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泡沫股票交易
❶ 南海泡沫事件說明什麼問題
南海泡沫事件的原因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同年年底,南美貿易障礙掃除,加上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帶動股價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償還,公司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僅僅只需支付10%的價款)來購買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國下議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漲上了390英鎊。
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眾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價值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公司股票價格狂飆。從1月的每股128英鎊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鎊以上
影響南海泡沫事件與1720年的法國密西西比公司及1637年的荷蘭鬱金香狂熱,是西方歷史早期爆發的三大的泡沫經濟事件。其中南海泡沫事件中的南海股價如泡沫快上快落的情況,更被後人發展出「泡沫經濟」一詞,用來形容經濟過熱而收縮的現象。南海泡沫事件對英國帶來很大震盪,國人對股份公司留有陰影,而在事件中制定的《泡沫法案》一直到1825年才予廢除,反映國民經過長時間才慢慢對股份公司重拾信心。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爵士在南海泡沫事件中也是受害者之一,他在第一次進場買入南海股票時曾小賺7,000鎊,但第二次買進時已是股價高峰,結果大蝕2萬鎊離場。牛頓曾因而嘆謂:「我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可見事件影響之大。在調查南海泡沫事件中,國會秘密委員會委任了查爾斯·斯奈爾(Charles Snell)為南海查賬,這是國會歷史上首次委託民間第三方獨立會計師進行核數調查,結果成功查得南海公司犯下嚴重的詐騙及做假賬等等的舞弊行為。委任第三方專業會計師的做法在後世被加以採納,成功減低了企業舞弊的風險,在日後大大促進了特許會計師及核數行業的長足發展。在政治方面,南海泡沫事件使國民對托利黨及喬治一世大失信心,政府誠信破產。相反,輝格黨的羅伯特·沃波爾卻因為在事件中成功收拾殘局,使其聲望日隆,繼而成功於1721年起成為英國歷史上首位首相(雖然當時未有首相一職,但沃波爾卻有首相之實),主導政局。此後,輝格黨政府持續主導政壇至1770年,期間只曾有托利黨的標得伯爵在1762年至1763年短暫出任首相,其餘時間盡由輝格黨人任相。
這樣可以么?
❷ 說明南海泡沫事件的原因、經過和英、法兩國對危機採取的措施有何不同及其產生的影響。
南海泡沫事件始於法國。18世紀第二個十年,法國政府面臨嚴峻的財政狀況:30億利弗爾的國債、貨幣與資本大量外流、連年歉收和稅收減少。為了重整經濟,統一債務,奧爾良公爵決定,允許用國債券的票面值來購買一家貿易公司——印度公司的股票。由於國債券在市場上的價格還不及其免職的一半,所以絕大多數的債券持有人都迫切的向將手中的債券換成印度公司的股票。很快,出現了搶購印度公司股票的狂潮,股價扶搖直上九萬里。
法國的成功使面臨同樣債務危機的英國也採用了同樣的方法,只不過是用年金換南海公司的股票。與法國的情況一樣,南海公司的股價也直線上升。南海公司股票價格的上漲,引起了股票行情普遍看漲。股票投機席捲倫敦、巴黎以及歐洲其他大都市,新的股份公司紛紛成立,這些公司大多沒有世紀的經營項目,並且未經特許。在沒有確定的發展前景和業績支撐下的股份公司的股價必然要有回歸理性的時候,1720年,巴黎股票市場崩潰,8月,英國政府頒布「禁止泡沫公司條例」,控制投機活動。於是南海跑米事件發生了。
南海泡沫事件是金融制度不健全的產物,這次危機使初建的金融大廈幾乎垮掉,嚴重影響了金融業的發展
❸ 說明南海泡沫事件的原因、經過和影響
南海泡沫事件的原因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同年年底,南美貿易障礙掃除,加上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帶動股價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償還,公司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僅僅只需支付10%的價款)來購買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國下議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漲上了390英鎊。
