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股票交易所項目的崩潰
1. 羅德柴爾斯家族主要成員和發展歷史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沃德斯登庄園
羅斯柴爾德家族發跡於19世紀初,其創始人是梅耶·羅斯柴爾德(Mayer Amschel Bauer)。他和他的5個兒子(即「羅氏五虎」)先後在法蘭克福、倫敦、巴黎、維也納、那不勒斯等歐洲著名城市開設銀行,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王國。在19世紀的歐洲,羅斯柴爾德幾乎成了金錢和財富的代名詞。據估計,1850年左右,羅斯柴爾德家族總共積累了相當於60億美元的財富。鼎盛時期,歐洲大部分國家的政府幾乎都曾向他們家族貸款,到20世紀末時,世界的主要黃金市場也是由他們家族所控制,其家族資產至少超過了50萬億美元。可以說,這個家族建立的金融帝國影響了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
興起的時代背景
第一桶金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創始人梅耶·羅斯柴爾德,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智商,在父親的悉心調教下,系統地學習了關於金錢和借貸的商業知識。當父親去世後,年僅13歲的梅耶在親戚的鼓勵下,來到漢諾威的歐本海默家族銀行當銀行學徒。
當時,收藏古錢幣是歐洲各國的王公貴族們的普遍雅好。因此,梅耶親自編輯《古錢手冊》,並附上詳細的解說,然後郵寄給各地的王公貴族們,希望自己的店能夠成為皇家指定店,以期獲得豐富的利潤。
雖然大部分的信件都石沉大海,但梅耶梅爾的投寄行動依然沒有停止。最終,黑森公爵同意了他的要求。公爵是當時歐洲的巨富之一,擁有2億美元的身家,他所做的生意是販賣軍隊。梅耶以近乎贈送的價格向黑森公爵賣出了他收藏的珍貴古代徽章和錢幣。同時,他還極力幫助公爵收集古幣,並經常為公爵介紹一些顧客,不遺餘力地幫他賺錢,使其獲得了數倍的利潤。
日後,這種把金錢、心血和精力徹底投注於某特定人物的做法,便成為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種基本戰略。如若遇到了諸如貴族、領主、大金融家等具有巨大潛在利益的人物,他們會甘願做出巨大的犧牲與之打交道,為之提供情報,獻上熱忱的服務,等雙方建立起深厚的關系後,再從這類強
羅氏五虎
權者身上獲得更大的利益。
就拿梅耶·羅斯柴爾德的第一個服務的對像黑森公爵來說,因為當時英國需要大量的軍隊去控制北美的殖民地,公爵最大的顧客就是英國。當黑森公爵為逃避拿破崙的攻擊,離開法蘭克福前往丹麥的時候,留下300萬英鎊交給梅耶保存。這筆錢本來是英國政府支付給黑森部隊的錢,卻被黑森私自截流了並轉給了梅耶。也正是這300萬現金,為梅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權力和財富,成為梅耶通往他的金融帝國的第一桶金。
當梅椰得到了黑森公爵的這筆巨款了以後,便把五個兒子分別派駐到歐洲的五個心臟地區。老大阿姆斯洛鎮守法蘭克福總部,老二所羅門到維也那開辟新戰場,老三內森被派往英國主持大局,老四卡爾奔赴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根據地並作為兄弟之間的信使往來穿梭,老五傑姆斯執掌巴黎業務。[1]
主宰倫敦金融
1804年,羅斯柴爾德家族三兒子內森受父親指派,隻身來到英國倫敦,開始時做一些棉布生意,他也是該家族中向國外發展的第一人。當時歐洲正
內森·羅斯柴爾德的畫像
值拿破崙戰爭,一些德國貴族流亡到了英國,其中包括法蘭克福的威廉伯爵。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威廉伯爵委託內森購買了大批英國的債券,內森便借機自己也做起了債券和股票生意。他憑借自己的精明和才幹,不久便發了財,成為倫敦金融證券界的巨頭。後來,他又不失時機向英國政府提供巨額軍費,與倫敦軍政要人建立了密切的聯系。
到1815年,內森已成為倫敦首屈一指的銀行巨頭,正與其他兄弟一起密切地注視著歐洲戰況。早在戰前,羅斯柴爾德家族就非常具有遠見地建立了自己的戰略情報收集和快遞系統。他們構建起數量龐大的秘密代理人網路,這些類似戰略情報間諜的人被稱為「孩子們」。這些人被派駐歐洲所有的首都、各大城市、重要的交易中心和商業中心,各種商業、政治和其他情報在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維也納和那不勒斯之間往來穿梭。這個情報系統的效率、速度和准確度都達到令人嘆為觀止的程度,遠遠超過了任何官方信息網路的速度,其他商業競爭對手更是難以望其項背。這一切使得羅斯柴爾德銀行在幾乎所有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明顯的優勢。
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近郊展開的滑鐵盧戰役,不僅是拿破崙和威靈頓兩支大軍之間的生死決斗,也是成千上萬投資者的巨大賭博。倫敦股票交易市場的空氣緊張到了極點,贏家將獲得空前的財富,輸家將損失慘重,所有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著滑鐵盧戰役的最終結果。如果英國敗了,英國公債的價格將跌進深淵;如果英國勝了,英國公債將沖上雲霄。
正當兩支狹路相逢的大軍進行著殊死戰斗時,羅斯柴爾德的間諜們也在緊張地從兩軍內部收集著盡可能准確的各種戰況進展的情報。更多的間諜們隨時負責把最新戰況轉送到離戰場最近的羅斯柴爾德情報中轉站。到傍晚時分,拿破崙的敗局已定,一個名叫羅斯伍茲的羅斯柴爾德快信傳遞員親眼目睹了戰況,他立刻騎快馬奔向布魯塞爾,然後轉往奧斯坦德港。深夜時分,羅斯伍茲跳上了一艘具有特別通行證的羅斯柴爾德快船,在付了2000法郎的費用之後,他終於找到了一個水手,連夜幫他渡過了風急浪高的英吉利海峽。6月19日清晨,當他到達英國福克斯頓的岸邊時,內森·羅斯柴爾德親自等候在那裡,他快速打開信封,瀏覽了戰報標題,然後策馬直奔倫敦的股票交易所。
內森先暗示家族的交易員,拋售英國公債,誤導交易所的其他投資者以為是英國將軍威靈頓戰敗,跟風大量拋售幾個小時的狂拋,英國公債的票面價值僅剩下5%。而此時,內森又立刻示意交易員買進市場上能見到的每一張英國公債。
由於拿破崙戰敗的消息公布於眾,比內森獲得情報時整整晚了一天,從而使得內森於這一天之內,便在公債投機上狂賺了20倍的金錢,一舉成為英國政府最大的債權人,甚至超過了拿破崙和威靈頓在幾十年戰爭中所得到的財富的總和。
在當時,英國政府的財政支出是靠發行公債來籌集的,換句話說,英國政府因為沒有貨幣發行權而必須向私人銀行借錢花,而且要支付8%左右的利息,所有本息都是以金幣結算。英國的公債就是未來政府稅收的憑證,英國人民有向政府繳納各種稅賦的義務。自滑鐵侖戰役後,內森手裡攥著具有壓倒性優勢數量的英國公債,實際上操控了公債的價格,左右了整個英國的貨幣供應量,由此,英國的經濟命脈被羅斯柴爾德家族緊緊地捏在了手中。而由於內森控制了英格蘭銀行,主導了英國日後的公債發行,這就使得全民變相向羅斯柴爾德家族銀行納稅。 內森在英國的成功,鼓勵了老羅斯柴爾德。為了方便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金融和貿易往來,他又在1811年把最小的兒子傑姆斯派到法國。[1]
征服法蘭西
傑姆斯在拿破崙執政時期,主要來往於倫敦和巴黎之間,建立家族運輸網路來走私英國貨。在幫助威靈頓運送黃金和英國
傑姆斯·羅斯柴爾德的畫像
國債收購戰之後,傑姆斯在法國名聲大噪。他建立了羅斯柴爾德巴黎銀行,並暗地裡資助西班牙革命。
從1818年的10月開始,羅斯柴爾德家族開始以其雄厚的財力做後盾,在歐洲各大城市悄悄吃進法國債券,法國債券漸漸升值。然後,從11月5日開始,突然在歐洲各地同時放量拋售法國債券,造成了市場的極大恐慌。
當眼看著自己的債券價格像自由落體一般滑向深淵,路易十八覺得自己的王冠也隨之而去了。此時,宮廷里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代理人向國王進言,試圖讓富甲天下的羅斯柴爾德銀行挽救局面。原本瞧不起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路易十八,此時再也不講皇家的身份地位,馬上召見了傑姆斯兄弟。而後者也不負他的期望,一出手就制止住了債券的崩潰,成了法國上下矚目的中心。
在法國軍事戰敗之後,傑姆斯兄弟從經濟危機中拯救了法國,他們的銀行也成了人們競相求貸的地方。至此,羅斯柴爾德家族完全控制了法國金融。[1]
問鼎奧地利
當拿破崙戰爭結束後,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歐洲已成為名噪一時的望族,挾征服英法之銳氣,底氣足了不少。盡管這樣,他
所羅門·羅斯柴爾德的畫像
們也不敢造次去直接和哈布斯堡的人談生意,而是找到了一塊墊腳石,他就是名震19世紀歐洲政壇的梅特涅。
在打敗拿破崙之後的歐洲,由奧地利外長梅特涅牽頭建立的維也納體維系了19 世紀歐洲最長的和平時期。他在奧地利日漸衰落而強敵環俟的不利態勢下,把制衡的精髓發揮到了極致。1818 年的亞琛會議是討論拿破崙戰爭之後歐洲未來的一次重要會議,來自英、俄、奧、普、法等國代表決定了法國的戰爭賠款和同盟國撤軍等問題。
所羅門是梅耶的次子,在幾個兄弟中具有過人的外交才能,他說話用辭考究,巧於恭維。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羅門常年穿梭於歐洲各大城市之間,擔任家族各個銀行之間的協調角色,進而被弟兄們公推到維也納開拓歐洲心臟地區的銀行業務。
所羅門和他的弟弟卡爾都參加了亞琛會議。正是在這次會議上,經梅特涅的左右手金斯引薦,所羅門結識了梅特涅,並很快地與梅特涅成為無話不談的密友。
在所羅門的大力資助之下,梅特涅開始擴張奧地利的影響力,四處派出軍隊去問題多發地區「保衛和平」。這使得原本國力日衰的奧地利陷入了更深的債務泥潭,從而更加依賴所羅門的銀箱。
1814年到1848年的歐洲被稱為「梅特涅」的時代,而實際上控制著梅特涅的是背後的羅斯柴爾德銀行。
1822 年,梅特涅、金斯、所羅門、傑姆斯和卡爾三兄弟代表家族,參加了重要的維羅訥會議,會後得到了利益豐厚的項目——資助第一條中歐鐵路。奧地利人越來越感受到羅斯柴爾德的影響力,人們開始說「奧地利有一個費迪南(Ferdinand) 皇帝和一個所羅門國王。」
1843 年,所羅門收購了Vítkovice聯合礦業公司和奧地利-匈牙利冶煉公司,這兩家公司都名列當時世界10家最大的重工業公司。到1848年,所羅門和其家族已成為奧地利金融和經濟的主宰者。[1]
把持德意財政
自從拿破崙從德國撤軍之後,德國由過去 300 多個鬆散的封建小國合並成 30 多個較大的國家,並成立了德意志邦聯。留守法蘭克福的老大阿姆斯洛被任命為德意志的首屆財政部長,1822 年被奧地利皇帝加封為男爵。法蘭克福的羅斯柴爾德銀行成為德國金融的中心。
老四卡爾是家族的主要信使,往來歐洲各地傳遞信息和協助其他兄弟。在幫助五弟在法國1818年國債戰役取得輝煌勝利之後,被執掌家門的三哥內森派往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銀行。卡爾在義大利發揮了超出其他兄弟預期的水平,不僅資助了梅特涅派往義大利鎮壓革命的軍隊,同時以出色的政治手腕迫使義大利當地政府承擔了佔領軍的費用。他還幫朋友麥迪其策劃並奪回了那不勒斯財政大臣的要職。卡爾逐漸地成為義大利宮廷的財政支柱,影響力遍及義大利半島。他還與梵蒂岡教廷建立了商業往來,當教皇格里高利十六世見到他時,破例伸出手讓卡爾親吻,而不是慣常地伸出腳來。[1]
