
所以我們也需要常常提醒自己,在「兄弟」「家人」這些親昵的稱呼背後,是否也隱藏著對方想要從你身上獲取某些利益的動機呢?
生活中常見的四個心理學效應,很簡單卻很實用
生活中常見的四個心理學效應,很簡單卻很實用
我追的idol就是最棒的——稟賦效應
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一點點小事,也要到處炫耀。
明明是草,可是從ta的嘴裡就變成了寶。
這就是所謂的稟賦效應。它指的是一旦擁有了一件東西,那麼對我們來說,它的心理價值就會增加。心理學家Knetsch和Sinden於1984年的一項實驗發現,如果要讓人們為自己所擁有的一件東西標價,他們通常會訂出一個比自己買進時更高的價格。
我們都知道老王賣瓜,自賣自誇。一般我們會認為這是商家的一種推銷手段。但事實上,許多攤販心裡都會認為,自己家的瓜的確比別人家的要甜。因為我的,總是比別人的要好。
心理學家認為,稟賦效應實際上是人們規避損失的一種心理策略。因為通常損失比獲得的感覺更強烈,我們會更加害怕自己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損失。所以會傾向於認為一件東西一旦自己擁有了,它的價值就會提升。
但稟賦效應也會給我們帶來損失。你會不會認為自己購買的彩票中獎幾率比別人高呢?自己買入的股票漲停的幾率更高,反而錯過了及時出手的時機?或者自己的男朋友就是比別人的好,最後栽在了一個渣男的手裡?
所以,在面臨一些需要理性決策的時機時,我們需要提醒自己,去衡量的是這個物品的客觀價值,而不是「我的」這個東西具有多少價值。
生活中常見的四個心理學效應,很簡單卻很實用
生活中常見的四個心理學效應,很簡單卻很實用
我和他結婚不是因為愛他,而是因為年紀到了——打烊效應
在酒吧,什麼時間搭訕成功的幾率最大呢?
答案是在酒吧快打樣的時候。
當我們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更加努力的去爭取,但如果認為自己即使通過努力也無法達成時,那麼我們往往會選擇降低自己的標准。
心理學家Pennebaker發現,當酒吧快要打烊時,人們會認為酒吧里的異性變得比之前好看了。可能你會認為,這是因為喝酒上頭,但研究者Glae和Delaney後續的研究發現,即使沒有酒精的催化,這種現象依然存在。
這就是所謂的打烊效應,由於時間緊迫,一個人需要迫切的為自己尋覓一個伴侶,就會傾向於降低自己內心的擇偶標准,剛剛在蹦迪時完全看不上的異性,瞬間都變得好看了起來。
而在很多著急結婚的人身上也存在著這種現象。原來完全不會列入自己擇偶標準的對象,可能會突然變得有魅力了起來。但這種現象在已經找到「歸宿」的人身上往往不會發生,因此,可能一旦確立了關系,我們又會訝異,當初自己為何瞎了眼。
生活中常見的四個心理學效應,很簡單卻很實用
生活中常見的四個心理學效應,很簡單卻很實用
告白要選在晚上——黑暗效應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一個喜歡你的人約你去看電影,可能你對他也只是有一點好感而已,但在黑暗的電影院里,你居然對他產生了一種怦然心動的感覺。
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黑暗效應。它指的是人們在黑暗中,由於很多信息都因為光線的問題而被朦朧化處理了,反而更容易與對方產生情愫。因為你看不清楚對方,因而將其腦補成自己理想伴侶的形象。
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黑暗效應。它指的是人們在黑暗中,由於很多信息都因為光線的問題而被朦朧化處理了,反而更容易與對方產生情愫。因為你看不清楚對方,因而將其腦補成自己理想伴侶的形象。
但是,黑暗效應很難得以持續。當電影結束,燈光亮起,你看見了對方的臉,心裡可能會納悶,剛剛自己心裡怎麼會產生這種小鹿亂撞的感覺。
因而,即使產生了黑暗效應,我們也要通過言行讓對方真正的對自己產生好感,不然這段感情,可能就永遠見不的「光」了。
③ 如何在港股融券做空
本文來源於歲寒
融券做空
A股現在雖然也有融券業務,但沽空機制並不完整,一是開戶券商能借貨的比例很低,多數時候根本沒貨可以借,既不能直接向其他股東借,也不能讓券商直接從開保證金賬戶的客戶里劃走;二是平倉方式單一,無法場外交易平倉;三是內地各級政府和證監會有對造假的包庇、對泡沫的容忍和對沽空的罪惡態度。
