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銀退出股票交易
『壹』 deutschebank是什麼銀行
deutschebank是德意志銀行(簡稱「德銀」),即德意志銀行股份公司,是德國最大的銀行和世界上最主要的金融機構之一,總部設在萊因河畔的法蘭克福。
2018年7月19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布,德意志銀行位列223位。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強》揭曉,德意志銀行排名第260。2019年7月7日,德意志銀行宣布重組架構,包括退出股票銷售和交易業務、削減投資銀行規模、減少固定收益銷售和交易業務的資金使用量等,重組成本約74億歐元。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法律出版社《法律生活常識全知道系列叢書》
『貳』 德意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青島分行怎麼樣
德意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青島分行是2013-07-15注冊成立的外商投資企業分支機構,注冊地址位於青島市市南區延安三路234號1號樓海航萬邦中心23層06-07單元。
德意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青島分行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70200073259590J,企業法人曹丹青,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德意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青島分行的經營范圍是:在下列范圍內經營對各類客戶的外匯業務和對除中國境內公民以外客戶的人民幣業務:吸收公眾存款;發放短期、中期和長期貸款;辦理票據承兌與貼現;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買賣股票以外的其他外幣有價證券;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辦理國內外結算;買賣、代理買賣外匯;代理保險;從事同業拆借;從事銀行卡業務;提供保管箱服務;提供資信調查和咨詢服務;經中國銀監會批準的其他業務。 (以上范圍需經許可經營的,須憑許可證經營)。
通過愛企查查看德意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青島分行更多信息和資訊。
『叄』 在投行內部做量化交易與獨立出去做量化交易有何不同
這里我們只說量化交易,不討論量化研究和量化定價這一塊的業務。
量化交易是分兩個階段的。第一個階段是2008年以前,或者說Dodd-Frank法案以前,投行內部林立著各樣的很多對沖基金或者類對沖基金的實體,比如Morgan Stanley的PDT(Process Driven Trading)和高盛的Global Alpha,而很多投資銀行的自營交易業務也很像對沖基金。在這一階段,這些類對沖基金的實體和外面的對沖基金是沒有啥區別的,業務很類似——賭方向、做部分對沖(Partial Hedging)、跨市場套利,也非常敢於承擔風險。
當時在投行內做對沖基金類型的量化交易有著非常大的優勢,因為兩點——第一是銀行有著非常良好的融資渠道,融資成本顯著地低於當時的對沖基金,如果你嘗試去組建過一個基金,你就知道資金成本對於一個對沖基金的影響多麼大——巴菲特這么多年的成功是離不開長期1.6倍的財務杠桿和其低於中央銀行存款准備金率的資金渠道的(詳細內容參見AQR的論文——Buffet's Alpha)。 炒股需要經常總結,積累,時間長了就什麼都會了。為了提升自身炒股經驗,新手前期可以私募風雲網那個直播平台去學習一下股票知識、操作技巧,對在今後股市中的贏利有一定的幫助。
第二是銀行有著一個灰色的信息流——客戶的交易記錄。這個交易信息,就是今天,也是非常有用的內部消息。幾周前Bill Gross從PIMCO離開時,所有投行的Sales都瘋了,不停地研究之前PIMCO在自己銀行的倉位,然後分析那些債券最有可能最先被清盤,從而給其它客戶交易建議。而當年文藝復興多次更迭合作的投行,就是因為其大獎章基金的交易記錄得不到妥善的保密,很多合作銀行的自營交易桌跟著交易。
這兩個優勢造成了當時的自營交易極其暴利,而且管理層為了做大業績,全力支持明星交易員放大杠桿——而實際上,金融危機期間很多的CEO都是靠著自營交易的暴利業績從交易大廳升職到管理層的——比如Citi的前任CEO Pandit和摩根斯坦利的前任John Mack。
這也造成了,為什麼很多高盛離職的自營交易員在金融危機後,當銀行不能做自營交易後出來自立門戶開設對沖基金,卻完全無法復制當年的業績——因為他們是因為整個組織的強大而獲得超額收益,當失去了資金優勢和信息優勢後,一切都成為了浮雲。
2008年,准確說是2009年後,一切都變了。
首先是政府明令規定自營交易不讓幹了,於是各種投行旗下的基金,放入資管部的放入資管部(比如Goldman Sachs Global Alpha進入GSAM),獨立營業的獨立營業(比如PDT從摩根斯坦利分離),要不直接就關門大吉了(比如UBS、德銀)。
還有一些碩果僅存的,一般是在股票交易部門,打著對沖為名,通過會計手法,維持著極小的自營規模,這種類似的團隊很多投行都有。但是不成氣候了,也不會造成任何系統性的風險——當然,各種馬路傳奇故事也銷聲匿跡了。
銀行內部還有沒有量化交易了,其實還有——那就是隨著計算機技術進步的自動化做市交易。做市在國內這個概念剛剛出現——因為期權做市商制度的引入。但是在美國這個是從華爾街開始就有的交易體系了。簡單來說,就是假設你經營一家買可樂的小店,你有兩個主要的交易——一是從總經銷商那裡拿貨,用的價格是Bid,二是分銷給街邊下象棋和夕陽下奔跑的孩子們,這是Ask。Bid是你的進價,Ask是你的出貨價格,Bid一般小於Ask(除非你是搞慈善的)。你持續的維持報出這兩個價格,同時根據你的存貨來調整報價或者對應報價的數量——比如你的存貨太多,大爺不出來下象棋了,你就降低Bid,這樣很難進到貨了,而保持Ask,等待有人來消耗你的庫存。
這個過程就是基本的做市商交易流程,在金融中,由於沒有實際的總經銷商供貨,你的報價(Bid-Ask)是基於你對於對應資產的Fair Price的估計來決定的,通常是你算出來的均衡價格加減一個值構造成Bid-Ask組合。在很長的時間內,這個報價都是靠人來完成,這個過程是枯燥的,而且很容易出錯——而對於期權類產品(非線性價格)也很難快速報價。我之前和期權交易員合作過很長時間,他們的工作不一定智力上很難,但是對於人得耐力絕對是一種挑戰——因為在開市後他們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報價,一quote兩quote,一quote兩quote,似爪牙,似魔鬼的步伐,報價,報價,在這交易大廳報價... ...