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眾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價值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公司股票價格狂飆。從1月的每股128英鎊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鎊以上
影響南海泡沫事件與1720年的法國密西西比公司及1637年的荷蘭鬱金香狂熱,是西方歷史早期爆發的三大的泡沫經濟事件。其中南海泡沫事件中的南海股價如泡沫快上快落的情況,更被後人發展出「泡沫經濟」一詞,用來形容經濟過熱而收縮的現象。南海泡沫事件對英國帶來很大震盪,國人對股份公司留有陰影,而在事件中制定的《泡沫法案》一直到1825年才予廢除,反映國民經過長時間才慢慢對股份公司重拾信心。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爵士在南海泡沫事件中也是受害者之一,他在第一次進場買入南海股票時曾小賺7,000鎊,但第二次買進時已是股價高峰,結果大蝕2萬鎊離場。牛頓曾因而嘆謂:「我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可見事件影響之大。在調查南海泡沫事件中,國會秘密委員會委任了查爾斯·斯奈爾(Charles Snell)為南海查賬,這是國會歷史上首次委託民間第三方獨立會計師進行核數調查,結果成功查得南海公司犯下嚴重的詐騙及做假賬等等的舞弊行為。委任第三方專業會計師的做法在後世被加以採納,成功減低了企業舞弊的風險,在日後大大促進了特許會計師及核數行業的長足發展。在政治方面,南海泡沫事件使國民對托利黨及喬治一世大失信心,政府誠信破產。相反,輝格黨的羅伯特·沃波爾卻因為在事件中成功收拾殘局,使其聲望日隆,繼而成功於1721年起成為英國歷史上首位首相(雖然當時未有首相一職,但沃波爾卻有首相之實),主導政局。此後,輝格黨政府持續主導政壇至1770年,期間只曾有托利黨的標得伯爵在1762年至1763年短暫出任首相,其餘時間盡由輝格黨人任相。
❹ 南海泡沫的危害
南海泡沫是經濟學上的專有名詞,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間,脫離常軌的投資狂潮引發的股價暴漲和暴跌,以及之後的大混亂。
南海股價年底僅為每股1.2鎊,到1636年底也只不過上升到1.8鎊。隨著資本主義投機市場的形成,南海公司的價格大起大落。在11月價格猛升到7鎊,隨後回跌到1.5鎊,在12月12日其價格再度強烈反彈,直上11鎊。過了新年之後,再猛跌到5.5鎊。由於新投機者的加入,價格再次急劇上升,到1月29日已經突破了14鎊大關。這三次大起大落,每一次的振盪幅度都超過400%。拿12月9日最低點(1.5鎊)與12月12日的 最高點(11鎊)相比,3天之內價格上升將近10倍。超額利潤招來了四面方的投機客。也許有人早就懷疑到南海估價已經完全背離了近年來市場常態化,但是所獲取的暴利使得許多投資者沒了理智。到了1月價格也被抬高了25倍多。到2月5日上漲為30鎊,在30天內漲幅超過了29倍。在這段時間內幾每一個投機者都沉在突然發了一筆橫財美夢之中。
❺ 經濟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瘋案分別是:南海泡沫、荷蘭鬱金香和密西西比狂的具體情況介紹一下可以嗎謝謝
英國南海泡沫:
16世紀,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擁有強大的船隊,一度控制並壟斷了世界貿易的40%,還是股份制公司的發源地,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也在荷蘭成立,同時成立了世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是當時世界最發達的國家,堪稱現在的美國。
1593年,第一朵鬱金香引進荷蘭,沒過多久,就成為時尚、身份、地位、財富的象徵。早期的鬱金香商人轉到錢之後,更多人加入,最後老百姓也加入,鬱金香不僅僅是奢侈品,也徹底變成了投機品。
鬱金香從下種到開花,需要7年時間,非常難養,因此鬱金香是很稀缺的東西(和大牛股非常類似:稀缺,獨一無二,具有的故事也獨一無二)。但是全民參與的後果就是,鬱金香交易非常火爆,鬱金香火爆到什麼程度呢?連還沒有開花的球莖也拿出來交易了,也就是鬱金香期貨市場出現了(所以應該說,第一個期貨交易市場也是在荷蘭誕生),因此,鬱金香的價格暴漲再暴漲。
在鬱金香最瘋狂的時候,貴族們最華麗的嫁妝是一支鬱金香,如今讓眾多屌絲痛恨不已:一朵花就可以娶一個老婆,該是多好的年代呀。
當時,有一場著名的拍賣會叫做阿爾克馬爾城的拍賣會,說的是99朵鬱金香拍賣總價格為9萬荷蘭盾,相當於一個普通家庭300年的總收入,做一個粗略類比,目前中國一個4口之家一年各種灰不灰色收入約20萬人民幣,300年相當於6000萬人民幣。沒錯,6000萬!看來當時荷蘭人真的瘋了,賭徒的腦子都是豆腐做的。
法國密西西比泡沫:
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國的南海泡沫比較類似,在發生時間上也比較靠近。
法國政府當時債台高築,著名的蘇格蘭人約翰·勞提出紙幣供應計劃,具體來說就是我成立個大銀行,可以發行貨幣,有錢了,自然就可以解決政府的債務危機了,但是如何保證這個銀行的信用呢?