在香港的融券交易中,賣空的基本都是藍籌股,開戶也比較麻煩,得特別申請並經香港稅務局審批,前後歷時一個月。買賣時首先需要向證券公司或是股票經紀人借入股票,在市場上賣出,然後在約定的時間內從市場上買回股票還給證券公司或是經紀人。此外,在融券交易中,通常還會涉及第三方,
因為證券公司或是經紀人如果自己手中並沒有股票,就需要向其它證券公司或是基金公司等借入股票,並轉借給客戶,這之間的借貸利率完全是雙方協商的,不同時間不同的股票可能借貸利率都不一樣,一般要比按揭貸款利率高4-5個百分點不等。
做空首先要評估一下大股東的實力,一般來說,嚴重做假的公司都是民企,而國企特別是央企,沒有嚴重做假的動機,最多是為了政績做短期平滑,或是資金挪用,多數是不作為窩里斗無效率。民企的老闆如果實力雄厚,那他可能在短期內托住股價,這對做空應該會很不利;
二是做空時機的選擇,最好是在業務和市場的拐點處爆料,因為做假的證據掌握在做空者手中,你可以等待和選擇在任何時點曝光。做空時,你應該要先借入股票談妥條款之類的,時間就是金錢,選時不好逆大勢而為的話,風險可能是無窮的;
三是做空的證據要硬,讓大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人沒有反駁的餘地。多數時候我們都是懷疑人家做假,我們可以選擇迴避它,因為我們不是公司內部的人,很難得到確鑿的證據。但你要做空的話,沒有證據就不行,不但起不到震憾效果,還容易被公司反咬一口。畢竟你是希望股價下跌的,下跌得原有的小股東拋掉手中的股票,而一般人都會有稟賦效應,寧願做斯德哥爾摩症患者,也不會輕易認錯割肉出局;
四是選擇的標的要適合平倉,因為你先借貨賣掉後,最終你總是得買回來還貨平倉的。所以如果大股東持股比例過高,那你在二級市場上就很難買回足夠的貨而股價不上漲。如果想場外交易平倉,特別是股價長期停牌的那種,因為借貨是要付利息的,所以最好是選股東中有大私募的股票,若是公募,人家可能不收表現提成費,所以公募寧可硬撐著讓賬面好看些也不願意折價賣股套現止損,這就使得沽空方無法買回股票平倉,不能平倉你就得不停的付利息。
④ 在局勢動盪的情況下,股市一般會有什麼走向
25%很可能是北向資金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點十月股市開門紅,創業板距離年內突破3000點的目標又近了一步。北向資金節後第一個交易日凈流入近136億,創7月7日以來的凈流入新高,之後連續4個交易日凈流入。更重要的是:北向資金成交總額占兩市成交總額的比例再度提高了,這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但是要特別提醒的是:新興股市跨境資金的成交金額佔比接近或超過25%的時候,即量變到質變,或將開啟大動盪模式。
最早的股票投資理論是道瓊斯指數的創立者道先生的理論,在道先生1902年辭世後,由後人(哈密頓和雷亞)總結歸納而成為「道氏定理」:
1.市場趨勢有三種,短期、中期、長期。短期趨勢持續數天或數周;中期趨勢持續數周或數月;長期趨勢持續數周或數年。投資者和投機者的差別,往往是參與的不同趨勢的時間周期不同。
2.牛熊周期有長短,可以做多亦可做空。空頭市場趨勢向下,多頭市場趨勢向上。每一個牛市或熊市又可以分為不同階段,有修正(Corrections),有反彈,也有暴漲暴跌。
3.空頭市場三階段,第一階段股市恐慌,投資人不再追高;第二階段經濟衰退,企業盈利減少;第三階段悲觀失望,逐漸走向均衡,投資人對利空消息有了免疫力。
4.多頭市場也有三階段,平均持續時間超過兩年。第一階段信心逐漸恢復,第二階段企業盈利提升,第三階段投機風潮再起。
5.牛市、熊市都有拐點,但准確判斷折返拐點非常困難。逾60%的拐點的回撤或回升幅度為前一波段走勢的30-70%,每一次級折返都包含著股市的暴漲暴跌。
道氏定理站在股票市場的宏觀層面,重點研究股票投資的趨勢和波段,不同於格雷厄姆-巴菲特倡導的「微觀研究+長期價值」。兩種研究思路都有價值,從道氏定理看當前股市,股市研究應該像地震預測學一樣,把牛熊周期進一步細分為不同等級,這就有了一個新的投資學概念:大動盪。人們心目中的牛市和熊市其實都有一個量化的「錨定」:牛市是20%-25%年度漲跌區間;「大動盪」的標准則是:漲則翻番,跌則腰斬,疊加在牛熊周期之上。
股市「大動盪」可追溯到1987年10月19日美國的「黑色星期一」前後數年,幾乎就在同一時期,還有1988-1991年的日本股市和1986-1990年的台灣地區股市等。
可以說,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初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全球股市進入了「動盪年代」。