家族的衰落
迫於戰爭和國內混亂而嚴重依賴於國債發行的英國,把自己的金融主導權拱手送給通過製造流通虛假有價證券而積蓄巨量財富的羅斯柴爾德家族。與此同時,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和梅隆家族也相繼崛起,和羅斯柴爾德家族不同的是,他們把大部分財富轉移到新生國家美國,選擇在那個新大陸的國家繼續發展。 [10]
羅斯柴爾德家族不僅在歐洲金融界佔取了絕對主導地位,還通過扶植摩根財團發展壯大來牽制影響美國,並且力圖全面控制美國。當時的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和梅隆家族沒有實力對抗過分強大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於是採用了妥協的方法。當時,花旗、摩根、美國第一、第二國民銀行都處於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間接控制下。但是,由於過分抽調資金控制新大陸,導致了羅斯柴爾德家族在舊大陸的控制力急速下降。
1865年,羅斯柴爾德家族認為美國經濟不會大幅度發展,於是把它在美國的分行都撤銷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致命失誤,也直接導致了摩根家族的興起。
俾斯麥首相抓住了這個天賜良機,通過普法戰爭賠款組建了德意志銀行,並且通過工業化和一系列眼花繚亂的並購,迅速組建了新的容克財團:德意志4大銀行團。歐洲崛起了新的金融集團。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摩根家族和梅隆家族抓住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影響力由於戰爭而下降的機會,在美國發起了反攻,力圖擺脫受到控制的命運。這個企圖在一戰結束的時候似乎是成功了,美國擺脫了長期債務。但是隨著戰後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反攻,美國4大家族發現自己的力量還是無法對抗羅斯柴爾德家族。容克財團在大戰中損失慘重,德意志4大銀行組成的德意志財團也屈服於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意志。羅斯柴爾德家族達到了自己的第二次頂峰,也是最高峰:控制全球金融命脈。 [10]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羅斯柴爾德家族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大量家族成員被殺害,資產被侵吞,超過2/3的旗下金融機構完全不存在了。位於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的許多資產被戰火摧毀了(其中位於法國的辦公室甚至於二戰結束後更是被國有化了),意味著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歐洲大陸的家族勢力基本被消滅了。[10]
美國財團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反過來吞並羅斯柴爾德家族在美國和澳洲,加拿大的近乎全部資產,建立了花旗財團,摩根財團,美洲三大財團的現代格局。容克財團在戰爭中也失去了絕大多數成員,成功的轉化成新的寡頭勢力,並且利用瑞士5大銀行轉移戰爭中掠奪的財富逃過了2戰失敗的損失,在戰後成為歐洲第一大金融寡頭財團。
自此,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歐洲大陸和北美澳洲的全部金融機構和資產全軍復沒,僅依賴在英國和瑞士倖存的少量金融機構艱難恢復,並在戰後逐步恢復元氣。
冷戰期間,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東歐的許多資產又被蘇聯接管了。 [10]
與此同時,羅斯柴爾德堅持家族產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背離現代管理的理念,從而阻礙了它的發展。從1960年代開始,歐美的大銀行紛紛上市,籌集了大量資金,羅斯柴爾德則還是用自有資金發展,速度緩慢,逐漸落伍了。[1]
在大眾傳媒時代,人們的目光或許只會關注到類似「肯尼迪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或者「摩根家族」這些聲明顯赫的名字上。而二十世紀二戰前的美國,曾經有一句經典的話形容當時美國的情況「民主黨是屬於摩根家族的,而共和黨是屬於洛克菲勒家族的……」,其實在這句話後面還應該跟一句「而洛克菲勒和摩根,都曾經是屬於羅斯柴爾德的!」
家族的現狀
進入現代後,羅斯柴爾德銀行集團的業務主要是並購重組——幫助大企業收購兼並其他的企業或者對其資產結構進行重組。羅斯柴爾德的並購重組業務主要在歐洲,在2006年世界並購排行榜上可以排到第13位。
羅斯柴爾德在亞洲有一個辦公室——香港,名為「荷蘭銀行-羅斯柴爾德」,亞洲的業務處於荷蘭銀行的控股之下,因為發言權不大,某些人事權,都是由荷蘭銀行主管的。
雖然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產業規模已經很小,羅斯柴爾德銀行集團一年的營業額不到100億美元,利潤不到30億美元,估計其資本總額不會超過300億美元,不到歐美大銀行的一個零頭。然而大多數人認為,作為老牌金融巨頭,即便羅斯柴爾德銀行已經衰落,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產業已經遍布眾多行業,其影響力依然不可小視。
羅斯柴爾德家族現在依然存在,也許他不像貨幣戰爭說的那樣強大,但依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一些歐美學者也對他進行過研究,不過在80年代,很多關於他的著作都奇怪的消失了,他的真實情況仍然充滿謎團。[4]
[編輯本段]家族發展大事記
萊昂內爾當選英國下議院議員場景
◆ 1769年 梅耶·羅斯柴爾德成為宮廷正式代理人
◆ 1798年 內森·邁爾·羅斯柴爾德離開法蘭克福前往英國
◆ 1806年 黑森公爵在逃離拿破崙時,將300萬英鎊交給梅耶保存
◆ 1815年 最早獲得拿破崙戰敗消息,成為英國政府的債權人
◆ 1822年 奧地利皇帝授予羅斯柴爾德四兄弟男爵封號
◆ 1835年 羅斯柴爾德獲得了在西班牙阿爾馬登水銀供應的權利
◆ 1845年 傑姆斯·羅斯柴爾德中標法國第一個主要的鐵路線的合同
◆ 1847年 萊昂內爾·羅斯柴爾德當選英國下議院議員
◆ 1872年 英吉利海峽隧道的第一個項目開始
◆ 1873年 羅斯柴爾德成為力拓股東
◆ 1875年 內森·羅斯柴爾德父子提高了英國政府的資助下,獲得了在蘇伊士運河的主要利益
家族參與俄國石油開採的場景
◆ 1886年 羅斯柴爾德Frères開始發展在俄國石油領域的巨大利益
◆ 1919年 第一次黃金定價在內森·羅斯柴爾德父子的辦公
◆ 1926年 內森·羅斯柴爾德父子重組在倫敦主要地下鐵路公司的股本
◆ 1938年 納粹入侵奧地利,羅斯柴爾德在維也納的銀行關閉
◆ 1953年 羅斯柴爾德在加拿大發展金融
◆ 1962年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礦產開採在創立了Imétal後創造了新繁榮
◆ 1963年 LCF愛德蒙·羅斯柴爾德誕生
◆ 1965年 內森·羅斯柴爾德父子公司在倫敦和巴黎銀行搬進了新的辦事處
◆ 1966年 傑姆斯·羅斯柴爾德資助的以色列議會大廈建成
◆ 1981年 法國政府國有化了羅斯柴爾德銀行
◆ 1985年 羅斯柴爾德對英國天然氣公司私有化
◆ 1989年 羅斯柴爾德銀行返回法蘭克福
◆ 2000年 羅斯柴爾德開發3G牌照拍賣[3]
[編輯本段]家族中的代表性成員
◆ 梅耶·羅斯柴爾德(1744.2.23-1812.9.19),原名是:邁爾·阿姆謝爾·羅特席爾德(Mayer Amschel Rothschild),後將姓改為羅斯柴爾德,它在德語中意為紅色盾牌。
羅斯柴爾德家族四代家譜
◆ 阿姆謝爾·羅斯柴爾德(Amschel Mayer von Rothschild)
(1773.6.12-1855.12.6)
◆ 所羅門·羅斯柴爾德 (Salomon Mayer von Rothschild)
(1774.9.9-1855.7.28)
◆ 內森·羅斯柴爾德 (Nathan Mayer Rothschild)
(1777.9.16-1836.7.18)
◆ 卡爾·羅斯柴爾德(Carl Mayer von Rothschild)
(1788.4.24-1855.3.10)
◆ 傑姆斯·羅斯柴爾德 (James Mayer de Rothschild)
(1792-1868)[5]
◆ 戴維德·羅斯柴爾德
◆ 埃里·羅斯柴爾德
◆ 雅各布·羅斯柴爾德
◆ 阿道夫·羅斯柴爾德
◆ 蓋伊·羅斯柴爾德 (1909-2007.6.12)
[編輯本段]家族堅守猶太傳統
盡管羅斯柴爾德家族擁有巨大的財富,並躋身歐美上流社會,但他們始終堅持著猶太人的傳統、維護猶太人利益看得比做生意和賺錢更重要。
萊昂內爾·內森·羅斯柴爾德的畫像
羅斯柴爾德家族大多數人堅持族內通婚,這個家族下屬的公司企業都按猶太教安息日的規矩,在星期六估算,不做任何生意。1820年,內森宣布不同任何一個拒絕給猶太人公民權的德國城市做生意。1850年,當卡爾借錢給羅馬教皇時,向梵蒂岡提出要求拆除羅馬的猶太隔都。19世紀倫敦的羅斯柴爾德銀行宣布不向俄國沙皇貸款,因為沙皇政府迫害和虐待俄國猶太人。
萊昂內爾在1858年成為英國下議院議員。他不願以基督教徒的方式,而要求猶太教方式用手按《希伯來聖經》,頭上戴猶太帽子舉行宣誓。上議院的貴族開始表示反對,但後來同意了,這在以基督教為國教的英國實在是不同尋常的,是長期受歧視的猶太人的一個勝利。27年後,萊昂內爾的兒子內森尼爾成為英國第一位猶裔貴族和上議院議員,他同樣也是用他父親的猶太方式宣誓的。
羅斯柴爾德家庭還積極參加猶太人的各種活動,向猶太社團捐助了多筆慈善金。這個家族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也有不解之緣。它在法國的成員愛德蒙男爵(1845~ 1934年)20世紀初向巴勒斯坦的早期猶太移民提供了約600萬美元的資金,幫助移民們購買土地和生產設備,定居生存。倫敦的沃爾特(1868~1937年)曾任英國猶太復國主義主席。正是他,與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魏茲曼一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英國積極活動,終於使英國政府以外交大臣貝爾福致沃爾特·羅斯柴爾德勛爵一封信的形式,發表了著名的《貝爾福宣言》,最後導致了以色列國的建立。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猶太家世及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聯系,自然而然成為歷次反猶主義的沖擊對象。在納粹統治德國的時代,羅斯柴爾德家族德國支脈的許多成員遇難。此外,種種基於反猶主義的以紅盾家族為故事主角的陰謀論也大行其道,滿足了一部分人對這個家族隱秘的財富和行為的想像。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故事還被搬上了銀幕和舞台。1934年好萊塢電影《羅斯柴爾德之家》由George Arliss和Loretta Young主演,以梅耶的生平為故事的主線。這部電影的若乾片段上了納粹的反猶宣傳《外部的猶太人》(Derewige Jude)。百老匯音樂劇《羅斯柴爾德家族》(The Rothschilds),還獲得過1971年TonyAward的提名。