於是,從簡單的資產起,從交易所級別開始支持API交易了。什麼是簡單的資產,就是Vanilla類別的,比如個股、指數、外匯、國債等等。因此投行由於本來就是大量資產的做市商,開始把原來這套過程通過計算機來完成。後面大家發現計算機是完美勝任這項工作的,因為計算機能夠高速計算庫存來調整報價,還能報出很多復雜的單類型。因此從2000年開始個股、指數開始逐步被自動化做市來包攬,2005年後個股期權自動化做市大熱,而2008年後外匯自動化做市也相當成熟了,2010年開始國債自動化做市也在美國興起——這也是我目前在工作的內容。
那麼對沖基金呢,除了傳統的量化Alpha,他們難道不能也做這個業務嗎?實際上,很多對沖基金的自動化做市業務比投行還要好——比如Citadel,比如KCG。但是區別何在?區別在於兩點,第一是很多對沖基金不是專屬做市商(Designated market maker)。DMM的特權是其有專屬席位——在美國這樣高度商業化的國家,DMM也是非常稀有的。原因在於,DMM是有責任的,那就是在各種大型金融危機中,當流動性極差的時候,DMM還是要持續的報價,一quote兩quote,一quote兩quote,似爪牙,似魔鬼的步伐... ... 在流動很差的時候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大家丟給你的都是不好的資產,比如大跌的時候,都在賣,你的Bid反復被Hit,然後又沒人來hit你的Ask,浮動虧損可以非常大。那麼DMM的特權呢,DMM可以獲得非常高比例的rebate,也就是說,傭金返點非常高。這是對於其承擔的義務的回報。
第二就是絕大多是對沖基金不是Broker,也是你一般想買股票不會去找他們報價。在外匯和債券這類市場中,有兩級市場,一個是B2C市場,也就是零售市場,裡面基本都是Broker-Client,而第二級就是B2B市場,都是Broker-Broker。一般來說,B2B市場的Bid Ask Spread要低一些。一個形象的例子就是,我小時候去批發書的商店買書,一個商店有本習題集沒有,於是老闆去隔壁家拿了一本,賣給我,最後肯定這個老闆要把一部分價格還給隔壁家,我付的價格和老闆付給隔壁家的價格就是B2C到B2B市場的差價。
這里投行又耍流氓了,他們有著B2C市場的接入優勢,因此只要客戶量夠大,基本都能把自動化做市實現盈利——因為根據大數法則,一定時間內,買賣雙方的交易量應該是均衡的。
那麼對沖基金靠什麼——靠更好的策略。對沖基金如果要做高頻做市的,基本在B2B市場參與,他們不是DMM,但是也自己去報價,然後靠著對於價格走向的准確判斷,來調整報價,實現拿到多數對自己有利的單,或者持有更久符合預測方向的單,來達到盈利。這種不是DMM卻自發去做做市商的行為,叫做Open Market Making。
Citadel是期權自動化做市的王者,頂峰時期一年的利潤可以到1 Billion(2009),而整個市場那年的利潤也就是7 Billion左右。因此如果策略逆天,沒有客戶流,也能靠做市賺錢的。
此外,做市業務之外,對沖基金還多了很多機會。因為很多業務銀行做起來不劃算——比如商品。考慮一個金融類公司,不能光討論交易策略,宏觀上你一定要思考資金成本等問題,這才是投資之道在投資之外。商品這些之前銀行幹了很多壞事的業務(詳細參加高盛的銅交易和JP的風電交易)都被監管方克以了極高的資本罰金。這是Basel III裡面的規定,也就是你拿著1元的股票和1元的監管資產過夜受到的處罰是完全不同的,具體演算法參見Basel對於RWA(Risk Weighted Asset)計算的細則。這一系列監管,造成了對沖基金有了大量的新業務——因為投行退出。而大量銀行的人才也流向了對沖基金。
現在門徑這么清晰,那麼投行和對沖基金做量化交易的工作差別就很明顯了——投行主要以自動化做市為中心的高頻信號、客戶流分析、報價博弈論等研究為主。而對沖基金主要是傳統的量化Alpha、量化資產配置為主——當然還有公開市場自動化做市了。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祝投資愉快!