1986年10月17日,台灣地區股市首次突破1000點後,一路飆升,至1987年10月1日達到4673點後急轉直下,兩個月內腰斬;再從2230點爆炸性上漲,1988年9月達到8790點後暴跌逾40%;又從5119點起跳,1990年2月狂飆至12680點,之後上演了從巔峰到瀑布的股市奇跡:1990年10月跌到2485點,最大跌幅逾80%!如果把台灣地區股市的「大動盪」刪除,1986年10月突破1000點到1990年10月的2485點是一個很平和的股市上漲,然而在這兩個10月之間的4年間,台灣地區股市歷經三次巔峰,堪稱股票市場的「通古斯大爆炸」,2008-2009年的次貸危機和今年美國股市「大動盪」都難以望其項背。
按照上述標准,中國A股2005年跌破1000點到2007年10月(也是10月)沖上6124點,之後暴跌到1664點,也是一次股市「大動盪」。和台灣地區股市不同的是:2005年到2008年的A股「大動盪」沒有跨境資金流動的推波助瀾。今年美國股市也經歷了一次「大動盪」,2020年2月22日到3月23日,道指從29500點暴跌至18200點區間,之後半年內反彈到29000點之上,也不能「錨定」在年度漲跌幅度20%-25%的牛熊周期概念中。
在這里,我們引進一個投資行為學概念:助推(NUDGE)。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創造了一些投資行為學概念,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一是稟賦效應,二是助推效應。
助推效應何來?一個有自殺傾向的人站在峭壁邊緣,自殺,未必是有意識的,而是在那一瞬間的「無意識行為」。行為經濟學把這個概念引入投資決策,解釋了投資人群體「非理性沖動」的助推效應。
股市大動盪和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沒有必然聯系,如果說基本面是內在價值,環境就是外在因素。任何一個投資人群體的一致行動,相對於其他投資人群體而言就是外部「推動」,換句話說就是「助推」。從這個角度看A股市場的北向資金,作為A股市場上新的投資人群體,北向資金的資金量逐漸增大,可能「助推」的資金量更大。
由此演繹,股票市場的開放性也是一種趨勢,而在股市開放的過程中,外部增量資金的流動是重要「推手」。基於新興股市的有限數據分析,外部資金的交易量佔比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觀測指標。在此提示:北向資金的交易量佔比提升到25%以上,有可能是A股市場再次發生大動盪的導火線。
股市大動盪和牛熊周期不同,在牛市情緒佔主導的階段,「助推」的力量可能驅動牛市的情緒性溢價翻番。反之,在熊市情緒佔主導的階段,尤其是在牛轉熊的拐點之時,突發性暴跌本身會觸發斷崖式暴跌。這就是台灣地區股市1986-1990年大動盪的啟示,也可以解釋中國A股2005-2008年暴漲暴跌之謎。
⑤ 秉斌效應是什麼啊
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什麼是稟賦效應
傳統經濟理論認為人們為獲得某商品願意付出的價格和失去已經擁有的同樣的商品所要求的補償沒區別,即自己作為買者或賣者的身份不會影響自己對商品的價值評估,但稟賦效應理論否認了這一觀點。稟賦效應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麼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它是由Tbaler(1980)提出的。這一現象可以用行為金融學中的「損失厭惡」理論來解釋,該理論認為一定量的損失給人們帶來的效用降低要多過相同的收益給人們帶來的效用增加。因此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對「避害」的考慮遠大於對「趨利」的考慮。出於對損失的畏懼,人們在出賣商品時往往索要過高的價格。
稟賦效應是行為金融學中的一個理論分支。行為金融學是基於行為學、金融學、社會學、經濟學、決策學、心理學的理論來分析金融市場主體(決策者)在金融市場行為中的心理特徵,並以此來研究投資者的決策行為及其對資產定價影響的一門學科。它對傳統經濟學提出了挑戰。稟賦效應充分體現了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方法,對傳統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提出了挑戰。