總之,羅斯柴爾德家庭是一個典型的猶太家族周圍。利奧波德·萊昂內爾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概可以反映和代表這個家族所有成員的思想:「我有兩大榮譽:第一,我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員;第二,我是一個猶太人」。[1]
[編輯本段]家族與中國的關系
2007年7月,國際媒體廣泛報道,繼黑石之後,旗下資產高達數千億美元的中國國家外匯投資公司(「中投」)可能以參股的形式加入必和必拓(BHP)。然而沒有多少人知道,必和必拓的股權同樣和羅斯柴爾德家族存在千絲萬縷的關聯。
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鐵礦石製造商、第三大銅生產商和第二大煤炭出口商,必和必拓旗下的澳大利亞奧林匹克大壩,其鈾儲量佔到世界的40%。2005年末,公司市值已高達883億美元。眾所周知,對全球資源類產品的儲備公司進行有計劃的收購,是迅速擁有資源市場話語權的最好辦法。中國針對那些能夠控制全球資源儲備和銷售的國際資源巨鱷的股權進行收購,比單純地購買資源要有效、合算得多。
以往一到每年春天,必和必拓就會讓中國的鋼鐵生產企業緊張一次,鐵礦石談判的心理陰影難以消弭。但現在,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給了他們希望。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羅斯柴爾德與中國這個新興經濟體,必將通過某些紐帶發生越來越緊密的關系。在中國與羅斯柴爾德這個百年財富家族直接對陣的商戰談判中,會出現什麼樣的局面,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而在2008年05月26日,LCF Rothschild集團的法國愛德蒙得-羅斯柴爾德銀行,以旗下中國私募股權咨詢公司的名義參拍中海基金股本,其唯一競爭對手為一家不願透露名稱的中方企業。 據介紹,拍賣現場氣氛十分緊張,Rothschild與這家中方企業展開了貼身肉搏,你來我往的競價達100多回合。最終,Rothschild報出1.5億元的價格,超出起拍底價3240萬元,這才讓頑強的中國對手放棄競拍。 在拍得此部分股權後,Rothschild將成為中海基金第三大股東,持有中海基金15.385%股權。目前,中海基金現有股東還包括:中海信託有限責任公司控股46.923%;國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持股37.692%。
2. 求推薦幾部關於金融的美劇或電影,最好是美劇
1,華爾街
《華爾街》講述了一位名叫巴德·福克斯的年輕證券經紀人不顧一切地想要成功,並下決心跟隨心目中的英雄戈登·蓋柯,一個有錢且不擇手段企業掠奪者的故事。
(2)倫敦股票交易所項目的崩潰擴展閱讀:
美劇是中國人對美國電視劇集的簡稱,廣義上涵蓋美國所有電視節目(包括網路劇)。
美國電視劇一般攝播同步進行,傳統上以每年九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下旬為一個播出季,每周固定時間播送一集。艾美獎作為美國電視業界的最高榮譽,每年褒揚傑出的電視節目。
身為美國流行文化的重要符號,她不拘泥於熟固的選材與類型,現以精良的製作、多元的表達和對藝術的不懈追求,持續吸引全球觀眾。
3. 國際金融危機的歷史資料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 時間:1929年 —— 193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經濟出現極不平衡的繁榮。美國靠對德國貸款和國內信貸消費繁榮,法國靠巨額賠款和貿易保護取得經濟增長,英國經濟則在國際競爭中衰落,經濟停滯,脆弱而缺乏競爭力的日本在接二連三的危機中震盪,相反,德國雖然要對外支付巨額戰爭賠款並失去阿爾薩斯和洛林,國內社會動盪,卻依靠巨額外債更新了工業設備,重新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強國。這種極不平衡的繁榮終於以一場大蕭條告終。
從技術上看,一戰以後的繁榮似乎有著很堅實的基礎。汽車、化學、電氣是這一輪技術革命的主導力量。美國的汽車產量從1919年的150多萬輛增加三倍,達到平均每六人一輛汽車的水平,其產值佔到全國總產值的8%。發電量增長一倍以上,各種電機及電器日益普及,電冰箱、洗衣機已成為日常用品。家電產值從1921年的1060萬美元,增到1929年的4.16億美元。化學工業變得非常龐大。煉油業發展迅速,石油產量從1919年的0.86億桶增加到1929年的4.39億桶。汽車輪胎的需要推動了橡膠工業的發展。人造絲、化肥等新興產業也迅速崛起。但是,造船業仍然缺乏國際競爭力,船舶市場主要為英國和德國所佔領。製鞋及紡織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失去國際競爭優勢,產量停滯不前,甚至有所減少。農業也長期蕭條。一方面歐洲各國保護本國農業,建立保護關稅,另一方面靠廉價勞動力的阿根廷、加拿大的糧食大量投入國際市場,使美國農產品出口不斷下降,農產品價格不斷下跌。1929年美國出口小麥價值僅為1919年的1/3,肉類僅為1/9(1919年小麥出口值為10億美元,肉類出口值為7億美元)。然而,農業蕭條卻有力地推動了美國農場的現代化,依靠手工勞動的中小農場大量被兼並,農場主人數減少了50萬,農場規模迅速擴大。1930年,全國600萬個農場中300萬小農場僅生產了11%的農作物。此外,煤炭工業受到石油工業的替代,鐵路運輸受到汽車運輸的替代,都走上了下坡路。鐵路運輸業的就業人數從1920年的200萬減少到170萬。
但是,美國的繁榮不僅建立在新興工業的蓬勃發展上,也建立競爭對手的犧牲和信貸增長上。從1924年到1929年,分期付款銷售額從20億美元增為35億美元。1926年,70%的汽車是通過賒銷實現的。更重要的是,美國工業品價廉物美,國際競爭力強勁,工業品出口越來越多,進出口相抵年年順差,數值由三、四億美元至十億美元不等,積累起強大的資本贏余。與此相應,則是英國經濟的停滯和日本經濟危機頻仍,德國巨額外債。從1924年到1929年間,英國工業生產僅增長12%,與美國相差甚遠。煤炭、鋼鐵、紡織等傳統工業均深陷困境。雖然汽車、電氣和化學工業發展也很迅速,但是仍不及美國。英國貿易額仍一直佔世界第一位,在1921年到1929年期間每年的貿易額都在90億美元以上,但英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則從1913年的13.9%下降到1929年的10.8%,工業品出口佔世界份額從26%下降到22%,貿易由順差轉為逆差,最高年份逆差竟達4億英鎊。貿易逆差越來越高,也使英國國內的貿易保護主義力量越來越強。1915年,英國已經以籌措戰爭經費為由,對進口汽車、鍾表、樂器和電影等徵收33.3%的從價稅。這種關稅直到1924年(戰爭結束後第7年)才被工黨政府終止,但1925年保守黨政府又重新開征,而且范圍有所擴大。英國工業缺乏競爭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在恢復金本位制時英鎊的定價過高。雖然如此,由於有國際投資利潤迴流,英國的國際收支還勉強保持平衡。
法國的情況特別好。法國得到了德國81。51億金馬克的戰爭賠款,又收復了煤鋼產區阿爾薩斯和洛林,取得了對薩爾產煤區15年的代管權,並奪取了德國在多哥、喀麥隆、敘利亞、黎巴嫩等殖民地的統治權,加上實行比較嚴格的貿易保護,使法國工業和農業在20年代迅速發展。與美、英兩國相比,法國重工業的進展尤其令人矚目。生鐵產量從1919年的133萬噸增長到1929年的1036萬噸,鋼產量從1919年的129萬噸增長到1929年的972萬噸。汽車、電力、化學等新興工業發展更快,汽車產量從1920年的4萬輛增長到1929年的25萬輛。更有意義的是,由於法國一方面保護國內市場,另一方面卻用低定價的法朗打開國外市場,法國出口猛增,至1923年時,已超過進口5倍之多,進出口總額則從1918年的270億法郎增至1929年的1083億法郎。巨額貿易順差加上投資利潤迴流,黃金大量流入法國。1928年以後,法國擁有的黃金僅次於美國。法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從1920年的5%提高到1930年時的8%。
義大利也不錯。1925年的工業生產是1922年的157%。棉紡織工業、鋼鐵工業、汽車工業都進展迅速。但義大利的經濟發展水平還遠遠落後於法國,甚至落後於日本。1929年時,義大利的汽車年產量才達到5.4萬輛。
德國完全是另外一種情況。直到1924年,由於付出巨額賠款,失去大量工業和運輸設施,德國物價失去控制,財政經濟一片混亂。1924年,英國出於維持歐洲大陸均勢需要,美國出於利用德國工業能力獲利需要,兩國又都不希望德國步俄國後塵發生革命,故出台了一個「道威斯計劃」,給予德國8億金馬克的貸款。在此計劃的鼓勵下,國際資本源源不斷流入德國,從1924年到1929年,外國投資總數高達320億金馬克,美國資本為主,英國資本其次。這一時期,由於得到的資本多,而付出的賠款少,德國工業設備得以普遍更新,生產技術水平躍居世界前列。不僅如此,得到外國資本的多為實力雄厚的德國各大壟斷工業集團,這進一步增強了德國工業的壟斷程度。蒂森、克虜伯、西門子、曼奈斯曼、弗利克等的實力較前更為強大。但是,作為一個國家,德國債台高築,且需支付大量賠款。雖然工業生產能力得以迅速恢復,而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艱難。只要德國出於穩定政局需要,推遲償還債務,推遲支付賠款,或者在德國的投資利潤不能實現,則國際經濟循環將立刻中斷。
日本的情形與德國頗為相似。雖然日本是戰勝國,但是日本工業能力很弱,完全經不住美歐各國工業的打擊。一戰剛結束時,英、法、德等國的經濟尚未恢復,日本得到了美國工業的大量訂單,絲織品和船舶大量出口美國,經濟一度繁榮。但隨後,歐美各國商品大量湧向日本及亞洲市場,日本貨節節敗退,導致了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1920年至1921年,日本工業總產量下降了19.9%,其中造船業88.2%,采礦業55.9%,機器製造業55.9%,生鐵16.7%。主要工業產品價格下降達55%-82%。出口下降40.3%,國際收支逆差達3.5億日元,外匯儲備從13億日元減少到6億日元。事實上,由於日本缺乏國際競爭力,從1920年到1929年,日本的貿易逆差達33億日元。農業也未能倖免。3500個繅絲廠停工,200萬蠶農陷入絕境。同時,國際廉價糧食大量輸入日本,加上國內市場蕭條,糧食價格一跌再跌。此後,米麥產量長期停滯。1923年9月1日,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東京和橫濱的建築絕大部分被毀,財產損失達100億日元之巨,使已經處於深度蕭條中的日本經濟雪上加霜。震後,從1923年到1927年,日本政府向美英等國舉借巨額外債,數量高達9.1億美元。靠借錢和戰爭中撈取的儲備,日本政府向國內各大財團發放高達13億日元的救濟貸款,這樣,日本經濟才逐漸擺脫蕭條,進入一個緩慢發展的時期。但1927年日本又爆發金融危機。一些銀行由於擁有大量未經整理的震災票據而周轉不靈,形成擠兌風潮。經濟危機和蕭條繼之而來。政府共撥款12億日元救助三井、三菱等大銀行。還未等日本喘過氣來,從美國爆發的更大危機又來到了。這一過程產生了兩個意義深遠的後果,其一是欠下巨額國際債務,成為引發大蕭條的國際債務鏈的重要環節。其二是大量中小企業破產倒閉,日本工業高度壟斷化。壟斷財團控制的日本經濟一方面強加技術更新,另一方面則是實行貿易保護。更加意味深長的是,它促成了勾消債務、實行軍國主義的政治力量的進一步壯大。從這個角度看,關東大地震對於日本的意義正如一戰失敗對於德國的意義,而德國和日本的巨額債務則又是美國繁榮所系。