和南海公司一樣的套路,要保證信用那就得講一個大故事,——沒有比火爆的美洲殖民地概念更好的了。1717年8月,他買下密西西比公司,與密西西比河廣闊流域和河西岸的路易斯安那進行貿易,法國政府承諾給他25年的壟斷經營權。密西西比公司的股價由500里弗爾漲到15000里弗爾,漲幅超過了20倍。
但後來路易斯安那州傳來未發現金礦的消息,加上貨幣已經嚴重超發,公眾信心動搖,密西西比股價連續下跌,又跌到了只有500里弗爾,跌幅95%。
荷蘭鬱金香狂熱、南海泡沫事件、法國密西西比泡沫,是西方歷史早期爆發的三大的泡沫經濟事件。
(5)南海泡沫股票交易擴展閱讀
此後幾百年裡,股市發生了各種各樣的泡沫,比如19世紀30年代美國股市泡沫、1980 年代的科威特股瘋(聽說總市值從 50 億美元膨脹到 1000 億美元)、1987年大股災、1990年前後的日本股市樓市泡沫、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互聯網泡沫、2007年的金融危機、2015年中國股市泡沫(當然,中國股市泡沫時間多了去了)等。
當然,還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泡沫,這些「變種」泡沫其實發生的基本原理和三大泡沫都是一樣的:標的物一定要稀缺,故事一定要大,一定要有賺錢效應,媒體等使勁鼓吹、人人奔向轉告,所有人都知道能賺錢,最後人類的羊群效應會瘋狂到讓你目瞪口呆。破滅的時候也非常類似,有巨大的外力作用,比如政策力量等等。
❻ 南海泡沫事件的背景
早在南海公司成立以前,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已曾與愛德華·哈利(1664年-1735年)討論一個構想,讓國家向某些企業授予權力壟斷某地區的貿易,然後再從那些公司獲取部份利潤,以便讓政府償還因參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而欠下的大筆債務。這個構思很快就引起愛德華·哈利的兄長,即時任財務大臣(Lord High Treasurer)羅伯特·哈利(後為牛津伯爵)的興趣。在他的倡議下,南海公司遂於1711年透過國會法案成立,並從政府獲得權力壟斷英國對南美洲及太平洋群島地區的貿易,而這兩個地區在當時被坊間視為商機無限,因此哈利對公司的期望很高,甚至誇耀地稱之為「牛津伯爵的傑作」(The Earl of Oxford's Masterpiece)
「南海泡沫」發生於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長期的經濟繁榮使得英國私人資本不斷集聚,社會儲蓄不斷膨脹,投資機會卻相應不足,大量暫時閑置的資金迫切尋找出路,而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是一種特權。在這種情形下,一家名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於1711年宣告成立。1720年底,政府對南海公司的資產進行清理,發現其實際資本已所剩無幾,那些高價買進南海股票的投資者遭受巨大損失。許多財主、富商損失慘重,有的竟一貧如洗。此後較長一段時間,民眾對於新興股份公司聞之色變,對股票交易也心存疑慮。歷經一個世紀之後,英國股票市場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陰影。「南海氣泡」告訴人們:金融市場是非均衡性的市場,只要有足夠多的資金,可以把任何資產炒出天價,導致泡沫急劇膨脹。正如凱恩斯所說,股票市場是一場選美比賽,在那裡,人們根據其他人的評判來評判參賽的姑娘。毫無疑問,這個時候政府的監管是不可或缺的!