稟賦效應的證實
Hammaek和Brown(1974)曾發現捕獵野鴨者願意平均每人支付247美元的費用以維持適合野鴨生存的濕地環境,但若要他們放棄在這塊濕地捕獵野鴨,他們要求的賠償卻高達平均每人1044美元。稟賦效應的存在會導致買賣雙方的心理價格出現偏差,從而影響市場效率。
Kabneman,Knestscb和Tbaler在1990年做的以下一組試驗可以很好的觀察稟賦效應的影響程度。
參加試驗的是44名大學生,隨機抽取其中的一半人,給他們一張代幣券和一份說明書,說明書上寫明他們擁有的代幣券價值為x美元(x的價值因人而異),試驗結束後即可兌付,代幣券可以交易,其買賣價格將由交易情況決定。讓賣者(得到代幣券的學生)從0到8.75美元中選擇願意出售的價格。同樣,也為沒有得到代幣券的那一半學生指定因人而異的價值,並詢問他們願意為購買一張代幣券支付的價格。之後試驗者會收集他們的價格,立刻計算出市場出清價及能夠交易的數量,並及時公布。參加試驗的學生可以按填寫的價格進行真實的交易。這個試驗反復進行三次。
三輪代幣券交易之後,先後用杯子和鋼筆代替代幣券進行實物交易的試驗。交易規則不變,並反復進行多次。
顯然,代幣券和消費品市場的交易情況大不一樣。在代幣券市場,買賣雙方的預期價格是大致相同的。綜合三次試驗來看,實際成交量與期望成交量的比(V/V )是1.0。與之相對應的是,在杯子和鋼筆市場上,報出的賣價的中間值可達到買價的兩倍多,杯子市場的V/V 率僅為0.20,鋼筆市場為0.41。即使交易反復進行,這兩個消費品市場的成交量也沒有增加,表明參加試驗者並沒有學會達成一致的買賣價格以增進市場效率。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代幣券市場的交易中,根本就沒有交易不足的現象。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可以比較代幣券和消費品的不同之處:代幣券的價值是事先確定的,非常精確而人們對消費品的偏好則可能會使其價值變得含糊,也就是說,消費者難以對一件商品確定一個唯一的貨幣價格。因此,當購買者購買商品是為了以更高的價格轉手賣出,而不是自己使用時,其對損失和盈利有明確地衡量,就不會有稟賦效應,如購買股票。
以上的試驗直觀地證明了稟賦效應的存在:一旦人們得到可供自己消費的某物品,人們對該物品賦予的價值就會顯著增長。這種非理性的行為常常會導致市場效率的降低,而且這種現象並不會隨著交易者交易經驗的增加而消除。
稟賦效應對科斯定理的影響
科斯定理指出,只要交易成本為零,財產的法定所有權分配就不會影響經濟運行的效率,資源配置的最終狀態與產權配置的初始狀態無關。也就是說,如果市場機制的運行無需成本,最終的結果(產值最大化)是不受法律狀況影響的。以明晰產權的辦法來解決外在性問題,能夠達到社會最佳的目標。在近來幾十年裡,科斯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科斯定理是以交易成本為零為前提的,但根據科斯定理,如果處理外在性的資源談判不能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那必然是由於交易成本太高。於是,客觀上就存在一種動力,去發明新的交易手段、交易工具去降低交易費用。而且在降低交易費用的功能上,體制創新有時比技術創新更重要。政府是一種可以降低交易費用的機構。這樣科斯定理又推廣到政治領域,科斯定理不僅可以處理外在性,而且還可以說明體制變遷和憲制改革,包含的范圍很廣。
那麼,是否在無交易成本的情況下,無論產權如何分配,市場效率是否都能達到最優呢?考慮到稟賦效應的存在,情況並非如此。從以上試驗可以明顯觀察到,在代幣券試驗中,市場效率與預期很接近,可以近似的認為達到了市場效率最優,這從交易量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來。而在交易規則和過程都與之相似的實物交易中,交易成本沒有顯著增加,而市場效率卻大打折扣,這顯然可歸因於稟賦效應。因為稟賦效應的存在,商品的擁有者往往希望以很高的價格賣出商品,因為他對這個商品的估值已經非理性提高了,而商品的購買者卻不能接受這個高價,這樣就很容易導致交易量的縮小,影響市場效率。按照科斯定理,在不存在交易成本的情況下,初始的資源配置並不影響最終的結果,資源仍會最有效率的進行分配。