極不平衡的繁榮孕育著極不平常的危機。在短短三年投資熱潮後,從1927年起,德國工業危機已經開始形成。由於沉重的債務和賠款償付,德國國內市場狹小,巨大的新增生產能力必須在高速出口增長中實現。然而,美、英、法等國既要德國的賠款,又拒絕進口德國的工業品,使德國的巨額投資利潤無法實現。1929年3月,英國裴熹爵士在全國貿易會議發發出警告說:「我們正遭到世界上從未有過的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的威脅。由於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的政府採取貿易限制政策,以致債務國無法還債,我們正面臨著這種危機。我們現已無法阻止一次金融崩潰。那些貸款國家的錢收不回來。」
這場危機果然爆發了。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市暴跌。從那時起至1932年,紐約股票價格跌掉六分之一以上,全美證券貶值總計840億美元。紐約股市跌暴後,美國經濟陷入危機。美國大量抽回對德國的投資,德國經濟跟著全面崩潰。英國在德國也有大量投資,英國證券市場應聲倒地,英國經濟陷入危機。法國經濟的獨立性相對高一些,但也擺脫不了對國際市場的依賴,而且此前法國經濟本身的也早已出現投資過熱,到1930年,法國終於陷入危機。這樣,一場席捲全球的大蕭條拉開了序幕。
美國是債務繁榮的受益者,也是債務鏈斷裂的最大受害者。從1929年到1933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從2036億美元降為1415億美元(按1958年價格計算),降幅高達30%。工商企業倒閉86500多家,工業生產下降55.6%,進出口貿易銳減77.6%,企業利潤從100億美元下降至10億美元。危機最嚴重時,美國主要工業企業基本停止運行。汽車工業開工率僅為5%,鋼鐵工業15%。農業也慘遭劫難,穀物價格下降三分之二,農業貨幣總收入由1929年的113億美元減少為47.4億美元。銀行系統首當其沖,破產數高達10500家,佔全部銀行的49%。黃金外流,存款被擠兌,到1933年3月時整個銀行系統陷入癱瘓。失業率(不含半失業者)高達25%。1933年以後,美國經濟進入長時間的所謂「特種蕭條」時期。盡管有「新政」等緩和危機的措施,美國經濟仍然復甦乏力,一直到第二次大戰爆發以後的1941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才超過危機前的1929年。
德國是危機的主要發源地,也是危機的主要受害者。從1929年到1932年,德國工業設備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業生產下降了40%,對外貿易額下降60%,物價下跌30%。其中,主要工業產量下降幅度更大,鐵產量減少70%,造船業產值下跌80%。工業危機反過來又導致了金融危機。1931年7月,德國達姆斯達特銀行倒閉,引發銀行擠兌風潮,國家黃金儲備由23.9億馬克減少到13.6億馬克,柏林九大銀行減為四個。失業率急劇上升,1932年高達43.8%,加上半失業者22.6%,則1932年德國全失業和半失業人數高達工人總數的三分之二。奇高的失業率為希特勒上台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土壤。應該承認,希特勒政權對外取消債務,對內實施國民經濟軍事化,的確使德國的工業資源得以充分利用,經濟迅速發展,失業率迅速下降,1938年時失業率低至1.3%。從1932年到1938年,德國生鐵產量由390萬噸上升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而鋁、鎂和車床的產量竟高於美國。從1933年到1939年,德國重工業和軍火工業增長2.1倍,消費資料生產也增長了43%。與德國相比,美國羅斯福的新政則只是暫時緩解了蕭條。直到一九四一年美國參戰後,美國國民經濟也轉入戰時計劃經濟軌道,美國才徹底擺脫了大蕭條。雖然德、美兩國的政權性質和所信奉的意識形態大不相同,但就擺脫市場激烈競爭產生的蕭條而言,卻有著內在的共同性:停止經濟戰爭,統一調配資源,社會各階層所得比例相對穩定。
危機對日本的打擊也十分沉重。從1929年到1931年,日本出口下降76.5%,進口下降71.7%。大批銀行和工商企業破產倒閉,主要工業部門開工率只有50%,工業總產值下降32.9%,其中煤下降36.7%,生鐵30.5%,鋼47.2%,船舶88.2%,棉紡織品下降30.7%。農業總產值也下降了40%,生絲價格猛跌,占農戶總數40%的養蠶農戶遭到致命打擊。日本的對策也是自上而下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從1931年開始,政府通過以「重要產業統製法》為首的一系列經濟統製法令,把工、農、金、貿各領域控制起來;又在各個部門中強行組織卡特爾和托拉斯,把中小企業置於財閥的控制之下。然後對各壟斷企業發出大批軍事訂貨,從1931年到1936年,軍事訂貨共達50億日元之巨。在此期間,政府還投資10多億元興建、擴建和改組國營軍事工業。國民經濟軍事化的最大受益者是新老財閥。到1937年,八大老財閥(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大倉、淺野、川崎、古河)以及五大新財閥(日產、日氮、日曹、森、理研)擁有的資本達41.7億日元,佔全國公司總資本的27.2%。在接受軍事訂貨的110家企業中,擁有實力的工廠幾乎全是屬於三井、三菱、住友、大倉、久原等少數財閥的。在經濟壟斷化的前提下,日本企業在國內市場保持壟斷性高價,對外則實施低價傾銷,以獲得必要的外匯,購買戰略資源和工業設備。從1931年到1934年,日本出口額由11.5億日元增至21.8億日元。其中棉紡織品的輸出,在1933年超過英國而居世界第一,震動了歐美各國。
英國的危機相對緩和一些。原因有二,一是此前英國經濟長期處於停滯或緩慢發展狀態,剩餘資本主要投放到國外;二是英國在危機後加強了貿易保護,使英國工業的相對市場份額有所擴大。從1929年的最高點到1932年的最低點,英國工業生產僅下降了32%,遠低於美國。但主要工業部門也受嚴重沖擊,鋼產量下降46%,生鐵產量下降53%,紡織品生產下降三分之二,煤產量下降五分之一。在1932年英國對農業實行貿易保護政策以前,英國農業受危機影響嚴重。對外貿易也大幅下降,出口值從1929年到1931年第3季度降低了30%,對外貿易的逆差從1930年的3.9億英鎊增加到1931年的4.1億英鎊,與此同時,投資利潤迴流卻從4.1億英鎊減至3億英鎊,英國第一次出現國際收支逆差。危機促使英國最終放棄自由貿易政策,建立帝國關稅特惠制,也促使英國放棄金本位制,英鎊大幅度貶值。前者保護了英國的國內市場,後者增強了英製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兩者的合力使英國成為大蕭條的相對受益者。
法國經濟相對獨立。它既沒有對德國的大量債權,也沒有與此相應的工業設備輸出。二十年代的法國繁榮主要依靠德國賠款提供資本擴大生產,依靠低價法郎擴大出口。因此,當美國經濟危機爆發時,法國還處在繁榮的頂峰。1930年中,在本國投資過熱和國外市場萎縮的雙重沖擊下,法國「貝殼銀行」破產,經濟危機才波及法國。即使如此,法國的危機深度也低於美國。以1929年危機前的最高點與1932年危機時的最低點相比,工業生產下降了36.2%。其中,冶金工業下降47.4%,機器製造業下降42.6%,建築工業下降55.6%。輕工業的危機似乎更嚴重。1932年法國輕工業比1928年下降64%。但是,由於法國應對危機的措施不力,法國的危機持續時間最長。在英鎊、美元相繼貶值,貿易壁壘高築,日本、德國工業軍事化,並對外實施傾銷的前提下,法國卻繼續維持金本位制,法國工業繼續相對分散,法國工業的出口競爭力大大下降。1937年法國出口幾乎比1929年減少了四分之三,在世界貿易總額中,法國所佔的比重由1929年的6.4%下降到1937年的5.1%。與此同時,法國對外投資的收入卻由於外國債務人的破產而減少,降幅達50%以上。由此,法國的國際收支逆差日益擴大,1932年時即達50億法郎。在財政上,法國不但沒有採取擴張政策,反而強調財政平衡,堅持通貨緊縮。直到1936年9月29日,法國才被迫將法郎貶值29%。此後到1937年4月,法國出口增加了12%,工業生產增加了13%。但是,這一措施來得太晚,1937年—1938年美國再次陷入經濟危機,相當程度上抵消了法郎的貶值。
總的來看,危機進一步加強貿易保護,調整了各國經濟的相對地位。英、德、日等國應對危機的措施及時正確,其國際市場份額提高;美、法兩國的應對措施則顯得遲緩、乏力,國際市場份額大幅下降。美國的損失特別值得注意。美國在世界工業總產量中的比重從1929年的48.5%下降到1938年的32.2%,低於1913年時的36%。美國所擁有的巨額戰債化為烏有,外國投資大量抽回,1938年,美國國外投資存量減少為115億美元,比1929年減少三分之一。美國的國際貿易地位也急劇下降。1929年至1938年,美國的進口份額由12.2%降至8.1%,出口由15.6%降至13.4%。英國則依靠其廣大的殖民地奪回了世界貿易總額的首席位置。英聯邦地區(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南非等)建立帝國關稅特惠制。德國也在其統治區及殖民地(歐洲大陸及拉丁美洲部分國家)實施貿易封鎖。在亞洲市場上,美國的貿易增長速度遠遠趕不上日本和德國。美國是靠第二次世界大戰才重新奪回失去的國際市場份額,並再度稱雄世界的。
4. 羅斯柴爾德家族 真有貨幣戰爭裡面說的這么厲害嗎
羅斯柴爾德家族比你想像的厲害,貨幣戰爭展現的恐怕遠非它的全部力量,這里我給你留一些線索:
1、美聯儲(相當於美國的央行,恐怕是現在世界第一銀行,而且居然是私人機構)的大股東當中,排行第一的是羅斯柴爾德家族(柏林和倫敦的Rothschild羅斯柴爾德銀行),前10的大股東當中,至少有3家是和羅斯柴爾德家族有關的(至少包括洛克菲勒、摩根大通);
2、現在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是元氣大傷之後的羅斯柴爾德家族:
A)二戰時,納粹的反猶太很大程度上就是針對羅斯柴爾德家族,水晶之夜後,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歐陸的財產遭遇過滅頂之災;
B)二戰期間,羅斯柴爾德家族在倫敦的產業曾經遭到過英國的侵蝕(雖然拿錢的目的是打贏戰爭,但是贏了之後肯定也就不還了);
3、羅斯柴爾德家族曾經在德國崛起,銀行業比較強盛的階段,欺負的德意志銀行抬不起頭來,所以才有第六帝國的名號;
4、你覺得這些超級勢力的所有力量,有可能被這些文學作品全部挖掘出來嗎?就像你認為一幫記者能把國家機密都采訪出來嗎?