南海公司成立之初,是為了支持英國政府債信的恢復(當時英國為與法國爭奪歐洲霸主發行了巨額國債),認購了總價值近1000萬英鎊的政府債券。作為回報,英國政府對該公司經營的酒、醋、煙草等商品實行了永久性退稅政策,並給予其對南海(即南美洲)的貿易壟斷權。當時,人人都知道秘魯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著巨大的金銀礦藏,只要能把英格蘭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數以萬計的「金磚銀塊」就會源源不斷地運回英國。
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眾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價值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公司股票價格狂飆。從1月的每股128英鎊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鎊以上,6個月漲幅高達700%。
在南海公司股票示範效應的帶動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機對象。社會各界人士,包括軍人和家庭婦女,甚至物理學家牛頓都捲入了漩渦。人們完全喪失了理智,他們不在乎這些公司的經營范圍、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只相信發起人說他們的公司如何能獲取巨大利潤,人們惟恐錯過大撈一把的機會。一時間,股票價格暴漲,平均漲幅超過5倍。大科學家牛頓在事後不得不感嘆:「我能計算出天體的運行軌跡,卻難以預料到人們如此瘋狂」。
6月,為了制止各類「泡沫公司」的膨脹,英國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自此,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清醒過來。對一些公司的懷疑逐漸擴展到南海公司身上。從7月份開始,首先是外國投資者拋售南海股票,國內投資者紛紛跟進,南海股價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鎊,12月份跌到124英鎊。「南海氣泡」由此破滅。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同年年底,南美貿易障礙掃除,加上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帶動股價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償還,公司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僅僅只需支付10%的價款)來購買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國下議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漲上了390英鎊。 除羅伯特·哈利外,南海公司主要由一些富有的商人組成。為了吸引這批商人加入公司,政府游說他們若購買為數達1,000萬英鎊的國債,政府就會向他們提供六厘年利率,再額外每年提供8,000英鎊,以作回報。由於涉及開支龐大,政府當時更要求國會將酒、醋及煙草等貨品的部份稅收收益預留,以用於支付每年高達600,000英鎊的利息。公司成立後,總部位於倫敦針線街的南海府(South Sea House),董事局總裁由牛津伯爵出任,其他董事包括金融家約翰·布倫特爵士(Sir John Blunt,1665年-1733年)等人。
在1713年,英、西簽訂《烏得勒支和約》,標志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步向終結。在和約中,西班牙准許英國壟斷對西班牙美洲地區的奴隸貿易,而專營權很自然落在南海公司手上。奴隸貿易在當時被視為很賺錢的行業,南海公司的前景亦被看好。有關和約的簽訂被當時托利黨政府視為一大勝利,因為南海公司成功為政府有效融資,並與由輝格黨控制的英格蘭銀行抗衡。在1716年,南海公司進一步從奴隸貿易中取得優惠待遇,到1717年更向政府多買額外200萬英鎊的公債。但好景不常,西班牙在1718年與英國等國交惡,並爆發四國同盟戰爭,南海公司的前景一度暗淡下來。可是,公司卻仍然強調前景明朗,並在1718年邀請英皇喬治一世加入董事局成為總裁。 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同年年底,南美貿易障礙掃除,加上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帶動股價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償還,公司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僅僅只需支付10%的價款)來購買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國下議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漲上了390英鎊。
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眾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價值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公司股票價格狂飆。從1月的每股128英鎊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鎊以上,6個月漲幅高達700%。 1720年6月,為了制止各類「泡沫公司」的膨脹,英國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自此,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清醒過來。對一些公司的懷疑逐漸擴展到南海公司身上。從7月份開始,首先是外國投資者拋售南海股票,國內投資者紛紛跟進,南海股價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鎊,12月份跌到124英鎊。「南海氣泡」由此破滅。
1720年底,政府對南海公司的資產進行清理,發現其實際資本已所剩無幾,那些高價買進南海股票的投資者遭受巨大損失。許多財主、富商損失慘重,有的竟一貧如洗。此後較長一段時間,民眾對於新興股份公司聞之色變,對股票交易也心存疑慮。歷經一個世紀之後,英國股票市場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陰影。「南海氣泡」告訴人們:金融市場是非均衡性的市場,只要有足夠多的資金,可以把任何資產炒出天價,導致泡沫急劇膨脹。正如凱恩斯所說,股票市場是一場選美比賽,在那裡,人們根據其他人的評判來評判參賽的姑娘。毫無疑問,這個時候政府的監管是不可或缺的!
終於,腐敗像洶涌的洪水
淹沒一切;貪婪徐徐卷來,
像陰霾的霧靄彌漫,遮蔽日光。
政客和民族鬥士紛紛沉溺於股市,
貴族夫人和僕役領班一樣分得紅利,
法官當上了掮客,主教啃食起庶民,
君主為了幾個便士玩弄手中的紙牌;
不列顛帝國陷入錢幣的污穢之中。
這是大詩人蒲柏譏諷、批判將整個英國捲入其中的「南海泡沫」的詩句。
❼ 南海泡沫的原因
1720年,「泡沫法案」的通過,拉下了南海泡沫事件的帷幕,英國為何在股份公司的發展道路上陷入迷途?