但實際上,資源配置比科斯預測的更有「粘性」,由於市場效率的低下,市場最終的配置結果往往就接近於最初的配置情況。因此,初始的產權配置對最終的資源分配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我們可以從一個例子說明這一點,如有一家化工廠離居民區很近,這家工廠生產時排放的廢氣影響到了周圍居民的健康。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按照科斯定理,可以用明晰產權的方法來解決外在性問題,而產權如何分配是無關緊要的 也就是說,法律可以將產權給予工廠,即賦予它污染環境的權力,此時居民為了換取潔凈的空氣必須向工廠支付一定費用;而反之,如果把產權給居民,即賦予居民享受清潔空氣的權力,那麼工廠就必須為污染環境支付給居民一定費用作為補償。通過兩者的討價還價,最終會有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而這個方案的結果與產權最初歸誰是沒有關系的。
但如果考慮到稟賦效應,問題就不會這么簡單了,因為產權的擁有方傾向於把產權的價值看得更重,放棄產權所需要的補償會很多。在此例中,如果把產權賦予居民,設居民向工廠索要的補償為P1,如果把產權判給工廠,設居民願意支付給工廠的費用為P2,由於存在稟賦效應,P1>P2;同樣,工廠在獲得污染環境權力的情況下,向居民要求的補償,會比為獲得產權願意支付的多。產權的買方和賣方的期望價格就可能會相差很遠,類似前文中的試驗描述的情況,即使不考慮其他的交易成本,談判也很可能破裂,前文的試驗已經表明了市場效率的低下。一旦談判不成功,資源配置就沒有像科斯定理期待的那樣實現最優化,產權的最終分配結果就完全依賴於最初的分配方案。科斯定理顯然沒有考慮到稟賦效應對產權交易的影響。
稟賦效應的實際意義
按照科斯定理,政府應該做的就是盡量降低市場的交易成本,使產權明晰,使市場效率趨於最優。但由於存在稟賦效應,政府這樣的努力或許還不夠。初始的產權配置對最終的資源分配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就要求政府應該考慮到市場效率的低下,在分配產權的開始階段就必須更注重效率,而不能指望過分的依賴市場的調節。
其次,由於稟賦效應,人們要避免失去所擁有的東西,容易產生「安於現狀情結」。害怕改變帶來可能的損失。當社會制度變革時,那些可能利益受損的群體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痛苦,必定會不惜付出很大的代價來維持原有的制度,而社會的進步就必須要克服這種惰性 現在我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政府應該對改革的艱苦和其中遇到的阻礙力量有充分的估計,用更大的努力積極地推進改革。此外,稟賦效應及引起稟賦效應的「損失厭惡」理論還可以解釋很多經濟活動中的現象:政府拆遷中,拆遷居民往往會覺得政府提供的補償太少,而與政府發生補償價格上的爭執,這就是稟賦效應的體現,居民失去自己的房屋,會要求比購買同樣的房屋願意支付的價格更多的賠償才會覺得滿意。這一點在公共物品的補償要求中體現得更明顯,曾有一項調查表明,為種植行道樹,當地居民平均願意支付lO.12美元,而如果要砍伐行道樹,則要求的賠償平均為56.6O美元。
由於非常害怕損失,股票的擁有者在承受股價下跌時,往往會變得風險偏好。為了避免損失而願意冒價格進一步下跌的風險繼續持有股票,希望有朝一日股價能重新上漲,房地產市場也一樣。從而產生一種奇怪的現象:股票或房地產的價格越低,其成交量反而越低 這與傳統的經濟學的需求曲線是相悖的。一種解釋是人們在股價或房價下跌時會預期價格的進一步下跌,從而不願意購買;這是從人們心理的角度做出的解釋,損失厭惡理論又進一步分析了這種心理產生的原因。
由於稟賦效應使人產生的「安於現狀情結」,人們往往不願意改變環境,從而表現為在談判中不肯讓步,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工資剛性,人們甚至寧可失業不願意降低工資。另一個例子就是老公司往往比新公司存在更多的低效率的規章制度。這是因為新公司能夠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制定規則,而老公司對原有的不合理規則進行修改時,員工往往會更覺得難以接受,從而進行阻擾。在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時也會遇到這種情況,當公司改進管理模式,提高生產效率時,可能會遭到職工們的反對,我們必須充分考慮這種情況,並可給予職工適當補償。