通常來講,無論是對一個超級大國還是一個超級勢力,如果你認為你看到的已經是全部,那你一定會因為你的無知而死的很慘,這一點對於美國、俄羅斯、我國、英國、羅斯柴爾德家族這樣的大傢伙來說都成立。
5. 歷年經濟危機的時間
戰後第一次危機
1948年8月開始至1949年10月結束。這次危機是美國經過了戰後短暫的繁榮後的突然爆發。危機期間,美國工業生產指數下降了10.1%,失業率達到7.9%,道· 瓊斯工業股票的平均價格下降了13.3%。這次危機是由戰爭時形成的高速生產慣性同戰後重建時,國際國內市場暫時縮小的矛盾造成的,危機導致了著名的馬歇爾計劃的出台。
七十年代「石油危機」
1973年,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運用石油武器來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削減石油產量。結果是石油價格暴漲,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到了1978年,伊朗發生政治局勢的變換,造成了石油生產的不穩定,生產一度從每天600多萬桶降到了70萬桶。這樣,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出現了。
石油危機的出現,大大影響了西方國家的經濟,尤其是日本。第一次石油危機,就馬上使日本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蕭條,導致了外匯的大量外流。
八十年代債務危機
70年代,拉美國家的債務迅速膨脹,到了1981年,危機從墨西哥開始。其到期的公共債務本息達到268.3億美元,墨西哥無力支付本息,要求國外銀行准許延期支付,但是遭到拒絕。政府不得不在1982年夏宣布無限期關閉兌匯市場,暫停償付外債等措施,從此爆發了債務危機。其後,巴西、阿根廷、秘魯等國家也相繼告急。龐大的債務是世界經濟的包袱,隨時可以威脅到國際金融的穩定性,如果拉美國家發生倒帳,作為債主的西方幾百家大銀行將不堪設想。
經過努力,債務危機已經不像原先那樣嚴重,但是還是像一個定時炸彈一樣, 隨時會危及全球經濟。
一九八七年金融地震
1987年10月19日,美國的道·瓊斯工業股票下跌了508點,跌幅為22.6%。全國損失5000億美元。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一」。
10月20日,倫敦股票市場下跌249點,損失達11%,約為500億英鎊。香港股票停止交易。巴黎股票市場下跌9.7%,東京股票市場下跌14.9%。
造成美國股票市場發生劇烈振盪的直接原因是金融投機,導致了股票市場的不穩定,美國連年出現的巨額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是引發這次股票暴跌的罪魁禍首。在1987年暴跌以前,美國連續5次提高利率,投資股票的利潤相對較低,導致了相當一部分資金持有人的投資方向發生了變化。
這次股市暴跌,對世界經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首先,使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大受損傷。其次,股市暴跌引起了債券市場和黃金市場的價格上漲,同時使匯率下跌,對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造成了破壞。
一夕之間亞洲告急
1997年7月,泰國中央銀行在無奈之下,宣布放棄實施14年之久的泰銖與美元掛鉤的匯率體制,改由市場浮動決定匯率。泰銖對美元的匯率隨即大幅下跌,而由泰銖貶值為序幕的金融風暴迅速席捲東南亞各國,並觸發了韓國的金融危機。日本、香港等金融市場和全球股市激烈動盪,中國經濟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從表面上看,亞洲金融危機的直接導火索是國際金融投機商的興風作浪。實際上,導致這場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則是這些國家的經濟結構性失調;金融調控不力;經常項目赤字過高;過分依賴外國游動資本等眾多原因。
亞洲金融危機持續兩年多,是戰後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金融危機。它使一些國家經濟一度衰退,世界經濟增長放慢,1998年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將只達1997年的將近一半。東南亞金融危機造成的區域性通貨緊縮,以及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都難以解除。時至今日,雖然一些國家的經濟開始步出低谷。但是,這些國家的經濟復甦之路仍將是曲折的。
資本主義工業從1825年英國爆發普遍生產過剩危機後,開始了其現代生活的周期循環。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行產業革命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實現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國家。而美國產業革命的起點始於19世紀20年代,較英國晚了半個多世紀。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廢除了奴隸制,掃除了阻礙其資本主義發展的各種障礙,經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並於19世紀70年代趕上了英國。因此,若從歷史的角度對美國經濟周期發展的進程來進行系統的研究和考察,不僅能揭示出美國經濟周期本身的特點,也能展現出美國經濟周期運動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周期發展的總進程中所佔的地位。
美國自1783年取得了對英國獨立戰爭勝利後,先後分別於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年多次發生過經濟危機。通過對上述歷次美國經濟周期以及世界經濟周期進行研究,我們發現,1857年和1929-33年美國也是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是世界上歷次經濟危機中最重要的,它們對分析和預測未來的經濟周期和經濟危機幫助很大
1、1857年經濟危機
1857年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歷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點的普遍生產過剩危機。這次危機也是第一次在美國、而不是在英國開始的危機。由於英國對美國鐵路建設進行了大量的投資,故美國鐵路投機的破產對英國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動。1847年經濟危機結束後,從1850年開始的周期性高漲的最重要的特點是世界貿易急劇的擴大,19世紀50年代世界貿易的年平均增長額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機器工業的發展,運輸業的革命,新興國家和新興部門捲入國際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金礦的發現都促進了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國建成的鐵路約達33,000公里,超過了其他國家所建鐵路的總和。而英國在40年代的建設熱潮中,所鋪設的鐵路卻只有8,000公里。美國鐵路事業的蓬勃發展,按道理應會帶動其冶金業的大發展,然而,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而且,這一時期,美國生鐵產量長期停滯不前,棉紡織業的增長速度也不快。與此同時,鐵軌、生鐵、機車、棉布和其他英國製成品的進口卻增長得十分迅速,英國產品充斥美國市場阻礙了美國冶金業和棉紡織業等當時的重要工業部門發展。
隨著危機的爆發,美國的銀行、金融公司和工業企業大量倒閉。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業破產。糧食生產過剩,糧價和糧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國工業品的劇烈競爭,促使了美國經濟危機的加深。反過來,英國的經濟發展也受到美國危機的打擊。由英國向之提供資金的美國銀行、鐵路、商業公司紛紛破產,也使英國的投資者持有的有價證券急劇貶值。
1857年秋季,美國還爆發了貨幣危機,整個銀行系統癱瘓了,美國的貨幣危機在10月中旬達到了頂點,當時紐約63家銀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貼現率竟然超過了60%,股票市場行市則下跌了20-50%,許多鐵路公司的股票跌幅達到80%以上。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英國和歐洲大陸,引發了一陣又一陣的破產浪潮。
1857年經濟危機波及面很廣,之後,爆發了美國的「南北戰爭」。其後,奴隸制的消滅、宅地法的實施、重工業的發展,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2、1929-1933年經濟危機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浩劫。歐洲是這次戰爭的主戰場,英、德、法、俄等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霸權互相拚死廝殺,元氣大傷,唯獨美國在戰爭中增強了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就連當時頭號投資大國英國也欠美國41億美元的債款。美國已由戰前的債務國變成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債權國和國際金融中心,同時,美國也從戰前的工業大國之一躍為資本主義世界名列首位的經濟大國。
1920-1921年的經濟危機以後,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其中尤以美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最引人矚目。美國的經濟高漲雖然在1924年和1927年被局部的中間性危機中斷過,但到了1929年,美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已比1920年提高了53%,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平均每年提高了3.8%,工人的實際工資也有所增長。這一時期,共和黨政府執行的經濟政策對壟斷資本家十分有利,工商企業的稅負很輕,對壟斷組織的發展不加限制,反托拉斯法實際上已不執行。這些政策,刺激了技術發明和新興工業的發展。20年代是美國汽車工業大發展的時期,1919年美國的汽車產量已達150多萬輛,到1929年猛增到將近540萬輛,平均每六人就有一輛汽車,汽車製造業已成為美國最大的工業部門,它的發展也推動了鋼鐵、橡膠、石油和玻璃等行業的發展,當時的鋼和生鐵的產量分別達到5700萬噸和4300萬噸,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其他如電氣業、建築業、化學工業和公用事業等部門也發展得十分迅速。家用電氣產品總值在1921年還只有1060萬美元,到1929年已增至4.16億美元。在戰爭期間,民用建築幾乎停止,住房十分緊張,房租高昂;戰後大興土木,每年建築費用均超過70億美元,1926年的建築費用甚至高達110億美元。從1919至1929年,汽油產量也從8600萬桶激增至4.39億桶。美國工業的迅猛發展,使其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38%提高到1929年的48.5%,其國民收入也由1921年的594億美元增為1929年的878億美元。1929年,美國擁有50億美元的黃金儲備,占當時世界黃金儲備總額90億美元的一半以上。