原因之一:南海公司的信息披露不真實。
股份公司作為公眾性公司,披露信息是其與公眾進行交流的最基本形式。股票價格的形成是建立在真實信息的基礎上的。如果股份公司信息披露虛假,故意誇大公司的業績或者經營狀況,就會造成投資者盲目投資,股票價格發生異常波動,以致不能真實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南海泡沫事件」就是南海公司為了達到圈錢的目的,故意編制公司的虛假信息,給投資者描繪了一幅金燦燦的通往「黃金寶殿」之圖,其實這幅承載著投資者狂熱希翼的致富之圖,不過如水中月、鏡中花般虛無縹緲,最終只能因公司經營的真相被揭穿而成為南柯一夢。
原因之二:英國政府的態度不理智。
雖然證券市場自身對股票價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調節能力,但政府的監管依然不可少。英國政府在對待南海泡沫事件的態度上並不理智,從事件發生前「過度放縱」到事件發生後「一下管死」,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南海泡沫事件發生前,英國政府過度地縱容南海公司,使南海公司為日後高額發行股票的圈錢活動創造了「信譽」,也給公眾投資者造成了南海公司是政府「寵兒」 的印象,但是,英國政府並沒有盡到這樣的監管職責,而是任由南海公司對外吹噓,吊足了投資者的胃口。而且,當南海公司以300%甚至400%的溢價發行股票時,英國政府並沒有根據南海公司的實際盈利能力及時地予以制止,反而,讓人瞠目的是議會的議員甚至連國王都爭相購買了南海的股票,以致當南海公司的股票出現在短短十個月時間由100多英鎊暴漲到1000英鎊又狂跌到100多英鎊的動盪局面時,英國政府束手無策,只得通過「泡沫法案」對股份公司進行強行壓制。
南海泡沫事件發生後,英國政府通過了「泡沫法案」,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泡沫的再次出現,但卻對股份公司實行封殺,嚴重抑制了股份公司的發展,此其二。泡沫法案規定任何未經合法授權而組建的公司,及擅自發行股票均屬非法,股份公司一般不具有法人資格;嚴懲非法的證券交易,從而保護股東及社會利益。但實際通過的法案卻故意使法人形式難以採用,從而走上了另一極端。該法案一直持續到1825年,在一百年的時間里,公眾對股份公司聞之色變,對股票交易避而遠之,「泡沫法案」對英國股份公司發展的消極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原因之三:公眾對股票投資的極端不理性。
在對巨大財富的憧憬中,公眾的理性防線徹底崩潰,完全任由股份公司發布的消息牽引,迷失了方向。當公眾不再考察股份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再辨別股份公司的經營范圍,只為股價的一時上漲而買入股票時,他們的投資行為已經演變為一種投機性行為,無論股票的價格多高,無論它是否已經偏離了公司的基本價值,只要相信它還會繼續漲下去,公眾就會不顧一切地買進。在這種瘋狂賺錢慾望的支配下,公眾已經談不上對股市基本行情的認識,已經不能客觀預期投資所帶來的後果。他們的行為只會使股價越來越高,泡沫越來越大,等待他們的也只能是五彩的、非理性泡沫的破滅。
在這場喧鬧的泡沫事件中,南海公司、英國政府、社會公眾都是利益受損者,但他們同時也都是使泡沫越吹越大的主體,都難脫其咎。無論「南海泡沫」的「真凶」 是誰,英國股份公司的發展都受到了一定的阻礙,這一段「迷途史」都是公司歷史上的遺憾。
❽ 關於英國南海泡沫事件
你自己去搜一下,了解一下事件的來龍去脈。這個跟中國的傳銷其實很相象的,都是編造利潤,引誘下家上鉤,最終泡沫破裂,廣大上鉤者血本無歸。
❾ 什麼是「南海泡沫」事件求大神幫助
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是英國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間發生的一次經濟泡沫,它與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及鬱金香狂熱並稱歐洲早期的三大經濟泡沫,經濟泡沫一語即源於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發生於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長期的經濟繁榮使得英國私人資本不斷集聚,社會儲蓄不斷膨脹,投資機會卻相應不足,大量暫時閑置的資金迫切尋找出路,而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是一種特權。在這種情形下,一家名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於1711年宣告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