⑥ 股票行情非常好,為什麼還有好多人在賣股票
以銀行為例子。理由如下:
一是有一個撥備池,可以理解為糧倉,每年的利潤就是糧食,它可以把豐年的糧食儲備起來,放到池子里,留到歉年去吃,這樣保證每年都有的吃,而且即使在歉年,鮑魚海參吃不著了,四菜一湯還是有的。
二是資產並不全是高風險資產,其中投資類資產壞賬很少,受經濟周期的影響小;發展起來的零售貸款,很多是面向個人的(有無限追索權),有些還是房貸(壞賬率極低),影響也沒有那麼大。真正受經濟周期影響大的其實是對公貸款。
一塊兒對公業務,由於在放貸的時候有些會有抵押品,出現壞賬時損失也有限。
(6)稟賦效應在股票交易擴展閱讀
一是繼續壓降息差,讓ROA再往下掉,這個時候允許銀行多加一些杠桿,比如讓更多的銀行用高級法計量風險資產,使平均的ROE可以穩定在10%左右,這個很有必要。
二是降低存款基準利率,減少銀行負債端的成本,使資產端有更多的降息空間,這個過程其實是全民買單的,我覺得這個政策的調整已經在路上了。
三是控制費用,給大部分國有銀行的領導和員工們減薪,至少保證薪酬水平不再提升,慢於營收的增速。
息差會受損,不良率會反彈,這是必然的,有的銀行股投資者不承認這一點,那我覺得你的判斷可能出現了偏差,有嚴重的「稟賦效應」。
⑦ 稟賦效應為什麼在金錢中不存在,而是存在於使用的物品
心理賬戶Mental Accouting理論認為,人們不僅有對物品分門別類的習慣,對於錢和資產,人們一樣會將它們各自歸類,區別對待,在頭腦中為他們建立各種各樣的賬戶,從而管理、控制自己的消費行為。這種做法經常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因此人們通常感覺不到心理賬戶對自己的影響。但人們如何將收入和支出歸類,卻可以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消費決策。在人們心目中的確存在著一個個的隱形賬戶:該在什麼地方花錢,花多少錢,如何分配預算,如何管理收支,大體上總要在心中做一番平衡規劃。當人們把一個賬戶里的錢花光了的時候,他們就不太可能再去動用其他賬戶里的資金,因為這樣做打破了賬戶之間的獨立和穩定性,這會讓人感到不安。要說服人們增加對某項花費的預算是很困難的,但要改變人們對於某項花費所屬賬戶的認識,卻相對容易。換句話說,如果人們不願意從某一個賬戶里支出消費,只需要讓他們把這筆花費劃歸到另一個賬戶里,就可以影響並改變他們的消費態度。所謂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是指擁有一件東西會讓你高估它的價值。在人們擁有一件東西之後,人們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擁有的事物比別人擁有的同樣的事物更有價值。
⑧ 金融投資中認知與行為偏差有哪些類型,在實際的投資中有什麼意義
投資者的認知與行為偏差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過度自信的認知偏差過分自信如何影響投資者的決策?
投資股票是一項困難的工作。它需要收集、分析信息,並在這些信息的基礎上做出決策。然而,過分自信會導致我們高估信息的准確性和我們分析信息的能力。這樣就會導致錯誤的投資決策,經常表現為過分頻繁交易、冒風險和最終的投資損失。
A、過分自信的投資者會頻繁交易。他們的過分自信會使他們非常確信自己的觀點,從而增加了他們交易的數量。投資者的觀點來自於他們對所獲得的信息的准確性的確信程度,以及他們分析信息的能力。一般而言,投資者會高估他們所獲得的信息的准確性,而且對信息的分析判斷也會存在偏見。,過分自信的投資者會更加強烈地相信他們自己對一種股票的價值的判斷,而不太在乎別人的想法。
心理學家發現,在較男性化的任務范疇(比如財務管理)方面,男性比女性會有更高程度的過分自信。』在做投資決策時,男性會比女性表現得更加過分自信一些。因此,男性投資者要比女性投資者交易得更頻繁一些。
過分自信不僅導致你交易太多而把金錢浪費在傭金上,而且還會導致你賣出好股票而買入差股票。
1、 B、過分自信還會影響投資者的冒險行為。理性的投資者會在最大化收益的
同時最小化所承擔的風險。然而,過分自信的投資者會錯誤判斷他們所承擔的風險的水平。想想看,如果一個投資者深信自己所挑選的股票會有很高的回報率,哪裡還會意識到風險呢?