『肆』 德銀要裁員么
德意志銀行表示,並沒有在美國裁員約20%的計劃,否認了此前的媒體報道。
如果德銀危機現,毫無疑問將會首先引發銀行系統性危機,目前德銀2015年年底的負債高達15800億歐元,相當於17571億美元。這已經是上一次金融危機雷曼兄弟破產時債務的3倍。考慮到德銀在全球吸收存款,引發銀行系統系危機的同時還會引發嚴重的銀行擠兌。
目前德銀已經大量發行的金融衍生品,根據德銀2013年的年報顯示,德銀當年的衍生品持倉超過75萬億美元,是德國GDP的20倍,歐元區的5倍。一旦危機爆發,這數十萬億的衍生品必然會引爆整個金融體系。
更糟糕的是德銀一旦破產將嚴重影響歐盟的經濟局勢,在英國退歐的情況下,義大利銀行、德意志銀行接連出現危機,破產意味著歐盟對歐洲經濟已經失去掌控。
『伍』 上一周美國股市走勢如何
周一跌108點,周二跌370點,周三跌65點,周四漲47點,周五跌65點,
收於12182.13,一周跌了561點,-4.4%,
『陸』 德銀要破產對世界經濟將有何影響
.雖然是巨虧但是感覺現在的經濟環境不至於造成破產德國的情況的確不好特別是在各種難民的湧入後有的朋友已經把資產撤回來對銀行股肯定有一定的沖擊但是這個和A股的關系不大,畢竟邊緣效應很弱。硬是說對中國那些股票有利我還真想不到,但是對國際貿易肯定是打擊的因為德意志銀行倒掉證明歐洲都撐不住了對我國的出口肯定是打擊
『柒』 花旗銀行和德意志銀行兩種治理機制的有效性
花旗銀行就公司治理結構而言與其他銀行和上市公司並沒有本質區別,但作為全球獨特的老牌銀行,它在公司治理結構方面又有許多獨特之處。
德意志銀行再次宣布重大戰略,引發市場對該行經營的高度擔憂。一是業務重組方面,德銀計劃全部退出投行板塊下股票銷售及交易業務,減少固定收益銷售。
公司治理是涉及產品市場、資本市場、經理人市場、信用制度、法律框架、產權界定等諸多領域的龐大而復雜的研究領域.由於法律制度、資本市場、政治體制的差異,各國公司治理結構不盡相同,加之銀行是一種經營貨幣的特殊公司,其公司治理水平不僅對銀行的業績與穩健影響巨大,甚至對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將產生重大影響。
在兩權分離的現代公司制企業中,公司治理的有效性直接決定公司是否可持續發展,對公司發展有著生死攸關的作用。
以下幾個因素對公司治理有效性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1. 股權結構
2. 權利分配與制衡
3. 激勵機制。
這三者也是互相聯系的,股權結構影響權利的分配,從而影響如何實施和實施什麼樣的激勵與約束機制。
公司治理是伴隨著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而出現的,即公司制度的出現。
拓展資料:
公司治理是指諸多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主要包括股東、董事會、經理層的關系,這些利益關系決定企業的發展方向和業績。公司治理討論的基本問題,就是如何使企業的管理者在利用資本供給者提供的資產發揮資產用途的同時,承擔起對資本供給者的責任,利用公司治理的結構和機制,明確不同公司利益相關者的權力、責任和影響,建立委託代理人之間激勵兼容的制度安排,是提高企業戰略決策能力,為投資者創造價值管理大前提。
公司治理如同企業戰略一樣,是中國企業經營管理者普遍忽略的兩個重要方面。二十世紀以來,由於公司治理問題而導致公司走向消亡的事件層出不窮,最為轟動的,以安然事件為首,由此,現代企業越來越重視公司治理。
股權結構對公司治理的影響:
股權結構體現著企業股權的的構成情況,影響著內部治理機制,企業具有什麼樣的股權結構對企業的類型、發展以及組織結構的形成都具有重大的意義。近年來學術界發現全球范圍內股權結構並非都像英美那樣分散,大部分東亞國家和地區的公司存在著單一控制性股東,中國上市公司股權集中現象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