生產的高漲刺激了其信用的膨脹。從1923-1929年,美國有價證券的發行額達490億美元,僅在1928和1929年間,就發行有價證券180億美元。證券交易所瘋狂的、規模空前的投資使證券價格不斷上漲。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證券平均價格1923年初不過98美元,1929年初漲到306美元,1929年9月達到了最高峰,漲到365美元。
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指數1900-1934年的市場表現
當時購買證券只需要支付10%的保證金,參與證券投機的人都靠借款來購買大量的證券,2/3的證券交易是靠銀行貸款進行的。證券市場投機猶如一股潮流,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和報紙上的議論資料。證券的投機狂熱助長了繁榮的幻景。
在投機活動上,堪與證券市場等量齊觀的還有狂熱的房地產投機活動。在這種活動的刺激下,房屋的建造量不斷增加,這對於鋼鐵、木材、采礦等基本建設有關的工業部門也起到了刺激作用。
在這狂熱的年代裡,輿論大肆宣揚「永久繁榮」和「美國例外論」,似乎美國已超越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運行規律之外,再也不會發生以生產過剩為特徵的經濟危機了。就連美國總統胡佛在其1929年4月的就職演說中,也高唱要消滅貧困。
工業的「合理化」運動和汽車、奢侈品等新工業的擴張,還使得整個「繁榮」時期中資本積聚和集中的趨勢加強,中小企業和獨立的小生產者、小商人普遍遭到被淘汰和被兼並的命運。在1927年,美國全國公司中的千分之二的公司佔有全國公司總收益的近70%,其餘99.8%的公司只分得剩下的一部分利潤。
由此可見,美國以至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猶如被吹得過大的氣球,隨時有一觸即爆的危險。1929年10月,資本主義世界一場規模空前的大危機終於爆發了。
危機首先在資本主義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爆發。美國工業生產在1929年6月達到最高峰,10月間工業生產指數開始迅速下降,市面也逐漸衰落下去。10月20日紐約證券交易所破產,特別是23日、28日和29日連續發生大破產,有價證券的行市狂跌不已。在驚恐不定的幾天內,第一流有價證券的行市竟下跌了40-60%。不少證券持有人迅即破產,茅盾在其小說《子夜》中所描述的資本家跳樓自殺的事情在美國頻頻發生。
證券交易所破產的浪濤波及到一切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德國、法國等國的交易所也相繼破產。1929年秋季證券交易所的破產是其生產過剩危機加深的信號。此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都持續下降,商業繼續萎縮,失業不斷增加。直到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才開始從危機轉為蕭條。
1929-1933年危機是資本主義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危機。工業生產下降的幅度是之前歷次危機所從未有過的,國際貿易額的實際貿易量也出現歷史上第一次的下降。不僅生產下降的幅度驚人,而且,其延續時間也異常持久。在以前的危機中,生產下降的延續時間不過幾個月,而這次卻是幾十個月。以美國為例,由危機時的最低點恢復到危機前水平所需的時間,煤、生鐵、鋼等都長達四十多個月。因此,1929-1933年危機成為資本主義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世界經濟危機。
1929-1933年危機的極度深刻性和其空前持久性結合在一起,使這一次危機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它使資本主義工商業大幅倒退,使整整幾十年生產力的發展成就付之東流。「一戰」前的各次危機通常使生產水平倒退一二年,倒退四年或四年以上的情況極少。而1929-1933年的危機卻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水平大約後退到1908-1909年。其中美國退到1905-1906年,德國退到1896年,英國退到1897年。
這次危機不僅限於生產和商業范圍,而且也擴展到銀行信用系統,以及外匯和債務等領域。生產過剩危機中商品價格下跌,使工業資本家、手工業者、農民等債務人難以支持,從而使許多公司和企業主遭到破產。美國、德國和法國有幾萬個股份公司因此倒閉。不僅資本家破產,而且實際上某些資產階級國家也破產了。
1931年9月,英國被迫放棄金本位制,宣布英鎊貶值,震動了世界各國。英聯邦以及許多同英鎊聯系的歐洲國家的金本位制都跟著垮台了。1933年3月間,資本主義世界信用、貨幣制度崩潰的浪潮襲擊了美國。美國銀行倒閉之風更加劇烈。到1933年,美國銀行共倒閉11730家,企業倒閉252000家。1933年3月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其就職之日,不得不宣布銀行「休假」,隨即關閉紐約金融中心,並放棄了金本位制。
1929-1933年空前深刻和空前劇烈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宣告了主張「放任主義」的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的失靈。危機表明,資本主義單靠本身內在的力量已經不容易從危機中爬出來了。於是,鼓吹通過加強「國家干預」來刺激經濟和保持「充分就業」的凱恩斯主義便應運而生。凱恩斯主義企圖利用加強「國家干預」經濟的人為措施來克服危機,消除失業和防止革命。
6. 請問羅斯柴爾德家族是個什麼樣的家族幹嘛的很牛嗎
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是歐洲乃至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家族。19世紀初,出身德國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先在法蘭克福、倫敦、巴黎和維也納建立了自己的銀行產業鏈,而後伴隨著支援威靈頓的軍隊資金、淘金、開發蘇伊士運河、資助鐵路、開發石油等,家族不斷興盛,並影響了整個歐洲乃至世界歷史的發展。
目錄
家族簡介
家族興衰史興起的時代背景
第一桶金
主宰倫敦金融
征服法蘭西
問鼎奧地利
把持德意財政
家族的衰落
家族的現狀
家族發展大事記
家族中的代表性成員
家族族徽
家族堅守猶太傳統
家族與中國的關系
入股青島銀行、在山東建酒庄幫助吉利收購沃爾沃
後續評價家族簡介
家族興衰史 興起的時代背景
第一桶金
主宰倫敦金融
征服法蘭西
問鼎奧地利
把持德意財政
家族的衰落
家族的現狀
家族發展大事記
家族中的代表性成員
家族族徽
家族堅守猶太傳統
家族與中國的關系
入股青島銀行、在山東建酒庄 幫助吉利收購沃爾沃
後續評價展開 編輯本段家族簡介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沃德斯登庄園
羅斯柴爾德家族(又稱洛希爾家族,紅盾家族)發跡於19世紀初,其創始人是梅耶·羅斯柴爾德(Mayer Amschel Bauer),家訓為:金錢一旦作響,壞話隨之戛然而止。他和他的5個兒子(即「羅氏五虎」)先後在法蘭克福、倫敦、巴黎、維也納、那不勒斯等歐洲著名城市開設銀行,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王國。在19世紀的歐洲,羅斯柴爾德幾乎成了金錢和財富的代名詞。據估計,1850年左右,羅斯柴爾德家族總共積累了相當於60億美元的財富。鼎盛時期,歐洲大部分國家的政府幾乎都曾向他們家族貸款,到了20世紀初的時候,世界的主要黃金市場也是由他們家族所控制,其家族資產至少超過了50萬億美元。可以說,這個家族建立的金融帝國影響了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 他的五個兒子分別是: 阿姆斯洛 Amschel Mayer Rothschild (1773~1855年) —— 法蘭克福 所羅門 Salomon Mayer Rothschild (1774~1855年) ——維也納 內森 Nathan Mayer Rothschild (1777~1836年) —— 倫敦 卡爾 Calmann Mayer Rothschild (1788~1855年) —— 那不勒斯 詹姆斯 James Mayer Rothschild (1792~1868年) —— 巴黎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家訓:「金錢一旦作響,壞話隨之戛然而止。」「只要你們團結一致,你們就所向無敵;你們分手的那天,將是你們失去繁榮的開始。」「要堅持家族的和諧。」
編輯本段家族興衰史
興起的時代背景
在工業革命在歐洲迅猛發展、金融業空前繁榮的時代,全新的金融實踐和思想從荷蘭和英國向全歐洲輻射開來。隨著1694年英格蘭銀行的成立( Bank of England),一個遠較過去復雜得多的金錢的概念和實踐被一大批富於冒險精神的銀行家創造了出來。在 17 世紀的一百年中,金錢的概念和形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從1694年到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 問世時,人類歷史上銀行發行的紙幣量第一次超過了流通中的金屬貨幣總量。工業革命所產生的對鐵路、礦山、造船、機械、紡織、軍工、能源等新興行業空前巨大的融資需求與傳統金匠銀行的古老低效和極為有限的融資能力之間產生了日益強烈的矛盾。 法國大革命中逃到英國的法國貴族中,包括印刷發行法郎紙幣和法國國債的主要負責人和設計者。為了對革命政府和督政府報復,也為了解決己方經濟上的窘迫,他們大量印刷虛假法郎紙幣和法國國債到法國套購物資,這一經濟過程持續了了大約15年,給法國經濟和社會秩序沉重的打擊。拿破崙上台後,為了反向打擊英國,也僱傭了大量剪刀手偽造假英鎊紙幣,先令銀幣,並且成功的迫使英國放棄了金本位數年之久。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金融戰行為產生了巨額利潤和前所未有的混亂,從中也就催生出第一代金融門閥門。 以羅斯柴爾德家族為代表的新興銀行家,抓住了這一歷史性的重要機遇,以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方式,全面主導了現代金融業的歷史走向。[1]
第一桶金