過分自信的投資者的投資組合會有較高的風險,這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們傾向於買入高風險的股票,高風險的股票主要是那些小公司和新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另一方面因素就是他們沒有充分地進行分散化投資。
過度自信是投資者典型而普遍存在的認知偏差。過度自信在牛市的頂峰達到它的最高點,而在熊市的底端達到最低點。牛市往往導致了更多的過度自信。
人們在獲得收益之後傾向於接受他們以前通常不接受的賭博,而遭受損失之後,他們會拒絕以前通常接受的賭博,這種現象稱為「賭場資金效應」(house money effect)。過長的牛市可能會引起賭場資金效應,即獲得收益者會提高賭注的願望。因為巨大收益使投資者有更多的資金進行更大的投資活動,這時變得不再迴避風險。
2、信息反應的認知偏差
①過度反應與反應不足
股市中對信息存在「過度反應」(over reaction)和「反應不足」(under-reaction)兩種現象。反應不足是指人們對信息反應不準確的另一種形式,也可稱為保守主義,就是指人們的思想一般存在惰性,不願意改變個人原有的信念,即使新的信息來了,人們的反應仍是不足的。反應過度是指人們對於信息的理解會產生偏差,對於某些信息產生過激的反應。特別是最新的信息,甚至是小道消息,使得人們過分關注,在投資決策中給這些信息加上很大的權重,而忽視其他信息。
在股市中,如果近期的收益朝相反的方向轉變,投資者會錯誤的相信公司是處於均值回歸狀態,並且會對近期的消息反應不足。如果投資者得到收益增長的信息,那麼他們會傾向於得出結論:公司正處於一種增長的狀態,並且會過度地導致過度反應的推理趨勢。這些投資者在市場上升時變得過於樂觀而在市場下降時變得過於悲觀。當預測一再失誤時,會對重要的信息反應不足,從而使市場暴漲或暴跌。
過度交易並過度反應會使長期業績受到損害。投資者對難以處理或難以獲取的信息反應不足。總之,過度自信導致投資者誇大自己對股票價值判斷的准確性;自我歸因偏差則使他們低估關於股票價值的公開信息。對個人信息的過度反應和對公共信息的反應不足都會導致股票回報的短期持續性和長期反轉。
②動量效應與反轉效應
動量效應(momenturn effect)是指在較短時間內表現好的股票將會持續其好的表現,而表現不好的股票也將持續其不好的表現。
反轉效應(reversaleffect)是指在一段較長時間內,表現差的股票在其後一段時間內有強烈的趨勢經歷相當大的逆轉,而在給定的一段時間內,最佳股票則傾向於在其後的時間內出現差的表現。
動量效應和反轉效應產生的根源仍然在於投資者對於信息的反應不足與過度反應。例如,當公司公布收益上升的消息後,股票價格首先在短期內表現出持續的走勢,隨後在長期又出現反轉走勢。顯然,這是由於前期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不足,過於保守,後期是由於投資者對新信息估價過高,出現過度反應。
③隔離效應
隔離效應(disjunction effect)是指人們願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再作出決策的傾向,即使信息對決策並不重要,或即使他們在不考慮所披露的信息時也能做出同樣的決策。隔離效應可以解釋為什麼有時在重要的公告發布之前,出現價格窄幅波動和交易量萎縮,而在公告發布之後會出現更大的波動或交易量的上升現象。
3、損失厭惡的認知與行為偏差
人們在面對收益和損失的決策時表現出不對稱性。人們並非厭惡風險,而是厭惡損失。損失總顯得比收獲更突出,感受更強烈。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是指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感到損失令他們產生更大的情緒影響。人們發現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損失厭惡與稟賦效應:許多決策是在兩種方案中選擇:維持原狀,或者接受一個新的方案。現狀為參考水平,因為損失比盈利顯得更讓人難以忍受,所以決策者偏愛維持原狀。
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也叫擁有效應,這是指人們不願意放棄現狀下的資產,這是因為放棄一項資產的痛苦程度大於得到一項資產的喜悅程度。稟賦效應告訴我們,同樣一個東西如果是我們本來就擁有的,那麼賣價會較高;如果我們本來就沒有,那麼我們願意支付的價錢會較低。
4、後悔厭惡
後悔厭惡(regret aversion)是指當人們做出錯誤的決策時,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痛苦。為了避免後悔,人們常常做出一些非理性行為。如投資者趨向於等待一定的信息到來後,才做出決策,即便是這些信息對決策來講並不重要,沒有它們也能做出決策。人們對錯誤決定而自責的情緒就是後悔。後悔比受到損失更加痛苦,要為損失承擔責任。
避免後悔和尋求自豪會影響人們的行為,但是它會怎麼樣影響投資決策呢?兩位金融經濟學家赫什?謝夫林(Hersh Shefrin)和邁爾?斯塔特曼(Meir Stat—man)用心理行為來分析投資者的行為。』他們發現害怕後悔和尋求自豪可能會導致投資者傾向於過早賣出盈利的股票,而長時間持有虧損的股票,他們稱這種狀況為「傾向性效應」。
⑨ 怎樣理解炒股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麼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它是由卡尼曼提出的。這一現象可以用行為金融學中的「損失厭惡」理論來解釋,該理論認為一定量的損失給人們帶來的效用降低要多過相同的收益給人們帶來的效用增加。因此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對「避害」的考慮遠大於對「趨利」的考慮。出於對損失的畏懼,人們在出賣商品時往往索要過高的價格。卡尼曼曾發現捕獵野鴨者願意平均每人支付247美元的費用以維持適合野鴨生存的濕地環境,但若要他們放棄在這塊濕地捕獵野鴨,他們要求的賠償卻高達平均每人1044美元。稟賦效應的存在會導致買賣雙方的心理價格出現偏差,從而影響市場效率。以上的試驗直觀地證明了稟賦效應的存在:一旦人們得到可供自己消費的某物品,人們對該物品賦予的價值就會顯著增長。這種非理性的行為常常會導致市場效率的降低,而且這種現象並不會隨著交易者交易經驗的增加而消除。道中財富投資理財培訓課程,以最接近投資市場實戰的投資教練技巧幫助學員重塑適合自己的投資交易系統,大大提高學員在投資市場獲取投資收益的概率,幫助學員踏上投資理財正道,從而取得連續穩定的投資收益!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⑩ 非理性投資行為表現在哪些方面
非理性行為之一,博弈論中的贏者詛咒。從字面意義上看,贏者也就是勝利者,為何贏者還會受到詛咒呢?讓我們看一個典型案例。拍賣會上一群人競拍某件古董,大家逐輪出價,場面熱絡,拍賣價格一路飆升。如此下來,最終一定會有一個「贏家」成功拍到這件古董,但是他的「贏價」也很有可能遠遠超出古董本身的價值。也就是說,這位拍到古董的人,雖有贏家之名,卻無贏家之實,詛咒因此而生。在市場中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尤其在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更是如此。君不見,股市中一旦某個題材或者板塊被熱炒之後,投資者蜂擁而至,一哄而上,這樣的非理性投資往往缺乏深入分析,也罔顧「贏價」是否合理。在轟轟烈烈中,投資者盡管可能自我感覺良好,成了馳騁市場的一時贏家,但實際上卻很可能買進了燙手山芋。在追漲殺跌的操作模式下,贏者詛咒在中國資本市場一幕幕重復上演。
非理性行為之二,持有中的稟賦效應。所謂稟賦效應是指,人們一旦擁有某件物品,對此物品價值的評判便會遠高於擁有之前。舉例來說,一位酷愛錢幣收藏的收藏家在早年以1000元的價格購買了一枚古幣,現在這枚古幣的市場價已經升到5000元了,但是由於這位收藏家認為他的古幣價值遠不止5000元,他只會偶爾拿出自己的收藏欣賞把玩一下,而不會願意以5000元的現價賣出。對應到投資中,稟賦效應常常使得投資者錯過收獲回報的機會。很多投資者在以較低的初始成本購入某隻股票後,往往甘願繼續持有,即使後來股價大漲,也會期盼一升再升,而不願意賣出股票,鎖定收益。一旦市場轉向,股票價格開始下跌,在稟賦效應下的投資者仍會選擇繼續持有以圖翻盤,於是又錯過了止損的時機。所以,面對現實中千變萬化的資本市場,投資者不應當過於在意初始成本,要秉持理性決策,適時鎖定收益,落袋為安。
非理性行為之三,跨期決策中的短視行為。不管是否已經意識到,人們生活中經常在做著跨期決策。例如,今天的儲蓄是為了明天的消費,殊不知當期的儲蓄多了,眼前的消費就少了,這就需要把現在消費和未來消費放在一起做出跨期決策。既然抉擇不可避免,不同的決策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我們在這里著重談談短視行為。簡單地說,短視是指人們更加重視決策的短期效果,而忽視決策的遠期影響。現實生活中,皮膚科醫生發現,與其警告患者日照過多會引發皮膚癌,不如直接告訴患者日照太多會引起毛孔粗大更為有效,比起未來有患皮膚癌的危險,患者更加關注眼前的毛孔粗大,跨期決策中的短視行為十分顯著。投資中,現在的買入是為了將來的高價賣出,這是一種典型的跨期決策行為。但是我們也經常發現,投資者的決策容易受到價格短期波動的影響。即使投資者在投資之初信誓旦旦,建立了長期投資的目標和規劃,但是不少人依然會對市場的風吹草動十分敏感,一旦市場出現調整便亂了方寸,做出偏離或摒棄原有目標的操作,讓短視行為影響投資效果。
綜上所述,理性的投資常常被非理性的因素所干擾或左右,無論是贏者詛咒、稟賦效應還是短視行為,這些投資中的非理性表現都在影響著投資者的決策行為,進而影響投資的最終效果。人的思維總是有非理性因素,市場為人所創,也必然離不開非理性因素。而成功的投資卻是理性的勝利,希望投資者在決策中增加理性,收獲理想的投資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