梅耶·羅斯柴爾德的畫像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創始人梅耶·羅斯柴爾德,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智商,在父親的悉心調教下,系統地學習了關於金錢和借貸的商業知識。當父親去世後,年僅13歲的梅耶在親戚的鼓勵下,來到漢諾威的歐本海默家族銀行當銀行學徒。 當時,收藏古錢幣是歐洲各國的王公貴族們的普遍雅好。因此,梅耶親自編輯《古錢手冊》,並附上詳細的解說,然後郵寄給各地的王公貴族們,希望自己的店能夠成為皇家指定店,以期獲得豐富的利潤。 雖然大部分的信件都石沉大海,但梅耶梅爾的投寄行動依然沒有停止。最終,黑森公爵同意了他的要求。公爵是當時歐洲的巨富之一,擁有2億美元的身家,他所做的生意是販賣軍隊。梅耶以近乎贈送的價格向黑森公爵賣出了他收藏的珍貴古代徽章和錢幣。同時,他還極力幫助公爵收集古幣,並經常為公爵介紹一些顧客,不遺餘力地幫他賺錢,使其獲得了數倍的利潤。 日後,這種把金錢、心血和精力徹底投注於某特定人物的做法,便成為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種基本戰略。如若遇到了諸如貴族、領主、大金融家等具有巨大潛在利益的人物,他們會甘願做出巨大的犧牲與之打交道,為之提供情報,獻上熱忱的服務,等雙方建立起深厚的關系後,再從這類強 羅氏五虎
權者身上獲得更大的利益。 就拿梅耶·羅斯柴爾德的第一個服務的對像黑森公爵來說,因為當時英國需要大量的軍隊去控制北美的殖民地,公爵最大的顧客就是英國。當黑森公爵為逃避拿破崙的攻擊,離開法蘭克福前往丹麥的時候,留下300萬英鎊交給梅耶保存。這筆錢本來是英國政府支付給黑森部隊的錢,卻被黑森私自截流了並轉給了梅耶。也正是這300萬現金,為梅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權力和財富,成為梅耶通往他的金融帝國的第一桶金。 當梅耶得到了黑森公爵的這筆巨款了以後,便把五個兒子分別派駐到歐洲的五個心臟地區。老大阿姆斯洛鎮守法蘭克福總部,老二所羅門到維也納開辟新戰場,老三內森被派往英國主持大局,老四卡爾奔赴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根據地並作為兄弟之間的信使往來穿梭,老五傑姆斯執掌巴黎業務。[1]
主宰倫敦金融
1804年,羅斯柴爾德家族三兒子內森受父親指派,隻身來到英國倫敦,開始時做一些棉布生意,他也是該家族中向國外發展的第一人。當時歐洲正 內森·羅斯柴爾德的畫像
值拿破崙戰爭,一些德國貴族流亡到了英國,其中包括法蘭克福的威廉伯爵。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威廉伯爵委託內森購買了大批英國的債券,內森便借機自己也做起了債券和股票生意。他憑借自己的精明和才幹,不久便發了財,成為倫敦金融證券界的巨頭。後來,他又不失時機向英國政府提供巨額軍費,與倫敦軍政要人建立了密切的聯系。 到1815年,內森已成為倫敦首屈一指的銀行巨頭,正與其他兄弟一起密切地注視著歐洲戰況。早在戰前,羅斯柴爾德家族就非常具有遠見地建立了自己的戰略情報收集和快遞系統。他們構建起數量龐大的秘密代理人網路,這些類似戰略情報間諜的人被稱為「孩子們」。這些人被派駐歐洲所有的首都、各大城市、重要的交易中心和商業中心,各種商業、政治和其他情報在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維也納和那不勒斯之間往來穿梭。這個情報系統的效率、速度和准確度都達到令人嘆為觀止的程度,遠遠超過了任何官方信息網路的速度,其他商業競爭對手更是難以望其項背。這一切使得羅斯柴爾德銀行在幾乎所有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明顯的優勢。 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近郊展開的滑鐵盧戰役,不僅是拿破崙和威靈頓兩支大軍之間的生死決斗,也是成千上萬投資者的巨大賭博。倫敦股票交易市場的空氣緊張到了極點,贏家將獲得空前的財富,輸家將損失慘重,所有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著滑鐵盧戰役的最終結果。如果英國敗了,英國公債的價格將跌進深淵;如果英國勝了,英國公債將沖上雲霄。 正當兩支狹路相逢的大軍進行著殊死戰斗時,羅斯柴爾德的間諜們也在緊張地從兩軍內部收集著盡可能准確的各種戰況進展的情報。更多的間諜們隨時負責把最新戰況轉送到離戰場最近的羅斯柴爾德情報中轉站。到傍晚時分,拿破崙的敗局已定,一個名叫羅斯伍茲的羅斯柴爾德快信傳遞員親眼目睹了戰況,他立刻騎快馬奔向布魯塞爾,然後轉往奧斯坦德港。深夜時分,羅斯伍茲跳上了一艘具有特別通行證的羅斯柴爾德快船,在付了2000法郎的費用之後,他終於找到了一個水手,連夜幫他渡過了風急浪高的英吉利海峽。6月19日清晨,當他到達英國福克斯頓的岸邊時,內森·羅斯柴爾德親自等候在那裡,他快速打開信封,瀏覽了戰報標題,然後策馬直奔倫敦的股票交易所。 內森先暗示家族的交易員,拋售英國公債,誤導交易所的其他投資者以為是英國將軍威靈頓戰敗,跟風大量拋售幾個小時的狂拋,英國公債的票面價值僅剩下5%。而此時,內森又立刻示意交易員買進市場上能見到的每一張英國公債。 由於拿破崙戰敗的消息公布於眾,比內森獲得情報時整整晚了一天,從而使得內森於這一天之內,便在公債投機上狂賺了20倍的金錢,一舉成為英國政府最大的債權人,甚至超過了拿破崙和威靈頓在幾十年戰爭中所得到的財富的總和。 在當時,英國政府的財政支出是靠發行公債來籌集的,換句話說,英國政府因為沒有貨幣發行權而必須向私人銀行借錢花,而且要支付8%左右的利息,所有本息都是以金幣結算。英國的公債就是未來政府稅收的憑證,英國人民有向政府繳納各種稅賦的義務。自滑鐵侖戰役後,內森手裡攥著具有壓倒性優勢數量的英國公債,實際上操控了公債的價格,左右了整個英國的貨幣供應量,由此,英國的經濟命脈被羅斯柴爾德家族緊緊地捏在了手中。而由於內森控制了英格蘭銀行,主導了英國日後的公債發行,這就使得全民變相向羅斯柴爾德家族銀行納稅。 內森在英國的成功,鼓勵了老羅斯柴爾德。為了方便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金融和貿易往來,他又在1811年把最小的兒子傑姆斯派到法國。[1]
征服法蘭西
傑姆斯在拿破崙執政時期,主要來往於倫敦和巴黎之間,建立家族運輸網路來走私英國貨。在幫助威靈頓運送黃金和英國 傑姆斯·羅斯柴爾德的畫像
國債收購戰之後,傑姆斯在法國名聲大噪。他建立了羅斯柴爾德巴黎銀行,並暗地裡資助西班牙革命。 從1818年的10月開始,羅斯柴爾德家族開始以其雄厚的財力做後盾,在歐洲各大城市悄悄吃進法國債券,法國債券漸漸升值。然後,從11月5日開始,突然在歐洲各地同時放量拋售法國債券,造成了市場的極大恐慌。 當眼看著自己的債券價格像自由落體一般滑向深淵,路易十八覺得自己的王冠也隨之而去了。此時,宮廷里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代理人向國王進言,試圖讓富甲天下的羅斯柴爾德銀行挽救局面。原本瞧不起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路易十八,此時再也不講皇家的身份地位,馬上召見了傑姆斯兄弟。而後者也不負他的期望,一出手就制止住了債券的崩潰,成了法國上下矚目的中心。 在法國軍事戰敗之後,傑姆斯兄弟從經濟危機中拯救了法國,他們的銀行也成了人們競相求貸的地方。至此,羅斯柴爾德家族完全控制了法國金融。[1]
問鼎奧地利
當拿破崙戰爭結束後,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歐洲已成為名噪一時的望族,挾征服英法之銳氣,底氣足了不少。盡管這樣,他 所羅門·羅斯柴爾德的畫像
們也不敢造次去直接和哈布斯堡的人談生意,而是找到了一塊墊腳石,他就是名震19世紀歐洲政壇的梅特涅。 在打敗拿破崙之後的歐洲,由奧地利外長梅特涅牽頭建立的維也納體維系了19 世紀歐洲最長的和平時期。他在奧地利日漸衰落而強敵環俟的不利態勢下,把制衡的精髓發揮到了極致。1818 年的亞琛會議是討論拿破崙戰爭之後歐洲未來的一次重要會議,來自英、俄、奧、普、法等國代表決定了法國的戰爭賠款和同盟國撤軍等問題。 所羅門是梅耶的次子,在幾個兄弟中具有過人的外交才能,他說話用辭考究,巧於恭維。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羅門常年穿梭於歐洲各大城市之間,擔任家族各個銀行之間的協調角色,進而被弟兄們公推到維也納開拓歐洲心臟地區的銀行業務。 所羅門和他的弟弟卡爾都參加了亞琛會議。正是在這次會議上,經梅特涅的左右手金斯引薦,所羅門結識了梅特涅,並很快地與梅特涅成為無話不談的密友。 在所羅門的大力資助之下,梅特涅開始擴張奧地利的影響力,四處派出軍隊去問題多發地區「保衛和平」。這使得原本國力日衰的奧地利陷入了更深的債務泥潭,從而更加依賴所羅門的銀箱。 1814年到1848年的歐洲被稱為「梅特涅」的時代,而實際上控制著梅特涅的是背後的羅斯柴爾德銀行。 1822 年,梅特涅、金斯、所羅門、傑姆斯和卡爾三兄弟代表家族,參加了重要的維羅訥會議,會後得到了利益豐厚的項目--資助第一條中歐鐵路。奧地利人越來越感受到羅斯柴爾德的影響力,人們開始說「奧地利有一個費迪南(Ferdinand) 皇帝和一個所羅門國王。」 1843 年,所羅門收購了Vitkovice聯合礦業公司和奧地利-匈牙利冶煉公司,這兩家公司都名列當時世界10家最大的重工業公司。到1848年,所羅門和其家族已成為奧地利金融和經濟的主宰者。[1]
把持德意財政
自從拿破崙從德國撤軍之後,德國由過去 300 多個鬆散的封建小國合並成 30 多個較大的國家,並成立了德意志邦聯。留守法蘭克福的老大阿姆斯洛被任命為德意志的首屆財政部長,1822 年被奧地利皇帝加封為男爵。法蘭克福的羅斯柴爾德銀行成為德國金融的中心。 老四卡爾是家族的主要信使,往來歐洲各地傳遞信息和協助其他兄弟。在幫助五弟在法國1818年國債戰役取得輝煌勝利之後,被執掌家門的三哥內森派往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銀行。卡爾在義大利發揮了超出其他兄弟預期的水平,不僅資助了梅特涅派往義大利鎮壓革命的軍隊,同時以出色的政治手腕迫使義大利當地政府承擔了佔領軍的費用。他還幫朋友麥迪其策劃並奪回了那不勒斯財政大臣的要職。卡爾逐漸地成為義大利宮廷的財政支柱,影響力遍及義大利半島。他還與梵蒂岡教廷建立了商業往來,當教皇格里高利十六世見到他時,破例伸出手讓卡爾親吻,而不是慣常地伸出腳來。[1]
家族的衰落
迫於戰爭和國內混亂而嚴重依賴於國債發行的英國,把自己的金融主導權拱手送給通過製造流通虛假有價證券而積蓄巨量財富的羅斯柴爾德家族。與此同時,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和梅隆家族也相繼崛起,和羅斯柴爾德家族不同的是,他們把大部分財富轉移到新生國家美國,選擇在那個新大陸的國家繼續發展。 [2] 羅斯柴爾德家族不僅在歐洲金融界佔取了絕對主導地位,還通過扶植摩根財團發展壯大來牽制影響美國,並且力圖全面控制美國。當時的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和梅隆家族沒有實力對抗過分強大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於是採用了妥協的方法。當時,花旗、摩根、美國第一、第二國民銀行都處於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間接控制下。但是,由於過分抽調資金控制新大陸,導致了羅斯柴爾德家族在舊大陸的控制力急速下降。 1865年,羅斯柴爾德家族認為美國經濟不會大幅度發展,於是把它在美國的分行都撤銷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致命失誤,也直接導致了摩根家族的興起。 俾斯麥首相抓住了這個天賜良機,通過普法戰爭賠款組建了德意志銀行,並且通過工業化和一系列眼花繚亂的並購,迅速組建了新的容克財團:德意志4大銀行團。歐洲崛起了新的金融集團。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摩根家族和梅隆家族抓住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影響力由於戰爭而下降的機會,在美國發起了反攻,力圖擺脫受到控制的命運。這個企圖在一戰結束的時候似乎是成功了,美國擺脫了長期債務。但是隨著戰後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反攻,美國4大家族發現自己的力量還是無法對抗羅斯柴爾德家族。容克財團在大戰中損失慘重,德意志4大銀行組成的德意志財團也屈服於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意志。羅斯柴爾德家族達到了自己的第二次頂峰,也是最高峰:控制全球金融命脈。 [2]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羅斯柴爾德家族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大量家族成員被殺害,資產被侵吞,超過2/3的旗下金融機構完全不存在了。位於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的許多資產被戰火摧毀了(其中位於法國的辦公室甚至於二戰結束後更是被國有化了),意味著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歐洲大陸的家族勢力基本被消滅了。[2] 美國財團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反過來吞並羅斯柴爾德家族在美國和澳洲,加拿大的近乎全部資產,建立了花旗財團,摩根財團,美洲三大財團的現代格局。容克財團在戰爭中也失去了絕大多數成員,成功的轉化成新的寡頭勢力,並且利用瑞士5大銀行轉移戰爭中掠奪的財富逃過了2戰失敗的損失,在戰後成為歐洲第一大金融寡頭財團。 自此,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歐洲大陸和北美澳洲的全部金融機構和資產全軍覆沒,僅依賴在英國和瑞士倖存的少量金融機構艱難恢復,並在戰後逐步恢復元氣。 冷戰期間,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東歐的許多資產又被蘇聯接管了。 [2] 與此同時,羅斯柴爾德堅持家族產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背離現代管理的理念,從而阻礙了它的發展。從1960年代開始,歐美的大銀行紛紛上市,籌集了大量資金,羅斯柴爾德則還是用自有資金發展,速度緩慢,逐漸落伍了。[1] 在大眾傳媒時代,人們的目光或許只會關注到類似「肯尼迪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或者「摩根家族」這些聲明顯赫的名字上。而二十世紀二戰前的美國,曾經有一句經典的話形容當時美國的情況「民主黨是屬於摩根家族的,而共和黨是屬於洛克菲勒家族的……」,其實在這句話後面還應該再跟一句「而洛克菲勒家族和摩根家族,都曾經是屬於羅斯柴爾德家族的!」
家族的現狀
進入現代後,羅斯柴爾德銀行集團的業務主要是並購重組--幫助大企業收購兼並其他的企業或者對其資產結構進行重組。羅斯柴爾德的並購重組業務主要在歐洲,在2006年世界並購排行榜上可以排到第13位。 羅斯柴爾德在亞洲有一個辦公室--香港,名為「荷蘭銀行-羅斯柴爾德」,亞洲的業務處於荷蘭銀行的控股之下,因為發言權不大,某些人事權,都是由荷蘭銀行主管的。 雖然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產業規模已經很小,羅斯柴爾德銀行集團一年的營業額不到100億美元,利潤不到30億美元,估計其資本總額不會超過300億美元,不到歐美大銀行的一個零頭。然而大多數人認為,作為老牌金融巨頭,即便羅斯柴爾德銀行已經衰落,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產業已經遍布眾多行業,其影響力依然不可小視。 羅斯柴爾德家族現在依然存在,也許他不像《貨幣戰爭》說的那樣強大,但依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一些歐美學者也對他進行過研究,不過在80年代,很多關於他的著作都奇怪的消失了,他的真實情況仍然充滿謎團。[3]
編輯本段家族發展大事記
萊昂內爾當選英國下議院議員場景
◆ 1769年 梅耶·羅斯柴爾德成為宮廷正式代理人 ◆ 1798年 內森·邁爾·羅斯柴爾德離開法蘭克福前往英國 ◆ 1806年 黑森公爵在逃離拿破崙時,將300萬美金交給梅耶保存 ◆ 1815年 最早獲得拿破崙戰敗消息,成為英國政府的債權人 ◆ 1822年 奧地利皇帝授予羅斯柴爾德四兄弟男爵封號 ◆ 1835年 羅斯柴爾德獲得了在西班牙阿爾馬登水銀供應的權利 ◆ 1845年 傑姆斯·羅斯柴爾德中標法國第一個主要的鐵路線的合同 ◆ 1847年 萊昂內爾·羅斯柴爾德當選英國下議院議員 ◆ 1872年 英吉利海峽隧道的第一個項目開始 ◆ 1873年 羅斯柴爾德成為力拓股東 ◆ 1875年 內森·羅斯柴爾德父子提高了英國政府的資助下,獲得了在蘇伊士運河的主要利益 家族參與俄國石油開採的場景
◆ 1886年 羅斯柴爾德Freres開始發展在俄國石油領域的巨大利益 ◆ 1919年 第一次黃金定價在內森·羅斯柴爾德父子的辦公室 ◆ 1926年 內森·羅斯柴爾德父子重組在倫敦主要地下鐵路公司的股本 ◆ 1938年 納粹入侵奧地利,羅斯柴爾德在維也納的銀行關閉 ◆ 1953年 羅斯柴爾德在加拿大發展金融 ◆ 1962年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礦產開採在創立了Imetal後創造了新繁榮 ◆ 1963年 LCF愛德蒙·羅斯柴爾德誕生 ◆ 1965年 內森·羅斯柴爾德父子公司在倫敦和巴黎銀行搬進了新的辦事處 ◆ 1966年 傑姆斯·羅斯柴爾德資助的以色列議會大廈建成 ◆ 1981年 法國政府國有化了羅斯柴爾德銀行 ◆ 1985年 羅斯柴爾德對英國天然氣公司私有化 ◆ 1989年 羅斯柴爾德銀行返回法蘭克福 ◆ 2000年 羅斯柴爾德開發3G牌照拍賣[4] ◆ 2010年 幫助吉利收購沃爾沃
編輯本段家族中的代表性成員
◆ 梅耶·羅斯柴爾德(1744.2.23-1812.9.19),原名是:邁爾·阿姆謝爾·鮑爾(Mayer Amschel Bauer),後將姓改為羅斯柴爾德,它在德語中意為紅色盾牌。 羅斯柴爾德家族四代家譜
◆ 阿姆謝爾·羅斯柴爾德(Amschel Mayer von Rothschild) (1773.6.12-1855.12.6) ◆ 所羅門·羅斯柴爾德 (Salomon Mayer von Rothschild) (1774.9.9-1855.7.28) ◆ 內森·羅斯柴爾德 (Nathan Mayer Rothschild) (1777.9.16-1836.7.18) ◆ 卡爾·羅斯柴爾德(Carl Mayer von Rothschild) (1788.4.24-1855.3.10) ◆ 傑姆斯·羅斯柴爾德 (James Mayer de Rothschild) (1792-1868)[5] ◆ 戴維德·羅斯柴爾德 ◆ 埃里·羅斯柴爾德 ◆ 雅各布·羅斯柴爾德 ◆ 阿道夫·羅斯柴爾德 ◆ 蓋伊·羅斯柴爾德 (1909-2007.6.12)
編輯本段家族族徽
羅斯柴爾德的標志是被折斷的五支箭。
羅斯柴爾德王朝的締造者梅耶·羅思柴爾德有五個兒子,全都子承父業。這個家族的族徽是五支箭。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私人藝術家莫里茨·奧本海默有一幅畫,揭示了這個族徽的象徵意義。這幅畫描繪的是《聖經》里的一個故事:生命垂危的父親要五個兒子折斷捆在一起的五支箭,正當他們一籌莫展時,這位父親自己把這捆箭拆開把其中一根折斷,他說,家族的力量來自於團結,一根箭容易被折斷,五支箭抱成一團就不容易折斷。就如我們中國的諺語所雲。 羅斯柴爾德兄弟一直銘記這個古老的寓言。父親死後,他們各奔東西,希望創建世界上第一家家族銀行。老羅思柴爾德臨終時囑咐孩子們「一定要和舟共濟」,教導他們要有矢志不渝的家族觀念。 所以,時至今日,在羅思柴爾德家族的夫婦中,有29對是近親結婚,而且大都是猶太人。不過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隱憂已經出現,近親結婚的結果,加上財富的壓力,已經導致家族的生育力不斷下降,這個王朝或許將來也有滅亡的一天。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生意已做了250多年。「賓士」汽車、銀行和蘇伊士運河是這個家族送給人類的禮物。其實,羅斯柴爾德家族帶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這些,19世紀的歐洲流行這樣一種說法:「歐洲有六大強國:大不列顛英國、法國、俄羅斯、奧匈帝國、普魯士和羅斯柴爾德家族。」 時至今日,前五大帝國均已失去昔日雄風,惟有羅斯柴爾德家族依然如日中天。
詳情到http://ke..com/view/1164660.htm這里看
7. 股市崩盤的原因有什麼後果會是什麼
現有的股東全部套牢,沒有新的股東進入,當被股東套牢的股東開始只知道割肉賣股票時,而拒絕購買股票時,就會造成惡性循環,繼續下跌,最終導致股市關門,即崩盤。崩盤是指股票市場由於某種原因,大量證券被拋售,導致股票市場價格無限下跌,不知道能停到什麼程度。這一現象的大規模銷售的證券也被稱為大量拋售。
法國股市在1882年崩盤。此次暴跌是由UnionGenerale的倒閉引發的,其災難性後果威脅到該交易所近四分之一的經紀商,直到法國銀行的一筆貸款穩定了市場。但從積極的一面來看,據說畫家高更在股市崩盤後放棄了經紀業務,去追求更有價值的事業。1907年的恐慌。1907年10月,聯合銅業壟斷股市的計劃失敗,引發了恐慌。直到摩根大通說服其他信託公司總裁向美國信託提供資金,券商和銀行的破產才得到控制。這場危機最終導致了聯邦儲備系統的建立。
8. 什麼是97金融風暴
言簡意賅好啊剛好我就知道個大概,拿不出數據分析:
首先在此次金融動盪之前東南亞國家包活韓國等國家經歷了長時間的平穩發展,而且這些國家都有一致特點:外向型經濟,進出口貿易佔GDP很大比例。
因為他們本國經濟系統薄弱,盤子小,所以這些國家的匯率系統是不穩定和薄弱的。如果沒記錯,應該是首先泰國的泰銖大幅度下滑,原因是金融大鱷索洛斯從國際游資那裡不知怎麼弄來了大筆的錢(可以和這些國家的外匯儲備相比),然後大量拋售泰銖購進美元,從此開始了連鎖反應,泰國本來想努力控制局面,但央行的外匯儲備不足以應對,人是很容易受鼓動的,心理雪崩效應,泰銖最終崩盤。
這樣造成該國的出口額大幅度減少,原材料能源等又沒有外匯購買,因為東南亞國家相互聯系比較緊密,再加上類似操作,最終全面貨幣貶值。後來到了嚴重時期,中國,韓國,香港的出口都受到很大影響,你可以查一下我國那年的出口額,很慘。香港本來在劫難逃,因為它也是嚴重依賴進出口的獨立金融體系,最後是中央政府借款幾百億(美元)才挺住了。當時朱鎔基總理向國際作出承諾:人民幣絕不貶值,無論花多大代價,就是因為這個是連鎖的,人民幣貶值了可以改善出口壓力,但會損害更多的國家。
ps: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人民幣還是挺住了,從此人民幣在東南亞國家聲名鵲起,在當地旅遊很多人直接收人民幣的,而不是美元一枝獨秀了。當然這次金融風暴破壞巨大,通貨膨脹,經濟負增長等等。